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独断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官笙

    多铎听着就反驳,大声道:“那就学学明朝皇帝,拿着大义,顺水推舟的做!第一步,就是蓄发易服,必须跟明朝一样。第二步,就是要说汉语。第三步就是改革,向明朝的体制靠近。借着这个三步,谁敢多嘴多嘴就杀!”

    代善忽然抬头看向多铎,目露异色。

    满达海张了张嘴,一时间也无法反驳。

    多铎的话虽然杀气腾腾,看着很蛮横无理,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借着这样的改革由头,明朝那边无话可说,松平信纲,德川明秀也无法反对,而他们就能借机铲除异己,扩大势力。

    名正言顺,无可指摘!

    几人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说,或者都很心动,不由得转头看向多尔衮。

    多尔衮坐在椅子上,大拇指按着头,看着几人的目光,慢慢坐起来,摩搜着手里的扳指,目光幽幽的道:“就按照多铎说的做,满达海你去太政院,拟一份奏书给明朝,怎么写你知道。大哥,你这边准备,找几个比较狠的人去做,必要时候,送出去做替死鬼。”

    代善,满达海自然不会反驳,代善默然一阵,道:“明朝朝廷那边还好说,我担心的是皇帝。”

    这句话落下,在场的都面色微凝,朱栩,一直是压在他们心头的大山。

    可以说,对于他们金国的一切,都是那个人主导,他们今天的下场,也是那个人一手谋划的。

    多尔衮等人现在谋求自立,摆脱他的控制,自然要小心他。

    多尔衮眉宇间有厌烦之色,深吐了一口气,道:“先不管那么多,我们做我们的,动作先不要太大。”

    代善等明白多尔衮的意思了,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试探明朝的反应。

    张国维在江户走街串巷,不止拉拢倭国本土势力,公然的分化,制衡多尔衮,还见了那些被流放,移民过来的明人。

    最后,他还见了兴子的弟弟,曾经的亲王,这位亲王不同于松平信纲,德川明秀代表的幕府势力,这位政仁亲王代表的是曾经的倭国皇室,又有她姐姐兴子贵妃作为靠山,在江户也是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

    张国维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告诉倭国上下,多尔衮并不代表明朝。

    这自然会激化倭国本就复杂的势力格局,进一步削弱多尔衮对倭国的掌控力。

    对于张国维的动作,多尔衮视若无睹,依然相当热情的招待,哪怕张国维见伊达政宗,黑田忠之,桦山久守,左良玉这样手握重兵的人,他也安排的很是周道,丝毫看不出抵触情绪。

    等十多天后,十月中旬,张国维坐船离开江户的时候,多尔衮依旧亲自相送。

    张国维这段时间对多尔衮明敲暗打,多尔衮油盐不进,临近分别,两人都颇有些意犹未




第1452章 人口太多了
    赵晗是前任的山西巡抚,现在又是阁臣,他带队自然极其合适。

    但突然爆发的疫情,还是让京城很紧张,因为这里很是靠近京城,要是蔓延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每逢大事必有谣言,这一次京城内外的谣言是‘大雪在天,阴鼠在地,小人居中’,好事者将这句话概括为一个‘庭’字,也就是说,孙传庭是那个小人,他招来的鼠疫。

    对于这种驱之不尽,杀之不绝的谣言,内阁还是用了最严厉的手段查处,大肆抓捕。

    山西似乎也感觉到了严重性,从太原开始,几乎发动了全省的人,展开灭鼠行动,大肆捕杀老鼠,顺天府也被感染,同样在大雪天行动,甚至发出一只老鼠三文钱的的悬赏,誓要灭除鼠祸。

    外面是轰轰烈烈,皇宫内温暖如春。

    乾清宫内,碳炉很多,气氛很是暖和。

    朱栩看着挺着大肚子跑过来的张筠,摇头责怪道“这么冷天,没事瞎跑什么……”

    张筠从宫女手里递过一个食盒,轻声笑道:“臣妾知道皇上近来夙兴夜寐,特意做了些鱼羹给皇上。”

    朱栩喜欢喝鱼汤,鱼羹在宫内外是众所周知,闻言接过来,扶着她坐下,一边打开食盒一边道:“下次不要这么跑了,晚上就留在这吧,明天雪停了再走。”

    张筠微笑着应下,伸头看了眼朱栩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本,道:“皇上,还请注意劳逸结合。”

    朱栩将盛好的碗递给她,道:“朕知道了,煓儿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张筠捧着碗,不及喝就抬头看着朱栩,嘴角抿了抿,站起来,坐近朱栩一点,十分谨慎的道:“臣妾去听了,首辅……有些严厉。”

    朱栩坐在椅子上,喝着鱼羹,别提多舒服了,闻言笑着道:“严厉一点也好,小孩子,好好教,将来才能成大器。”

    张筠看着朱栩的表情,不知道他是否知道内情,想着儿子的可怜模样,她还是道:“煓儿……被首辅打了手心。”

    朱栩抬头看着张筠,顿了片刻,道“嗯,朕知道你心疼,明天朕与首辅谈谈,不能打。”

    张筠这才放松,展颜笑道:“嗯。”

    朱栩看着张筠笑了,低头吃着鱼羹,心里却是轻叹一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孙传庭对待朱慈煓的教育方式,像极了当年张居正教育万历,轻则斥责,重着体罚,时不时还会去隆庆皇帝那告状。

    谁能说万历清算张居正没有他小时候的记恨那李太后没有保张居正,心里是否也有怨念

    朱栩心里转悠,面色不动,安抚着张筠。

    不一阵子,曹化淳从外面进来,走近低声道:“皇上,方尚书来了。”

    方尚书,工部尚书,方孔炤。

    张筠站起来,道“臣妾告退。”

    朱栩点点头,看着张筠走进暖阁卧房,继续吃鱼羹。

    方孔炤进来,抬手而拜道:“臣参见皇上。”

    朱栩摆了摆手,道:“给方尚书搬把椅子,对了,吃了吗皇后亲手熬的鱼羹。”

    方孔炤自然不敢喝,也没有坐,站在御桌前,道:“皇上,臣是来上禀工部进来的一些事情。”

    朱栩随意的点头,放下鱼羹,擦了擦嘴,道:“嗯,奏本朕看过了,你仔细说说。”

    方孔炤早有腹稿,还是沉吟片刻,道:“皇上,目前工部下辖三个大集团,一个是公路集团,一个是桥建集团,一个是河道集团。模式是官督民办,各集团负责设计,监工,验收,复核。至于水泥,砂石,人工,运输等,都是外包出去,各工程也都是通过招标,由各地商会承建……”

    “目前,公路规划,是三条主干道,二十六条省道以及一百零八条府道。由于前些年已经做了准备,目前推进顺利,各地参与度极高,乡村,县等筹集资金修建了更多,速度也更快,预计十年内,能完成‘无县不道’的计划……”

    “桥路,目前主要是一些必要的大河建桥,集中在长江,黄河以及十六条河道,预计建设的桥梁超过百座,主要由政院,工部来设计,指挥,验收,地方上承建……”

    &n



第1453章 驱逐性移民
    按理说,大明疆土现在空前辽阔,容纳个七八千万,甚至一个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现在是天灾日渐加剧,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的特殊时期。

    不管是为了灾情,‘新政’,还是日后的发展亦或者控制新占领的地方,朝廷想要大规模移民都是有足够理由的。

    朱栩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大明的土地是足以容纳这些人口的,等灾情过后,可以预见的会有一个人口极度膨胀发展期,相对的,海贸会更加发达,人口向海外移民,也会是一种潮流。

    总体而言,人口会疾速增长,即便现在移民,也阻挡不了人口增长的现实。

    方孔炤自然知道瞒不过朱栩,道:“皇上,内阁那边有种看法,目前的人口,对‘新政’来说是障碍。”

    朱栩拿过茶杯,轻轻的喝口茶,道:“这种看法,不足为奇。”

    所谓的‘不足为奇’,是因为现在灾情如火,大部分百姓过的很是艰苦,这个原因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明朝缺粮食,而是人口过度。

    一定人、地比率及产出的环境下,养一百人与一万人的差别是巨大的,一百人可能堪堪果腹,一万人的就会打生打死。

    这也是后世研究‘小冰河’时期的一种观点,认为明朝这边人口众多,地域太大,承受的灾情自然更重,突破了承受极限,是以发展到了改朝换代的程度;而倭国等一样承受灾情的国家则平稳的渡了过去,是因为承受的灾情小,抗灾能力足够,因此平稳渡过。

    方孔炤看着朱栩,不知道他这句话代表着什么,沉吟一阵,道:“皇上,内阁那边正在计划一种‘同化’政策,主要是针对倭国,现在有两种手段,一个是移入,一个移出,明年下半年计划实施。”

    这也是像朱栩暗示,内阁正在发生某种变化,这种看似‘同化’的政策,实则如同安南等一样,采用的是驱逐政策,然后将大明子民移过去,完成‘同化’。

    朱栩神色不动,道“移到哪里去”

    方孔炤道:“在锡兰北面,有一些大小国家,就是莫卧儿的南面,联合舰队已经占领了一个。这些人,是土著,也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已经被驯化,崇尚佛教,攻击力不足,联合舰队以剿匪为名,扶持一个傀儡统治该地,内阁还在考虑设立锡兰总督。”

    总督在大明已经走入历史,包括海外。吕宋,旧港两省曾经设立总督一职,主管军政,民事,是一个实权非常高的职位,并且意味着大明朝廷对这个地方的重视。

    如果孙传庭想要在锡兰设立总督,那就表示他对莫卧儿所在的印度大陆有了想法。

    朱栩神色玩味,是傅涛的动作让孙传庭意识到海外的重要性还是海贸的惊人利润亦或者,是从他这里看出了什么,在配合着提前布局

    不过,不管怎么说,孙传庭这个安排很合他的心意,放下茶杯,朱栩道:“嗯,朕知道了。”

    方孔炤一怔,看着朱栩,不知道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他没有再问,而是有说了一些其他事情,半个时辰才起身告退。

    朱栩坐在椅子上,静了一阵,铺好纸,拿起笔,右侧竖排写着四个大字:安民定策。

    然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写了近千字。

    认真看了一会儿,他对外面道:“送去内阁。”

    曹化淳快步走进来,接过手,神色微怔。

    因为这不是文本,而是一张纸。

    曹化淳没有迟疑,对口合起,没有折叠,匆匆送去内阁。

    将近年底,孙传庭一堆事情,看着曹化淳笑眯眯的进来,神色一动,起身笑着道:“曹公公是稀客



第1454章 移民乱象
    曹化淳看着这道奏本,面沉如水,阴晴变化,左手抓着椅子,青筋暴露,格格的响。

    刘时敏看着,暗自摇头,没有说话。

    曹化淳眼神要喷出火来,即便已他的养气功夫都安耐不住变色,可见这道奏本的不同寻常。

    好一阵子,曹化淳才合上奏本,缓缓站起来,一句话不说的转身向外面走去。

    刘时敏看着他萧索,陡然佝偻的背影,漠然不语,长叹一声。

    不到一刻钟,曹化淳再次出现在乾清宫,垂手而立,神色漠然。

    朱栩的桌上,放着一份辞官书。

    朱栩对此也很无奈,道“真的决定了”

    曹化淳表情有些悲伤,道:“身为人子,理当如此。”

    朱栩也没有办法,拿过辞官书,放入抽屉,道“那就去吧。”

    曹化淳抬手,道:“奴婢谢皇上,奴婢告退。”

    朱栩看着他落寞的背影,让人送他出去。

    等他走了,张筠从里面出来,看着朱栩有些怅然的表情,走过来,给他按着肩膀,轻声安慰道:“曹老太爷只是病了,应该没事,皇上不必忧心。”

    曹化淳在刘时敏那看到的奏本,是他兄长写的,严厉指责了曹化淳当初自阉入宫的不孝,以及这些年来不顾家族的忘恩负义,再到现在曹老太爷病重,曹化淳不管不问等等,从头到尾将曹化淳骂的狗血淋头,简直猪狗不如。

    这里面很多事情都是真的,比如曹化淳当初是自阉入宫,比如他没有照拂曹家,让曹家借助他这个皇宫大总管飞黄腾达,也比如现在曹老太爷病重,曹化淳没有侍奉在病床前。

    曹化淳现在深感内疚,要辞官回去尽孝,谁能阻止

    朱栩拍了拍她的手,道:“嗯,曹化淳走之前,你跟他说,将城外的一处皇家庄园交给他管理,每年抽出两万两给他。”

    张筠应声,道:“臣妾知道了。”

    朱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心里还是颇为不舍。

    除去曹文诏,曹化淳是跟随他最久的人了,这些年功劳苦劳都有,一直默默做事,甚少有什么要求,更没有添什么乱。

    大业未半,人却要走了。

    想了会儿,朱栩对着外面道:“去趟内阁,请首辅送一送曹总管。”

    “是。”外面一个内监应声,快速去往内阁。

    孙传庭对这个变化也很是意外,本以为曹化淳会有所反驳,不会轻易离开皇宫,却没有想到,就这么走了。

    同时,孙传庭还想到了另一件事,曹化淳的离开,刘时敏必然上位,司礼监要变天了。

    司礼监变天,或许皇宫里的一些事情也要跟着变了。

    曹化淳要离开皇宫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这位以前或许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突然间离开,还是在京城迎来一番震动,以及各种揣测。

    平王府,躲在被窝里的平王,转头看向右侧窗外,哪怕天色昏暗,依旧能看清飘飞不断的大雪,他躺回来,眨了眨眼,轻声自语道:“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

    这是很多人的呢喃声,连皇宫都变了,还有什么是不变的

    大雪不止覆盖了大明北方,南方下雪也越来越频繁,仿佛成了常态,连南直隶,福建这些地方,也是大雪纷飞,积雪甚厚。
1...801802803804805...8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