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颜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上林春
……
使者闻讯大喜,以快马奔回建康,仅一个月不到,陶侃确定赴
第五三零章 杨彦父祖
杨彦发了一通真假难辨的脾气,最终还是没能拗得过裴妃和荀华,任由她们各自带着孩子留在建康,主要是他回去就要称王,紧接着要发动对刘曜的作战,确实没什么时间呆在家里带孩子。
同时为了母子安全,他带来的万骑,留了五千骑给荀灌,使得守卫建康的兵力超过了一万五,其中骑兵占一半以上,具有相当强的突击能力,分驻于府邸和覆舟山,互为倚角。
张访被改任为了明国驻晋国特命全权公使,这是与庾亮、王导等重臣协商的结果,相当于驻外大使,可全权代表他,恰好朝庭也需要一个与杨彦沟通的渠道,因此张访留在建康,具备了合法身份,杜弘被任命为副公使,协助张访,军权依然掌握在荀灌手里。
年后不久,沈恪带着沈氏族人近千渡江北上,迁往叶邑,将按占田制授田,因沈家人数过多,那点点田根本养不活自己,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把家族折分,以单户的名义领田,沈家变成沈家庄或沈村,宗族的力量会逐渐削弱,这也是杨彦的初衷之一。
而尤芒的山越被杨彦挑了五千出来,将带回江北,其余全部安置在了义兴周家的故地上,那些占了地的乡豪均在元日之前退还了土地,毕竟东海军威名赫赫,杨彦又是个心狠心辣的主,谁都担心会被杨彦盯上。
至此,沈家留下的约有六千余部曲佃户,山越也有近万,杨彦将以这一万多人试点,搞农业合作社,由张访主持,杜弘协助,资金缺口由裴妃承担。
当一切都安排好之后,杨彦于一月底踏上归途,裴妃哭的如个泪人般,与荀华拉着柳兰子,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照顾好杨彦。
实际上柳兰子跟在杨彦身边,她们是放心的,以柳兰子的身份和遭遇,只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杨彦,还不用担心日久生情。
杨彦很是劝慰了一番,才把裴妃劝了回去,虽然以裴妃当时的情绪,他觉得自己有可能把裴妃带回郯城,不过他没有这么做,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裴妃自己考虑清楚,而不是因一时的情绪失控,在路上生出悔意。
舰队早于数日前就先赶往了江乘,做渡江的准备工作,上下游数十里均有船只警戒,以防荆襄水军突然来袭,杨彦在两日后领着步骑万余赶到了江乘,足足花了两天,全军才渡了江,向北行进,舰队则向大江下游驶去,自行回返沂水。
足足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二月中旬,杨彦回了郯城,天色尚是下午,因此按惯例,召集诸僚属议事,首先杨彦通报了建康之行,接下来了解了这段时间青兖徐三州的近况,然后把一封家书给了刁协。
这是刁协子刁彝托杨彦带回的书信,火漆完好,杨彦并未折封,刁协看过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长哎了口气,目中现出了感慨之色。
这时,崔访给刁协打了个眼色,便拱手道:“府君立国称王乃民心所向,刻不容缓,祭坛也已于南郊十里垒砌,不过……宗庙之事还须府君定夺。”
“这……”
杨彦有些为难。
天子七庙,诸候王五庙,杨彦称王,应该先立五庙,也就是向上加封五代,但问题是,他出身微寒,哪来的五代先祖啊!
阶下众人相视一眼,刁协拱手道:“世人皆猜测府君出身于弘农杨氏,不知府君可能回忆起什么若能认祖归宗,亦是美事。”
“不妥!”
杨彦想都不想的开声喝止:“杨骏于武帝临终前,将武帝软禁在含章殿,又篡改昭书,排挤汝南王亮,独揽朝政,实与逆贼无二,之后伙同其弟杨珧、杨济,刚愎自用,不纳良言,遍树亲党,乱政祸国,种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故弘农杨氏实与天下有大过也,我虽姓杨,亦羞与之为伍。“
刁协带着丝愧色拱了拱手:”是老夫考虑不周,府君见谅。”
“无妨!”
杨彦摆了摆手,又道:“近年来,坊间多有传言,说我乃弘农杨氏流落于江东子弟,今日我便澄清此事,我杨彦之出身于建康,乃丹阳人士,与弘农杨氏无丝毫关系。”
“府君英明!”
众僚纷纷称赞,同时也松了口气。
在坐的都是跟随杨彦的老人,杨彦即将称王立国,这也是他们分享果实之时,谁都不希望莫名其妙的跑来一群人分果子吃,如果杨彦引来一帮没什么见识的穷亲戚倒也罢了,给点钱,享受富贵,这没什么,但要是真攀上了弘农杨氏,就不是钱财能打发的问题,杨家人必然要当官,要掌权!
既使不考虑到分果子的问题,也牵涉到宗室与朝臣之争,其本质是家天下与共天下的路线之争,作为皇帝来说,自是恨不得一
第五三一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
谢谢好友天涯的月票
杨彦的父亲是5年出生,那时刚刚建国,上上下下热情飞扬,所以取名国庆,也是当时最流行的名字。
而杨彦是217年出车祸死亡,父亲67岁,如今五年过去了,以现代的医疗保健水平,应该还在世,按理说,是不该给活人上谥的,但杨彦的情况很特殊,他与父亲处在了两个世界,互不干扰,在这个世界给父亲进谥号,理该不会有什么诅咒之类的嫌疑。
况且昭为美谥,将来要入宗庙,受香火供奉,如果冥冥中有灵的话,或许能给另一个世界的老父带来气运加成。
“诸公以为如何”
杨彦不可能厚着脸皮为父亲领受美谥,向左右问道。
“恰如其份!”
杨公当得!“
众人纷纷点头,在这种时候,如果有谁跳出来说杨国庆当不得昭字,那就是找事了,是对杨彦人格的污辱,没有人会这样做。
不片刻,刁协又问道:”敢问府君祖父尊讳。”
杨彦道:“祖父名杨烨发!”
刹那间,殿内仿佛被人按下了时间中止器,全都石化了!
杨烨发,这他娘的谁起的名字啊,比杨国庆还怪异啊!
杨彦也表示很无奈啊,他的爷爷,就叫杨烨发,虽然很土,但解放前的人,起名很淳朴,发,代表发家,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同时他也很好奇,他倒要看看这些老家伙又能把杨烨发编排出什么花样来。
杨彦那考究的目光一一扫视着众人,气氛有些凝滞,毕竟没有具体事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仅凭名字上美谥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考验的是急智。
突然,孙媚的长兄孙班猛拍了下大腿,便叫道:“好名字,好名字啊,府君,诗经有云,烨烨震电,乃火盛,明亮之意,而烨者,火华也,大明属火,火耀华夏,发则是大发,此乃吉兆啊,寓意将来的大明必一统天下,国泰民安,开创千古未有之盛世!“
杨彦暗道,这样也行
紧接着,崔访便直点头:“府君父祖之名,皆含深意,可见大明建国,乃天意使然,尤其令祖名讳烨发,照老夫猜测,当是神仙中人。
谥法有云:由义而济曰景,致志大图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明照旁周曰景,令祖可谥为景王,府君以为如何”
“此谥大善!”
“甚妙!”
众人纷纷附和,就连杨彦都疑惑了,按照这些老家伙的说辞,父祖一名国庆,一名烨发,难道冥冥中真有深意
随即杨彦就暗暗摇了摇头,拱手道:“家祖若是在天有灵,必欣喜之,多谢诸公了。”
“不敢,不敢!”
众人纷纷谦让,不片刻,崔访又道:“如今国之将立,万民渴盼,府君应早定日期,于南效立坛告祭天帝,并于城内立宗庙、修建王宫。”
杨彦摆摆手道:“宗庙可立,王宫倒不急于一时,郯城近海,不宜为都,待洛阳营建完毕,将来还是迁都洛阳,本将先凑和过一阵子。
另对于南郊祭坛我提三点要求,首先从简,祭坛只建一层,圜丘坛外不建屋宇,以临时性的帷帐作为更衣、憩息之所,以此昭示简朴之道,其次祭天地人,三才并列,不祭天帝,第三,祭礼去牺牲血食,以果蔬代替。”
众人愕然,称王称帝哪有不祭天帝受命于天,才能显示政权的合法性,况且历来祭坛分两层,上层祭天,下层祭五方大帝,只修一层,五方大帝放在哪儿
郗鉴忍不住道:“天地哺育众生,昊天上帝为天之主,岂可不献祭而五方大帝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司众生之祸福,府君只立一层祭坛,置五方大帝于何处”
杨彦微微笑道:“郗公问的好,昊天上帝与五方大帝皆为天神,天神法力无穷,可翻江倒海,毁灭众生,凡人与之相比,与蝼蚁无二,请问郗公,你于路边见着蝼蚁是否会多瞧一眼又或是关心生死而蝼蚁会否祭祀我等”
“这”
郗鉴一时难以作答。
杨彦又道:“人对于蝼蚁不屑一顾,神对我等岂非同样视之他在天上做他的神仙,咱们在人间过自已的日子,两不相干,何须祭祀其实老子说的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如刍狗,天地圣人,视万物平等,不因帝王有所优待,也不因百姓有所轻贱,其中的道理早已阐明。
我不拜神仙,并非不敬天地,天地生养万物生灵,须祭,同时,我之立国恰合老子的刍狗之道,与
第五三二章 登坛建国
(谢谢好友楚慕羽的月票,好友一剑68的打赏)
三月十八,春风和旭,阳光暧人,这是一个令青兖徐豫四州军民合计两百余万人欢欣鼓舞的吉日,杨彦将于今日登基称王,明国将正式建制,他们也将拥有自已的国家,可以自豪的对外宣称自己是明人。
郯城正南十里,一座简朴而又大气的圆形祭坛屹立于地平线上,祭坛周十丈,高五丈,夯土堆砌,顶部竖起三个气势磅礴的篆字:地、人、天!
祭坛四面,各驻扎有一队万人骑兵,盔甲鲜明,刀枪雪亮,骑士们虽面容肃整,脸庞却或多或少的泛出了激动之色,外围则密密麻麻围满了百姓,不光是郯城百姓几乎倾巢出动,豫青兖三州也都有人兼程赶来观礼。
“通常祭天须祭昊天上帝与五方大帝,为何大王立国不祭神灵反祭天地人诸位可知因由”
“嘿!孤陋寡闻了吧神仙佛祖不理会咱们的死活,否则天下为何会大乱两百年,既如此,何必祭拜!”
“是啊,大王还坦言,明国建立,是靠全体民众上下一心才得以立国,所以把人摆在正中,而生养咱们的天地搁在两旁,寓意以人为本!”
“快看,天空!”
“那是庆云啊!”
“真是庆云!”
天空中,早起的骄阳从一大片薄云中探出了身形,仿如被神仙泼上了油彩,刹那间,天空布满了炫烂的氤氲云霞,火红中泛着金色的阳光于云彩中缕缕散射,绿紫红黄等诸多色彩组成了一片片不规则的五彩图案,似龙、似凤、又似麒麟,仿如诸多神兽变幻飞舞,神秘而又艳丽无匹!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分明是天子之气啊!
《汉书、天文志》有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
“五彩成纹,状如龙凤,大王立国,庆云贺之,这是吉兆啊!”
“是啊,还是大王威猛,不祭神仙,神仙反赶着来呈上祥瑞,可见我大明气运之深厚,将来必一统天下!”
绚烂的朝霞,将满场的气氛推上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正当百姓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的时候,当当当,雄浑的钟磬声于远处敲响。
围观人群迅速让开了一条通途,一队车马仪仗由南门驶出。
最前方是一辆冠盖马车,杨彦与葛慧娘端坐其上,杨彦身着冕服,头戴广七寸、长一尺二寸、绿珠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青玉珠为七旒,以其绶彩色为组缨的平天冠,葛慧娘则身着皂色庙服,挽着坠马髻,上戴凤冠,身后是将领、官员以及各自的亲眷。
“恭祝大王立国,大明千秋万世,一统天下!”
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夹道相迎的民众依次拜伏,大声恭贺。
葛慧娘那端庄的脸庞染上了一层酡红,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不禁紧握上了杨彦的手腕。
杨彦回头一笑,便抬了抬手,大声道:“诸位,都请起罢。”
十里的距离不算长,但车队行速缓慢,足足用了半个时辰,车仗才行到祭坛下方,郗鉴是太常,祭礼由他主持。
见着杨彦与葛慧娘踏下马车,郗鉴猛一挥手。
顿时,礼乐声大作,渲染出了一派肃穆而又庄重的气氛,接着,郗鉴施礼道:“臣辄下太史令择元辰,今月十八初吉,可登坛受命,请诏三公、群卿、将士、百姓,具条礼仪别奏,请大王与王妃登坛。”
按理说,汉晋两代没有皇后或王妃登坛的先例,女子登坛祭天始自于唐朝武则天,不过杨彦觉得东征西战,没时间在家,亏欠慧娘,因此执意携慧娘登坛,把这一极具意义的历史进程生生提前了数百年。
杨彦并未向郗鉴还礼,淡淡答道:“可!”随后携慧娘缓步登上祭坛。
皇帝即位有三大步骤,读策、授玺、燎祭天地,杨彦虽然不称帝只称王,安排的礼仪却一应如前。
郗鉴再一挥手,礼乐声嘎然而止,随即也登上祭坛,捧册诵道:“晋太宁三年三月十八日,明王彦之谦恭慈顺,英名神武,宜奉郊庙,开统大业,今以青、兖、徐、豫四州军民,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奉明王彦之即明国大王位……”
策文很长,着重回忆了杨彦一路走来的历程,突出立国的合理合法。
郗鉴读毕,轮到司徒崔访登场,崔访于不久前升为司徒,掌民事。
崔访手捧印玺绶,登上祭坛,面朝东面向杨彦跪拜道:“今臣代百官向大王奉上明王玺与绶!”
杨彦接过玺绶,抬手道:“请司徒起身。”
“臣谢过大王!”
崔访站起退向一旁。
这时,郗鉴又是一声喝:“请大王与王妃祭天!”并捧上果蔬。
杨彦与慧娘分别接过,奉于天地人前的几案上,行稽首大礼,郗鉴、崔访及坛下的官员与百姓们也纷纷拜伏在地。
没多久,杨彦与慧娘礼毕起身,众人跟着站了起来,杨彦又从案头取来卷册,面向众人,目光一一扫过,有巧娘,美眸中含着欣喜,有靳月华,虽着装端庄,可那浑身的媚态就是掩饰不住,还有怜香,不久前被封为了良娣,绝美的面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