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姑翁也说了,颜氏历代祖辈都会将自身的体悟留给后代。外孙之前说的,要在颜氏祖训内增添内容,若姑翁以及五位舅父认为这是取巧,外孙斗胆说句不敢苟同。

    学问学问,相互讨教、相互学习,学会了之后,他人之才学便化为己身所有。孔子可师项橐,外孙与姑翁在学问上互通有无,又有何不可

    至于外孙所说的那些德行之规范或惩戒之条例,姑翁不愿以先人之名署名其上,以姑翁或几位舅父之名列署也未尝不可。”

    殷清风停了下来,等待颜思鲁发问。

    “孔子可师项橐...”颜思鲁说道:“那...好孩儿你有何要与姑翁互通有无的”

    他本一句戏谑的话,却见殷清风从怀里掏出一本薄书双手递了过来。他意味深长的笑了,“好孩儿有心啊”

    他接过儿子递过来的花镜戴上。

    翻过首页,次页写到:三个字。

    他继续翻看:“德行既一人之操守,有私德与公德之分。

    私德者,见于居家、交往、邻里、婚娅中等,孝悌、明礼、诚信、友善、勤俭、自强等皆为私德也;公德者,守法、助人、除恶、扬善、不以私心私欲害人...”

    之后是。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孩童犯错,其父首先自责自惩;少年犯错,其惩可轻,以教导为主以惩罚为辅;轻年壮年犯错,依此处罚。”

    颜思鲁暗暗点头,教导子弟就应该是这样的。

    接下来,就是详细列出对忤逆、恶逆、不道、不仁、无礼、失信、不孝、不睦、不义等违反儒家五常等行为的处罚。

    这些列出的细目以及惩罚的力度,颜思鲁越看越认同,这才是治家与修身不可少的警戒之言啊!

    他缓缓的合上书页,慢慢的放到膝盖上,“这些...都是你写的”

    颜师古几人有些着急,那本薄册上到底写的什么内容,能让阿耶这么赞许

    殷清风未语先笑,“嘿嘿...都是外孙平日里胡乱琢磨的。”

    颜思鲁被他逗笑了,指着殷清风道:“你这孩儿不诚实,真以为姑翁老朽了不成”

    他放下胳膊,严肃的说道:“以你之年龄与见识,若是胡乱琢磨,就能写出这样发人深省的戒训之言,那姑翁岂不是苟活于世”

    殷清风做出惶恐的样子,“姑翁...”

    颜思鲁抬起手,“好了,不管你是从何得来的感悟,这...姑翁收下了。”

    这就对了嘛

    殷清风又做轻松状,“嘿嘿...请姑翁与诸位舅父斧正。”

    “斧正嘛...”颜思鲁摇摇头,“你这里,为何要对随地吐痰也要做出惩罚”

    “所谓有损公德,便是以自己的不检点,对他人造成不好,甚至很坏的影响。

    中蜀汉先主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随地吐痰看似一件小事,却也是无公德的体现。

    世人不是一人独居。任何人的一言一行,皆对外人有所影响。

    随地吐痰这件看似很小的行为,在内而言,在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子女后辈,也会效仿之;在外而言,世人皆以为这人出身的家族很没有教养。”

    “善!大善!”颜思鲁扭头对颜师古说道:“这句话要记下来,以后要加注到里。”

    他拿起薄册摩挲着,“好啊写得好啊”

    颜师古等人更是好奇了。连随地吐痰都写进去了,还能说出这么深刻的话,这册子里还写了什么

    好一会儿,颜思鲁说道:“你接着说。”

    殷清风拱手道“颜氏即使扬名,也是扬德行操守之名,而非其他才能。若皇室因此而礼聘颜氏子弟入仕,为礼部或鸿胪寺官员也未尝不可嘛。

    而且,太子经外孙谏议,以后官员子弟入仕者,皆在十五岁后入军事学院少年营学习三年。三年后,入仕为文臣者需参加科考,若进军伍,又必须在军事学院内继续深造。

    目前,军事学院尚未完备,及完备后,还要向天下招收学生。若干年后,凡文武之臣,非出身军事学院之少年营不用。

    此少年营以军法治学,考核严谨,无才能者,断无出仕之可能。”

    此言一出,颜氏几人惊诧了。

    颜思鲁不敢置信的说道:“这...出自你的谏言”

    殷清风点点头。

    颜思鲁缓缓的说道:“历代朝代更迭,首在臣子不忠。陈胜、王莽、曹操、司马懿皆如此...

    姑翁初闻军事学院,以为此乃太子整治武事,为内治天下外御异族做准备。今日听了你之言,原来其中还有这等深意。

    以后,圣人与文武之间既是君臣又是师生...天地君师亲...若再有人谋反皇室,天下共讨之

    以军法治学,好啊非出身军事学院之少年营不用,妙啊无才能者不可出仕,更妙啊

    启用贤才不如培养贤才。以军法治学,哪怕其中一些人不能出仕,却也是严修己身之辈;科考之前先要过学院之考,双管齐下,大唐以后的佐臣,皆为才干之辈...大唐兴矣大唐兴矣”

    颜师古等人虽然早就知道一些军事学院的内幕,也知道少年营的存在,可少年营真实的用意,他们却首次听说。

    若是真按照殷清风说的那样,读书人在未来岂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这一走就要经过重重考核。他们的品性,他们的才能,圣人皆了如指掌!

    再等他们入仕后,圣人再依据他们的才能,分派在适合他们才能的官署...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妙啊!

    这个外甥了不得啊他还是一




第三百四十二章:颜氏书坊
    


    颜之推的手稿

    颜之推的曾祖颜腾之,以草书名世;祖父颜炳之亦以草书见称;其父颜勰工于草、隶、飞白;儿子颜勤礼工于篆籀;孙子颜昭甫工篆籀、草、隶书;五世孙颜真卿....

    但颜之推的书法如何呢

    他说道:“吾幼承门业,加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他承认他虽然自幼学习草书,但没有天赋。

    于是,他说道:“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赘。魏代书法家韦诞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

    也不知道他这番感慨是因为自己没天赋才这么说的,还是他真的认识到:“人如其字、字如其人”是一种荒谬的言论。

    电视剧中,白鹿原上的人们在祠堂聚会时都要跟着一起念,甚至还实行族规,惩罚不遵者。不过中的乡约不能经典且全面地代表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它代表更多的是一个隶属于集体性质的约定。

    家训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和家族理想的经典代表。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

    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除了外,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还有:、诸葛亮的、、浦江孝义门的、泗门谢氏的、朱柏庐所著的等。

    家族的存在,保证了中华文明虽然几经磨难,但依然能传承至今。所以,每一部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的名声更是这些中的佼佼者。

    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的影响,所以,有人说它是“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从之多次重刻,虽历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见其影响深远。

    但在殷清风看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确不失为一部全面教导子弟的训言,但从现代角度来说,里面还是有些不妥当的内容。

    中“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此鸡晨鸣,以致祸也。”

    用白话文解读就是:妇女主持家中饮食之事,只从事酒食衣服并做得合礼而已,国不能让她过问大政,家不能让她干办正事。如果真有聪明才智,见识通达古今,也只应辅佐丈夫,对他达不到的做点帮助。一定不要母鸡晨鸣,招致祸殃。

    这句话不能全无道理,也不能说颜之推有性别歧视。

    首先,古代是男权社会。在读书教育并不普及的情况下,除了比例较小的女性能读得起书外,大多数女性是没机会识文断字的。

    其次,古人认为只有读过书的人才通事理。所以,见识与读书相对要少的女性,在处理事情上的大局观是不够的,不能委以重任。

    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太过于偏颇。但,后人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的歪论。

    的第一句: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

    这句话解释为: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於天,很难说会碰上好运还是遭遭厄运。

    既然是养生,偏偏又信天命。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养生的人首先应该考虑避免祸患,先要保住身家性命。有了这个生命,然后才得以保养它

    养生或长寿的前提,的确是你要先活着。但这个避祸该怎么避呢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避祸吗

    颜之推一生两次被俘,三历亡国,经梁、西魏、北齐,隋四朝,饱经时事变迁,九死一生。由此可见,他的人生观里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思想在里面。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

    解释为:内外两教佛教与儒家,本来互为一体,经过逐渐的演变,两者就有了差异,境界的深与浅有所不同。

    以及:“释三曰:“开辟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有名僧向行,异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

    解释如下: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就是坏人多而好人少,怎么可以要求每一个僧尼都是清白的好人呢看见名僧高尚的德行,都放在一旁不说,只要见到了几庸僧人伤风败俗,就指责非议谤毁。况且,接受教育的人不勤勉,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

    很难相信这些是颜回的后人说的话。

    坏人多而好人少这是性本恶与性本善的冲突啊

    另外,颜之推不可能不知道他老祖宗活着的时候,中原九州还没有光头教的存在,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光头教里很多的内容是与儒学相悖的,但他偏偏就这样认为的。

    细数光头教的教规,戒疤是从元朝是开始有、禁止光头们结婚的是从宋朝开始的、禁止吃肉是从梁武帝时开始的...

    当然,教规是教规,教义是教义。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佛教宣扬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

    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又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

    颜之推为颜回的后代,按理说应该是儒学的铁粉死忠,但这一句话暴露的不但是他不是一个坚定的儒学信仰者,也从侧面论证了魏晋时期儒、佛、玄三种思想体系合一的深远影响。

    殷清风认为以上几点是颜之推在思想上的错误,下面这个就是认识上的错误了。

    :“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

    古人说过:“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很难有品行端正的。”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而不能克制勉励自己。我见到的王侯外戚,语音多不纯正,这也是由於在内受到低贱的保傅的影响,在外又没有良师益友的帮助的缘故。

    享受美食就品行不端了语音不纯正就是保傅的责任、就是因为没有良师益友你从南走到北,难道真想不明白口音混杂的根源在哪里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可是没统一读音啊;汉家四百年也没有人去完成统一读音的工作啊与什么保傅和良师益友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刊行至现代,所以殷清风有机会拜读。他向颜思鲁讨要过来,只是想掩饰他曾读过的事实。

    &nbs



第三百四十三章:行路艰难
    古人云得好啊:聚沙成堆、积腋成裘。

    搞定了颜氏,殷清风谋划的版图就又多了一角。

    搅动魏晋南北朝隋唐六百余年风云的各大世家望族,随着李唐的倒下,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剩下往日的辉煌可以追惜,但历代都不争名夺利的颜氏家族却是长存的。

    人活得久了就有威望了。颜氏不但“活得久”,而且还顶着孔子门徒家族的桂冠活着。在孔子还没被皇权封赏之前、在孔氏家族还没崛起前,颜氏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以德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源头来自于孔子。

    他认为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在法律之外,百姓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质将是维护社会秩序中很好的补充,甚至要高于依法治国。

    他的这个理论,经过历代演变后,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求国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遴选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1...147148149150151...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