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晋颜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上林春

    暗暗叹了口气,刘曜恭恭敬敬一叩到底:“臣多谢大王不杀之恩,臣愿替晋室五主守陵以赎罪孽。”

    杨彦怒容一收,手指微一运力,扯断绳牵,从刘曜脖子取下印玺递给了荀虎,并接过件长袍,披在刘曜身上,微微笑道:“永明,孤看你的表现了,望你以诚心打动天下人,他日未必不能回洛阳安享晚年,快起来罢。”

    “臣再谢大王!”

    刘曜依言起身,杨彦拿起火把,掷入了棺材里面。

    “轰!”的一声,冲天火起,受降仪式圆满结束,显然,这次受降应是史上最为特殊的受降,刘曜降表未能诵完,白白挨了顿拳打脚踢,足以在史册中留下重重一笔。

    明军将士全部入城,分占各战略要地及府库官牙,解除残余守军武装,控制各权贵官吏不得外出,杨彦还惦记着他们的巨额财产呢。

    成国官吏的财富,杨彦任其拥有,但赵国不同,其财富乃是一路征伐劫掠而来,没收天经地义。

    杨彦由南门入的城,驰道尽头就是未央宫。

    未央二字,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但未央宫却非此意,央通殃,即为无灾无患,很明显,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原先的未央宫,已经随着西汉的灭亡化为了一堆尘土。

    现今的未央宫为长方形结构,宫内有四十余组建筑,周围筑有三丈高墙,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北两门外有阙,称为东阙和北阙,诸侯臣属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因云峰是由南门入城,得绕上半圈向东阙而行。

    远远的,宫门处就有数百名女子,以及数十名年龄不等的少年男女在皇后刘芳的带领下,迎接杨彦。

    刘芳是刘曜第一任皇后的妹妹,大刘后薨,刘曜以羊献容为后,羊献容薨,及又以刘芳为后。

    刘芳是晋人,与刘曜不同族,不算违背同姓不婚的原则,约二十左右的模样,身着素服,容颜尚算娇艳,当然了,和任皇后那般的天生丽质是不能比的。

    杨彦只一扫就移开目光,打量向刘曜的妻妾儿女,每一个被他目光扫过的,面容都或多或少带着不安,毕竟由掌控他人命运者,一下子沦落为了命运由别人掌握,心里难免忐忑,好在杨彦没有淫辱别人妻女的习惯,并未多事,在见了礼之后,便由女千牛卫带去一边,杨彦一行人径直入了宫。

    &n




第七一九章 不详之物
    刘曜当堂书写,一丝不苟,这副字将来多半会悬在洛阳太极殿上,形同于杨彦打发他去守陵的补偿,有这副字在,他刘家,不,是屠氏,未必就没有显达的一天。

    刘曜世子刘熙也捧了本书册上前,恭恭敬敬道:”大王,此乃我屠氏宗族与长安原官吏大族的资财清单,此钱财取自于晋,得之不义,不敢据为私有,愿悉数献与大王。“

    “哦”

    杨彦微微一怔,他还打算学李自成拷饷呢,却没料到,刘曜如此的知情识趣,于是接来大致翻看。

    长安城内,近百户权贵的财产历历在目,包括金、银、布帛以及府宅,都以蝇头小楷记的清清楚楚,其中最多的是他老刘家,共有黄金近五千金,白银以一斤铸成银饼,有近两万锭,各类布帛超过了万匹,另有珠宝首饰十余箱,占了大约一成,其他各户的资财瓜分了剩下的n。

    刘曜暗中打量杨彦,他让刘熙向杨彦献财,是存有嫡子在杨彦跟前露个脸的心思,想那李骧何德何能,都被任为尚书左仆射,如果刘熙被杨彦看顺眼了,未必就没有出仕的可能。

    想到这,他不由暗恨自己没有适龄的女儿,李雄、姚弋仲与蒲洪都向杨彦献了女,效果还不错,可惜他待字闺中的女儿里,年龄最长的安定公主也才十岁,要是十三四岁倒也罢了,哪有把十岁女儿献上去的道理

    只能再等几年。

    刘曜暗叹一声。

    杨彦倒没注意到刘曜,只是暗暗计算着收获,从这份清单来看,破关中的收获比攻灭成国更加丰盛,毕竟成国的财富只来自于蜀中一地,而刘曜的财富是多年东征西讨而来,就这还只是私产,没算上赵国的府库。

    即便有人偷偷漏了点下来,又能有多少呢杨彦不准备计较,刘曜既然识趣,他也不会把事情做绝。

    杨彦又看了眼刘曜,刘曜有些紧张,也带着期待,这让他理解了刘曜的心态。

    匈奴人自从东汉中叶南迁内附以来。逐渐接受了华夏文明,甚至如刘渊、刘聪、刘曜等佼佼者,经学造诣不逊于江东大豪,这三人如专心于著书立学,或能为一代大儒,可惜走上了争霸之路。

    虽说匈奴人深受华夏文明影响,却向来恃强凌弱,内附两百年从未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仍是大草原上赤果果的丛林法则,臣服强者,欺凌弱者,曹魏、司马氏强大之时,卑躬屈膝,伏低做甘为爪牙,可一旦天下有变,就会由狗变成狼!

    而杨彦的强势有目共睹,是匈奴人心目中不折不扣的强者,他们也不傻,仰人鼻息,却占有令人垂涎的巨额财富,这是自取灭亡之道,与其等着杨彦巧取豪夺,倒不如乖乖奉上,作为买命钱,赎买曾经犯下的滔天杀孽,以待天下再次有变,奋发雄起!

    杨彦嘴角微撇,匈奴人落他手上,别想再摇着尾巴摆出一副狼狗的伪装了,他就不信驯不成毛茸茸的泰迪,至不济也是萌萌的哈士奇!

    于是点头笑道:“既如此,孤不与你客套,收下便是!”说着,把簿册递给了身后的柳兰子,荀灌好奇的凑上了脑袋。

    见杨彦收了钱,刘曜心头大定,巨额财富拱手相让,不心疼根本不可能,但身为枭雄人物,自有取舍之道,不至于抱着钱财死不放手,保存族群,缓缓恢复元气,才是最主要的。

    殿内的气氛还算融洽,自始至终一直小心谨慎的小刘后也难得的现出了笑容,如她这类士家女郎,其实是不愿入宫为后,宫中规矩大,哪有嫁得如意郎君逍遥自在

    更何况天下时局不稳,国破家未必亡,在家比在国安全,现今国破了,她担心的被乱兵凌辱没有发生,又见杨彦对自家夫郎还算和善,倒也放下了心。

    这时,一名女千牛卫寻来,捧着个普普通通的木匣,奉上道:“大王,此物为传国玺!”

    “哦”

    众人动容,这可是个宝贝啊!

    杨彦接过木匣,打开一看,一方青白色,背螭钮玉玺赫然呈现。

    传国玺自宋朝崖山战后失去了踪迹,世人猜测毁于蒙元之手,因蒙元曾收缴各国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nn,传国玺很可能就此遭了不测,及至明清,假玺层出不穷。

    但杨彦认为手中的玺为真玺,约方圆四寸,晶亮透彻,散发出莹莹幽光,神秘而又庄重,边角镶了一小块黄金,因王莽向姑母孝元太后强索,太后不从,怒摔于地,缺了一角,莽以黄金镶补。

    荀灌拿了过来,把玩了片刻



第七二零章 大族来访
    第三日清晨,杨彦领着众人登上了长安西北角的雍门,下方是近六万原赵国适龄权贵、禁军、以及各自的家眷,有两万全副武装的明军看护,将打散入梁州各地居住。

    由于大部分的财产已经奉献给了杨彦,因此行装以衣物和粮食为主,或许还有一点点私藏下来的金财钱财。

    近六万人中,女子寥寥可数,对于女性,杨彦采用自愿原则,任何人不得强迫迁往梁州,故大部分婢女、侍妾、歌舞姬、妾氏、甚至有些人的正妻都留了下来,毕竟谁愿意跑去深山疙瘩窝里受苦啊,而且迁去梁州,形同于囚徒,跟着也没前途,不如留在长安,或能攀上明军将士的高枝呢。

    “启行!”

    随着一声喝,车队缓缓开拨,很多人满面不舍,回头看着那高耸的长安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再架想起于关中建国时的志得意满,两相对比,恍如大梦一场。

    车队渐行渐远,将走武关道去往江陵,渡江南下,把匈奴人安置在山区里,与巴氐为伍。

    梁州山连着山,望山跑死马,相当的山头乍一看只隔着里许,但是要想走过去,恐怕一天一夜都未必能到,甚至有些就是绝路,此去梁州,或许很多人一辈子都出不了山了。

    荀灌叹了口气:“匈奴人走了,城中也空了下来,是否该把百姓们放入城了”

    杨彦摇了摇头:“目前还不行,长安又脏又乱,须趁着人口不多,好好清理一下,该修补的屋舍要修补,该清除的瓦砾要清除,该疏通的水沟要疏通,粪便垃圾也要运走,沿街的门面亦要整缮一新,另建章宫遍地腐尸,臭气熏天,先组织民夫清运,争取一个月内初步见效。

    有时候,人多不是好事,此时不抓紧些,百姓们大量涌入那可就麻烦了。”

    “嗯!”

    荀灌点了点头,随即美眸便望向了远处,下方有数十人自西向东而来,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老家伙,不由心头一动,捅了捅杨彦。

    一名千牛卫也赶来汇报:“禀大王,长安以东各大族推举代表特来向大王答谢,并有要事相商。”

    “哦”

    杨彦眉头一皱,无事不登三宝殿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他可不认为所谓的要事会是什么好事,目中也本能的射出了警惕之色,接着就挥挥手道:“请上来!”

    “诺!”

    千牛卫施礼离去。

    荀灌亦是心有同感,提醒道:“恐怕来者不善!”

    杨彦随意的笑了笑:“管他是何来意咱们候着便是。”

    没多久,数十人被引领上了城头,满面笑容,整整齐齐施礼:“我等恭贺大王击溃羯贼,生擒石虎,保我关中百姓免受浩劫,也感谢大王近半年来的照料,令我数百族免于奔波之苦,是以特来表达感激之情。”

    杨彦伸手虚扶,呵呵笑道:“诸位言重了,关中乃大明之关中,保土护民天经地义,来,快快请起!”

    众人连声称善,依言起身。

    一名五十余岁的白发老者拱了拱手:“老夫乃京兆杜綝,世居霸城,其余诸人皆是京兆、冯翊两郡望族,今大王尽复关中,我等思念故土,欲迁回故居,特来请求大王恩准!”

    杨彦有些摸不着头绪,这算什么要求关东的土地比关西肥沃,又因躲避战乱,空无一人,前两日他就下文给雍州刺史梁志,命其务必于冬小麦播种之前,完成难民回迁,这些关东大族找不找上门,早晚都要回归故土,于是无所谓的摆了摆手:“此乃人之常情,孤已安排梁刺史主持此事,你等安心候着便是。”

    一群老家伙捋须笑了一阵子,杜綝又吞吞吐吐道:“听闻大王无意于关中强推占田制,不知是否属实”

    杨彦眼神一眯,他看出来这帮子老家伙的来意了,经梁志之手安置,是难民的身份,以前的一切全部归零,按人头分田授地,试问从豪强大族跌入平民行列,有哪个愿意

    “此事不可一概而论,关西未受兵祸,各家大多保全,孤总不能强夺人田地丁口,而关东么,请恕孤直言,各家均已失去了田地人口,理当重新分配。“

    杨彦摆了摆手。

    ”大王,这不公平啊!”

    杜綝急忙拱手:”我等遭了兵祸,本已不幸,正须领回旧有土地丁口,为重建关中尽绵薄之力啊,我东部数百族经商议,愿从关西,拆除坞堡,这是我等各族的田册,请大王过目。”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份簿册,恭恭敬敬的奉了上来。

    杨彦接过,随手翻阅起来,自大到小,近两百户的土地详列于上,多的有数万顷,少的也有数百顷,大略一估,约有近三十万顷土地!

    东部大族与西部大族不同,东部大族受石虎兵锋所迫,要么被杀被俘,要么及时逃亡,他们的坞堡土地,也相应的废弃,等于是没了,地契也形同于废纸一张,毫无价值可言,现在拿一张废纸向自己讨还土地,哪有这么好的事

    杨彦把清单递还,微笑道:“此册已无用,请收回罢,还望你等尽快回归故土,配合当地官吏重建家园,如今百废待兴,孤亦是杂事繁多,暂时不招待各位了,他日有暇,孤再摆酒设宴,与诸公把酒言欢,请罢,孤先行一步!”



第七二一章 天下震动
    老家伙们也议论纷纷,嘀嘀咕咕,心里有种不妙的预感,他们是来讲理的,只要杨彦还承认自已是晋臣,就总能拿话套住他,还怕不乖乖地奉还土地

    同时他们料定杨彦不敢动粗,毕竟视臣下如仆者仅有秦皇汉武等少数几位,大部分皇帝,不是想杀谁就随便杀谁,还没到看人不顺眼,或是被顶撞了,便拨剑杀人的地步,真要这么做,必会被天下人唾骂,因此他们有恃无恐。而杨彦也恰如所料,自始至终都以言辞应答,并未用强,可这时,杨彦的不慌不忙模样,让心里颇为不安。

    约半刻左右,千牛卫回返,杨彦把《百谱》递过去道:“这是晋室新近编制的士族谱系,杜公、诸位都来看看,可有你等族号”

    《百谱》在历史上有三个版本,最早成书于司马睿太兴年间,记载随他渡江的百户士族与江东本土士族,后因士族兴衰变化,晋孝武帝命人重编《一十八州士族谱》,到南朝梁武帝,又诏令王僧孺改定《百家谱》,但这三个版本,无一例外,仅记载江东士族。

    杜綝与老家伙们凑头看去,渐渐地,面色越发难看。

    《百谱》上有王氏、庾氏、荀氏、谢氏、桓氏、陆氏等诸多南方士族,谱系来历清清楚楚,而北方士族,无论关东关西,一个字也没记!

    “这……”

    杜綝捧着书册的双手微微颤抖,哆嗦着嘴唇半天说不出话。

    杨彦微微笑道:“杜公,晋庭认定的士族皆列于此,并非孤不承认你等士族身份,而是晋室不予承认,诸公别怪孤说话难听,自晋室南渡起,你等已沧为了庶族,无权多占土地。”

    “大王,这《百谱》从何而来我等怎可能不是士族”

    一名老家伙不敢置信的唤道。

    杜綝也惊呼:“老夫乃大晋镇南大将军元凯(杜预表字)公嫡孙,于社稷有大功,怎就不是士族”

    杨彦面色一沉,不悦道:“难道诸公怀疑《百谱》乃孤伪作此由孝元皇帝主持修订,你等遣人往江东一问便知,或可求见晋主,重新取得士族身份,但在这之前,为庶族已无疑问,孤再次重申,孤同情你们,也理解你等的失落,故始终与诸公好话好说,却绝不代表孤有耐心与诸公无谓纠缠下去!

    好了,都请回罢,地方官吏会为各家分配土地,勤加耕作,积极经商,让族中子弟多读透读我明国发行的教材,将来可参加官员招取考试,中兴门楣未必不可期,岂不比抱着祖先留下的那点土地不放为好当初诸位先祖不也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为何你等不行孤言尽于此,请好自为之,告辞!”

    说着,拱了拱手,与荀灌步下了城楼。

    “杜公,这该如何是好”

    杨彦的身影刚一消失,一名老家伙就连声问道,余者也都是一幅失魂落魄的模样,涌上来围着杜綝。

    “哎!”

    杜綝重重叹了口气,无力的挥了挥手:“我等没跟着渡江,江东已剔除了咱们的士籍,偏偏无人知情,还以此向大王说理,当真是好笑,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已的脚啊!
1...236237238239240...2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