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朱由校觉得现在这样经抚不和,显然是不利于辽东事宜的,于是在熊廷弼出关来到右屯时,尝试提出由熊廷弼节制王化贞,一起守好广宁。
这下叶向高不干了,他支持王化贞不受熊的节制,并向皇帝上疏,称:“欲化贞受其节制,则举朝之人皆以为难行。”
不久王化贞上奏,认为如果朝廷给他专事辽东之权,他只需要六万兵,就可在明年三月荡平辽东,熊廷弼则认为他是说大话,两人开始用奏折吵架。
京营的捷报,使得京师成了欢乐的海洋。前不久毛文龙的捷报已经让京师人兴奋了一回,毛文龙不过斩首几百,而这次则是斩首一千四百多,真夷都有六百多哟。而群臣也是交相祝贺,都觉得有王化贞在,辽东形势一片大好,建奴即将被一举荡平。
所以当年轻的皇帝再次提出要用熊廷弼节制王化贞时,大臣们的反应是愤怒。明明是王化贞立了这么大的功,熊廷弼躲在后面玩他的以守代攻,现在竟然要王化贞受熊大嘴的节制,有没有搞错呀。首先在叶向高的示意下,左光斗出列反对,认为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符合实际,现在毛文龙和京营的捷报就是例证,而熊廷弼的守而后战只是徒耗国帑,难见成效,且其置辽东汉民于何地。
然后群臣纷纷上奏,大都是支持王化贞而反对熊廷弼的,包括叶向高,刘一燝,韩爌等内阁中人和兵部尚书张鹤鸣都是支持王化贞的,他们都是东林党人。方从哲则是支持熊廷弼的,而且他认为须在经略和巡抚中选定一人,专任辽事,事权合一方能取得成效。
朱由校见形势不妙,只得将这个提议做罢,群臣见皇帝终于低头,不再坚持自己错误的意见,都大感欣慰,觉得这小皇帝虽然眼光不行,但至少在接受意见方面比他爷爷要强得多。
皇帝将方从哲等内阁中人及兵部尚书留了下来,一起来到西暧阁。大家坐下后,朱由校将近卫军众将的奏折发给大家传看,看完后,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各位爱卿看了后觉得如何,朕想听听真心话。”朱由校扫视了大家一眼,“本兵,这是你的职责,你先说吧。”
张鹤鸣嘴唇动了两下,却没有说出话来,他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然后道:“杨同知所言,只是其一家之言,且杨同知年岁尚轻,识人之术未必就可为真。”这话就有点强词夺理了,皇帝先就说了是近卫军三将合写的奏折,周遇吉和曹文诏可已经是成年人了。朱由校没有理他,看
第三十三章 功罪一体
他们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轻重,于是各大臣一个个出列,均认为王化贞大功在眼前,熊廷弼的乌龟战术有伤大国体面而且到现在根本是全无建树,要求把熊廷弼换下来,让王化贞主导辽事。至于王化贞输了怎么办,没有一个人提,语气中都认为王化贞不可能会输,既然不会输,那要提输了怎么办岂不是画蛇添足。
当然,在一片保王倒熊的声音中,还是有一些不大和谐的音符的。徐光启出列道:“臣以为广宁以东一带大城只宜坚壁清野,整理大小火器,待其来攻,凭城击打,一城坚守,彼必不敢蓦越长驱,数城坚守,自然引退。故臣愿保守而后战的熊经略。”
这时,江西道御史徐扬先出列道:“臣以为,可将登莱巡抚与辽东巡抚互换,辽事专委于熊廷弼。”中宪大夫吴亮嗣也同意如此。
加上最先发言的方从哲,满朝大臣仅仅只有四个人欲保熊廷弼,要求换下王化贞,其它人都是要让王化贞主导辽东事宜,换下熊廷弼,但却没有一个愿意提出在王化贞失败后承担罪责。
朱由校心里暗笑,这些家伙,首辅的话就当没听到,只负责推荐不负责担责任,以后一旦有事,一定会一推二五六,果然是当官的好材料。
而当下形势,东林党完胜,众人均认为王化贞强于熊廷弼,那岂不是要把熊廷弼换下,这是朱由校不愿意的。而话又先放出去了呀,心里深恨叶向高和张鹤鸣,明明心里明白辽东应该主守,却因个人原因要推王化贞上位。
这时,殿处传来急报,辽东紧急军情,建奴军在辽河边各地修船驻军,似将大举进攻。朱由校暗叫了声好,于是下旨道:“临敌易将,必误军情,命辽东经抚协心共事,责以功罪一体。”
圣旨既下,众大臣倒也没有反对,现在如果将熊廷弼换下,真出了事,就都要推在王化贞一人身上,现在皇帝说功罪一体,虽然有可能便宜了熊廷弼,但也可能让熊廷弼替王化贞担些责任,所以皇帝和众臣倒都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由校虽然没有把王化贞换下来,可是刚才差点让众臣将熊廷弼换下来,也让他觉得局势保持现在的稳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回到后宫中,朱由校却遇到了麻烦事。他每次和后宫三女做不可描述之事前,总要知道其天癸时间,以避开容易怀孕的时期。而三女并不知道原因,却不料一日纯妃段英和客氏在闲聊时说起这么长时间自己都没有怀孕的事,向客氏讨教,客氏就告诉她,要选自己两次来天癸尽量中间的时间,那样容易怀孕。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段英就想到每次皇上到自己宫中正好都是天癸刚完或者将要来的时间,就有了疑问。然后悄悄地问了良妃王婉,发现也是一样,而皇后也没有怀孕的迹象,两人不敢直接问皇后,就在闲聊中讲起了客氏的怀孕秘诀,张嫣一听就明白了皇上每次与自己敦伦之时都是选的自己不易受孕的时间。她怕两妃误会,就将实情告诉了他们,在容易受孕期间,皇上根本就不沾自己身子,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
朱由校总觉得自己竟然有三位美女陪伴实在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平时对她们爱护有加,从来都是和颜悦色,无一句恶
第三十四章 收税准备
这时客氏立刻在旁边将功补过道:“皇上说得很有道理,妾身就是十八岁才生育的,妾身的儿子身体可好了,吃得多,长得壮,和人角力常常都是赢的哟。”
朱由校也说道:“民间女子生育太早,常常会出现母子均病甚至双亡的情况,就是这个原因,朕才如此做的,皇后和爱妃现在明白了吧。”
三位美女明白皇上这样做是为了她们好,不是嫌弃她们,这心先就放了下来,接着就是满心的感动,然后就是自责,皇上能这样处处为她们着想,而有时皇上想玩些新鲜花样,自己竟然还以害羞为由不肯配合,真是不应该呀,太不应该了。所以误会冰释之后,朱由校在后宫解锁了更多姿势,倒是因祸得福了。
这天魏忠贤来报告,上次所说的关于李三才的事查得差不多了。朱由校说道:“你直接说吧,我就不看了。”
魏忠贤虽然认字不多,口才却很好,所以朱由校要他直接说,反正也是他说了让别人写的,不如直接说还可能更接近事实一点。
“是,奴婢查到杨涟之所以会去找王德完,是因为对于李三才,在东林党内有不同的看法。象刘一燝、叶向高、韩爌、周家谟这些东林大佬都是支持李三才的,而象杨涟、左光斗、**星、公鼐、黄尊素却反对李三才,两派相争的原因就是李三才太有钱,据估计,李三才家财可达千万两白银……”
“停,你没搞错,是千万两白银”朱由校把重点放在白银两个字上,前一阵子户部尚书李汝华可是说过,国库里钱不多了,请皇上在赏赐的时候要注意一下。
“奴婢没有搞错,东厂里面有专门估算财产的老人,他们根据李三才平日用度,房屋店铺,田地多少来估计的,皇上知道奴婢愚昧,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算的,但奴婢让他们仔细校对,他们说确实应该有这么多。”
朱由校大怒道:”他哪来那么多钱他竟然贪污了这么多钱“
”皇上,李三才确实有钱,他家里象熊掌猩唇这样平日见都见不着的珍奇食物,简直就象是萝卜白菜一样。不过这钱据说不是贪污来的,而是他正常经商所得。“
”正常经商怎么可能赚到这么多钱你又来吹牛了。“
”确实是如此,李三才是通州商人的总头目,他名下挂靠了大量的商户,通州是漕运的重要一站,李三才任漕运总督时,一直叫嚷着要减少漕运税,朝廷不要与民争利,而且就是正常的漕运税也常常收不起来,这样如果不发财才是有鬼了呢!“
”难怪他们当年要反对收矿税,原来根子在这里呀,好一个不与民争利,是不与官争利吧。你继续查,我不相信李三才任漕运总督的时候手脚干净,仅仅是正常的经商应该是难以搞到这么多钱的,不仅是李三才,其它官员家里有钱的也给我好好地查,我就不信治不了你们。“
魏忠贤走后,他召来了徐光启,先将李三才的材料给他看。徐光启看完后道:”看来东林人中也还是有明白人呀。“
朱由校知道他在为杨涟说话,冷哼了一声道:”明白什么,还不是党同伐异,如果他真的明白,就应该站出来揭发,至不如也可以出面反对呀,他倒好,告假回来了就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前面骂李选侍的时候可没见他这样安静过。“
”陛
第三十五 户部尚书
方从哲思考了一会说道:“陛下,这样只怕也还是不行,朝中有许多大臣,家中或者是其亲戚等人,就有大量商铺,如果收税,虽然他们依然也可以赚钱,但谁也不会嫌钱赚得多,只怕不会同意,而且他们还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朝廷不可与民争利,况且先帝刚刚才废除了矿税,陛下立即就收商业税,会惹群臣议论。”
朱由校想了想,试着说:“如果朕与首辅都同意了,再强制下旨收税怎么样”
方从哲连忙阻止:“陛下,万万不可,给事中可以封驳圣旨,陛下如下旨收商业税,臣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封驳的,到时朝廷威信受损就不好了。”
朱由校明白方从哲的意思是皇帝威信受损,原来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那么要如何做才行呢他就这个问题请教首辅,方从哲沉默半晌后道:“除非让大多数朝臣都同意。”说罢接着就摇摇头,他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朱由校才知道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先一步步来吧。于是提出想让徐光启任户部尚书,要首辅支持自己,方从哲当然是满口答应。
几天后,朱由校召集内阁开会,提出要将徐光启升为礼部尚书,并因为徐光启是自己的第一位日讲官,提出要赐给他一面帝师金牌,凭金牌可以随时面圣,并可管辖三品以下官员,夺职五品以下官员。
内阁强烈反对,除了方从哲,内阁其余两人都认为徐光启资历太浅,现在也不过是正三品,而且礼部尚书孙慎行刚刚上任,并无错处,怎么能以徐光启取而代之呢而金牌对三品以下官员都有管辖权,这会使徐光启权力太大,更不用说还可以随时夺职五品以下官员了,这样会让徐光启的权力比内阁首辅还要恐怖,恐非国家之福。
方从哲对徐光启是很满意的,不仅是皇帝前几天给他说了,更主要是因为徐光启无党派,他当尚书总比东林党人当这个尚书要好得多,只是要他同意徐光启取代孙慎行的话总不大好意思说吧,何况孙慎行比徐光启早九年中进士,确实论资历方面是强于徐光启的,再说上次皇帝说的是户部,他也正困惑着,所以只好不表态。
朱由校笑道:”徐先生资历太浅,如果资历是指考中进士的年限,这个我承认,但徐先生中进士以来,翻译泰西书籍,撰写农业,历法方面各种著作,且曾开渠种稻,练兵强军,教育皇孙。有人中进士确实早,却每日只知蝇营狗苟,争权夺利,党同伐异,无一功于国。如此资历,便如那积年老贼,有不如无。“
皇帝这样说,这下内阁中人倒不好再从资历方面反对了,特别是东林二人,生怕皇帝将自己也归入党同伐异那一块里面,因为孙慎行也是东林人。刘一燝道:”即便不论资历,只是礼部孙尚书上任以来,尽心任事,如夺其职,则无法说清原由,且不好安排,请皇上三思。“
朱由校马上说道:”那各位意思是徐光启可以升为尚书,只是孙尚书不好安排是吗“
两位阁臣只好都回道:”正是如此。“
朱由校笑了,转了话题:
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
几天后的大明周报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在来信中,作者高度赞扬了前漕运总督李三才打击矿监税使,为民请命要求先帝取消矿税的高风亮节,并回忆了一次在李总督府中赴宴的盛况:宾客三百余,席上猩唇、燕窝、驼峰、熊掌、豹胎、鹿筋那可是应有尽有,鱼翅用来漱口,裙边根本无人品尝,众客皆兴尽而归。并希望现在的官员都要象李总督一样清廉自持,要敢于为百姓说话。
报纸一发行,报馆立即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有人认为李总督府中宴会不可能是这个样子,这个皮里阳秋的读者来信有假,有人质问李三才为什么这么有钱王承恩经过精选后,报朱由校审看,最后选了三封来信,一封是质疑宴会描写失真的,一封是亲历者自己的讲述及当时有人在书上的记载,还有一封是质问李三才为什么有这么多钱办这样奢侈的宴会,请皇上命有司彻查。下一期周报将这三封信登在上面,并加了编者按,请大家就此事发表意见。
这事在报纸上闹得沸沸扬扬,言官们坐不住了,纷纷开始弹劾,有的弹劾李三才;有的要求朝廷彻底调查,还李三才一个清白。李三才也上疏自辩,他不说自己没有办那样的宴会,因为这个知道的人太多,他只是说自己的钱都是清清白白的,请皇上派中使来查证。
朱由校在朝会上将李三才的奏折拿出来让群臣讨论,东林党人皆默默无语,其他派别的人一致要求皇上派中使去查证。
朱由校道:”李总督一向不喜欢中使,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所偏差,所以应该派一大臣,兵科都给事中杨涟,一心为国,嫉恶如仇,可前住通州查验其事,内官李贞可协助杨涟。“
这个旨意让杨涟为难了,拒绝吧,找不到理由,自己可是刚刚休完病假的,接受吗,这明显是皇帝想挑动东林人内斗的一步棋,当然朝堂之上,容不得他想那么多,只好下跪领旨。
下朝以后,刚出殿门,左光斗就凑上来说道:“今晚要叨扰文孺了。”杨涟点了点头,没有作声。
天还没有黑,东林在京师里的大佬们齐聚在杨涟家里,除了内阁的刘一燝、韩爌,还有孙承宗、左光斗,刘宗周、周家谟、**星、公鼐、黄尊素等人,大家随便吃了点晚饭,都来到杨涟的书房里。
韩爌首先开口道:“皇上让文孺去查李道甫,其中的含义我相信各位都清楚,时间很急,储位有什么要说的就赶紧说说吧。”一更三点(晚上八点一十二分左右)开始夜禁,各处用栅栏锁住,虽然官员可以叫开栅栏,但这么多人晚上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引起言官弹劾。
刘一燝道:“李道甫当年确实太奢华了,引起一些人怀疑也是咎由自取,但其家产来源都是清清白白的,文孺此去,该如何就是如何,不用担心。”
其他人也多是这种意见,对皇上要查李三才并不担心,因为本来也是李三才叫着要皇上查的,他自己不清白当然不会让皇上查呀。御史公鼐与李三才是姻亲关系,却是一言不发。
左光斗却不这样看,这次集会是他组织的,现在看大家都觉得他小题大做,于是辩解道:“李公
第三十七章 请陛下重收矿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
杨涟接旨后第二天就出发,李三才住在通州,离京师不过半日脚程,如果骑马快走,半个时辰就可以赶到。
一行人直接来到李三才在通州的庄园里,庄园占地约有三十多亩,外面是一道高墙。李三才的长子在门口恭谨迎接天使,然后带着杨涟等人向后走去。进了庄园大门,里面房屋鳞次栉比,房屋极高大,其廊柱高达五六丈,各房屋群之间,或假山,或池塘,荷花开于水面上,锦鲤游在浅池中。李贞忍不住嘟囔着:“这比皇宫里还要漂亮呀!”
杨涟听到了这话,却只能当作没听到。心里却想,当年攻击李三才盗皇木营建私第这一条罪名看来倒是真的了。庄园房屋共有九进,在第七进时,李三才亲自站在门前,向杨涟一拱手道:“文孺辛苦了,请入内稍事憇息。”而对李贞则看也不看。
杨涟拱手道:“劳烦道甫公了!您先请。”两人一起进到房内,李贞讪讪地跟在后面,不敢作声。
分宾主坐下后,李三才开口道:“今上弄出一个什么周报,让天下人皆可讪谤朝廷大臣,如此下去,当令忠臣避易,小人得邪,先帝时的朝堂正气不再,惜哉惜哉。“边说边摇头,满脸痛惜之意。李贞站在杨涟身后,想要驳斥却又不敢。
杨涟也没有作声,李三才面色有异,又道:”周报上不过一篇杂话,竟然让今上派文孺来亲自查验,三才多年老臣,不免深觉寒心。“
杨涟心想,明明是你让皇上来查你的,现在作出寒心的样子是什么意思他不能再沉默,于是接话道:”皇上应道甫公之请而派涟来,是不想有人误会道甫公,还您一个清白,绝对没有别的意思,还请道甫公不要多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