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不是甥男不舍那些钱财,而是因为,若那里没有孩童,就说明这大唐已经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了!”

    “大同世界啊”颜勤礼畅想道。

    “大同世界或许在某一天会到来,但在此之前,那些孩童那些鳏寡孤独者还需甥男来奉养。”

    “你说什么”颜勤礼惊叫道:“由你来奉养”

    他这才反应过来,殷清风刚才那句话的含义。

    殷清风点点头,“甥男手中钱财无数,又不敢忘却先贤的教诲,便要尝试着,看看这‘富则达济天下’到底该如何去做。”

    “好一个‘富则达济天下’啊难道颜氏真的就在独善其身吗”颜勤礼有些颓唐。

    殷清风不能错过追穷寇的机会,“孔圣师当初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圣师不忌讳谈钱财,也没说不让人追求财富。颜回公师从孔圣师,为何教导后人安贫乐道呢

    甥男以为,这是颜回公怕后代子孙迷失在酒色财气权之中,才留在这防微杜渐的祖训。但是...”

    听了这“但是”二字,颜勤礼眉头一紧。

    颜祖回当初的遗训是不是为了防微杜渐,他不可得知,但一千多年来的安贫乐道,岂能因他一番言语就改弦易张

    殷清风也很无奈。劝一个富人抛弃所有钱财是一件很难的事,同样,劝颜氏这种不想赚钱的人去赚钱同样要浪费不少的口舌。

    “...甥男以为,每个家族的子弟就像学堂里的那些学童一样,师从同一个夫子,学同样的内容,他们最终的才能却不尽相同。颜氏子弟,或许也如此。

    但甥男以为,首先,追求享乐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那是人的天性;其次,拥有很多财富的人可以选择为富不仁也可选择为富且仁;再次,财富和权利不是万恶之源,

    财富和权利本身无罪,有罪的是滥用财富和权利的人!人的贪婪与邪欲才是真正的邪恶源头!”

    颜勤礼在心里拼命点头,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颜氏可以‘独善其身’,那天下如何达济、谁去达济孔圣师的门徒三千,唯有颜氏传续到今世。眼见大唐即将迎来盛世,颜氏若依然安贫乐道‘独善其身’,孔圣师的遗志谁来继承靠那些连一本《论语》都读不清楚的人吗”

    长久的沉默后,颜勤礼低沉的




第三百三十一章:马周辩经
    马周见颜勤礼不顾礼仪的跑了,他看向殷清风,等待殷清风拿主意。

    殷清风捏了捏下巴上的短须,他也搞不懂颜勤礼为何如此失仪。他想了想,说道:“我们去给几位亲长泡杯茶吧。读书嘛,要劳逸结合才对。”

    同时,他也没搞懂,马周为何要在众人面前以爵位来称呼他,他之前向颜氏族人介绍时,可是介绍他是自己的友人啊马周这番举动...有点意思啊...

    马周心里打了个转儿。对啊现在急的是颜氏族人,他们的心越乱,岂不越显得...

    他再一次的钦佩其殷清风来,这才是君子之风仪啊

    颜氏从江南来,自然对饮茶的风俗不陌生。溜须拍马嘛,就是投其所好。

    殷清风从书房出来,见颜显甫急匆匆的跑进院来,“二郎,你刚才与叔父说了什么,他怎么...怎么扔下你和宾王兄...”

    殷清风走下台阶,“你叔父急于向你阿翁和阿耶他们求证某些事。小弟带来的礼盒在哪里小弟带了些茶叶来,正好趁这功夫将茶泡好送去让他们品尝一下。”

    殷清风的解释虽然让颜显甫依然摸不到头脑,但他只好带着殷清风和马周去泡茶。

    这次泡茶就不用像在韦曲那里一样装x了。茶叶扔茶壶里,倒上热水,分装到九个茶杯里,再往茶壶里续些水,然后让婢女端上在后面跟着就行了。

    颜勤礼一路小跑到了书房,书房里的画面和他想象的并不一样。

    《论语》也不过是一万五千余字,即使没读过它的人也不需要太多时间浏览一遍,更何况每个读书人对它是熟之又熟。这都近一个时辰过去了,他阿耶和几位兄长手里的书连一半也没翻到,仿佛他们是初见《论语》一样在仔细分辨其中的经义。

    颜勤礼的心悬得更高了,“那马宾王到底是如何断的怎么连阿耶都要仔细辩读呢”

    可他又不能上前打断,急得他在屋内走来走去,不知该如何是好。

    转得他自己都头晕了,殷清风才不疾不徐的和马周、颜显甫走了进去。颜勤礼登时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走到马周面前快速问道:“敢问马贤侄是如何断的《论语》,那里面又写了什么”

    马周拱手道:“既然要断句,自当要给出为何要如此断的解释。所以,周在断句之后,又注释断句之后的经义。”

    颜勤礼有些恍然,这和他预想的一样。阿耶阿兄他们至今也没读完,应该就是在辨析那些注释的对错了。

    颜显甫好奇了,他拉了拉殷清风的衣袖,“什么是断句阿翁他们在读什么”

    殷清风伸出食指放在嘴唇前,“嘘以后再和表兄详细说。”

    说完,他咳嗦了一声。

    见颜思鲁等人依然沉迷在书本里,他只好走上前,“姑翁,四位舅父!”见颜思鲁等人茫然的抬起头后,他说道:“请恕外孙无礼。外孙带了些茗茶来,姑翁与舅父们读书有些劳累,不如停下来先饮口茶汤。”

    颜思鲁看了看手里的《论语》,又看了看殷清风和马周。犹豫了一会儿,他合上《论语》向马周招招手,“马郎君,老夫的困惑实在太多,还请马郎君为老夫解惑一二。”

    之前,他看懂《标点符号的分类和解释》以后,觉得马周无非就是从钩识中演变出用途更细致的分类而已。可当他见了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注释就不淡定了。”

    以他的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可...可...他怎么能这么注释呢!

    接下来,第三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断的没问题,可是不应该解释为:‘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吗

    再往下,几乎每隔一两则,便有超出他理解的注释。

    他觉得自己要疯了:如果真按照这么来解释的话,他七十余年的书岂不白读了!

    他不甘心,他要寻找破绽!

    可结果...他越看越没有信心了...他想把那个什么清河马氏的年轻人抓过来好好问问,他凭什么这么注释!他的夫子是谁他又为何这么注释...

    可是,等马周真站到他面前,也又有些心虚了。

    马周注释的《论语》虽然在很多处与他所学所思的有出入,但不可否认的是,细细品读下来,却感觉更贴近孔师的教诲。

    世人都说颜氏之儒如何如何,但颜氏之儒与孔师的教诲并无差异,区别只在颜氏更注重德行修养而已。

    孔师门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是孔子教授门徒的六种典籍,六种典籍是包含在德行、政事、文学、言语等所谓“四科”的科目之内的。

    言语既古言之外交也,外交政事属政治科;文学则如今人在书卷上传授知识。但孔门所授,乃有最高的人生大道德行一科。

    子夏列文学科、子路长治军、冉有擅理财、公西华熟娴外交礼节...至于德行一科,尤是孔门之最高科。如颜祖回。

    虽然颜氏专攻德行,但千年来的传承,怎么可能较之那马周还不解孔师之教诲

    “就...先从这《学而》第一则开始吧。”

    殷清风早就预料到这马周版的《论语》一经问世,必然是纠纷不断,可他没想到眼前颜思鲁的架势分明是想马周逐字逐句的辩论。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马周脑子里的《论语》解读,包含了《论语》诞生后一千多年来的内容,而他看到的《论语》解读,则是从清末到现代,用平等博爱等现代精神解读的内容。

    他相信,跨越近两千六百年时间长河所融合的《论语》经义,必定会击败这个时空世人对《论语》的理解---不管这个人是孔颖达还是颜思鲁。

    孔子之后的儒学八门,唯有颜氏之儒有序的传承至今。

    这儒学八门,韩非子将子张列为首位,将子思列为第二。而剩下六个门派在战国末期又重新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等到了罢黜百家之后,子张、子思和曾子学派也被融合到新儒学里面了。

    但颜氏的学问是以家族的形式传承的。不管儒学儒家怎么变,颜氏的地位就在那里。所以,只要今天把颜氏辩倒了,这断句后《论语》就可以刊行天下了。

    换做在一年前,在面对颜氏之儒的后人时,他一定会“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但,经过这一年与殷侯的讨论,马周感觉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无惧于天下任何知名大儒了!

    他自信的走到颜思鲁的前方,在众目睽睽之下,躬身后说道:“世人说话的习惯是,将相关联的、或者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者是有转折关系的事情放在一起说。”

    众人一愣,《论语》与说话习惯有什么关系

    “周最初学《学而》第一则的时候,夫子的教导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读,那么,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不亦”二字上面。“不亦”二字关联了其前后的因与果。但,重点真的在“不亦”二字上面吗

    世人都说《学而篇》是劝学篇。

    周理解是:孔圣师时代是个“伦理政治合一”的时代,他的学生前来学习都是为求做官,因此都渴望成名,希望自己的道德学问迅速得到众人的肯定。所以,孔圣师从成名方面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又告诫他们不可操之过急,不要为暂时没有成名而怨恨生气,是十分正常的。

    孔圣师自己希望成名,也认定君子都追求成名,这里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矛盾吗一点不矛盾,也不虚伪。

    因为这句话是要安慰暂时还未成名的人。追求成名和实际成名毕竟不是一回事,因而肯定追求成名的道德价值,所以,这一则就不能蕴涵追求者未达到目的就有理由悲观丧气、怨天尤人的意思,也不要求否认还没有成名的君子。

    所以,这一则的重点不在“不亦”二字上面!”

    这个结论,似乎有些震惊四座的效果。

    颜思鲁、颜师古、颜相时等人不约而同的露出沉思的表情。

    是啊既然是劝学,那孔圣师就不能说出悲观丧气、怨天尤人的话,而是鼓励那些未成名者。

    马周有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人去思考,并且等着有人来发问。但他见无人提问,他便开口说道:“周在殷侯的提点下,重新思考这一则的含义。”

    在颜氏族人看向殷清风的时候,他恭敬的说道:“若非有殷侯的提点,周至今依然自喜于过往。”

    颜氏族人又看向马周。“就算你得到他的提点,也不用说什么“自喜于过往”啊你现在不喜了,那我们呢你是想说,我们还在自喜呗你是想说,这《论语》的注释就无可更改了呗”

    马周不在意是否把人给得罪了。他从下定决心追随殷清风后,时刻提醒自己要获得殷清风的认可。殷清风能把《论语》的文勋给他,也能把《孟子》《大学》的文勋给他,更能毁、了、他!

    所以,天大地大,殷侯最大!

    恭维完殷清风后,马周说道:“按照周以前的理解,这一则如同学子入学,夫子给他们训话,训话的内容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

    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

    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你也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但是,如果这么解读,那就把“时”、“习”、“知”、“愠”四字都解释错了,对全章主旨的领会也就不准确了。”

    &nbs



第三百三十二章:父子夜谈
    万物都有可利用的价值,颜氏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人情大于法制、道德高于法制的人类群体。既然颜氏主修道德,殷清风打算就让颜氏做一个彻底的道德模范。但道德模范不是贫穷的模范,就像社会主义不是贫穷主义一样,殷清风不但要鼓励颜氏去经商,还要他们在经商的同时成为道德楷模。

    但眼下明显不是谈这个问题的时机,瞅颜思鲁现在的架势,如果打断他和马周的辩论,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当然,殷清风在来之前就预料到这个局面,也曾和马周说过要他留下来把《论语》的事情彻底解决掉。

    他现在只祈祷《论语》的事情尽早结束,他好和颜氏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谈判。

    他拉过颜显甫,低声说道:“表兄,小弟就准备告辞了。”

    颜显甫正听得津津有味呢,他诧异的说道:“怎么,这就...”他指了下马周,“那他...”

    殷清风装作无奈的样子,“还请表兄给他准备一间客房了。在你阿翁他们没有尽兴前,小弟估计他是走不出颜府的大门了。”

    颜显甫若有所得的点点头,“看来你说的没错...”

    殷清风看了眼正在慷慨激昂的马周,“那小弟改日再来拜访。”

    经过两次短暂的接触,颜氏未必就是一个死守先祖遗训的家族。只要他的语言得当,颜思鲁和他的族人未必就一定要“一条道走到黑”。

    小雪已过,长安城虽然一场雪也没下,但北风已经开始肆虐关中地区。殷清风回到西院时,四个美妞儿正围着火炉在看书。看到她们刚才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他心里升起浓浓的歉意。

    他的家中没有闲书,有的只是那些四书五经,有的只是那些他编订的教材。她们此刻,应该是在备课。

    可这些,不是她们这个年龄喜欢做的事情。她们现在这个样子,都是在迁就他。

    “郎君快坐下烤烤火。今日的风有些大,郎君一定很冷吧。”鱼娘将书本递给旁边的妮子迎了过来。
1...141142143144145...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