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永嘉之乱以及五胡在中原的统治中,作为北方世家大族的两个不同类型,地方豪族与名家大姓的政治动向不尽相同。

    名家大姓与胡族政权在政治上的结合,保持了家族与门第的延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身的发展轨迹。

    面对杀戮、强制迁徙等潜在威胁,他们不能不对自身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恶劣的社会环境。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与土地、财产的结合并不十分紧密,却更为注重社会伦理的维系,维持严格的礼法家风和良好的社会声望;

    注重文化传统的保持,经学继世、父子相承。政治环境险恶时,多采取冲退避世的方式,待价而沽;时机成熟,则出仕“以试祸福”。

    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事以及胡族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得许多名家大族不可能长期稳定地保持较高的政治地位。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家族在十六国后期官宦不显,家族中的主要人物只担任太守一级的官吏,门户稍有中衰之感。

    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并不说明他们的衰落,因为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依然存在。

    如果说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世家大族分化与重新组合的重要历史阶段,那么北魏前期的历史则是这一过程的继续。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一方面多次优诏征召,甚至以武力强迫汉族士人入朝为官,参定律令;另一方面又在沿袭十六国政权的传统,通过武力征讨和强制迁徙等手段,消除地方上潜在的割据势力。




第二百四十四章:痛断抉择
    从太极宫离开时,裴寂的心思更沉重了---李渊竟生出了禅让的想法。

    如果他与李世民的关系友善、如果李世民不是在谋划削弱世家,他会乐见其成。

    李渊老了,也没有一国之君的才能,但李渊可以保证他的富贵荣华。现在李渊要退位,他的位置更岌岌可危。

    他的选择,不多了。

    “去东宫!”

    如果李渊没有萌生退意,他也不会急着与李世民摊牌。如果李渊没有萌生退意,他还想着与那些族长们想出一个对策来。

    但现在不同了,李渊要退了。那些家族是死是活他顾不上了。

    东宫之前似乎有过客人,李世民满脸潮红的坐在裴寂的对面。

    一路上组织了很多语言,面对李世民时,裴寂又不知该从何说起了。

    倒是李世民谈兴很足,他在大谈水泥路、水泥桥铺遍大唐的盛况。

    裴寂的心里越发苦涩。

    世家大族也好,地方豪族也好,生存的环境就是皇权鞭长莫及。

    看似李世民只谈交通的畅快便利,可这畅快与便利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权倾一方的家族。

    “这是他削弱世家的开始啊”

    修路为始,继而以商坏儒。世家自保的四个手段,李世民挥手间就破了两个。接下来呢...

    他恐惧的不是李世民的手段,而是李世民的年龄。

    不管李世民使出什么手段,总会有应对的方法。可他还不到三十岁,又新得了养生之术,未来四十年里,他会有无数次的机会施展他的想法。

    如果不是这样的原因,他愿意低头吗

    他也老了。力不从心的那种老。

    他原以为,治理一国嘛,理清皇权、官权与族权的分配、理清各家族在朝堂上权利的平衡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均田、教化、税赋等等都是末节。

    可李世民是反着来的。

    他不但从旁枝末节开始参与政事,而且每有新意。

    他对世家的态度,不是尊重而是打压。

    当年,崔、卢、郑、王得以成为“四姓”不仅仅由于他们是显赫的“魏晋旧籍”,也不仅仅缘于他们与权臣李冲的特殊关系以及与皇室的联姻,而是在此之前北魏皇室已经淘汰了一批忠心不够的家族。

    所以,在太和改制后,一个以皇室为轴心,以婚姻为纽带,包括汉人“四姓”和代人“勋臣八姓”在内的政治性婚姻集团逐步形成,新的门阀秩序才得以确立。

    现在,李世民的目的与北魏相同,而采取的手段...现在看似柔和,可等他坐上那个位置成为一国之君,谁能又谁敢保证他不采取激烈的方式

    以前他还以为会有一段缓冲的时间,但现在,时日无多了。

    他都可以预想到,李世民一手打压旧有的世家,一边扶持新的权贵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只看谁能向李世民表上忠心。

    桀骜之辈,必然要遭到来自皇室打压和新兴权贵的挑战。一旦他们倒下了,他们原先占有的权益就会被瓜分,尸骨无存。

    裴氏不能成为倒下的那一个,必须不能!

    不但不能倒下,还要成为新的“四姓”!

    虽然他之前也深夜来过一次东宫,也说了向李世民效忠。但只是说说,他接下来没有做任何事。在李世民看来,这是他诚意不足、这是在“欺君”。

    或许李世民会认为,他因为各族长齐聚长安而得到了助力后,他又反悔了。

    所以,他必须再来一次,要李世民相信他的效忠是真诚的。

    ..........

    早知现在,他当初就不应该忽视殷清风。

    殷清风虽然是李世民摆在明面上的棋子,但李承乾却住在梧桐山庄。这其中的含义,说明他是李世民在朝外以及未来,都是最重要人物。李世民要把他培养成最为倚重的臣子。

    他也不应该忽略武士彟。

    武士彟想必是最早看清这里面关节并作出选择的那个人。他宁可辞官,也要向李世民表忠心、他宁可被人嘲讽为一小儿奔走,也要为武氏崛起而甘受其辱。

    到了现在才明白,武士彟真不愧是最会投机的商贾啊。

    面对李世民,他又后悔了,他应该先去找殷清风。

    不管是动之以重利还是晓之以亲情,都要先把殷清风安抚住,然后由他先和李世民沟通,他自己再来和李世民谈条件。

    现在一切晚矣,只能被动的接受李世民开出的条件了。

    &n



第二百四十五章:李唐为局
    王度放下手里的纸张,闭上眼睛沉思。

    那几张纸上显示,李渊召裴寂去太极宫,之后,裴寂去了东宫。

    裴寂肩负什么使命李渊有话为何不直接对李世民说

    难道,又是一场风云变化的风波将起

    几个月前,他给九郎写信,让他不要轻易参与其他家族的任何行事。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从洛阳聚会,到来到长安,没有必要,他一言不发,静观其变。

    一个家族在乱世中的求生法则是,主要子弟安心蛰伏,而次要子弟则远离朝堂为官。只有到了盛世,主要子弟才会发力、才会在朝堂上争夺权力。

    杨坚九年完成大一统,李渊用了七年。

    虽然李渊的天命要强于杨坚,但各世家观望的原因,还在储位这个问题上。储位不明而选择站队,是极为愚蠢的行为。或许别的家族能经得起风浪,但王氏不行。

    现在储位已明,接下来就是与未来的新君达成某些交易的时候了。

    之前各世家敢就铜钱改制发出反对的声音,就是想在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只要李渊让步了,他们再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中间做一个选择,那么,世家的利益就有了保证。

    始料未及的是,李世民毫无征兆的掀翻了李建成。

    留给世家的选择只有一个了。

    别人是否看清楚这里的关键他不在乎,他的精力始终都在太原王氏本身上。

    王氏不比李氏、崔氏那样族运祥和,传世数百年的王氏近些年来一直灾难不断。若非往日声望过隆,又有足够强大姻亲为后盾,或许王氏早就倒下了。

    现在王氏有一个崛起的机会,这个机会在新太子身上。但如何能得到太子庇护,太子又想在他们身上得到什么,还需要考量。

    李世民的品性、能力、过往、手下的文武等,他都有详尽的资料。

    意外从一年前开始。

    一年前,李世民向朝堂进奏革新农耕。

    这是一个比均田令还要好的政令。但他找不到谁是李世民的谋主。他不相信这个政令是李世民自己想出来的。

    不管这道奏请是出自李世民之手,还是他背后的谋主,最少证明李世民看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而不像杨广那样无度的劳民、役民进而伤民。

    等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扳倒李建成,又显示出了他或他身后谋主的智慧。

    此两点结合后,李世民已初显一代雄主之姿。

    但他在招待宴这么一个重要的宴会后,竟然亲自司仪永业集团的加盟会,则让他匪思。

    他不是古板的儒者,就认为商贾乃贱业贱民,否则司马公也不会在中单列一个出来。但李世民为何要近商呢李世民手下的文武里面没有人对货殖有很深的了解,武士彟本人之前也没有显示出是李世民的人。

    所以,滋味楼的主人就是关键了。

    滋味楼是某些世家最先打主意要谋夺的产业。李伏威的名字就开始走进了某些家族的视线里了。

    李伏威或许有京兆杜氏的血脉,但他一个只知厮杀的莽汉,甫一进长安就能办起新式的酒肆,也太过奇异了。【# 最快更新】

    于是,李伏威的八拜之交的殷清风就被顺藤摸瓜的找了出来。

    当年,裴寂谋夺仙居坊的事情,不但长安城里沸沸扬扬的,就连帝都之外也有人在传言。

    所以,殷清风的资料很容易就能收集到。

    殷清风是陈郡殷氏的一个庶子。李伏威办起滋味楼不久,他被当时的秦王请求赐婚。

    赐婚,只有皇帝给安排的婚姻才叫做赐婚,这是皇室向功臣表示最大的一种赏赐形式。

    当时的秦王女只是县主,而殷清风只是已故功臣的庶孙,为何要惊动李渊去赐婚

    所以,殷清风对李世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殷清风的举止很让人费解。

    赐婚之前,他竟然没有居住在家中,而是在城南租赁一个小院。而赐婚后,他竟然只身前往终南山下独居。

    独居不久,他又回到城中的府里。

    再不久,他竟然随同李渊前往仁智宫。

    就在这几天之内,李建成谋反之事爆发。

    再然后,他又回到梧桐山庄。

    这中间的几经变化,殷清风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之后,朱雀大街的水泥路震惊了国人。

    八月底,自诩豪富天下的各世家被滋味楼的外观和内在惊呆了。然后,李世民司仪、武士彟为首的永业集团加盟会举行了。

    这一切,又与殷清风有关。

    集团和加盟两个陌生的词汇,让在场的人了解了一种



第二百四十六章:何处安身
    因为想法的转变,殷清风对加盟会的重视程度,从积极谋划变为漠视不理。所以,当武士彟来汇报的时候,他对武士彟的形容词“尽入彀中”一点也不在意。

    在现代汉语中,家族又称宗族,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后代世代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

    中国人从有了姓氏之后,在东周时期开始慢慢形成“家族”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

    又从西汉开始,“家族”中顶级的家族开始尝试掌控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中层阶级则控制着地方的政、经、文,剩下的千千万的最底层的家族则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组成中华民族的基石。

    三个层次的家族,犹如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让华夏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得以延续。

    他来到唐朝后,所做的一切的潜意识,都来自于现代的教育。

    他曾经以为他是对的。

    但最少,他在处理世家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

    他原先的想法是,将最顶层的家族削平而变成中层家族的一员。也就是将三角形变成矩形。

    矩形是四边形的变形,并不牢固。如果一个社会的组成也是四边形,同样会不稳定。这,就是他深层次考虑后的结果。

    那么,具体该怎么处理顶级世家,又如何处理其他两个层次的家族呢

    他最后的结论是,将“家族”看待为货币。

    货币只有流通起来,商业才会繁荣。家族有升有降,才能保证一个民族的活力。

    原先的历史中,决定一个家族在社会里的地位,取决于家族中子弟出仕的数量和最高官职。其本源是,受教育的人数和程度。

    想要做到“家族有升有降”的第一步,还是倡学。目的是先打开底层庶族升迁至中层家族的通道。

    中层家族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家学,或者是说他们有经济能力支撑子弟去深造更深程度的学问。所以,在整个“升降计划里”可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改动。

    最难处理的依然是顶级家族。

    顶级家族拥有他人难以企及的知识储备、土地和人口资源、声望等等。想要将他们的一部分下降到中层,只能依靠政治手段。

    在政治上如果刻意去打压一个家族,则让人感觉君心无常或者君心暴虐,这样会很容易失去“民心”。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制度上的约束来完成。

    这,就涉及到行政部门的完善和调整,以及吏治改革。
1...9091929394...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