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因为他的存在,任云舞可以以“私奴”的身份参与到一些国家工程项目里,然后再等到任云舞的年龄达到三十岁左右,就算那时李世民直接任命他一个四品官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了。
总之,人我不给你,但你得知道这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李世民知道,若是他硬生生的跟殷清风要人,殷清风也能给,但这毕竟是伤和气的事情。看来,只能再等几年了。
“很期待他多年后会有何等的才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棚一天也建不完。今天先建墙体,等两日后墙体坚固后再进行下一步。
但李世民等不及了,他问道:“你现在说说,建造一个眼下的这种什么温室的费用几何”
他关心的还是能否普及的问题。
殷清风道:“砖石、竹子、草帘等有两贯钱也就足够了,火炉与铁管的费用要看温室的大小而定,再剩下的就是购买石炭了。
侄儿算了一下,若想温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两亩方圆的温室,每日需石炭两石。三亩方圆的温室,每日需石炭四石左右。这石炭的...”
“等等!”李世民打断他,“两亩的温室需要两石,怎么三亩就需要四石了不应该是三石吗”
殷清风呲呲牙,该怎么解释散热的问题呢“三亩的温室看似比两亩的温室只多一亩,但想保持与两亩温室同样的温度,火炉要加大,地下铺设的铁管长度也要增长。
铁管内的热水每多增长一尺,需要的石炭...”
他编不下去了,“总之,就是那个样子的。”
李世民看着他,好一会儿,“还是说那石炭吧。”
苍天保佑
“那石炭现今的售价,大约是一百二十百文一石。蔬菜从种下到可以采摘,大约需要四十天,两亩的温室,四十天就是九千六百文。”
听到需要将近十贯钱后,李世民失望了。但他还是问道:“两亩的温室可以种出多少石的蔬菜”
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亩产能达到四五百斤就不错了。
“温室内种植,总归是比不上在田间的种植。侄儿乐观的估算下,能有七八石吧。”
“七八石...”
嘟囔了一句后,李世民失望的说道:“那岂不是入不敷出哎”
殷清风心说,账就这么一笔账,除非谁家有矿。
“若是侄儿种十亩温室,每年...从十月到三月,大约可收益五百贯吧。”
“嗯”李世民一听,难道还有转机
殷清风道:“首先,不算竹子、火炉、铁管等等的投入,只算石炭的花费。十亩温室,五个月的花费三百到三百二十贯、可产蔬菜四十石。
其次,冬季新鲜的蔬菜,其售价可不比平日。哪怕售百文、两百文一两,也不用担心有人说侄儿黑心贪心。”
“哎你说的是没错...”李世民一脸愁容,“我想的是,普通民众是否也可以建造这温室。”
这古代想建温室大棚并以此来赚钱,还真不是普通老百姓玩儿得起的。但也不是说他们就搞不了。
“叔叔,为何不着眼与集体...民众的力量呢”
李世民立刻惊喜的问道:“你快说说,那民众的力量是何意!”
“一户人家承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若分摊到十户呢二十户呢”
“妙啊”李世民兴奋了。
“以侄儿刚才的计算,哪怕这五个月只收益五百贯,分散在二十户,每户也可得财二十五贯。二十五贯...足够五口人两年甚至三年的用度吧”
“足够足够!”李世民满心欢喜。
殷清风又道:“但是,这个前提是,他们没有竞争者。”
&
第三百三十八章:生态农业
殷清风站在国公府的东院里,轻声与叔祖管家说着什么。
当初西院改建后,眼热的殷清栿也想将他住的东院改造一番,但不知裴氏和他说了什么,最后,只在东院和润下院各建了一间浴室。
殷清风搬到西院后,东院还有不少空置的院落,他今日便选出一处来建造温室。建完自家的,还要去杜伏威那里。
他刚交代完叔祖管家,裴氏和闻氏带着侍女便涌了进来。
“孩儿拜见嫡母、拜见阿娘。”
闻氏笑盈盈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裴氏则说道:“听管家说,清风建这处温室,能在当下种出蔬菜,甚至能种出果子”
“是的。有匠人向太子献策,然后太子让孩儿在府中先验证一下。”殷清风把锅推给李世民去背。
闻氏笑容更盛了。
朝堂上文武数百人,太子偏偏钟爱她的儿子,真是天恩啊
裴氏也笑开了怀。
殷清风得到的恩宠越多,她在裴氏族人面前就越有荣光。
从前,除了正月拜年,她每次去见族人连正门都走不了,只能从侧门进。而今,不管她何时去,都会受到隆重的接待。就冲着这一点,她也不会再拿庶子的身份看待殷清风了。
前几日便听管家说,殷清风要建一座温室。当时管家也说不清楚这温室是何用途,现在听说是太子让他这么做的,她喜悦的心情并不亚于闻氏。
若是他真的能在这季节种出果蔬,在太子面前注定又是一场泼天大功啊立功好!
或许有一天,这府里将是一门双国公,又都是驸马都尉,不管她之前在族里受了多少委屈、给殷氏...对殷氏也算有了交代,这些都过去了。以后再有人提到她裴敏提到郧国公夫人,就算公主殿下也未必有她更风光。
想到了族人,她问道:“若这温室真能种出果蔬,这种植的秘术...清风可会传出去”
殷清风道:“听太子的意思,若孩儿果真成功了,明年将会向世人颁布出去的。”
不管裴氏打的是什么主意,还得拿李世民做挡箭牌。
裴氏连忙说道:“那清风是否有意在城南的庄子里也建几座这样的温室”
殷清风拿不住她这话的出发点,“不知嫡母有何示下”
裴氏道:“等收获的时候,清风给嫡母留一些,嫡母要带去送人。”
原来是想出去炫耀啊没问题。河西新村那边计划是今年先种下一万亩,足够你将人情做个遍的。
当初购买河西新村,本来是为了安置许氏族人的,结果许敬宗经不起考验。现在人不用安置了,但土地不能闲着,正好都用来种大棚。
等明年那十几万亩土地都种上大棚了,让长安城的老百姓门也感受一下新朝新皇帝带来的美好生活。
长孙氏打了个哈欠,收好书卷,准备安寝。
她犹豫了一下,对上前要给她掖被角的宫女问道:“去问一下,看太子是否安寝了。”
没多久,那宫女回来禀报说:“太子殿下此时还在书房中。”
她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
宫女瞥了一眼漏刻,回道:“亥时二刻刚过。”
长孙氏想了想,道:“更衣。”
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她才带着人走出寝宫。
她牢记殷清风在中写的那句话:万疾之源在寒在湿。自从知道这两点后,她就时刻注意远离湿、寒二字,有时宁可热一些、干一些也会忍着。
轻轻推开书房的门,长孙氏见到坐在门内高椅上一脸倦容的李晋安。
李晋安早在门开的那一刻便意识到来者是何人,他躬身行礼。长孙氏向他做了一个安静的动作,然后继续向里走。
她转过屏风,见李世民已然伏在桌上酣睡了。
她摸了摸茶杯的温度,又将桌上的奏疏整理好,才轻声唤道:“二郎”
李世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下意识得擦了擦嘴角。
长孙氏见李世民那孩子气的动作,既心疼又好笑,“二郎,夜已深,回宫安寝吧。”
李世民稍微清醒一些,坐起来,“哦观音婢来了啊”
他揉了把脸,“现在什么时辰,我怎么睡过去了”
长孙氏道:“二郎不是说明日要去观看温室建造吗,还是早些安歇吧。”
李世民心知今晚是不能再处理奏疏了。他抻了懒腰,站起来搂着长孙氏向外走,“天寒地冻的,可不要再出来了。你若是不放心,遣人来说一声就可以了。来,手伸给我,我给你捂一捂。”
等李世民夫妻走了之后,李晋安大大的打了一个哈欠,吹灭所有蜡烛后,摇摇晃晃的奔着浴室去了。
东宫里,他是第三个拥有新式浴室的人。每次神清气爽的泡完澡,尤其是消除了身上那难闻的气味之后,他总会想起殷清风那双赤子般的双眼。
他也曾娶妻、也曾有子,但一切都没了。既然苍天注定他孑然一生,他索性就净身做了内侍,反正都是伺奉二郎。
初见殷清风那一次,他还对那个少年还不在意,无非就是因为二郎为了拉拢旧臣而一步登天的少年罢了。但接触越久,他就越欣赏他。
当他称自己“叔叔”的时候,他感动了。从那一刻起,他视他为自己的子侄。
“你可要快快成长,长大了好为二郎分担些。哎做皇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一介百姓能天天守着自己的妻儿...”
今天是温室建成的最后时刻,殷清风一如往常的起床、晨练。
在皇城外汇合了杜丙,又问清了详情,他才安心的带着人往东宫里去。
到了蒙学宫,任云舞立刻开始带人在地面上铺上木炭。等木炭燃尽、土地化开后,所有人一起动手开始挖土。
一米深的方坑挖好后,按照预先演练的那样开始铺设管道。殷清风亲自检查过后,命人开始往土坑里填土。
李世民皱起眉头,低声让长孙氏走远一些。见长孙氏无动于衷,他向殷清风招招手。
殷清风拍拍手上的的泥土,小跑过去,先向长孙氏点头,再看向李世民,“叔叔有何吩咐”
李世民指着远处,“那些土...”
殷清风道:“那些土是搅拌过畜粪又经过晒干的肥土。”
李世民有些惭愧了。
他记得当初去城东农庄时,殷清风说过‘农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也记得殷清风当时让人把全长安城的夜香都收罗去了,尤其还记得当初颁布新式农耕时的喜悦。但,事隔境迁,他竟然忘记了这些。
他是立志要做一个千古留名的帝王的,现在竟然忘记粪土的作用,真真是不应该的。
殷清风继续说道:“除了粪土外,一会儿他们在犁完地后,还会往土里埋些地龙。”
刚才的愧意还没退去,李世民这时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地龙以吃土为生,但它们排出的粪便却能增加地力。当初叔叔在城东农庄见到的亩产是两石一斗。但在今年,梧桐新村那边的亩产最高的已经达到了三石两斗。”
“你刚才说是多少”李世民拉住殷清风,“三石两斗”
长孙氏也惊奇的看着殷清风。
要知道梧桐新村那边可是一年两种啊刚才殷清风那句话就意味着一亩田一年能收六石还多。天啊
&nbs
第三百三十九章:马周归来
殷清风吹响竹哨,“上午就到这里,现在,列队集合!”
玩儿得正嗨的学生们,尤其那八个出身不同的学生,不情愿从地垄里站起来快速的跑到地垄前面集合。明明是田间劳作,竟然被他们视为一个快乐的游戏。这都三天过去了,他们的热情劲儿还没散去。
“齐步走!”
殷清风一声令下,排成一列的队伍依次前行。将农具在墙边摆放整齐,有序的走出温室。
蒙学宫这两亩温室,只是学生们的试验田,殷清风和李世民可不敢指望他们为东宫和皇室成员提供新鲜蔬菜。李世民让人在东宫另开辟十座五亩大小的温室,那里才是真正的温室。
但殷清风不会真把这两亩温室当做孩子们的游乐场。两亩方圆,分到每个人头上也是二十多平米。等四十天后,以产量定成绩的时候,就该有人哭有人笑了。
殷清风的精力将将从温室上抽回时,马周出现了。
望着有些形销骨立的马周,他忍不住调侃道:“宾王兄,可是颜府的饭菜不合口味”
他第一次去颜府的时候,就让任云山派人去传授炒菜的做法了,当然不存在什么合口味不合口味的说法了。
马周瘦归瘦,人却很精神,“多谢二郎成全!周此行颜府受益良多,对《论语》以及儒家典籍的理解愈发精湛了。”
“哦”殷清风不以为然,道:“理解再精湛又有何益宾王兄未来打算一辈子的教书匠”
把教书的夫子形容为工匠,马周感觉自己一腔热血被迎面泼了一盆雪水,“二...郎...殷侯此话何意”
这马周有病吧,怎么又称呼小爷为殷侯了在颜府这么称呼,可以理解为给小爷长面子,现在私下里聊天,还殷个屁侯啊
“虽然几百年的战乱期间,不乏有读书人出将入相的,可宾王兄没注意到那些人皆出身世家吗他们当中有几人是以寒门子的身份位居高位的
当今圣人欲建太平盛世而开科取士,取的是治国能臣而非死读书的书呆子。宾王兄的志向若是做教书育人的夫子,尽可苦读专研各种典籍的经义。若不是,还是想想小弟曾经说过的某些话吧。
既然宾王兄说此行受益良多,《论语》中那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解释宾王兄欲以何“施于民”,又如何“济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