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晋颜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上林春

    萧巧娘撇了撇嘴,向崔玲嘀咕道:“郎君见你是女流,不屑与你辩呢。“

    崔玲翻了翻眼睛。

    荀华也无奈的摇了摇头。

    杨彦虽说不打扰崔访,但教室那么近,崔访不可能听不到外间说话,在向学生吩咐了自己背书之后,就走出来,拱了拱手:“原来是将军亲至,不知将军可有指点老夫之处“

    这话颇为傲气,也确实,南逃士人尚玄,但留于北地的士人仍以经学传家,尤其如清河崔氏,河东裴氏这样的大族,在经学上的造诣,无不堪称一时宗师,也将经学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对杨彦有可能的见解,颇为不屑。

    这与受了杨彦的恩德无关,完全是对自己学问的一种自豪。

    杨彦也拱了拱手:“自《白虎通义》面世至今,已有两百余年,时易事移,今日之人事,未必是后汉初年之人事,以百年前不合时宜之学问教授于今,似有不妥!“

    荀华顿时暗道一声不好,给杨彦连打眼色。

    果然,崔访刹那间老脸沉了下来,哈哈笑道:”老夫倒是眼拙了,竟不识将军原来也是我道中人,呵呵,那老夫倒要请教,如何不合时宜!“

    喧闹声惊动了别的教室,士人们纷纷出来,有一些直叹气:”将军啊,崔老治学严谨,名扬北地,虽将军于我等有收容之恩,但某仍要问一句,将军为何发此狂悖之言!“

    也有些劝道:”将军,或是你对经学的理解流于肤浅,其实经学博大精深,宇宙万物,人生至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若是多读读圣贤书断不至于此,某劝将军还是向崔老陪个不是吧,他日有暇,请崔老为将军专门讲解,或能对经学有所领悟。“

    小孩子们纷纷扒着门缝,好奇的看了过来。

    萧巧娘悄悄的扯了扯杨彦,她有些发怵了,别看这些士人落魄的很,但嘴皮子一个比一个厉害,自家的郎君,又怎么可能辩得过如此之多的士人呢。

    杨彦却是双手一压




第一六六章 唇枪舌剑
    (谢谢好友门阀掘墓人的打赏与好友风伟伟的500大赏)

    通常上了年纪的人,对于一休里面的提问回答印象深刻,这实际上正是唐代以前经学与玄学辨论的普遍形式,以问答的方式抒发自己的见解,并驳斥对手。

    杨彦拱了拱手:“《易纬乾凿度》杨某曾有幸拜读,其理论依据为,由太易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太素,太素生浑沦,浑沦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其中太易乃寂然无物,太始则是从无形到有形,乃气之初,再形变而不质,此为太素,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便是浑沦,又称为一,也即太极,由太极一生为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是为两仪,或称天地,再由天地生人和万物。

    对此,杨某不敢苟同,《易纬乾凿度》所描述的过程,归纳为一句话,便是无中生有,正如赤手变真金,这简直是荒谬之极,宇宙运行,自有其复杂规律,岂可因无而生

    若果是如此,那么杨彦倒要反问一句,既为无,何能生有本是无,有从何来难道不经娘胎就直接迸出来不成“

    这话颇为尖锐,不过崔访并未动怒,反现出了郑重之色,如棋逢敌手般打量向杨彦。

    仅凭这段话,他就可以断定,杨彦对经学是有研究的,还非常深刻,也让他颇为不解。

    近段时间以来,杨彦的所做所为他全看在了眼里,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内政管理上,虽然他未必都认同,却不得不承认成效斐然,尤其那些五花八门的发明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并切切实实的带来了便利。

    光这些成就,就已经很让人不可思议了,但更不可思议的,还是经学,当世经学大家,谁不是穷经皓首一辈子,可这位小将军,也太年轻了吧

    要知道,经学不单纯是儒学,还包括周易、河图洛书等谶纬之说,仅是背诵,天姿稍欠者,背了后面忘前面,十几年都未必背全,而光会背还不行,还要理解,吃透,这一门学问足够人研究一辈子。

    实际上,杨彦是沾了死过一次的光,中医从来就不纯粹是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作为中医老师和医生,杨彦前世为了学好中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周易,河图洛书,道藏等典籍都读过,虽然几乎忘光了,可是死前的记忆回溯把这些已经被忘掉的知识又重新烙印在了他的灵魂里面。

    “哼!”

    崔访身后的一名士人冷哼一声:“昊天上帝,至玄至德,天道人心,惟精惟诚,乾坤造化,广布流行,阴阳生克,错综纷呈,皇极立宪,允执厥宸,幸甚至哉!

    府君此言差矣,昊天上帝乃是天,天无所不能,区区赤手生金,无中生有,对于昊天上帝算得了什么“

    这话放现代,显然连辩驳都不必,直接打电话叫脑科医院来领人了,不过当时人信这套,杨彦必须认真反驳。

    略一沉吟,杨彦问道:“请问天是否两仪之一”

    “然!”

    这人点了点头。

    杨彦又道:“《易纬乾凿度》云:浑沦生天地,那么显而易见,先有浑沦,后有天,昊天上帝既云天,必是生于浑沦,你云昊天上帝无所不能,可无中生有,那我再问,昊天上帝能否变出孕育他的浑沦乃至更加原始的太素、太始与太初,直至最本源的太易

    此理便如母亲孕育婴儿,浑沦乃昊天之母,由母生儿,天经地义,儿岂能反生母乎既如此,昊天亦是由有而出,怎可无中生有

    再若昊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唯女方有孕育之能,故由昊天因浑沦而出,可推论浑沦为阴,既浑沦生了昊天,此为阴生阳,又怎可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乎请君指教!“

    “这……”

    这名士人哑口无言,其他人也纷纷交头接耳,但《易纬乾凿度》在经学中的地位还要高过《白虎通义》,而杨彦列举的论据完全出自于《易纬乾凿度》,相当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叫人怎么辩驳

    杨彦锐目一一扫过,继续道:“由此推论,阳和阴,并无固定的从属关系,阴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阴阳如此,男女亦如是,各司其职,无高下之分,圣人其



第一六七章 魏文晋宣
    崔访暗道一声厉害,杨彦不仅仅不是不学无术之辈,还反而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很恐怖了,一时之间,他竟有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这让他很难接受,钻研了大半辈子经学义理,怎可能轻易俯首认输

    于是不置可否,避实就虚,崔访问道:“将军所言虽有强辩之嫌,却也有些道理,那好,老夫再请教: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请问将军如何看待”

    崔访提出的是董仲舒的三统论,即夏、商、周三代中,夏为黑统,商为白统,周为赤统,改朝换代是统之变的依次循环,三变只是形式,旧朝灭,新朝兴,正朔、服色、礼仪、都城可以变,但三纲五常不能改。

    这是在给自已挖坑啊!

    杨彦暗道一声老狐狸,辩不过就玩阴的了,随即微笑道:“黑白赤三色,黑为无序,白为无序渐有序,赤为有序,秦尚水德,以黑为尊,汉克秦,是为火德,火生土,是为魏,土生金,是为晋,依三统之论,该是五德更替,秩序渐定,天下太平。

    可实情并非如此,今北方胡族肆虐,朝庭苟延于江南,天下竟愈趋混乱,由此可见,仅易色泽,不易根本,不更纲常,天下何以至长治久安乎”

    崔访摇头道:“魏禅于汉,晋禅于魏,一袭相承,三统未曾变移,魏晋皆为火德,故天下承汉未纷乱,与纲常无关。”

    杨彦挥挥手道:“此言差矣,禅让乃唐尧美德,魏文晋宣拍马难及,魏晋得天下,美其名曰受禅,但献帝、陈留王是否甘心让出社稷江山显而易见,无非是乱臣贼子势众,不得不让耳,否则便有杀身之祸。

    且宗庙易,祭祀绝,国号改,故如汉代秦,所谓汉禅魏,魏禅晋应视为魏代汉,晋代魏,旧祚终结,新朝再起,纲常亦须变更,否则天下永无宁日。”

    唐尧即尧舜禹的时代,是中国文人心目中最好的时代,那一时期,主上贤明有德,择良才以辅之,垂拱而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周朝开始,历朝历代对唐尧均是赞誉有加。

    虽然现代人都知道尧舜禹是怎么回事,那时生产力落后,国家还未成形,在考古学上,以某某文化冠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但古代士人看中的并非物质条件,而是政治环境。

    天子应如尧舜般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如具木偶摆放在殿堂上,该干啥你干啥去,天下事则由臣下代为,垂拱而天下治,这是历代文人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形态。

    杨彦以唐尧类比,首先指出魏文晋宣搞的禅让在本质上是假禅让,毕竟唐尧被捧的太高了,是完美的道德化身,后两者是权臣篡位,如何能与唐尧比呢

    其次,再以魏文与晋宣反讽君王垂拱而治,看看结果,那是士人离散,民不聊生啊。

    虽然杨彦这话颇为大逆不道,却无人在意,毕竟这时代除了荀崧、卞壸等少数人,忠臣真没几个,况且大家都是明白人,为何会家破人亡究其深层原因,还不是拜司马氏之赐

    要说心里没点怨恨是不可能的。

    只是杨彦把唐尧摆放在前,就形同于把大义推了出来,再以魏文晋宣确实不怎么样,因此他那天下易鼎,纲常亦易的观点很难辩驳,毕竟不管怎么辩,最后都会扯到真禅让与假禅让之争,偏偏魏文晋宣的历史并不久远,一幕幕肮脏而又血腥的往事历历在目,避实就虚,顾左右而言他很难做到。

    很多人直到此时才明白了杨彦的本意,那就是天下易,纲常易,这是真正的离经叛道,也真正的正视起了杨彦,再也不敢拿他当个流民帅,或者普通军头看待了。

    反因杨彦在经学上的造诣,至少摆放在了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

    一名士人便是嘿的一笑:“我道府君为何会写出西厢记那样的文章,原来是以小儿女事暗行教化



第一六八章 四轮马车
    杨彦略一沉吟,便道:”不敢当裴公之问,目前暂教《孟子》与《论语》好了,他日有闲,当与诸君共注五经。“

    ”注五经圣人之言岂可私注“

    一名士人讶道。

    杨彦点了点头:“自古以来,皆是五经著我,其本质乃学者以五经里的思想与智慧诠释自我,而我注五经则开时代之先河,须先理解五经本义,再以其他典籍注经,力求追寻经书原意。

    二者难分高下,若勉强分之,五经注我是寻求个人境界的升华,而我注五经则侧重于学问深浅,主动在我,当两者融为一体之时,便可打通经文间的思想壁垒,对原有经文加以引申、发挥,推陈出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使五经为我所用。“

    众人均是浑身微震,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注解圣人之言,这是大逆不道啊,不过经学衰落是显而易见之事,传统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那为何不能开辟一条新路呢

    这个想法倒是让很多人豁然开朗,崔访也目现奇光,望着杨彦。

    只可惜的是,杨彦势位太低,其实凭着杨彦能说出这番话,在经学上的造诣就不会逊于当世任何一个经学大家,但光有才不行,还要有名望,说出的话有人听,注解的五经也才会引发重视。

    有些人纷纷把目光移向了崔访,以清河崔氏的名望,主持注解五经绰绰有余,崔访也大为心动,不过很快,还是暗暗叹了口气。

    毕竟注解五经的思路是由杨彦提出的,于情于理,他都不能越俎代庖!

    但实在是可惜啊,杨彦吃亏就吃亏在身份上,他注的五经,别人不会看,直接扔垃圾堆。

    实际上杨彦也没指望凭着注解五经名扬江东,士族的顽固是难以想象的,对寒门庶人发自骨子里的轻视,他注解五经的目地只用于教学,以强权强行推广。

    就象教委编撰教材,这就是我让你学的内容,不学不行,必须按我指导的去学!

    “将军,刚有车匠来报,四轮马车已造出了样车,请将军有空去看一看。”

    这时,门口有亲卫唤道。

    “哦四轮马车”

    很多人都知道杨彦曾交待工匠打造四轮马车,这一听说做出来了,颇为好奇,毕竟当时的车就没有四个轮子的,包括天子专乘的辂车或辇车也只有两个轮子,与通常的四望车相比,无非轮子特别高大,车体也较为宽敞。

    四望车又名四望通幰七香车,名称很酷炫,其实就是一种带厢壁的车,三面有壁,壁上开窗,车前以帘遮挡,故名四望。

    “诸君若有兴趣,不妨同去一观。”

    杨彦笑着招呼。

    “那我等就不客气了。”

    小孩子留在教室里自习,其余人等纷纷跟着杨彦步出,不片刻,来到了工匠居住的区域,洁白的雪地上,赫然停着一辆四轮马车,两匹马已经套上了缰。

    “见过郎主!”

    工匠们面带激动之色,拱手施礼。

    “不必多礼!”

    杨彦挥了挥手,仔细打量过去。

    后轮齐胸高,前轮则要小一圈,由于是四轮载重,车体长达丈许,宽达半丈,可谓庞然大物,车的前端是御夫的座位,最多可坐两人。

    当时人赶的通常是牛车,速度慢,御夫直接坐在车架子上,两腿悬空,杨彦初见葛洪时,葛洪便如此坐姿,但四轮马车不同,因为速度快,御夫必须要端正坐,再采跪坐会让膝盖欲生欲死,所以车前放置了胡床,这和近代的马车几乎没有区别。

    “如此之大的车体,又该如何转弯”

    “天子之车也未及此,会否逾制“

    士人们见着这么大的车,也是议论纷纷。

    一名工匠又施一礼:”郎主,转向车轴已成功研制,可以很灵活的转向,并在车体与车架的空隙处垫了合计十六根弹簧,颠簸大为减轻,奴斗胆,请郎主上车一试。“

    ”嗯“

    杨彦点了点头,向崔访问道:”崔公可愿同乘“

    “



第一六九章 追赠沈劲
    (谢谢好友风伟伟的两个打赏)

    四轮马车是杨彦的赚钱工具,如果这独门技术被人学去,那还怎么赚钱

    当然了,真要破解的话,防是防不住的,不过能拖得一刻是一刻,与四轮马车有可能带来的巨额收益相比,更换车轴那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虽然四轮马车被杨彦当作装逼神器,但并非不实用,在车辆可以通行的地方,可以极大的提高运输效率,只是在打造实用型的马车之前,杨彦吩咐工匠先打造八辆装逼马车。

    首先是为裴妃打造一辆百鸟朝凤车,在车厢四壁雕刻百鸟朝凤图案,以此烘托裴妃尊贵的身份,然后是荀崧,雕刻黄山迎客松的图案,象征荀崧高洁的品行。
1...4849505152...2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