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各地的各级管官吏正是因为天高皇帝远,才敢肆无忌惮的将中央的政令进行篡改。而篡改之后的结果,就是农民负担不起沉重的税收负担。所以,投身为奴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唐朝在吸取教训后,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变成直辖州。看似有效,实际上也不科学。一个官员从被任命到某地为官,到吏部对其政绩进行考核,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现代人都说古代有一种皇权不下县的现象,是因为地方宗族的势力足够强大。但假设一个国的领土只有两百平方公里,再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还敢对抗军队不成究其原因,还是交通的条件不够好。
交通发达了,政令畅通了,解体农庄经济的时机也就到了。想要发展商业经济,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消费者。如果大量人口依附在某一个家族的名下,商业永远也别想发展起来。
马周对殷清风的举动又是问个不停,但殷清风只是敷衍了一下。现在马周和他的关系未定,说道交情可能也没想象中的那么深厚。在吸取经验教训后,他不想再跌一个跟头了。
至于吕才,他的注意力从来都不在这上面。那些神奇的数学符号才是他的最爱。
这一天,任五回到山庄。
第二天早上,殷清风取消晨练,简单吃过早餐后他便带着人出发了。
虽然有了减震器之后,坐马车相对没那么颠簸了,但黑旋风需要经常活动,所以,殷清风骑马的习惯依旧改不了。
抵达渭河岸边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到了这里,一起来的人才知道殷清风要做什么了----架桥!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妈妈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
第二百三十八章:沟通南北
站在岸边的人都体会到了水泥路的好处了。
现在天气渐渐转凉,平坦的水泥路再配上仙居坊新推出的四轮马车,出行时那种惬意感想想都让人向往。
可是,用水泥如何建桥呢难道与水里那几艘奇怪的船有关那个水泥制成的水槽形状物体又是做什么用的
殷清风简单与李世民打过招呼后,就把任五叫到身边,“河道中间的深度是多少”
“回郎君,现在是枯水期的缘故,刚才再次测量的结果是,最深处只有七米多一些。按照郎君的指令,水泥槽的高度为七米半,足够露出水面的。”
任五一副胸有成竹的回道。
殷清风心中多少有些激动。一旦他的设想成功,世界的建桥史注定要留下他的名字。他对任五说道:“开始吧!”
他的声音很低,但充满了力量。
任五主持过太多的工程,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羞涩的少年了。他向李世民和殷清风微鞠半躬之后,爬上其中一条船,然后大声喊道:“开始”
随着任五的喊声,河里六艘外形怪异的船慢慢划离岸边,还剩下两艘船呆在原地。
人们的印象里,无论是载人的载货的船,亦或是独木舟、竹筏、木筏,总也不过哪几种外形,可是这八艘刚才那些官员们讨论的船,真的不知道是否应该称之为船。但它们的确漂浮在水面上,若不称之为船,又实在找不到其他的称呼。
这八艘外形怪异的船分为两种外形,都是殷清风“精心”设计出来的。
第一种型号的船,殷清风起名叫做围船,一共六艘。
围船没有帆、没有舵、没有船舱,也没有明轮,这种船想要滑动,必须要集合几个人一起撑起竹竿才可以。
围船很长很宽,在应该是船舱的位置,树立起一个高高长长的长方形水泥台,或者叫做水泥块也可以。水泥台的两侧固定了两架梯子。
第二种型号的船,叫做起重船,外形与围船相似,但是宽了许多。区别只在于水泥台的中间多了一个高高的杠杆。杠杆的一头各垂下四根吊索连在水泥槽上。
中国古人发现和利用杠杆历史很悠久,最典型的器物就是桔槔。
桔槔俗称“吊杆”或“称杆”,在商代时,人们便开始采用桔槔汲水对农田进行灌溉。
桔槔在辘轳出现后,并没有完全消失。辘轳只局限于一口水井上,但桔槔还可以架设在河流边。同样,在水车出现后桔槔也没有消失,因为,最简单的桔槔只需要一个长杆两条麻绳一块重石然后固定在树上就可以了。
除了利用它汲水外,桔槔还可以应用在矿坑和盐井里等等。
在人们好奇的注视下,六艘围船慢慢的在距离岸边不远处围成一个长方形---南北各两艘,船头船尾为东西向、东西各一艘,船头为南北向,然后停了下来。
如果从高空俯视,六艘船围成的空间,几乎与水泥槽的长宽相等。
等六艘围船停稳后,两艘起重船上的人一起喊着号子。在人们的视线里,地上的水泥槽慢慢的被吊了起来。
随着杠杆的转动,由八根吊索吊着的水泥槽慢慢的移到了围船中间的上方。
这时,六艘围船各爬上去两个人,开始调整水泥槽的落点。当确认落点后,其中两艘船上各有一人开始摇动手里的红旗。
见到信号后,起重船的杠杆开始慢慢的被向下放。
这个过程很慢,以至于岸上的人都抻着脖子、踮着脚尖想看个究竟。但是,他们只看到围船上的人各自抓住一个吊索,似乎还在调整方向。
过了好久,一个人挥舞着红旗。再次接到信号后,起重船这边不再松动杠杆了。
而围船这边立刻顺着吊索滑了下去,再不久,八根吊索分别被两个杠杆给吊了起来。
殷清风在岸上兴奋的挥舞了一下拳头,然后转身对李世民说道:“殿下,请允许下臣向殿下报喜,刚才的实验证明完全可以在渭水上面架设水泥桥。”
李世民和其他人一样,根本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呢。他半尴尬半好奇的说道:“某可否上去一观。”
殷清风向外虚引一下,“殿下请,诸位长辈请。”
早就按奈不住的官员随在李世民的后面上了渡船,然后又上到了围船上面。
殷清风有意栽培任五,这次讲解的机会就让给他了。
任五兴奋而又感激的看了殷清风一眼,然后向李世民解释道:“装有类似桔槔的那种船叫做起重船,它的作用就像殿下看到的一样,将一个重物从一个地方移到想要它到达的位置。
那六艘一模一样的船,叫做围船。它们前期作用,是为了能精准的确定水泥槽的落点,等水泥槽落在河床之后,工人就可以站在上面往水泥槽里倾倒水泥浆。等水泥浆凝固之后,一座桥墩的基座就算成了。
接下来,工人站在这围船上,在基座上面竖起木板。等木板固定后,工人再往里面倾倒水泥浆。水泥浆再次凝固后,一座桥墩就算彻底完成了。
&
第二百三十九章:大隐于市
之前,清风从来没想过他有一天要建一座桥,不管是最古老的还是最现代的。但桥梁的作用有时要大于宽阔平坦的道路,这就不得不逼迫他去拿出主意来。
就拿刚才那个水泥槽来说,他最初的设想是直接浇筑一个水泥块,然后将水泥块落到河床上。好在他又考虑到了杠杆臂的承重问题,才在最后的设计中改成空心的水泥槽。
对于李世民的问题他也曾想过好久。
刚才的那种作业方式,只适合像渭河这样水流平缓,或者河道相对比较窄的河流,而像长江黄河那种河流就要换一种形式进行了。
“以潼关外的大河上建桥为例。”
殷清风直接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兴奋的话头。
“如果能在那个位置架起一座桥梁,对于沟通关中和三晋、河北和山东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李世民心说,“何止是意义重大啊。
想当初,霍邑之战后,阿耶率军进至龙门时,为何只派了六千兵先行渡河,而后剩余的十几万大军又不得不耗时一个多月才全部渡过大河没有桥梁啊
“大河在潼关外向东转向,即使是枯水期也较渭水平时要湍急,想要在那里架桥,就不能再采用今日这种方式。”
众人再次精神一震,殷清风就要说到重点了。
“下臣的想法是:在风陵渡口以北挖掘一个环形的水渠,并在水渠上建桥。等水渠挖通且桥梁修建完毕,让人先在西侧沟渠开端处与大河对岸同时填土,彻底让河水改道,然后再将东侧处堵住。这样以来,大河的大拐弯处的河道就会露了出来。
到那时,无论是在河床上灌制水泥桥墩还是清理河道上的淤泥都可以随便进行了。”
“嗯这样也行”
李世民等人的脑海里同时在勾画着殷清风说的那些话。
“貌似可行啊”
没过多久,他们就同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李世民一把抓住殷清风的肩膀,急切的问道:“那是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可以这样做”
殷清风肯定的说道:“只要这段水渠的宽度和深度较之一般灌溉用的水渠要宽一些、深一些,必然能达到下臣预期的那样。”
李世民猛地双手一击,“太好了!这样不但能随意的构建桥梁,而且还解决了灌溉和洪涝的灾难!真是太好了!”
说着,他对周围的工部的官员说道:“你们忝为工部的百官,可曾想到如此的办法现在淮阳侯出此等妙计,你们可记住了”
被打脸的工部官员立刻向李世民行礼,“谨遵太子令。”然后又向殷清风行礼,“某等惭愧。”
殷清风不愿意出这样的风头,偏偏李世民就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他有些犹豫,是谦虚的回礼还是傲慢的回礼。
最后,他向这些人抱了下拳头,淡淡的说道:“偶有所得罢了。”
李世民哈哈一笑,“走!随某回去设宴痛饮!”
接任工部尚书职位的人叫杨师道,他是武士彟现在妻子的堂哥。
隋杨作为短命王朝,虽然主枝基本覆灭,但至少没有伤及旁支。像杨师道的哥哥杨恭仁,此时担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可以说权势相当大了。
要说李杨两家还真是有意思。
杨恭仁与杨师道是关西孔子杨震的十四世孙,而隋文帝杨坚也是杨震的十四世孙。所以,李渊跟着杨广这边论,应该称他哥俩为堂叔。但杨师道又是李渊第五个女儿长广公主的驸马。
那,李世民咋称呼杨师道呢既是姐夫,又是堂叔公。
依此推理,李世民管武士彟叫什么堂姑爷爷啊再继续往下推,李世民和殷清风是什么关系呢侄子与姑父的关系啊
哎这真岂是一个乱字了得
李世民虽然喊了一句在东宫设宴,但真正有资格参加的,只有杨师道这个工部尚书外加两个侍郎,以及殷清风。
殷清风许久也没有回郧国公府了,他临走时让月眉带着人回去住下,同时帮他看一下西院的进展程度。
他也想明白了。他现在住在梧桐山庄,看似远离长安,但在别人的眼中,梧桐山庄又何尝不是暗夜里的烛光搬回城里住,虽然麻烦事很多,也不方便对山庄进行管理,但多少也符合大隐隐于市的概念。
若是住在郧国公府也躲不过某些麻烦的话,他还可以住到升平坊或崇贤坊去。但,首先他还得先回到郧国公府去。
不同于梧桐山庄和李世民的东宫,郧国公府的西院从设计之初就完全体现了殷清风对住宅的要求。
首先改动的就是影壁墙。
影壁是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
影壁和屏风几乎在西周时期,一同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那时的影壁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罳”,又叫“萧墙”和“照墙”。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因为壁塑艺术的改进,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
唐代以后,影壁被更为普遍地运用在了建筑之中。此时的影壁不是以设置与否来区分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是以影壁的建造规模,装饰的华丽程度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所以,大到官府、庙宇,小到客舍、民宅都设建有影壁。
根据影壁与门的位置关系,可将影壁分为三类,即门内影壁、门外影壁以及门侧影壁。
门外影壁是指设立在大门之外的影壁,一般在正对院落大门处。这种影壁通常建造在具有较大规模或等级的建筑群大门前方。正对大门或是和大门外左右建立的牌楼或建筑组成门前广场,从而增添了建筑
第二百四 十章:武府宴客
辞掉官职是进入永业集团的条件,这个条件武士彟没有犹豫太久就答应了。只有向殷清风表示出靠拢的姿态,他的侄子们才能成为中山王的同窗。
有一件事他向殷清风说谎了---他不是武氏的族长。族长一直就是他的长兄,他只不过是代位行使族长的权利罢了。
武氏未来的族长是武君雅,再之后就是武希玄了。只要武希玄以及他的三位叔叔能成功的获得了中山王的情谊,他这个工部尚书算不得什么。
更何况,殷清风的野心是要配合李世民削弱那些关东的世家。就这一点,就值得他去搏一搏了。
以前他还迷茫武氏的未来,但殷清风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所以,他一边积极配合殷清风的野心,一边培养族中子弟。等世家被削弱了,那些子弟也成长起来了。到那时,只要那四个子弟能有所作为,武氏就必定要崛起。
在他看来,殷清风的确有很多世人难以比肩的想法,但他的弱点同样明显。查人不明、用人不明、做事想当然、政治幼稚等等等等。这对他来说是好事,只要他与许敬宗联手,永业集团就能被他所掌控。
殷清风千不该万不该相信和重用许敬宗,更不应该让他和许敬宗有见面的机会。当初许敬宗登门拜访后没多久就隐晦的提出了某种建议,这建议正是他所需要的。
他和许敬宗相约,在未来的十年内慢慢的将族人安插到永业集团的各个部门。即使殷清风将来成为帝婿,实际掌控集团的人也不会是殷清风,更不是单云英那个妇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