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连“尧舜其犹病诸”,宾王兄只凭各典籍中的经义吗小弟的观点始终是:书读得好,不见得能成为救世济民之人。只要从典籍中学到仁义道德就足矣,剩下的是做、做、做!”
古今中外,官员皆分为两种类型:实干型和政客型。细数马周的履历和成就,他属于后者。
不是殷清风非要马周成为实干型官员,也不是他瞧不起政客型官员,但他和马周相识一场,总是希望他的成就比历史上的更优秀一些。
马周沉默了。
这些日子他沉浸在断句《论语》的喜悦中,闲暇时也畅想着能给其他儒家典籍断句,他想以此来青史留名。
离开家乡之前,他以为满腹经纶的自己,足可以做一个济世能臣。
吕才向殷清风学习算学的时候,他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道;吕才成为学院的博士,他也不以为然,道不同嘛,各有各的机缘罢了。但,殷清风现在说的这番话,将决定他未来要走的路。
现在殷清风问他,是继续做一个专研典籍、闻名天下的大儒,还是进入仕途。若是进入仕途,就要抛开典籍,学习“济众”之能。
与殷清风接触这么久,他深知典籍中只有劝农之言,而无兴农之策;典籍中只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无如何“仓廪实”“衣食足”...
他迷茫了,不知该如何选择。
在殷清风身边这段时间,他意识到他有很多的不足。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像殷清风那样摸索出农耕之术,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创出水泥那种神奇之物,更不知道自己对武事能有什么谏言....
殷清风见马周陷入沉思当中,他低头继续完成《常识》的课本。
“证明氧气存在的实验:取一瓷碗或瓷杯扣置在燃烧的蜡烛上。此时,要提问:蜡烛熄灭的原因....”
殷清风又写下了几个小实验的内容后,他听到桌椅腿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他抬头望去,马周已经站起身来,并向他鞠躬行礼。
马周说道:“承殷侯不弃,以友视周经年。”他顿了顿,“周出身贫寒,欲以仕途成就振兴家门。若殷侯认为周尚可造就,周愿为殷侯效力!”
说完,他抱拳躬身不起。
这一会儿他也想明白了。
哪怕是有一天他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儒,马氏家族依然贫寒如洗。他在颜府居留多日,深知即使如颜氏这样的家族,三餐也不过星点鱼肉。
他记得殷清风是如何劝说颜相时的。马氏想要崛起,只凭他在儒学上的声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钱财!只有足够的钱财,所有的马氏子弟才会有机会读书、才会有机会参加科举。
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如何做。他若以儒著称,则马氏无财,他若进入仕途,也不知要多少年才能积攒出让家族子弟读书的钱财。而且,他入仕的机会在哪里
他没有“门资”不能荫封入仕、不是“武功”不能以勋官入仕、也不是“艺术”凭伎术入仕,更不是“胥吏”出身以流外,他只能以科举入仕。
即便他能考中科举,又如何
考取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考取明经科,上上第,授从八品下;考取进士与明法,甲等者,授从九品上。
若他考五经举人,也不过是望县之县尉罢了。若是他的词策得到赏识,或许可以为谏官、史官;若通诸家理论及汉以来礼仪沿革,可授太学博士...
但这些官职起点太低、升迁太难,何时才能凑出让族中子弟读书的钱财
殷清风不但贵为太子的郎子与近臣,还是天下首富。他可以荐举自己为官,也可在钱财上资助马氏子弟。
问题是...殷清风现在的前途似乎有些不明朗啊
按理说,殷清风无论是爵位,还是外戚的身份,还是天下首富,他的府邸都应该是门庭若市、谒拜者无数才对,可这一年来,除了寥寥几人外,无论是文武,还是那些加盟的世家,仿佛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殷清风这个人一般。
其中透露出的蹊跷,实在是耐人寻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太子既然以他为中山王夫子,除非他要谋反,否则...
他会谋反吗
会吗不像!
何谓枭雄新始祖、魏武帝、晋高祖也!
他结交贤士吗他身高权重吗皆否!
不结交又无权,如何谋反
难道他要效仿晋高祖的隐忍,把称帝的机会留给子孙可那需要多少年太子尚不及而立之年,哪怕四十年后...四十年后若真是如此,那岂不是他马周更应该今早投靠
暂且不论他现在是否有谋反之心,也不论他以后是否会谋反,但眼下他却是自己最好的进身之阶!
那么,他凭什么要举荐自己,自己又有什么他能看重的自己擅长的是诗书经义,偏偏他却认为这些不足为持。但眼下自己还有别的选择吗
&n
第三百四 十章:再访颜氏
在马周回来的第二天,颜勤礼亲自来邀请殷清风过府相谈。
再次见到颜思鲁,殷清风心中升起一种罪恶感。短短十余日不见,老爷子苍老了许多。
他恭恭敬敬的在老爷子面前跪下,“外孙拜见姑翁。”挪了挪膝盖,“甥男拜见四位伯父。”
“好孩儿,起来吧。坐到姑翁身边来。”颜思鲁的精神还不错。
等殷清风坐下,颜思鲁问道:“听马宾王以及你相时舅父说,你对儒学有不同的见解,现在说给姑翁听听。”
殷清风道:“外孙以为,儒学是一门学问,研究仁义道德的学问。但学问归学问,若完全以此来治理天下,则是误国误民。
民有士农工商兵等等。儒学只是“士”的学问,里面没有增加粮食产量的学问、没有指导工匠营造道路桥梁的学问、没有兴盛货殖的学问,更没有如何击败异族保家卫国的学问。
这样的学问,怎么可以据此来治理天线呢
隋唐以来的开科取士以儒学为主要考核内容与标准、汉武帝以降的帝王和士人认为只要熟读先贤典籍就可以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这,皆源于董仲舒一人之祸乱!
太子殿下颁布农耕令、开设帝国银行、开办皇家军事学院等举措,便是要更正儒学既是治政之学的错误。儒学者应该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儒学在大唐、在以后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是继续认为儒学既治政之学,还是把它当做一门指导世人修行品德的学问。
诚然,像《孟子》等典籍中记载了“民本”、“仁政”、“王道”等内容,但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指导帝王治理好一个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
就以“以农为本”为例。
农在士的眼中到底是被尊敬的还是被鄙视的儒学者中除了李安世、郦道元等少数人外,对“农”又有何贡献租庸调中的调,明明是在践踏“以农为本”,为何不见学儒者出来制止
像这样学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不耻言利”。
历代朝堂上,都是学儒者,他们一定学过“不耻言利”。那为何他们在官场中勾心斗角,在民间有盘剥百姓、与民争利
多少年来,学儒者学的圣贤书,做的却不是圣贤的事。
这种现象应该得到制止了,也应该让世人知道某些人的某些做法应该得到世人的唾弃了。
学儒者不要再把精力和光阴都耗费在故纸堆里,去给各种典籍做什么注释了,他们应该睁开眼睛看一看,这世间很多人的苦难都来源于那些学儒者的贪婪!
但是他们不敢,因为他们也是盘剥百姓中的一员!
所以,外孙以为,颜氏既然奉孔圣师为尊,既然千百年来忠于祖先留下来的遗训,为何不出面倡导世人重新定义什么是道德,又如何遵守道德呢”
颜思鲁多少知道一些殷清风的想法与众不同,但刚才那番言论的的确确出乎他太多的意料了。只“儒学非治政之学”一点,就推翻了罢黜百家后,人世间所有的学问。
若是承认了这一点,儒家的地位将急剧下降不说,以经书传家的那些家族的地位同样要受到极大的冲击。
“好孩儿啊你这是要把这天捅破啊”他叹了口气,“颜祖回自身秉性忠厚,唯恐后人也是如此,他在遗训中说道,不希望后代的颜氏子弟侍奉君王。
但是,颜氏子弟不入仕又如何养活一代又一代众多的子弟历代以来,留给读书人的出路并不多,入仕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颜氏子弟只能一边入仕,一边严守安贫乐道的祖训。
入仕只是为了养活族人,所以,历代的颜氏子弟既不热衷与朝堂上的高位,也无力纠正某些学儒者的行为。就像你说的那样,颜氏只是在“独善其身”。
可又能如何没有朝堂上的权力就没有话语权。就算颜氏说出某些话,不说颜氏将遭到来自于其他家族的攻击,就是君王也不会容忍这种说法。
所以,颜氏不敢自取灭亡,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你虽然看到了某些问题,或许太子也有志要更改某种局面,可朝堂上的肉食者们皆来自于各大家族,他们不会放任自己的权势被削弱的。谁动了他们的利益,就是他们的死敌,他们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死敌逍遥在世的。
你的志向是好的,但你不能那样去做。即使太子可以回护你一时,可当他顶不住来自各大家族的压力时,就是你殒命之时啊
听姑翁一句话,某些事情自己想想就好了”
颜思鲁的神态愈发有些苍老了。
殷清风没想到颜思鲁,不,应该是颜氏族人都是明白人。问题的关键就是权力在谁的手中!
就像一帮亲戚朋友当中,谁的钱多谁说话就腰板硬一样,没有钱,你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也没有人信。而涉及到改革,没有权,就不要作死!
“敢问姑翁对太子了解多少”
颜思鲁似乎很疲惫了,他挥手,示意长子颜师古来回答。
颜师古同样震惊于殷清风的言论,也认同他阿耶对殷清风善意提醒。
入唐后,他是李世民秦王府内专门掌管军队里的文书起草的记室参军。这个问题他来回答正合适。
“太子果敢有大义,率性而为不失真诚;太子任人唯贤,又有虚心纳谏之雅量。”
颜师古虽然净捡好听的说,但大致如此。
殷清风道:“在甥男看来,不管太子具备何等品质,有一点是最主要的:太子立志成为始皇帝和汉武帝之后最伟大的帝王!
所以,在太子面前,凡是阻挡他前进步伐的绊脚石,将统统踢掉,或者,干脆让其粉身碎骨!而他,既有这个决心也有这个力量!”
这话说得有些杀气腾腾,颜思鲁睁开老花眼看向殷清风,“好外孙,你的言外之意,太子要对那些世家...”
殷清风点点头,“已经在做了。”
颜思鲁一惊,扭头看向长子。
颜师古在李世民成为太子后,入东宫为右春坊中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右庶子。若是太子真的做了某些是,他应该知情。
他想了想,冲他阿耶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颜思鲁有些迟疑,“好外孙,你不会谎骗姑翁吧,这可是天大的事啊”
殷清风道:“上次外孙来时,与勤礼舅父说过,由外孙的义兄李伏威主持,将在天下各县兴办皇泽院与皇泽学堂。”
颜思鲁点点头,表示听说了。
“皇泽学堂只是一个引子,在最初的时候,对外的名义是招收孤儿为学生。但等到若干年后,等有了足够的教师或夫子,学堂将向所有适龄孩童开放,并且是免收一切费用。”
“啊”
厅内响起惊呼声。
免收一切费用这刀捅得太狠了!
颜氏家族不结党不营私,即使收徒授课,也只是养家糊口的权宜之计,但其他家族可不是如此。
经书传家可不是只传给自家子弟那么简单,谁来求学,要先看看资质如何,家族背景如何。值得培养了,或值得结交的,方会收其为徒或是开放一部分藏书。
这样的模式经营了几百年之后,每个家族都会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那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现在,免收一切费用这刀捅出来,短时间或许看不出什么效果,但结合殷清风刚才说的“儒学非治政之学”,想想都知道那些学堂教的将不再是以儒学的典籍为主了,可能是农业,可能是工匠,也可能是商贾...
若是这些学生学有所成,科举考试的内容必然是水到渠成的进行更改。到时候,那些所谓的经书传家的家族在
第三百四一十章:为苍生计
殷清风勾画的蓝图不谓不美妙,但颜思鲁冷静下来之后,几乎出了一身冷汗,“好孩儿啊姑翁多谢你为颜氏着想,但姑翁不能应承你的要求啊”
瞧你们刚才激动的样子,怎么两秒钟后就反悔了
殷清风只好抱拳道:“不知姑翁有何顾虑”
颜思鲁道:“以你之言,先要假借颜祖回之名更改颜氏的祖训,次之,颜氏扬名天下。此两点,皆有违颜氏祖训。你姑翁身为颜氏子,不敢违背祖训啊”
殷清风说道:“请姑翁为外孙解惑。”
颜思鲁慈爱的看着殷清风,“增添祖训不是不可,历代祖辈都会将自身的体悟留给后代,但假以先祖之名为子孙扬名,实乃取巧之举也。
其二,颜氏一旦扬名,当今圣人或以后的皇室以为颜氏子弟皆出色,不问才能便授以官职或依为干城,不但为颜氏招祸,也会误国害民。”
他没敢说,颜祖回不让子孙后代出仕的遗训。多少年来,这天遗训已经形同于无了。但历代颜氏子弟入仕之后皆为清要之职,尤其是魏晋以来。
殷清风轻松的笑道:“可能外孙刚才语不达意,让姑翁有所顾忌,孩儿在此向姑翁和五位舅父致歉。
颜氏的祖训或家训的确存在,是以颜回公的名义,还是以历代颜氏先祖的名义,皆出自颜氏,皆是颜氏的学问,也皆是颜氏的荣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