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小弟也赞同孔子所提倡的这种读书方法。那请问:怎样才能确保所学的内容为切实有用的真知呢”
“这...”马周一时语竭。
“小弟认为,实践检验真知。只有具体的去做,才能验证出不管是古人先贤的理论还是我们心中所想的内容是否是正确的。”
马周陷入了深思好久之后恍然道:“这就是二郎昨日带周去查看山下农庄的用意”
“是。庙堂之上的臣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地方上任职后屡获升迁而止,一种是君王直接任命的。兄长认为何人更有才华更能辅佐好君王...”
历史上马周直接被李世民看重并在一年后让他当上了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也就是说,马周始终做的是政客型官员而不是实干型官员。
政客型官员不一定有能力成为一个实干型官员,同样,实干型官员不一定具有足够的智慧成为政客型官员。
殷清风不知道马周能不能成为一个实干型官员,但既然他想与马周结盟,就必须要让马周认同他的做法。马周不必非要去地方上任职,但马周的价值观或者说认知必须与他的趋同,否则如何有结盟的可能
“...当然,这两种人的能力不一定孰高孰低,但想要更好的辅佐君王,就要对国计民生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小弟做不到在庙堂上侃侃而谈,只能俯下身去做些具体的事情。”
殷清风言论又一次引起了马周和吕才的沉思。
在古代,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有一个共识:书读得多了就能当官。
获得官位之后怎么当好这个官呢当然是他们负责张嘴指挥,下面的吏胥负责跑腿落实。从来没有哪个官员认为自己应该懂得具体的农桑稼穑、应该懂得税收运输等等,把经史的书籍读好就行。
“再次铭谢二郎的教诲,周这就回乡准备参加科举。若有幸中举,当会泽惠一方百姓!”说完,马周起身就要往外走。
殷清风一愣,下意识的拽住了他,“等等!”
等马周停下里后,殷清风也才意识到原来马周跑偏了剧本。他对马周的性格只能报以苦笑,“兄长,小弟并非此意。”
马周回过头不解的问道:“难道二郎不是让周将心中所学付诸你说的那个实践吗”
殷清风赶忙一拱手,“兄长且坐下,让小弟慢慢道来。”
马周也不回礼,坐下后,“周也不想离去,这一二日每听二郎的言论周都深受启发。”
殷清风见他不走了,心中暗舒了一口气,“在兄长看来,为官者何为重”
“上报君王下泽黎民。”马周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具体如何去做呢”
“本来周也有腹论,现在周更想听二郎之言。”
也不知道是马周谦虚了还是狡猾了,殷清风也没有客气的说道:“出任地方,当然要考虑如何因地制宜的惠泽百姓....”
“等等,能讲讲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吗”
殷清风没想到马周会做出如此举动,这非常非常不符合古人的礼仪,但他又能如何。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从‘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就能看出,在制定国策尤其是关乎农桑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的说:若以关中的标准去征收江淮等地的农税,要不就是农税收少了,要不就是让江淮等地的民众负担更重了。”
“唔...”马周点点头,“二郎接着说刚才的话题。”
“...但是出任中央,为官者就要考虑一国的发展方向与具体问题。”
“一国的发展方向...二郎昨日说的扩大疆域算是发展的方向”
“算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能说说二郎心中还有何种计较”
“比如农桑、比如教化、比如交通、比如税收....”
“又以何为重”
“并重!”
“并重”
“独木不成林,涉及到百姓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婚配、就业等都算是国之大事。一地百姓不宁一地百姓造反,一国百姓不宁一国百姓造反。为官为君者,既要想着百年之计,又要考虑到当下的百姓是否能吃饱穿暖、心情愉悦。”
“吃饱穿暖也就罢了,这心情愉悦...哦...周明白了,二郎继续说就业是怎么回事。”
“就业就是做一个有收入的事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里面的壮有所用,兄长如何理解他们除了出仕、务农还能做什么”
“...百工、经商”
“《管子小匡》中提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可是到了西汉的时候,《淮南子齐俗训》解读为:“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时至今世,若以兄长而论,兄长愿为哪一民愿做工与商吗”
马周摇摇头,“不愿。”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工与商的地位现今的如此低下,可是这天下能缺少了他们不成”
“这与就业有什么关联”
“小弟绕了一圈子,是想废除四民不平等的现状。只有....”
“等等!商贾之人不事生产...”
殷清风也有学有样的打断马周的发言,“兄长不会以为小弟家中所需之物都是自行生产的吧长安城内众人所需之物都是他们家中自产的吧没有商人贩卖东西南北的货物,珍食美馐、绫罗绸缎哪里来这是典型的吃完饭骂厨子的忘恩负义行为!
同样,没有百工,哪里来的高屋广厦哪里来的南山碳东海鱼哪里来的农具笔墨所谓士人除了认识几个字就比别人高一等
如果这样还不能说服宾王兄,那么请问:因为士人瞧不起“工、商”,以后再没人做这两个行当,只剩下“士、农”是否可行”
汉武帝把国库打空了,除了采取盐铁专卖以外,就是出售爵位和纳钱赎罪来增加国库。爵位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免除徭役及部分赋税,至于纳钱赎罪更是富家愿为的事。
但这引起了一般百姓的怨恨,也成为当时的儒家攻击朝廷政策的口实。因为这破坏了即使在时代而法律犹能保障的相对平等,百姓的愤怒由此潜滋暗长。
至此,从商朝以来的社会地位不低的商人开始沦为被鄙薄的阶层。
马周被呛得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回击殷清风,而殷清风说完那些言论之后也是懊恼不已。彼此刚认识没多久,刚才那番话不应该现在就说起。不过说都说了,只能将话题继续下去直到马周无力反驳为止。
也好在现在坐在殷清风对面的马周,他不但年轻而且出身贫寒。换了一个世家出身的人,即使辩驳不过殷清风也不会认同他的论点,而且会将殷清风划为阶级敌人。他们一定会号召同阶层的人将殷清风打翻在地,否则最终倒霉的就是他们了。
嗯...历史上吕才就是这种遭遇的。
在殷清风庆幸的同时,马周苦思了半天说道:“今日先且与二郎讨论到这里,容周再思虑一番。”说完,他就闭上眼睛坐在那里不动了。
殷清风见状,心说:这下玩儿大了。现在留给马周最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认同他的说法,大家以后成为志同道合的盟友,要么彻底走向陌路,不被他敌视都算马周有良心。没有
第二百三十六章:收获季节
不出殷清风的意外,马周和吕才从此就在山庄里住了下来。
吕才不埋头演算的时候,就会坐在殷清风和马周的旁边听他俩的辩论。而马周则是争论一次,就闭关半天一天的,然后再去找殷清风辩论。
殷清风的时间,就在辩论声中和相互讨论中度过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山庄的收获季节。
在没有地瓜玉米这两种不挑土质的作物传到中国之前,冬小麦将是北方地区主要的救济粮。殷清风让杜丙和殷暑往在两处农庄同时进行培育冬小麦。
现在世界公认的是,小麦从西亚、中东一带西向传入欧洲和非洲,东向传入印度、阿富汗和中国的。但殷清风就搞不清楚了,以五千年甚至八千年前的交通环境下,古人类是怎么做到的。
不管小麦或大麦起源于哪里,冬小麦出现在我国东周的没错的了。
董仲舒曾上奏:“《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所谓宿麦,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即冬小麦。
汉成帝时,著名农学家汜胜之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关中平原推广种植小麦而著称天下。
既然史书中记载了冬小麦,也记载了汉朝曾大力推广小麦种植的事情,为什么唐朝初年时官员的俸禄是粟和绢呢
原因就在战乱上面。
战乱不但淤塞了旧的水井和水渠,百姓也没有能力挖掘新的水井和水渠,而小麦需要的水量几乎是粟米的一倍。所以,不但冬小麦在关中看不见,连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范围内也大大缩小。
现在殷清风不但要重新培育冬小麦,将来还要在秦淮以南培育出双季稻。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不过,明年他就要在山庄种下水稻了,他太怀念米饭的滋味了。
今天,殷清风主持的秋收会议正在进行。他责问的对象是农业部长杜丙和副部长殷暑往。
“葡萄种下多少了有多少品种”
杜丙回道:“回郎君,今年的面积是八顷,苗株十五万。明年还会增加一些。现在只有四个品种。”
不是杜丙不想多种一些葡萄果苗,要知道现在唐朝还处在葡萄的引进阶段。而且,用来酿酒的葡萄才是重点。就这些果苗还是通过大量悬赏才收购得到的呢。
“葡萄的种植不能停,每一年都尽最大的可能去增种。”
杜丙回道:“小的记下了。”
殷清风接着问道:“现在你那里种了柰没有”
“已经让佃户按照郎君吩咐的那般嫁接了,明年就会结果。”
“嗯,你让他们耐心、大胆的实验。还有,秦王送来的那些桃树成活了没有”
“那些桃树都成活了,过上几年应该会结果的。”
“再说下今年的产量吧。”
“是!三百顷的果园产出各类水果是....斤,紫花苜宿的种子收获....。其他粮食......”
“白叠子呢,什么情况”
“回禀郎君,今年城东那里都种植的白叠子,重量是三百七十万斤。公孙树已经种下千余颗,明年还会增加。造纸的作坊......”
等杜丙那边没什么再要安排的了,殷清风示意殷暑往回报他那边的情况。
“禀告郎君,与山庄签订契约的农户和那些庄子都已经收割完毕,现在都已经运到山庄和东山新居的仓库里了。所有统计之后,黄豆是...石、大麦.....石、高粱....石,青杆的花费是六万贯。”
殷清风一听这斗啊石啊合的就头疼,就不能用吨、公斤嘛
“以后再汇报这些重量的时候要使用斤两。现在规定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其余的怎么折算,你们自己去弄。”
几个前来汇报的人齐声:“是!”“是!”“是!”
“嗯,你再说说和菜农那些明年签约的事情。”
“除了和山庄签约种植黄豆、高粱、大麦,保证明年的养殖饲料外。今年又签约了十万顷的土地。只是这些土地多少种植蔬菜、多少种植果园,还请郎君定夺。”
&
第二百三十七章:渭河建桥
秋收之后,忙碌了近十个月的佃奴们,终于被允许休息几天了。
自从成为这里的佃奴之后,他们就没停止劳作。挖水渠、水井、鱼塘,修路、种树、建房屋...
在休息了五天之后,他们再次接到命令:在年底前,将山庄和长安城之间的路用水泥铺一遍。
佃奴们从心底感激殷清风这个主人,他的命令他们会毫无怨言的一丝不苟的完成。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另外还得到一个惊喜:年满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男子将被挑选出来去读书。
读书啊祖祖辈辈都是目不识丁的。现在,不但小于十四岁的的已经在读书了,大的也机会读书,一时间佃奴的积极性和对殷清风的尊敬都升到了极点。
殷清风挑选出来这些年轻人,是打算经过培训之后,送到各个修路的工地上担任会计和后勤出纳,以及负责管理生产。数学过关的做财务工作,数学差的另外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
小到企业和公司大到国家,最难管理和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经济账目。一本小小的的账本可以决定企业和国家的钱财是否被侵吞被挪用,殷清风想要将全国的道路修一个遍,财务问题才是最关键。
等到两个月之后,殷清风在确定有多少人加盟到水泥生产当中,他就可以安排人开始铺路了。
他的计划是,加盟的水泥窑在明年全部投产,然后同时进行修路,总工期为五年左右;如果某些州县没人愿意去,或者加盟的人数少,他将自己派人去建立窑口。而这些年轻人就是预备人选。
等这些人在完成修路的任务后,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谋生技能。到那时,殷清风将要考虑给他们放良的事情了。
这个时代,不但大地主拼命的在蓄奴,就是平民本身也愿意成为被人的奴仆。
大地主掌握了太多的土地,而蓄奴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平民愿意成为奴仆,一个是为了有人身安全的保障,另一个是为了躲避税收。
除了两宋时期之外,粮食税或者说是农业税,占了中国历代国家税收的绝大部分。
如果查寻历代的税收标准,人们会发现由中央发出的征税数量,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承担。但是,政令一层层的下达后,到了百姓的身上,可能就增加了几倍。这中间的差距,来自于各级官吏。
在古代,是否有效的管理一个国家,不看君主帝王是否贤明,不看官吏是否清廉,只看交通条件。
东西周为了方便将国土分封给诸侯、刘邦为了偷懒将国土分为直辖的郡和分封的国,他们这么做的初衷就是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因为,交通条件是硬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