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官笙
傅涛的皇家银行,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稳定的货币市场,控制物价平衡,因此在新旧币兑换,发行新币都小心谨慎。
孙传庭不知道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亦或者是改革过急,正要求皇家银行快速兑换给内阁。
朱栩喝了口茶,听着没有立刻表态。
孙传庭倒不是不知道货币稳定的重要性,而是内阁研判觉得,现在流通的新币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大明市场的流通需求,别说三千万,一两个亿都没问题,只是一个节奏,时间,消化过程的把握。
而在朱栩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来是固有的小农经济下对货币流通的天然需求不大,二来就是天灾情况下,所有人紧衣缩食,商贸发展不畅,新币流通受限。三来,就是民间对‘现银’依旧极其重视,藏匿太多,新币只是一种流通必要,而不是资产,不会真正的拥有,积累。
在内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傅涛不希望内阁打乱皇家银行的计划是有道理的。
朱栩需要平衡这两位的不同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沉吟片刻,朱栩看着朱栩,道:“皇家银行要学会怎么转移国内的危机,既然这六百万不能在国内消化,那么就在国外,比如,你用这六百万现银在国外购买物品回国,交给孙首辅,要首辅变现……这只是个列子,具体怎么办,你们可以研究清楚再做,明白朕的的意思吗”
傅涛看着朱栩,若有所思的道:“是,臣明白。这样一来,国内不但不会有通胀危险,还能增加财富,扩大货币流通,缓解通胀……相对的,国外大量金银流入,财富减少,就会形成快速通胀……”
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让傅涛摆脱了孙传庭的压力。
&
第1448章 理顺朝廷
孙传庭缺钱,用尽了办法,但大明已经被天灾消耗的精疲力竭,他尽管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但能筹集的钱还是极其有限。
不过,孙传庭也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手段,强力稳住朝局,推动‘新政’,没有再出现大篓子,并且有进一步稳固的迹象。
这一天,孙传庭冒着酷暑,前往城外查看今年的农事。
天气比去年还要热,北方普遍大旱,传统的谷物难以种植,可以想见的,今年必然还会减产,灾民进一步增加。
乾清宫,东暖阁。
傅昌宗,周应秋,赵晗,沈珣四个阁老,被朱栩同时叫进了宫。
这里有冰炭,虽然潮湿,确实比外面要凉快不少。
朱栩与四人喝过茶,笑着道:“听说,内阁设立了冰炭局,短短半个月就进账几十万”
这件事对内阁来说,多少有些不光彩,在外界看来,他们这些阁老为了钱是无所不用其极,连基本的体面都不要了。
众人面色尴尬,沈珣倒是一笑而过,道:“臣等也是无奈,请皇上见谅。”
这种冰炭,以往都是无偿发放的,现在不止达官贵人要掏银子,全国各地的大户也能买,只是更贵。
这个时候的冰炭,堪比黄金!
朱栩自然不在意,道:“这些是你们内阁的职权,朕不插手。听说,近来朝野有些不平静”
可以说,大明朝野从来没有平静过,尤其是自嘉靖之后,外廷逐渐有了与皇宫对抗的勇气与能力,各种各样的斗争就从来没停过。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天启朝的东林与阉党,将朝斗党争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但朱栩这次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近来朝野对于空缺官职的蠢蠢欲动。
目前,大明朝廷空缺的位置有,内阁次辅,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十八个侍郎中的六个,外加刑部正在被逐步的降级,引起的暗潮自是更多。
傅昌宗等人明白朱栩的意思,悄悄对视一眼,周应秋率先说话,道“皇上,孙阁老之前与臣等私下说,次辅,吏部尚书暂时空缺不补,其他的都还在酝酿中。另外,税务总局,商务总局,执法局等,内阁也在计划调整,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名单……”
孙传庭要抓权,那么明显制衡首辅的次辅自然要空缺,吏部他也不可能放手。唯一能争取的,或许只有礼部尚书。
这些内阁,六部的人看的分明,不会妄动,但官场一个萝卜一个坑,眼见这么多空缺,谁不想让前面的人动一动,他们也就能跟着进步。
因此,不少人纷纷‘劝进’,要求补缺这些位置。
朱栩对周应秋的话不置可否,神色若有思忖的道:“说说你们具体的想法。”
赵晗瞥了眼傅昌宗,周应秋,接着开口说道“皇上,臣认为,内阁可以不补,但天官这个位置不能空,尤其是这个时候。”
赵晗是前任的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深知这个位置的重要,更何况,现在吏治推动的极其快速,数百个知府陆续到任,孙传庭还在计划明年对县一级进行调整,这不是几百了,是数倍于知府,高达三四千的州县!
孙传庭本就事多,如何能兼顾齐全要是有个纰漏,岂不是送人把柄
朱栩不动声色,转头看向沈珣。
沈珣沉吟一声,道“礼部现在责任重大,尤其是涉及到舆论方面,外加修的典籍越来越多,不能大意,臣也希望能尽快补全,以免出岔子。
第1449章 疯狂扩张的开始
孙传庭对于朱栩的安排,没有意义,实则上,朱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新政’。
孙传庭这个臣子,严格来说,是他的亲密盟友。
孙传庭回来后,连夜入宫,与朱栩面谈。
孙传庭对于这位老谋深算的皇帝,没有什么隐瞒,直言道:“皇上,关于次辅,一来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来,臣也不想被掣肘&吏部也是这个想法,至少两三年内,还请皇上允准。”
朱栩给他续了杯茶,笑着道:“我们君臣所做的事情,要么名垂史册,万古流芳;要么功败垂成,遗臭千年,咱们是荣辱一体,所以,有些话,不必忌讳。”
孙传庭听着朱栩的话,知道他是默认了,心里微松,神情没有因为朱栩的话丝毫放松,道:“臣刚刚去城外,纵然有番薯等补充,但灾情日重,民心渐颓,臣觉得,不能再等了。”
大明的灾情已经进入最严酷的时期了,从南到北就没有好年景,大部分百姓是堪堪果腹,夏有大旱,冬有大雪,年年都是毫无希望的期盼与等待。
大明朝廷这些年做了太多的事情,虽然是在应对灾情,却也平摊了大明多年的底子,事态越发严重,朝廷也渐有疲惫之状。
朱栩端起茶杯,示意他喝茶。
孙传庭躬身,拿起茶杯,陪着朱栩默默的喝茶。
朱栩抱着茶杯,神情不动。
孙传庭着急,他何尝不着急,这些年他准备了那么多,可到了最关键时刻,还是感觉困难重重,压力如山。
孙传庭看着朱栩,一样没有再说话。
他是实际的执行者,最能体会其中的艰难,现在是他们真正考验的时候到了。
朱栩沉思半晌,道“人事的任命,朕就做到这里,其他的事情,你来。孙阁老想退,也是给你腾出空间。你明天去见见孙阁老,好好谈一谈。秦良玉未必能镇得住军方,卢象升,熊廷弼,杨嗣昌这三人,必要的时候,朕会让他们站出来支持你。现在纸币已经普遍被接受,皇家银行储备银可以动了,朕会让傅涛进行大规模流转,明年起,会有大量的粮食以及全世界各地的特产出现在神龙府以及下辖的四个县,每年大约能释放出五千万白银,外加赋税以及其他收入,每年会有超过七千万两给你使用…………集中精力处理吏治以及田亩的事情,这两件事做好了,其他的都能迎刃而解……”
孙传庭听着朱栩的话,神情微动,道“皇上,这样是否会对国内有大影响”
明朝的经济现在是很脆弱的,要是释放出太多的纸币,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栩笑了笑,道:“没事,朕亲自操刀。明年的计划,做好了”
既然是朱栩亲自操刀,孙传庭自然没有意义,眼前这位陛下,虽然爱搞大事情,却从来没有崩盘过。
孙传庭放下茶杯,道:“是。目前已经拟定了三百人的名单,大部分是政院毕业的,都在典吏,县丞的位置上磨炼两年以上,担任知县,应该可堪一用。臣计划从北到南,由京城开始,向南方推进,用两年时间完成替换。两年后,能收的地就会收的差不多,可用一些特殊手段,继续收购,在五年内,完成六成左右的收购,边收购边丈量,后年就可以进行分配,臣已经命幕僚司在研究具体策略,预计明年中能拿出具体的细则来……”
朱栩默默点头,道:“你做事,朕放心。没事的话,不用来乾清宫回禀。”
这句话,就等于授予了孙传庭莫大的权力,真正的要一手遮天了。
孙传庭起身,神色平静从容,抬手而拜道:“臣去了。”
朱栩点头,孙传庭转身离去。
不远处的刘时敏抱着手,微垂着眼帘,仿佛睡着一般。
乾清宫的事,向来是机密,外人难觅仔细。
后人研究孙传庭掌权这段历史,主要的资料就是刘时敏晚年撰写的《酌中志》,其中这样述说这一次的君臣会面。
‘庭困新政,求于御前,寥寥数语,帝曰可,庭曰是,乃退,大事果成。’
只有短短二十一个字,谁也无从猜测他们到底讨论了什么。
但从这一天起,孙传庭气势滔天,首辅之权,冠盖古今。
第1450章 制衡多尔衮
大明朝廷,朝内到外,‘新政’在一声声质疑纷扰中,按部就班的前进。
尽管时不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孙传庭的掌舵下,还是有条不紊的向前走,按照既定计划,走的是越发稳健。
绥海省,江户。
多尔衮陪同着张国维,走在江户城外的新兵营,一边看,一边‘闲聊’。
多尔衮看了眼正在训练的倭国武士,神色平淡的道:“张尚书,左良玉率领两万新兵正在丹波藩剿匪,桦山久守在九州岛,黑田忠之在关门海峡,伊达政宗去了北方,目前绥海省的反抗还很激烈,现阶段,还是以平叛为主……”
张国维看着这些倭国武士,他们一举一动都很怪异,穿的明朝军装怪异,用明朝训练方法怪异,呐喊的口令怪异,一举一动都很怪异。
张国维面无表情,身后是他的侍卫,一个个腰宽体盘,目露冷酷,一看就是久在军旅的老兵。
多尔衮见他不说话,神色如常,继续说道:“太政院,大将军府目前运作正常,地方上拉拢了更多的倭国大家族,对地方控制在进一步加深,废藩置县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只是,伊达政宗,黑田忠之,桦山久守手握重兵,如同藩镇,无所节制,令人担忧。太政院内,虽然我身兼太政大臣,但松平信纲,德川明秀等的支持者也不少,诸多事项被掣肘,我希望朝廷能干预,不然很多事情难以去做……”
张国维没有看他,漠然道:“新兵营太不像话了,兵部鞭长莫及,我会与帅府商议,将其中两大新兵营交给你。”
多尔衮瞳孔骤缩,认真的盯着张国维。
如果明朝真的这么做,那就等于给了他自主的招兵权,等于他可以自由的决定他的军队数量!
这简直就是直接告诉他,他多尔衮可以自立为王了!
多尔衮深知倭国现在错综复杂的架构,更多的是为了制衡他,不会允许他肆意招兵买马,扩大在倭国的影响力。
但,张国维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
多尔衮一向沉稳,这一刻,还是心头砰砰砰跳动,呼吸都变得一快一慢。
他已经受够了被明朝当枪使,一直在试图摆脱,倭国这个地方虽然天然的不合适,但他还是想要挣扎一番,暗暗蓄力,等待机会。
张国维转了个拐角,继续说道:“主要是本国岛上的两个,九州岛上的会由海军接手。帅府要求你大将军府严格训练,每年退役十万人以上,三年内要有五十万训练有素的新兵可供调用,必要的话,新兵营可以再增加两到三个。关于兵甲武器等,你拟定订单,向皇家商贸集团订购,兵部不再限制……”
多尔衮明显听出了张国维话里有话,是要他继续做打手。这武器订购,是要再盘剥他一次。
多尔衮心如明镜,却浑然不在意,面上更是如常,微微躬身道:“下官遵命。”
张国维看着一直不卑不亢的多尔衮忽然恭敬起来,目光猛然微寒,语气冷漠道:“朝廷给了你权利,你就要更加用心为国谋事,你那些小九九不要再打了,你认为朝廷真的是瞎子,对你在倭国的那些动作真的一概不知松平信纲,德川明秀等人的密信早就摆在元帅的案头,之所以没有处置你,不过是为了顾全倭国的情形,若是你屡教不改,继续违背朝廷的意志,本官现在就能斩了你!”
张国维话音一落,他三十多侍卫猛然抽刀,杀气陡然,将多尔衮围了起来,只要张国维再哼一声,就能将多尔衮剁成肉泥。
不远处多尔衮的士兵大惊,就要冲过来。
张国维盯着多尔衮,眼神里毫不掩饰的杀意。
多尔衮左手轻轻抬起,阻止了靠近的士兵,面无表情,再次躬身,道:“下官明白。”
张国维冷哼
第1451章 多尔衮谋自立
张国维这边在计划着制衡多尔衮,多尔衮也在想着怎么继续韬光养晦,暗中扩大势力,以求摆脱明朝的控制。
代善,满达海,多铎等人聚在一起,面色各异的商讨。
多铎气最盛,大声道“哥,我看就不用多说了,就按张国维说的,再建三个新兵营,不用五年,三年我就能练出二十万大军来,到时候,那狗皇帝也不敢再为难我们,拿我们当枪使!”
代善看了他一眼,神色凝重,默默不语。
满达海倒是开口,道:“明人这是明摆着要我们磨枪,只怕不等我们坐大,他们就又会差遣我们,调我们去其他地方,根本由不得我们选择。”
多铎冷笑一声,道:“这里又不是安南,他们的大军又过不来,再说了,明朝的情形谁不知道,就算我们现在造反,他们也无力派大军来,就跟他们挑明了又怎么样!”
满达海看着多铎,暗自叹口气,还是耐着心道:“他们不需要派大军前来,只要让倭国那些仆从军做点事情,就足够我们头疼了,何况松平信纲那些人,也不会让我们太好过。”
多尔衮看似掌握着倭国最高权力,但被层层制衡,又有明朝这座大山压着,太多的事情无法明目张胆的做,自然会束手束脚,很是憋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