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为什么从深山中走来的苗族蜡染能一步跨出国门,引起另一个陌生的群体的关注和羡慕并成为流行时尚呢
这是因为,传统苗族蜡染在现代社会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令现代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温馨。它的价值与其说是来自于自身,毋宁说是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的同构与艺术潮流的推动作用。换句话说,“苗族蜡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它并不单纯是苗族社会生产功能或自然规律的凝固形式,还渗透着一种普遍的自然因素,即既普通又特殊的个人感受。它属于人类自然禀赋中的心理遗传信息,是积淀于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苗族蜡染由民间世俗生活走向现代艺术潮流,是两种不同文化自身失落与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对苗族蜡染不同文化层次的思考,并共同表现为一种文化回归意识。但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回归意识都不是向其原有文化圈的回归,而是向人类文化深层意识中寻找生命动力的回归;不是对自身文化的留恋与自我陶醉,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俯视;不是对这种古老文化艺术形式的猎奇与玩味,而是对艺术真谛的深层探索。
从苗族传统蜡染中汲取灵感,已经成为现代蜡染艺术家、面料设计者、服装设计师们关注的课题。相对传统蜡染,现代的蜡染艺术家更注重表现时代特性,从文化的积累和向更高文明的演化着眼,并主要表现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观念上的新突破,将传统蜡染的神韵与现代时尚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吸取东西方的各种文化,成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蓝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经作为防腐抗菌剂使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学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写了埃及人浸染织物时用蜂蜡访燃,并称这种方法为“古怪的”,这说明早在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埃及,蜡染技艺就已经广为流行了。.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埃及蜡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闻名遐迩。因此,埃及应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纤维的国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棉纺织品的记录,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发源于印度。虽然印度气候潮湿,很难发现古老的织物残片,但从其他地区出土的蜡染棉织物可以判断,印度曾拥有高度发达的蜡染文化。赵丰教授在《丝绸艺术史》一书中考证了新疆民丰地区尼雅出土的绘有女神像的蜡染棉织品,根据神像头后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认为蜡染工艺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印度应是蜡染的起源地之一。
我国无疑也是蜡染发源地之一,从大量史料记载和古代绘画中可寻觅一些线索。发掘出土的精美的蜡染实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证据,且把我国蜡染起源时间大大推前。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早于印度和埃及好几百年。美国人杜马斯法兰西斯卡特在其所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西传》一书中说:“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瓜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
马来群岛蜡染产业的优势使
第七十一章 建水陶器(1)
因泥土之灵,所以有紫陶。
泥土是有灵性的,因此女娲用它造出了人类。即便那只是个传说,而且传说已经很远,但泥土的灵性,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似乎永远无穷无尽。
人类在大地上生存上百万以后,在与泥土的无限亲近中,终于渐渐读懂并参透了泥土的部分灵性,并借此造出了陶。陶的出现,已有万年之久。
人类最早创造而又能延续至今的物品,陶最老,而且是唯一。然而,陶是那种极为悠久又极为普通的器具,普通到一旦成型,就几乎不值得再花费制造者更多的心思。所以陶之一物,能摆脱器物的宿命者少见,能修炼得道、自成大器者更加少见。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
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
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
建水县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为最高点,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红河谷地的阿土村为最低点,海拔230米。
境内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两个盆地,海拔1300米。境内东西走向的山脉分南北两支,将建水和曲江两个坝子隔开。境内主要河流泸江河、曲江河、塔冲河、南庄河等属南盘江水系,坝头河、玛朗河、龙岔河等属红河水系。
截至2014年,建水地区耕地面积45.3万亩。其中水田20.7万亩;旱地24.6万亩;有宜林荒山80多万亩。建水地区的土壤分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燥红土、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8个土类,10个亚类,17个土属,49个土种,适宜制作陶瓷。
在建水县燕子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网坠,证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制陶工艺。建水陶瓷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时期,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一大片行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
在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窑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的叩访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从此,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了古人无意中传递出的历史与文明。
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
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紫陶汽锅,又称为“杨捏”,为拳头产品,特别是30年代建水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汽锅独具匠心,外表饰有花鸟、虫、鱼、草、木、山、水图画、诗词题,精美绝伦,具有“陶具一秀”之誉。
时至今日,建水制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
文人的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
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无刻石般线条自然崩裂的糙刺边沿。
然而,妙处在于,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刻工艺人多为女工,且大多不谙字画之理,但她们对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汽锅是紫陶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驰名中外的“云南汽锅鸡”就是用紫陶汽锅烹制出来的美味佳肴,用汽锅烹炖肉类菜肴,不仅肉丝细腻,味道鲜美,而且汽锅具有耐酸、耐碱、保温持久等特点,同时也是造型美观的美术工艺品,使人看了赏心悦目。
1979年中央轻工部批准建水紫陶汽锅为优质产品,同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特地挑选建水紫陶汽锅赠送美国副总统蒙代尔的夫人。1983年,紫陶汽锅在同行业评比中被评为优胜产品。
云南汽锅鸡即建水汽锅鸡被记入《中国名菜谱》一书中。人民大会堂也把汽锅鸡列为国宴佳肴,款待外宾,受到称赞。
传统的建水陶窑称为龙窑,一般呈竖卧状依山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火门在下,切面为上圆下方马蹄形。建水紫陶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000摄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温下窑气的变化使得陶器在焙烧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的颜色和花样,形成可遇不可求
第七十一章 建水陶器(2)
中国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兴许此话也适用于今天逐渐衰落的建水紫陶业。是前任已把建水紫陶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还是后人太多沉溺于前人的成就和辉煌之上,以致是去了自己再创造、再发挥的能力
时至今日,建水紫陶正逐渐从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虽然现在改用煤气、电气来烧制紫陶,生产效率比起以前大大提高,产品数量也增加了许多,但从工艺的精湛程度来说却大不如前。
以前的建水紫陶无论画工或书法,都是挥洒自如、浑然天成,而现在的不免显得有些拘谨呆板,模仿成分太多。另外,很多品种都是以前创烧的,现在很少再有什么新品种出来,更多的还是对原有品种的继续生产和制作。
以前名家辈出,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今却只有寥寥纪委紫陶一人被世人所知,多数制陶人都只是停留在匠人的水平线上。不过,仍有部分当地仁人志士重新开始钻研古陶制技法,并力求创新。应该说,建水紫陶的春天还在酝酿中。
相较瓷器如玉细密、手感细滑的质地,建水陶器更为质朴、接地气。
建水制陶历史悠久,建水制陶种类繁多,各个时代,各类陶瓷制品有着不同的工艺特点“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清代细陶”。建水陶从制作工艺上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建水粗陶,建水青花,建水白陶,建水紫陶。
建水粗陶陶土沙质感明显,坯体整体偏轻,一般多用于做花器,酒器,泡菜坛等,用料为目数60-80左右的泥土制成,因密度大,土质粗,所以需要施釉,否则会出现渗水的现象,因成型比较容易,成本低,烧制时成品率高,整体实用性强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
建水青花始于元明时期,陶器图案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建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底,部分有时会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呈现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为3%左右;二是除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三是釉中含石灰量最高,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开裂的情况十分常见,由于含铁量在3%左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所有釉显得不是很清亮,不是呈现青绿,就是有点泛黄;四是在钻土矿料中,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色。
建水白陶是由建水当地白泥和青土两种泥料配比而成。最初白泥很少用来制作器具,一般用作陶土配料、颜料,其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再加上延续了建水陶的独特刻填工艺及磨光工艺,经1200度高温烧成,成品成色有象牙黄、烟灰黄、还有青黄间的。白陶填出的画面效果清馨素雅、色调古朴、文人气息浓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建水紫陶一般指的是建水细陶,是目前建水最为常见的陶类,也是建水陶的代表,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建水陶泥料安全保真,含铁量高,泥料质地细腻,成形率底,成器后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建水陶柴烧从目前从泥料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建水紫陶柴烧、建水白陶柴烧、建水土陶柴烧、建水其它柴烧。
建水紫陶柴烧可以分为装饰性柴烧及坯体无装饰的素器柴烧。
建水紫陶柴烧温度烧结点在1160摄氏度左右,建水紫陶柴烧泥料含铁量高达百分之十五左右,泥胎成紫红色,高含铁量的陶土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不同的烧制气氛它的釉色、肌理变化更丰富。
建水白陶柴烧温度烧结点为1250摄氏度左右,建水白陶柴烧泥料含铁量在百分之三左右,泥胎成白色,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釉色呈青白色,还原气氛中呈灰褐、米黄色。
建水粗陶柴烧温度烧结点为1280摄氏度左右,主要依托大型龙窑进行烧制,以釉烧、日用陶器为主。
建水其它柴烧是指在建水五色泥料的基础上添加其他的地区的陶土,提高建水陶土的耐温度和可塑度,一般烧结温度在1300以上,已经瓷化。釉色一般呈金黄色,坯体呈瓷白色。
建水陶从烧制工艺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龙窑柴烧、现代柴烧、汽窑烧制、电窑烧制。
龙窑柴窑一般依山而建,整体窑口体积、容积比较庞大,一次烧窑前的备货时间大约在3个月左右,龙窑窑仓一次满窑能装下大大小小上千件的坯体,一般以烧制土陶、花器、酒罐、泡茶坛等使用器具为主。
现代柴窑可以根据自身产地的大小设计建设,常见的有马蹄窑、梯形窑、无烟窑、馒头窑等窑形,窑体体积一般在两个立方左右。
一次满窑备货时间大约在40天左右,窑体货仓一般能容纳上百件大小不一的坯体,主要以烧茶叶罐、壶、杯、花瓶等茶器为主。
汽窑是目前最常见、实用的窑口,烧制稳定性强,建窑成本相对比较低。汽窑主要是以方形窑为主,体积大小不一,汽窑的运用范围比较广。
电窑烧制常见的电窑一般体积比较小,容易搬运,烧制稳定而成本低。由于电窑体积小,一般用来烧制杯、壶、小花器等小物件为主。电窑基本是全封闭的没有气门,烧制过程中不能做更多的还原动作,所有烧制的氛围比较单一。
不同的窑口,不同的窑体结构,所用的烧制燃料不同,烧制的氛围不同,烧制出来的陶制品也是各有千秋。
在距离建水县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有着十多条蜿蜒于山坡、似蛟龙入海般神秘的建筑群。这就是自宋代沿用至今的建水烧陶龙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