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独断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官笙

    这也标志着,内阁正式的进入孙传庭时代。

    就在孙传庭宣誓的第二天,朝报发表了一片白话文文章,是给天下人看的,这篇文章充满了火药味,强烈的进攻性。

    标题是黑色大字:‘新政’是一场不容失败的战争!

    文章列明了大明面临的的十大问题,内阁誓言要突破桎梏,完成目标,并且摆出了一系列的准备方案。

    这是明晃晃的宣战,粗暴直接!

    不同于以往的毕自严时代,那个时候,朝廷一有风吹草动,天下沸然,反应激烈。面对孙传庭,回应的是一片安静。

    随后内阁,六部一系列官员的调整上任,不断充实着新内阁的权力与权威。

    在景正六年,二月初一,廉政反贪局局长,督政院院正,大理寺寺卿,吏部尚书四人,在内阁签署《反贪战书,四部门将协力打击贪腐,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清廉的官场!

    二月初二,这一天,大理寺开庭。

    新改革的大理寺,审判庭有一个主审,四个陪审。

    他们审的第一案,就是鲁王的‘贪赃不法,行为狂悖’。

    不说鲁王那些旧账,就是在宗人府,接过平王一大摊子,这些年做过的手脚,稍微一查就能连根拔起,牵累甚多。

    还有一个,就是晋王,这位幕后之人分的也不少,现在羁押在天牢,等着乾清宫下旨剥夺爵位,刑部好送审。

    主审的名叫陆正行,是皇家政院三期的生员,是汪乔年从政院调来的众多学生之一。

    陆正行翻阅着厚厚的卷宗,抬头看向站在大堂内,一身枷锁的鲁王。

    他前面不远处,有一个负责堂记的师爷,他拿着一张张状纸,大声宣读。

    林林总总,共十六条,大多是涉及贪腐,渎职。

    大堂内只有师爷的声音,堂内椅子上坐着四十多百姓,一样安静。

    师爷读完,转头对陆正行示意,而后坐下。

    陆正行抬起头,看向一脸枯槁,生无可恋的鲁王,淡淡道:朱寿鋐,关于刑部指控你的罪名,你可有辩解?

    被关了一个多月,鲁王是想的明白,心里郁结,面上叹了口气,道:是我触怒了皇上,才遭此一难,什么罪民我都认了,只请你转告皇上,鲁王一脉对皇上忠心耿耿,不曾有叛心,与其他人不同。请皇上看在列祖列宗以及我这些年的苦劳上,让鲁王府有个体面

    陆正行一拍惊堂木,沉声道:朱寿鋐,你要弄清楚!你是不法在前,处置在后,休要攀扯皇上!本庭再问你一次,是否认罪!

    鲁王仰天,长叹一声,道:认不认又有什么区别,你判吧,是坐牢还是流放还是戍边?

    陆正行合上卷宗,道:既然你认罪,本庭也省事。现在本庭宣布,鲁王认罪,三天后开庭,宣判。退庭!

    本以为是一场大戏的审判,以鲁王的认罪,在所有人瞠目结舌中休庭。

    第二天,经过内阁再三上疏,乾清宫终于下旨,以晋王朱求桂‘行为不轨,殊途难测’为罪名,除爵!

    旋即,刑部将朱求桂从宗人府押出,送入天牢,又过一天,送入大理寺过审。

    朱求桂比鲁王干脆,他知道,现在再如何挣扎也无用,打错算盘的结果就是满盘皆输。

    孙传庭新内阁的开端,是以两位亲王除爵为开端!

    朝野更加安静,不知道多少人在考虑自身,想法设法的自保。

    但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孙传庭稳住内阁,一道任命砸下来,内阁,六部的大部分中间官员被调整,内部调剂还好说,但大部分是被外放,明升暗降。

    京城是什么地方,天下首善之地,谁不挤破脑袋往京城来,若不是放到肥缺,那都是妥妥的流放性质,将来没有机会再回去了。

    这自然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路数都找上了门。

    这一天,周应秋刚刚出门,原吏部都水司员外郎噗通跪在他身前,大声哭嚎道:大人,您不能不管下官了!下官跟着您十几年,任劳任怨,从来没有求过您,可这一次,下官不能不来啊,下官九年五十九,还有两年就致仕了,现在要发配我去云南,这是是要我葬骨在边陲之地,儿孙不好抬棺啊

    这位是声泪俱下,哭的肝肠寸断。

    这不是第一个找周应秋说情的,但还是第一个堵门跪着的。

    他面无表情,抬头看去,果然,巷子拐拐角角不少人头猛的缩了回去,而后闪闪烁烁。

    周应秋神色毫无波动,道: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打个报告去吏部,我说个情,让你提前致仕,在京城养老。

    这位员外郎一愣,继而大哭道:大人,下官不是畏惧艰远,而是太过突然,下官没有准备,还请大人劝说孙阁老,急政缓行,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啊

    说的是情真意切,有理有据。

    周应秋哪里不清楚他的意思,无非就是想保住官位,赖在京城不肯走。

    他看着已经过来的马车,道:好,我会在内阁会议上提一下,你安心上任吧。

    这位员外郎满脸渐干燥的泪水,听着周应秋的话,差点又哭出来,冲过去想要抱紧周应秋的大腿,被侍卫挡开。

    周应秋没有多耽搁,上了马车,直奔内阁。

    周应秋在一堆侍卫的护卫下,走向皇宫,出了巷子,确保没有人听到,周应秋的幕僚,幕僚司副主事,楚匀骑着马,隔着窗帘,道:东家,近来京城上下官员群青不稳,朝政多有堵塞。

    周应秋坐在马车内,不动如山,道;不用去管,新任命的那些官员到位了吗?

    楚匀道:阻力不小,有很多人从中作梗,尤其是那些被调离的人,据说,还有人照常去衙门,如过去一样处理事务,没人能阻止。另外一些部门大人的态度有些暧昧,在纵容。

    周应秋目露冷色,道:我在辽东呆了几年,他们都忘了我的手段了!你待会儿去找包理游,以内阁的名义,通知所有这次迁调的人,必须在今天之类离开,否则以抗命,渎职的罪论处!让刑部点齐人手,准备抓人!

    楚匀神色微变,道:东家,这样一来,得罪人的就变成我们了,与您清名有碍,在内阁的地位也会收到影响

    周应秋语气平淡,道:你不懂,按我说的去做吧,对了,告诉我们的人,严格按照内阁的要求行事,若是谁在这个时候拖我的后腿,休怪我不念旧情!

    周应秋任吏部尚书多年,他的门生故吏,提拔的人,在这个时候,慢慢都进入了五品到三品的高位。

    在朝廷中,若说谁的势力最大,无疑就是周应秋。

    楚匀会意,道:学生明白了。

    周应秋坐在马车内,神情冷然,眼神锐利,过了一阵,他又道:你盯着朝野,不管是我的人,还是傅阁老,亦或者其他人,如果有明显的结党痕迹,立即告诉我,如果我不在,就告诉毕阁老,孙阁老,不能耽搁分毫,知道吗?

    楚匀这会儿听出味道了,走近一点,低声道:大人,真的需要这么认真吗?

    楚匀是周应秋的幕僚,掌管在他内外通讯,是一个关键人物,沉吟片刻,周应秋道:我与你说一点,你心里有个分寸。孙传庭的这些改革,很多人都说是是大势所趋,但这‘大势’是怎么来的,‘趋’又是怎么回事,你心里应该明白。在这个时候,谁要是跳出来反对孙传庭,等同于反对皇上。‘新政’是皇上多年的心血,关乎功德,自不必多说。还有一点,就是,朝廷的地位,未来的升迁去留,不在朝野所谓的清名,而在帝心!

    楚匀顿时恍然大悟,道:多谢东家提点,学生明白了。

    周应秋漠然的‘嗯’了声,道:你是天启三年的进士,跟在我身边也是屈才,等过了今年,我便安排你外放,眼下要谨慎,不要出差错。

    楚匀连忙抱拳,道:学生谢东家提点!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




第1313章 收网的时候到了
    内阁中书包理游,将名单交给楚匀,然后就不管了。

    孙传庭自从去年开始,名声就一直不大好,现在越演越烈,能少得罪人,包理游还是很愿意往外推。

    楚匀有了周应秋的指点,从刑部调集了五十名衣着统一,手持刀兵的差役,然后给他们分发名单,让他们挨家挨户通知,命这些调出京的官员签署确认书,要求今天离京,凡是不离京,一律羁押。

    短短半天,就羁押了三十多人,并且规模还在迅速扩大。

    不上任就抓人,还抓这么多,也算是大明开国以来头一次,自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一些人纷纷堵住吏部,刑部的大门,接着就是内阁。

    被调整的都是朝廷中间,五品至三品最多,关系网身后,勋贵公卿,达官贵人,若不是后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被压住,只怕更热闹。

    内阁大殿外,一群人在大呼大叫。

    阁老,阁老,下官有冤情,家父腿脚不便,不能远行,刑部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太过蛮横了

    阁老阁老,下官为朝廷呕心沥血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眼见风烛残年,还请大人给下官一条活路啊

    大人,下官的儿子病重,我们李家三代单传,就这么一个独苗,大人,您开开恩,给我们老李家一条活路吧

    包理游站在大门内,听着外面的声音,神色不悦,道:楚匀人在哪?

    他身后一个文吏,道:应该还在外面抓人。

    包理游点点头,道:你们看好了,不要让他们冲进来。

    是。文吏连忙答应。

    包理游转身进了孙传庭的班房,道:大人。

    孙传庭低着头,看着手里的奏疏,身旁还有一大摞,头也不抬的道:还在闹?

    包理游道:是。周阁老动作很强硬,已经抓了几十人,这样下去,只怕越闹越大,朝廷不安啊

    孙传庭拿起笔,在奏疏上批了几道,合上道:皇上那边说有些奏本他不想看,你没事多去曹公公,刘公公那坐坐,看看皇上不想看哪些,以后就不要再了。

    包理游一怔,道是。那,周阁老那边要不要点一点?

    孙传庭随手拿过奏本,道:你是内阁中书,不要随便评点阁臣,有机会多去请教,记住了,少说多做多看。

    包理游已经察觉到,他的心态没能赶上身份的变化,飞速接道:下官明白了。

    孙传庭看着奏疏,又道:传话出去,内阁的阁老代表的是内阁,各级部门要严格执行阁老的命令,不得阳奉阴违,推三阻四。

    包理游抬手,道:是。

    孙传庭将手里奏本放到一边,道:半个月后,召开一次扩大会议,内阁六部以及督政院,大理寺,皇家政院,皇家银行,商务总局等各部门头头脑脑都要参加,内容是制定未来四年的具体的政务计划,要他们提前准备好,幕僚司那边准备好提纲,提前发给他们。

    包理游道:是,下官这就安排。

    孙传庭‘嗯’了声,道:明天我要去一趟政院,你协调一下,对了,请汪阁老陪同一下。

    汪乔年出身是政院副院长,这些年大理寺上下不知道多少从政院律法系毕业的生员,都算是他的学生,近年就更多了。

    包理游道:是。

    孙传庭摆了摆手,继续埋首在浩瀚的奏本山堆里。

    乾清宫那边表示不愿意看奏本,孙传庭自然要更加认真。

    包理游悄然退出,手脚不自觉的快了几分。

    包理游刚出了孙传庭的班房,一个文吏大步跑进来,急声道:大人,不好了,王潮晶服毒自杀了。

    包理游脸色微变,道:是原本的那个工部的郎中那个?

    文吏道:是,半个时辰前吃的砒霜,现在尸体都凉了,他的家人在吵闹,一群人跟着起哄,说是朝廷逼死的,要讨个说法。

    包理游神色冷静,飞速思索。

    这个王潮晶他有印象,是一个未老先衰的人,看着五十多,行为做事却好比六十,做事油滑,偏好钻营,在士林间却颇有威望,是文坛好手。

    他这一死,只怕将现在的风波推的更高。

    你去请周阁老安抚,我去告诉大人。包理游思索一番,道。

    是。文吏匆匆离开,向着周应秋的班房。

    包理游转向孙传庭班房,肃色的说完。

    孙传庭抬起头,脸上有疲倦之色,道:嗯,让周阁老处理吧,待会儿随我去一趟工部,今年,明年的国库相对充裕,一些停滞的工程,可以继续动一动了。

    包理游神色凝重,道:大人,真的不管吗?现在风波这么大,朝野的压力,还有皇上的,只怕会都在你身上。

    再大也大不过毕阁老,晚上,你带点东西,代表我去看看毕阁老,请他在京城再留一段时间,好好养好身体再回乡。孙传庭道。

    包理游满心忐忑,见孙传庭若无其事,只得道:是。

    皇宫之外,王家的人抬着王潮晶的尸体,穿街过道,径直来到长安大街,来到吏部大门不远处,一家人跪在地上,痛苦哀嚎。

    几十口男女老少,白布白帆,哭声惨烈,闻之动容。

    边上还有不少围观的,并且越来越多。

    王大人辛辛苦苦为朝廷,为皇上做事多年,恭恭谨谨多年,没想到到头来竟然换来这样的下场

    是啊,还记得上次吗?有人弹劾徐尚书,他站出来力排众议,当时引来朝野一片赞誉,谁能想到今天?

    王大人的文章写的那是极好,三年前,南直隶一些士绅反对‘新政’,他在朝报上发文,大加痛斥,被毕阁老赞赏‘笔锋如刀,一字千钧’,如今毕阁老致仕,人走茶凉啊

    我听说张尚书在内阁曾极力阻止这次调整,但孙首辅极力坚持,现在看来,是要排除异己,培植亲信了

    这有什么奇怪,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孙白谷要是不这么做才奇怪,我还听说,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大动作
1...739740741742743...8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