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这个命题很大。他只能暗中准备而不能急于开展。
这次针对顶级家族的加盟活动,是一个有利有弊的结果。
有利的一面包括眼下立见的好处和长远的影响。
眼下立见的好处有:世家们不再反对银行的开设和钱币兑换;长远的影响有:破坏儒学的四民论、形成兴商的氛围、农业经济得到良性循环、手工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调整城乡人口结构等等。
弊端是,这些世家的底蕴更加充实。
但,再充实的底蕴,还要取决于皇帝老子让不让他们的子弟出仕和出仕后坐上什么官位。否则,他们最多就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已。
他正是向李世民分析了这么多,才取得了李世民的支持。
他依然在做着各种改革计划的准备,但他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打算将自己放在别人的视线里。他只想轻松的度过这几十年。
今天的会议,所有集团内部的人都出席了。
武士彟汇报结果后,由月眉这个财务部部长汇报受到的加盟金的金额。
根据加盟地人口的多寡,加盟同样的产业的加盟金也不同。比如说,滋味楼在洛阳设置两个加盟商,而加盟金是五十万;次一级的加盟金是四十万;人口相对最少的是三十万。
仙居坊和妩媚坊的金额分别是四、三、二和三二一。
所以,这一次的加盟金中,滋味楼是七千三百万、仙居坊是五千八百万和妩媚坊的三千六百万。累及一亿六千七百万。
殷清风挠挠头,该怎么花掉呢
裴氏、闻氏和殷玉娘傻了。三千六百万三千六百万啊!!!这些都是郧国公府的
其他人,除了已经知道数据的武士彟、单云英、月眉、襄城、鱼娘和繁星之外也都傻了。一亿六千七百万
这一次加盟活动,真的揭开了那些家族的财力的一角。
九十七个家族拿下了两百一十个州的加盟权。甚至有些家族拿下了四个州的加盟权。
一亿六千七百万,意味着帝国银行也从中赚到了三个亿以上。
也不知道李渊和李世民的心脏能否受得了。
在会议上做了安排后,殷清风要去李世民那里报备。
作为一个帝王的心态,不怕你富也不怕你贵,就怕你不拿他们当回事儿。
别说这事儿是经过李世民首肯的,就是他事先不知道,想要小命儿长久,这事儿也得让他知道个结果。
李世民最近也陷于甜蜜的苦恼。
李渊禅位在先,三亿多进账在后。莫说他对那个位置的渴望更多一些,就是下面的人也想着成为从龙之臣。
&
第二百四十七章:三种矿藏
解决了一桩心事后,李世民问道:“这次,那些世家兑换过铜钱后,帝国银行得到了超过三个亿的收益。我想在朝堂上奏请暂时停收五年的农赋。”
殷清风心说,小爷这次来就想汇报一下俺有钱了,不想管你的破事儿
但他还是说道:不妥。
李世民就奇怪了,不是你说以后要停止农业税而只收商业税的吗现在银行加国库里已经有近五亿的铜钱了,怎么就不妥了呢
殷清风说道:“叔叔可听过升米恩斗米仇的典故吗”
李世民想了想,说:“不曾。”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户人家中要富裕的多。
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一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
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可如果给他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现在大唐的国库的确充裕,以后可能会更好。但一个政令的颁布不但要看决策者的意图,还要看最终的结果才可以。
叔叔颁布停收五年的农赋,第六年呢第六年如果他们不缴怎么办彻底停止了吗那皇室还有威严吗”
李世民想了想,“那...直接停收农赋”
殷清风说道:“以前是小侄想问题过于简单。
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来说,民要交税是义务。
以往的各朝,农赋是国库主要的来源。现在大唐经过钱币的兑换和以后实施的商税,收与不收农赋都不再重要。但是,新的税赋改制之后,农民缴纳农赋将是他们作为大唐子民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负担。
这个象征,代表着他们对大唐的认同感、代表着你出钱奉养国家,国家才有义务保护你。
虽然在我们看来,那些农民是通过从商人那里购买货殖,而让商人去交税,但世人会认为只是商人在缴纳税赋而农民没有。一旦有争执了,商人会理直气壮的说,我对朝堂有贡献而你们是不劳而获。”
李世民沉默的思考着。
好久,他说道:“那你的意思是农赋还要继续收”
殷清风说道:““租”还按照原先的收,只取消“庸和调”即可。”
本来他还想说,再来一个‘永不加赋’,想了想他又作罢了。
一旦大唐要想着再在农民身上加赋,意味着国家经济已经出现严重的倒退。到那时,这个政权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所以,这话说与不说都没有意义了。
这个话题他们之前讨论过,所以李世民没再继续,他说道:“你这次来有何事禀报”
殷清风说道:“这次加盟会,小侄得了不少钱财。除了支付应国公和吴国公的酬劳以及小侄自留了一部分外,剩下的要“捐献给国库”。”
“嗯什么意思”
加盟会后,银行那边统计超过三个亿,也就意味着殷清风得到了超过一亿五千万的钱财。这么多钱财,如果放在以前,他早就眼红了。现在虽然眼界宽了,但也不会对这些不动心。
而且,以前这小子还说什么公私分明,现在怎么想着要捐献了以这次加盟会的结果来看,他最少要捐献七到九千
第二百四十八章:细说古都
殷清风从东宫离开时,并没有回山庄,而是去了龙首原。因为,他接了个大活儿---给李渊造个窝儿。
殷清风要建的宫殿依然要在龙首原上选址,其实选址这活儿最适合吕才来干了。
隋初,以《周易》建设新都,认为龙首山川原秀丽,宜建都邑。大明宫恰处于龙首原的“龙头”处。
但殷清风就没弄明白,大明宫的位置明明是最好的,为嘛当初不直接在那个位置上建皇宫,而要在全龙首原最低洼的地方建一个太极宫。
大明宫的位置建太极宫,然后整体长安城向东移不久完了吗
他这个想法,是源于现代他去过西安时的感受。可等他设身处地的站在长安城了,才发现当初挺傻的。
就像故宫要对应天上的紫微星一样,大兴城也是如此。
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也就是北极星宫居于北天中央,长安城的宫城就对应着紫微星;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
除了要对应天上的星辰外,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等。
从空中俯视长安城,就能看出城内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也就是从北向南,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九,是极数也是吉数。
《周易》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
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
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
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
他在现代去西安的时候,西安好多地方因为城市建设,很多地势高的地方已经被削平,已经不能完全的体现唐时长安城所处的地形地貌。
以狗脊岭为例,狗脊岭在唐之后被称为古迹岭。长五百五十米、宽两百四十米、高四百一十五米与大明宫的高度相差无几。可是它从明清开始,就被陆续的铲低、铲平,完全没有“岭”的影子了。
去掉风水学的说法,大兴城至所以要选在现在这个位置,主要是受地形的约束。
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河流,将龙首原南面的平原,切割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其中,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也最适合建城。
即使是这样,像四百一十五米高的狗脊岭、四百六十七米高的乐游原也不得不被囊括在城墙内。
而且选在这个位置建城,不但可以便利的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同时也可以依靠龙首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免受洪水淹没都城的危险。
或许是因为现代的高楼大厦的原因,原本站在龙首山的最高端府含元殿向南眺望,可以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但他去观看含元殿遗址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失望,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帝王之相。
大明宫中轴线上正南门的丹凤门是李治时期才修建的。其他如:兴安门、福建门、望仙门和延政门,也是这个时期修建的,所以,殷清风现在要去龙首原,必须要绕行。
历史上的大明宫可以看做是一座四进的大院子。
第一进:从丹凤门进去后,御道首先要跨越四米宽两米深的龙首渠,渠上有四个下马桥。过了下马桥,是左右金吾仗院,里面住着金吾卫。他们的职责是每天在宫城和京城内巡视、宵禁后有权扣押坊间之形迹可疑者、随侍帝驾、可凭鱼符出入大明宫各处行警卫职,包括内庭。
左右金吾仗院再往北,就是第二进的城墙。
城墙的左右是光苑门和昭训门。在这两个门中间不是城门,而是两个门阙:东观和西观。
从门阙进去,右边是东朝堂,左边是西朝堂。顾名思义,就是百官与宰相们议政的地方。
西朝堂北面是三重子母阙的栖凤阁,东朝堂北面同样是三重子母阙形式的翔鸾阁。左翔鸾而右栖凤再加上东西两观,共同构成了天子三出阙。
再往北,是一道低墙,左边是昭庆门右边是光耀门,两门中间是一道长长的台阶。上了台阶,便是含元殿。
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
含元殿主要的功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朝仪、皇帝上尊号、改元大赦等。除了用做礼仪,含元殿使用很少。
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在这一进里,集中着百官的办公地点:京兆尹院、门下省、弘文馆、待制院、集贤院、中书省、御史北台、枢密院、宣徽院、殿内中省、命妇院,以及常朝的宣政殿。
在往里走,便是后妃们住的地方了。
七巧楼、思政殿、延英殿、望仙台、温室殿、宣徽殿、浴堂殿、绫绮殿、蓬莱殿、含凉殿、长安殿、太和殿、玄元皇帝庙、三清殿、昭德寺....
对于大明宫里的建筑,前半部分他只想改动含元殿,其他的还是由阎立德去做吧。宣政殿以北的部分,也就是帝、后、妃、嫔住的地方才是他的重点改动部分。
含元殿的殿基保留很完整。
从含元殿的遗址来看,殿基高于坡下十五米,主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
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这体现了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这种“阙”制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
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人眼观之,有种“如日之升”、“如在霄汉”的感觉。
但殷清风觉得气势还不够。
经过两天的堪舆后,他拿出了新的方案。
首先,先将含元殿的位置垫高四十米,要超过最南端乐游原的高度,再将含元殿的两侧垫高九十米。
经过垫高之后,要形成两山夹一殿的外观。要给人一种:一殿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除了营造气势外,这两座山的背面还要安装上水塔。有了这两座水塔之后,整个宫殿群就可以使用上“自来水”了。
因为垫高,他打算把颐和园里万寿山商佛香阁的基座挪过来,再配上故宫里的太和殿。
不管是百官还是外邦使臣,在走进丹凤门后,他们就要一直仰望着含元殿,就要立刻升起敬畏之心。
太和殿的形制与唐朝宫殿最大的区别在于殿顶。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唐朝宫殿是单檐庑殿式,这多了一层檐,威严气息就更加浓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