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龙窑是烧制陶瓷的一种窑炉形式,一般建于15°~30°坡地上,由下至上因形似卧龙而得名。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结构较为完整的龙窑为商代窑址,发现于浙江上虞。

    龙窑巧妙地利用山坡修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独特的结构设计,目的是利用窑身前后高差,在窑膛内形成自然抽力,进行陶器烧制。这种结构的窑炉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地形延伸窑室长度,以便增加装烧产品,均衡窑室温度,减少烧制成本。

    龙窑的烧造分装窑、烧窑、出窑三道程序。

    装窑时先将窑底灰渣摊平,每一路的




第七十一章 建水陶器(3)
    野草看似平凡,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野草的生生息息和绵延不绝。而野草的根就更不用说了,它象征着坚强和希望,充满着一直努力向上的正能量。

    用“草根”来形容向福功嫡传弟子、打小就在古城建水碗窑村里“玩泥巴”长大的紫陶工艺美术大师袁应德,是最贴切不过了。

    那年进厂,袁应德14岁,他清楚地记得是1962年的秋天,他穿过翻滚着金色稻浪的稻田走进建水县陶器厂。他很幸运,拜在陶艺大师向逢春儿子向福功门下做学徒。

    为学好拉坯的绝活,在向福功的口传身授下,袁应德“玩泥巴”玩上了瘾,手开裂不管,数九寒冬不顾,不知道摸了多少泥,拉了多少坯,终于能手随心动、意到坯出。

    一个个质量上乘的紫陶泥坯魔术般从他手里变幻出来,又经过后续工序流向顾客之手。

    两年后,陶器厂分为土陶厂和美术陶厂,他随美术陶厂搬到了离原厂十几里地的地方,不久之后又搬回原地。1983年,到了退休年龄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艺美术陶厂。

    人退艺不退。回家后,他凭借精湛的制陶技艺大显身手,随后又在位于碗窑村的家里开起了家庭紫陶作坊。

    开起陶坊的他操守着紫陶艺人的品行,他做出的紫陶不仅器形美观、落落大方,质量上乘,人见人爱,而且价格中道、物超所值。

    最主要的是他为人低调,行事风格稳妥踏实、不虚浮,虽在拉坯等制陶技艺上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不张扬卖弄,而是静静地把自己定格在简陋的陶坊中,把那些调制好的陶泥魔术般地变成紫陶艺术品。

    他的紫陶店面也不像有些纯粹的商人似的开得多大、多气派,相反面积仅近百平米,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艺术的完美。尤其在“传统四样瓶”的制作技艺上,更是高人一筹,可以说是犹如见到了其师向福功之真章。

    基于此,他的陶品亦深受省内外顾客欢迎,愁的不是销路,而是忙不赢和做不出。

    有位山东顾客到他的陶坊参观后,立时被其精湛的制陶技艺所折服,又为他精美的紫陶作品所深深吸引,在选购了一把茶壶《合欢如意壶》之后,欣然挥毫写下“神壶”两个大字,以示对他的敬仰。

    当岁月的车轮滚滚驶入2015年的9月份时,袁应德这位艺术生命力像草根一样旺盛的陶艺师已是67岁的老年人了。

    值得欣慰的是,他家的紫陶店也在这一年的这个月,紧随曼金湾紫陶街开街的鞭炮、锣鼓声开张了。让他百感交集的是这条紫陶街,就建在他工作了几十年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原址上。

    从进厂当学徒,到现在把自己的紫陶店开在这里,虽然看似漫长的几十年,但回头一看似乎竟在转瞬间。就是在这样的转瞬间,他经历了紫陶工厂到陶坊、陶店的转变。

    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多变,他对紫陶艺术的追求不变,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更不变。陶坊、陶店开张伊始,他与陈绍康、马成林等紫陶大师按照传统进行了一个简洁的开窑、开张仪式,以期有千年历史的紫陶艺术在新的发展星空里放射出更加绮丽的光芒。

    一头扎进陶坊的他不愧为建水陶界拉坯的领军人物。他的紫陶作品造型古朴洗练,既保有建水紫陶传统器形的典雅厚重之美,又有彰显自我个性的流畅通达神韵。

    观其作品,器形线条柔媚和谐,犹如水墨画般韵味无穷,美轮美奂;把握其作品,光滑圆润,握感亲和,让人爱不释手。

    离曼金湾紫陶街仅一箭之地、与碗窑村仅一街之隔的地方,便是袁应德的新家,他家周围也大多是制陶人家。

    过去,一直习惯于家庭作坊式经营,这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建水千年紫陶得到了足够重视,整个紫陶产业迅猛发展,加入制售陶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他原来的家地处碗窑村深处,虽有“酒好不怕巷子深”之说,但交通的不便和躲在深巷的做法是跟不上趟了,加之有毕业于云南大学的儿子袁治国的参与,他与妻子一商量,便决定走出深巷,在碗窑村口对面买下一块地,建盖了一幢四层新楼房,除居住外,一、二楼便成了制泥、拉坯、书画装饰、雕刻及烧制紫陶的陶坊。

    见到老袁师傅,便在他的新陶坊里,拉坯机在一楼的角落里转动着,他看上去灰头土脸,衣服上布满泥巴,但一脸敦厚,面带笑容。只见他坐到拉坯机前,顺手拿过一坨陶泥往机盘上一掼,心随手动,陶泥在转动的机盘上逐渐“长高”,最终“长”成了一个陶坯——小口梅瓶。

    坯拉成后,他又用手指轻轻地修磨着瓶面、瓶口,直到看着陶坯顺眼了,这才收手。他说自己虽然拉坯拉了几十年,但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因为他谨记师傅向福功的教诲,艺无止境,在艺术的道路上要永远做一名“学徒”。

    用“草根“来形容向福功嫡传弟子、打小就在古城建水碗窑村里“玩泥巴“长大的紫陶工艺美术大师袁应德,是最贴切不过了。

    开起陶坊的他操守着紫陶艺人的品行,他做出的紫陶不仅器形美观、落落大方,质量上乘,人见人爱,而且价格中道、物超所值。

    最主要的是他为人低调,行事风格稳妥踏实、不虚浮,虽在拉坯等制陶技艺上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不张扬卖弄,而是静静地把自己定格在简陋的陶坊中,把那些调制好的陶泥魔术般地变成紫陶艺术品。

    他的紫陶店面也不像有些纯粹的商人似的开得多大、多气派,相反面积仅近百平米,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艺术的完美。尤其在“传统四样瓶”的制作技艺上,更是高人一筹,可以说是犹如见到了其师向福功之真章。基于此,他的陶品亦深受省内外顾客欢迎



第七十二章 桃花坞年画(1)
    蓝桉去苏州旅游,被桃花坞年画吸引住了。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

    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

    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中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印刷技术有了发展,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桃花坞年画大受威胁,盛况开始衰落

    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光绪初年,一些画师转到上海旧校场工作,苏州年画铺仅靠上代传下来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旧校场画来应市,甚至代销石印洋画,而门神、灶君之类年画却成了主要商品。

    苏州桃花坞年画当时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复。

    抗日战争前,大部分艺人已改行转业,年画铺仅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3家,桃花坞年画已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把散失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在合作化中,仅存的3家年画铺合并组成合作小组,印刷旧版年画销售。

    清初至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是接近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上成就较高。市民意识与城市文化的显现,使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偏重于城市习俗风景,非常接近传统绘画,风格雅致,不少画面有诗句题咏。

    在早期画面的经营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有些已经难以区别。如,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大多采取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式,如,《琴棋书画》、《调鸟图》、《食果图》、《三娃图》、《五子登科图》、《白蛇传》等,无论从构图、刀法、都很难看出与传统绘画有多大区别。

    二是清雍正后苏州经济进一步发达,富甲天下,且文风昌盛,苏州市民阶层自然会要求在年画这类实用艺术中反映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和审美趣味。

    这些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农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赏”。此时桃花坞木版年画画法最精、刻工最细、结构最复杂、幅面最宏大的就多为城市风景画,是寄兴于充溢着市民情趣的都市风光。

    不仅刻画了各种繁华的实际场所,热闹的贸易集市,同时穿插着人们的种种活动,不厌其烦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活动和民间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鲜活直观的历史画轴。

    如,《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等等都是将市井生活淋漓尽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

    三是本土艺术受到西方艺术影响并大胆借鉴西方艺术,在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两厢记图》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对西洋铜版画雕刻风格的模仿。

    甚至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仿大西洋笔法”,“法泰西画意”,“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等字样。

    这一时期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等表现技法上,还保留着本土绘画的特点。有些学者认为,这部分桃花坞木版年画中有一些可能是为了出口而迎合欧洲受众的需求所制。

    四是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出现了许多宏构巨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张纸精印。如,《苏州万年桥》、《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西湖胜景图》、《西湖行宫图》等,幅面高达一米左右,宽度为半米多。

    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纯以手工雕版套印,其技术难度和操作的精细度,正是该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繁盛发达的又一重要表现。

    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桃花坞木版年画虽仍然延续着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却已呈衰落趋势,在作品的风格上缺少了之前的古朴与典雅,在技法上,“仿泰西笔法”逐渐消失,在篇幅上,巨幅作品非常少见。

    民初时期的桃花坞年画因先进印刷术的兴起,已在城市失去了市场而基本面向农民,与之前“雅”的风格、“洋”的风格不同,是“俗”的农民艺术。并且创作了一些描写洋场生活的作品,以吸引农民的眼球。

    新中国成立以后,桃花坞年画获得了应有的重视,美术工作者和艺人们以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了桃花坞木版新年画的创作。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画已不再只是过去的功能,而是将其列为艺术品进行,无论形式与功能在现代审美观的重新审视下,都被注入了新鲜的解读,桃花坞年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魅力,也在此得到了绵延。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



第七十二章 桃花坞年画(2)
    桃花坞木版年画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

    无论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

    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使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再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创稿是指在熟悉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确立设计主题,画出富有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点的画稿。画稿如果不符合工艺生产特点和操作规律的话,只是一幅好绘画,而不能成为一幅符合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特点的画稿。

    勾稿即先勾出线版稿用于刻版,要求用浓墨勾勒清楚,不能像写意画那样随意发挥,造成刻版上的困难,且线条不宜过密,也不宜粗细相距太远,笔法不能有太多轻佻转折,这样不仅刻出来效果不好,还会造成印刷时的困难。

    线版完成后,要根据原创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画师勾出的线版稿先要看,并研究在具体刻制过程中有哪些不利于操作的地方,提醒画师修改。

    根据线版稿选择适用的梨木板,并刨光、沙平。

    线稿勾在蝉衣纸上,再平整服帖地贴在梨木板上,这一工序极为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讲究指法、份量轻重,所以技术要求很高。

    “上样定终身”,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粘贴画稿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的重要性。不论墨线稿或者套色稿,在粘贴画稿时,先将同类的木版按照稿纸大小配料、刨平,并以平凿扦光,以达到平光细净为度。

    稿纸先与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纸四周和版面衔接处用铅笔打上四五个骑缝叉,以便粘贴稿纸时不会走位。然后用薄匀浆糊遍涂版面,迅速贴上稿纸。

    贴稿纸时用左手扦住稿纸,右手以小棕帚轻匀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来,刷时要求平服准确,丝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纸一经走位,刻版时无法纠正。

    而套色版贴稿纸比墨线版要困难的多,套色版是根据墨线版而来的,如果和墨线版有差错,印刷时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艺人中对于套色版上套与否,视为这行手艺中的第一个难关。

    首先,是用拳刀以四种刀法刻出线版。“发刀”是用刀在线条右边向内发划;“衬刀”是在线条左边相距约一分的地方所衬的一刀;然后用“挑刀”在发刀、衬刀和墨线间挑去木面,于是一根线条就刻出来了;线条刻出来后,到敲底前又必须先在线条着根处再复一刀,称为“复刀”,复刀要比前三刀吃力略深些,以便在敲底时既能顺利地敲出空间,又能保证线条根底的牢固。

    虽然使用的刀法不外乎这四种,但在刻的时候仍需视不同的情况而分别对待,且刻版的刀下功夫并不能完全用言语表达,其中的诀窍仍需刻版艺人在不断的钻研和苦练中得来。

    线条、点、面全部刻出后,需用弯凿、扁凿、剔空、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等刀具进行敲底、修整。铲底要求奏刀准确,铲底平整。
1...2526272829...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