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嗲嗲的和羞羞的的娇呼,让殷清风心中的小火苗更旺了,恨不得立刻把她们“就地正法”。好在这几年他一直严于律己,弄不好还真能洞房了。
他把两个大妞儿拉到怀里各自亲了一下,又亲了一下两个小妞儿,“你们先别睡下,沐浴后我有事和你们说。”
沐浴后,殷清风溜达到四个妞儿集聚的房间。一进门,他的眼球就转不动了。
冬季的白天只要保持屋内的温度就好,否则进进出出的,身体就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容易受到寒气的入侵,但晚上就要把炉火弄旺一些。
坐在旺旺的炉火旁边沙发上的四个美妞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每人身上的衣服都不算多。
平时,殷清风会在晚饭与妹子们聊会儿天嬉闹一下,然后去书房待一阵子,独自沐浴后直接去睡觉,很少见到她们衣衫轻薄的样子。尤其是刚才起了猥琐的心思,现在他的小心脏跳得就更厉害了。
他搓了搓手,“哈哈,来来来,小爷来喽”
就算是最后纳进内宅的妮子也知道,只要殷清风以“小爷”俩字作为开头语,就是郎君开始轻薄她们的前兆。
殷清风挤到繁星和鱼娘中间,一手搂过一个小细腰,扭头在鱼娘的玉颈上嗅了嗅,“真香怎么这么香呢”
月眉伸出胳膊,“郎君你闻闻,我们都很香的。”说着,她还去拉妮子的胳膊伸到殷清风的面前。
殷清风向前探出身体,挨个儿在两条玉藕上闻了闻,“好香,真的好香”
妮子羡慕的看着月眉。平时精明的月眉在郎君面前就会露出呆萌的真性情来,而郎君每次都会配合她做出一些童稚的事情来。她知道,一方面是郎君在她们姐妹面前心思向来简单,更多的却是月眉和郎君在共患难时结下的深厚情义。
她不恨自己与郎君相逢晚,也不恨自己从前被安排的过往,她只想与郎君安稳后半生;她不嫉妒月眉也不嫉妒鱼娘,她只想郎君看她的眼神是温柔是激情的...
殷清风扭头亲了繁星一下,“香香的小繁星有什么话和要郎君说啊”
或许是天性如此,或许是有过被拐卖和成为侍女的经历,反正繁星的性子在五个姐妹当中是最内向的。虽然以前和殷清风也亲昵过,但她总是娇羞得一塌糊涂。
第三百三十四章:化明为暗
夫妻同时给皇帝打白工,也算是千古美谈了。
一夜没得好睡的殷清风,趁着课程交替的机会给自己补了一觉后还是有些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面对美色,他的定力虽然够了,但这具年轻的身体总会有一些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反应。
到了正月,他虽然还没到十八岁的生日,但他不想再等了。如果再不“吃肉”,他的身体就要造反了。
搪塞了月眉她们的担忧,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殷清风刚松口气,就见黄内侍疾步赶来,“殷侯,太子有事相召,快随奴婢来。”
他心里一沉,感觉有些不妙。
等见到李世民,他多少有些放心了。
“来,坐下,有件事要和你说下。”
李世民的表情很轻松,“乾儿和泰儿最近读书可好”
“很好。”殷清风随口敷衍着。
李世民着急忙慌的把他叫来,肯定不是问儿子学习情况那么简单的。
“蒙学堂那边有多少学生”
怎么突然问起学生的事情了学堂就在你东宫这里,你会不知道数量难道...
殷清风道:“那些佃奴子女共计四十八人,裴氏子五人和三位阿弟阿妹。”
“李文纪和陆德明向阿耶说,清风之才可胜任皇子之师。今日阿耶问我何时让那些阿弟阿妹师从与你。现在我问问你,你可愿教导他们”
这是问吗这是命令好不我还能拒绝咋地问题是...皇子皇孙都是小爷我来教,你对小爷真没戒心吗就算你没戒心,皇宫之外的人怎么看小爷本来就在火上烤,你现在又加柴火...真是要了命了...
“不知...”
艹!小爷得管他们叫叔叔姑姑啊
“...有几位叔叔和姑姑”
李世民递给他一张纸,“这是他们的生辰,你看着安排吧。”
李元景与李承乾同年;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嘉、永嘉公主、九江公主和李恪同岁,都是武德二年出生的;李元则、李元懿、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和李泰同岁,武德三年;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武德四年;真定公主武德五年;李元轨、李凤、李元庆、衡阳公主武德六年。
殷清风看完了就一个感觉:李渊就是一个人形种马!
当皇帝之前,他有六儿六女,到前年,这个数字变成了十六子十四女。可惜,他以二十个儿子十九个闺女的战绩在生孩子最多的皇帝榜单上才位居第七,看来,他的努力还不够啊
换成是他,大家排好安全期危险期,保准种一个活一个。要不...哪天和他交流交流
无厘头的念头一闪而过,殷清风头疼的是这些叔叔姑姑们到底该怎么教。李渊和他儿子一样,能生不能教。四十一个儿女当中,有黑历史的不在少数。
算了先问问情况吧
“叔叔,这些叔叔和姑姑可曾启蒙”
李世民想了想,“五岁以上的都启蒙了。”
殷清风算了算,好吧,明年可以把武德三年出生的那些都收进来,剩余的嘛...扔到妮子的幼儿园去。
他数了数,加上李泰、李佑和遂安,明年就多了十四个学生。加上现有的...靠!七十个学生!
李世民是不是在挖坑啊
不对,这事儿得好好想想。
七十个学生里面,佃奴的孩子占了四十八个...皇子皇孙与佃奴子女同堂学习唐朝人再开明也不会同意吧嘶李世民的坑挖在这儿他有什么好处还是先拿住这个把柄以后再找小爷算账
可惜了,还想亲自教导出一帮好孩子呢...半途而废啊还是保命要紧啊!
既然李世民现在对小爷还不放心,那可就别怪小爷放大招儿了!
“叔叔,以启蒙而论,像前几日的李老先生和陆老先生比侄儿合适,侄儿只不过是写了一些启蒙课本而已。若那些老先生依据《弟子规》等教导阿弟他们,旁征博引之下会比侄儿讲解得更通透。
而且,现在教导阿弟他们的是月眉,侄儿教的算学。”
李世民千想万想,没想到殷清风竟然含蓄的要辞掉夫子的职位。
“是他早就这么想,还是因为元景他们”
他对殷清风最近的表现和臣子们的表现很满意。尤其是殷清风到东宫来授课,他更是满意。
贤臣佐明君,明君出贤臣,他懂这个道理。但国朝初立,民心不稳,他必须要扼杀一切对李唐不利的人。
几次出风头之后,殷清风没有因此而张扬,那些臣子也没趁机与他示好。他不怕殷清风有才能,也不怕臣子功勋卓著,他怕有才能的殷清风和功勋卓著的臣子们相互勾结。
殷清风谨守本分,那些武勋也无异动,这就很好。他希望一直如此。
现在,殷清风在他提出教导元景他们之后突然提出辞呈,是什么缘故不愿意教导元景他们,还是不满对他的安排
多疑的人,只要起了疑心,就很难再回头。为了不让李世民反疑心病,殷清风连忙解释道:“侄儿昨日拜访了姻亲颜氏。侄儿曾对颜公思鲁说过读书的三个境界。”
他将观山理论说了一遍,“侄儿如此说,并不是侄儿自己领悟出的,而是源于仙人的教诲。
侄儿承蒙陈仙人不弃,学得了一些才能。但这些才能侄儿只能生搬硬套,根本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侄儿记得仙人的一句教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侄儿欲将毕生精力献于叔叔、献于大唐!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仙人传授的那些学识,侄儿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再回来,“那山”才能是“那山”!”
李世民转了几个弯才明白殷清风在说什么,“你...是准备出去游学”
“是!”
再过些年,唐朝的读书人中间就开始兴起读书山林和漫游的风尚。
所谓读书山林就是在完成学堂的学习后,自己找个风景清幽的山林结庐读书,目的是为对之前学堂的学习做个系统总结与提高。譬如李白之结庐青城山,孟浩然之结庐鹿门山。
读书山林的阶段结束后唐之读书人也大多并不急着就去参加科举,往往还要漫游一番。目的既在于结交各地名士以交流切磋、砥砺学问,也在于遍游漫游地的山水名胜,增广见闻。譬如杜甫之漫游河北,高适之漫游东北边塞。
到了宋代,宋代的游士们主要是通过学习知识,为以后做官显达创造条件。
宋代各地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京城和江南地区的教育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各学生都愿意游学于教育发达地区。
同时,在宋代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和交通条件下,儒士们通过游学可以学到在本地学不到的知识,结识一些本地见不到的名师硕儒,为以后的援引提携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京都及江南一带,成为众多游学之士汇聚的中心,官学和民间私学的游学都普遍流行。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时代,游学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讲学和求学方式。
北宋在部分时期对游学是禁止的,但并未杜绝游学现象,南宋时期,游学又大量出现。
宋朝统治者虽然对游学在部分时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总方针,吸引庶族地主参政,提高读书士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学这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并广为流行。
&n
第三百三十五章:正合吾意
“既然圣人问责叔叔教导一事,侄儿若是一日也没教总是不好的。所以,侄儿准备入秋后动身。”
李世民很满意殷清风的虑事周全。
“侄儿倡议阿弟们躬耕陇亩,总得见到成效才能安心远行。”
殷清风面不改色的说着瞎话。
历史已经证明,能弯得下腰的人,道德底线和个人修养总会比别人高一些;能弯得下腰的人,不会问出“何不食肉糜”那样的话;能弯得下腰的人,更懂得珍惜二字;能弯得下腰的人,当他们抬起头时目光会将看得更远...
古代文人以为摆弄些琴棋书画就能培养出个人修养,但那只是艺术修养而非品性素养;他们以为熟读《孝经》、《周易》便是一个有德之人,但他们永远不知道,只要亲自种地一年养猪一年,什么“德”都能修得到。
李承乾他们通过种地能得到什么,他根本不用去担心。他要多停留半年,是想实现对妮子和鱼娘的诺言。这不但是他许下的承诺,也是他身体的荷#尔蒙需要发泄。
若不是他重生一回,他这几年一定会偷偷的撸¥管,或者是扑倒一个小妞儿。他这几年拼命的积攒阳气,便是想多活几年,亲眼看看他创造的大唐将是什么样的。但是,他觉得他积攒的那些阳气再不释放的,他会被烧死的。
“不错!”李世民赞许道:“做事就要善始善终。你愈是重视农耕,我越是感兴趣,到时记得来通知我,我带着你婶婶们和乾儿一起躬耕。”
殷清风心说,这李世民还是读书少啊。他躬身说道:“不是侄儿重视农耕,只是遵守古代圣贤的教诲而已。”
李世民只是顺着殷清风的话去说,没想到被殷清风驳了一句。“是哪位圣贤的什么教诲”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蓺五种...’
黄帝亲自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以及进行放牧等;还发明机杼并亲自纺织制作衣裳、教人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铜鼎、刀、钱币等等;炎帝尝百草、制耒耜、立市廛、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
先贤之能非后人可比,但先贤也明示后人:只有亲自劳作,才能成为圣贤。”
“成为圣贤”李世民一震。
“这自古来的史书是谁来写的是那些读书人!读书人一边鄙视劳作者,一边又想成为圣贤,此,叶公好龙也。
当然,先贤需要亲自劳作,是因为那时的圣贤统治的是真正的“万民”。而今,大唐治下有三千个“万民”,帝王若是事事躬亲,最多也只能做一个两个的“万民”的圣贤,而非三千万、六千万子民的圣贤。
所以,退而求其次之下,大唐的皇帝最少要懂得农耕和商贾之事,才能治理好这天下!”
李世民坐在那里沉思。
以前,做皇帝是他的梦想,现今,他追求的是如何治理好天下做一个千古留名的皇帝。这些年来,身边的人说,贤明的帝王应该以孝治国、以仁爱民、应该轻税赋、宽讼狱、多纳谏、任贤臣...
但殷清风从来不说这些,对乾儿的教导也不是这些。到底谁对谁错到底听谁的信谁的这治国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殷清风枯等了好久,李世民说道:“你先回去吧。”
等殷清风走后,李世民呆坐在那里,脑海里反复想着刚才那些问题,直到黄内侍进来问他是否需要进膳。
李世民有些恼怒。换做是李晋安,他绝不会进来惊扰他的。
“年岁几何、入宫几年”
黄内侍不知这两问是福是祸,他镇定的回道:“奴婢二十有五,于武德二年冬入秦王府,至今已六年。”
“二十有五...年轻了些...”李世民说道:“明日你去顶替李总管。”
李世民本来算好了日子,今天要和他心爱的女人亲热一番的,被殷清风那些话一搅和,他只想一个人安静安静。后来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去一趟她那里。
到了她的寝宫,被告知她在沐浴,李世民听了禁不住又心猿意了。他吩咐给他备膳后,转身直奔她的所在。
自从修了这浴室后,他和她没少在那里做些爱做的事。尤其是她的娇声在贴满瓷砖的室内回响的时候,他的腰身摆动得更加有力更加欢快。那时,他觉得他征服了全天下!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