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望见天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尧山
王同乐说:“你千万别动,等大家撤退了,我再回来向你报告,咱们再想办法。”
不一会王同乐就回来了,报告说,八路军和民兵都撤走了,副连长要跟他一起回来,我告诉他,龙连长坚决命令负责你带队伍安全转移,一个人也不许损失,否则按军法处置。龙一人说:
“很好,老王,你也赶快撤吧,我快站不住了。”王同乐却说:
“一人,你我哥们一场,你要走了,难道你就没啥要交代的,让我转告”
“那就请你告诉同志们,不要为我难过,把仇恨记到鬼子头上,为我报仇。”
“这个我一定办到!还有话捎给亲人的吗”
“我有啥亲人和你一样,光棍一条,无牵无挂!”
“父母亲戚呢”
“我是个孤儿,记不得父母啥样,也不知道有啥亲戚。”
“哎,比我还命苦,我还有二老双亲,兄弟姐妹,我的龙一人兄弟呀
第八十二章 公私分明
在攒动的人群中,一个人上前来和龙一人握手,他认出是给张清儒送儿子张立栋阵亡通知书的徐文清,龙一人的心咯噔的一沉,莫非又有啥噩耗见龙一人的满脸疑惑,徐文清笑了:龙连长,我不是只报忧不报喜的乌鸦嘴,今天就是报喜来了,碰巧了赶上喝你的喜酒。
说着他把两个大姑娘招呼到龙一人跟前,龙一人认得是那两个日本女孩,只是都长成大姑娘了。那是1941年,军区首长一手牵一个日本小女孩来到尧谷村,她们的父母都战死了,托付尧谷村抚养她们。那时候,老百姓都挺穷,自己都吃不饱,但对这两个可怜的孩子都很心疼。她两轮流吃百家饭,轮到谁家吃饭的那一天,都拿出家里好东西让她两吃。但是这两个孩子还是受不了那个苦,饿得直哭。驻扎在村里的龙一人号召全连战士每人一天节约半两粮,援助这两个孩子。不管部队调离三五十里,都派人送来,坚持了一年多,后来部队调到山下,实在太远了,他算算帐,捐的粮食也够这姐妹两吃三年了,才停止了捐献。
44年俘虏的那五个日本特务,在释放他们时,龙一人还忘不了拜托他们,帮助这两个孩子寻找亲人。
这两个孩子的家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俘虏回日本后帮忙找到的,通过中国政府,联系到唐尧县民政局,今天,徐文清就是来接这两个孩子,送她两回国。这还不是件高兴事吗
这两个孩子,一身土布衣服,满口的尧谷口音,和山里人哪里还有啥区别本来她们一个叫山口百合,一个叫山口百惠,尧谷村人不习惯那样叫法,省去山口两个字,一个叫百合,一个叫百惠。她两早认尧谷村是她们的家了,有些舍不得离开。
她们当然还记得龙一人对她们的援助,姐妹两泪水涟涟的拉着龙一人的手,要照相留念。
姐妹两用家人给她们捎来的照相机,又把她们认为值得留念的犄角旮旯都合影存照,村里和百合、百惠一般大小的女孩子,听说她两要回国了,哪里舍得,前呼后拥的和她们一起照相合影、说知心话去了
这里,一群人不由分说,把龙一人拉进屋里,三下五除二,给龙一人套上了长马褂,戴上礼帽,十字披红,胸带大红花;妆扮成乡亲们认可的新郎模样。
只一会儿,李若云就任由大家摆布,绞脸梳髻,腮妆桃花晕,穿一身花色抢眼的裤子褂子,胸前也戴一朵大红花。按村里风俗,发髻一盘便是宣告少女时代的结束,一双双巧手,只眨眼功夫,就把李若云妆扮成她们心目中的缓鬓倾髻,妩媚著人的新娘子了。
因为昨天在部队已经举行过拜天地父母那一套了,今天,只由村子里的晋察冀边区的劳动模范牛宝华老人宣布欢迎龙一人李若云回家的宴会开始,大家就热热闹闹的入席了,宴席的酒菜都挺丰盛,只是吃席的人太多,桌椅板凳碗筷都是各家自带的,不很整齐,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
宴会总理由村里的大能人王老明担任,几天来他就筹划安排,和村干部请示商量过多次,虽然小的疏忽时有发生,但大的纰漏没有,这就很不容易了。
受李若云之托,王老明在宴会上宣布了一条纪律:新姑爷因为脑部刚刚受伤不久,医生严格禁止他喝酒,今天他只能以茶代酒,请大家原谅。山里人实诚,既然身体不行,就不能和新姑爷闹酒。加上龙一人对大家恭敬有加,大家也没有啥遗憾。
一个长辈领着李若云和龙一人挨桌敬酒,一一介绍,这是姑父姑姑,那是舅舅舅母,这是姨夫姨娘,那是表叔表舅,七大姑八大姨的都介绍一遍。龙一人解甲归田,已是个普通农民了,他不再行军礼,和大家一样,点头哈腰,介绍一个,便按介绍恭敬的叫一声。
 
第八十四章 接过担子
刚刚落座,村支书王世英说:“在坐的除了李先生外,都是员,李先生不是外人,咱边区政府的哪次会议不特邀你老人家参加你今天也算咱支部的特邀代表,动筷子前我宣布个事,龙一人的组织关系已经转来,给我们支部增添了新鲜血液,经过咱支部研究,我的这个担子,由一人同志来担任。
但是,乡党委说一人同志刚从部队来,还不熟悉农村工作,先让我带带,就先做我的副手,共同领导村里工作,希望咱村委会,农协会,男女民兵,妇救会各组织支持龙一人同志开展工作。
大家一致鼓掌,龙一人站起来要说话,被同乐一把按下,迅速的夹一筷子菜堵进龙一人的嘴里,大家又笑又鼓掌,村长李梦安说:“一人,你就甭客气了,都是熟人,讲客气话就见外了,接担子吧,我们都支持你工作。”
宴席上,龙一人还是争取到了说话的机会,他说:
“几十年,除了打仗,我啥也不会,即或是打仗,前十年,人还小,人家进攻我只是在后边追,大家撤退我就跟在后边赶,打鬼子时人长大了,进攻时我冲在前边,撤退时我也是在前边领着队伍和敌人兜圈子,游击敌人消灭敌人。前十年和后十年的不同,就是一个在后边跟一个在前边跑的不同。运筹帷幄都是上边领导的事。我只是执行任务。要说领导一个村的全面工作,我肯定是不能胜任的,这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学习锻炼过程的。大家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要求到尧谷来落户,我从心底里就认为这是我的家乡,是我龙一人寻遍千山万水才找到的能够容我安身立命的归宿地。
今天乡亲们以如此的热情、如此的隆重来欢迎我回家,是我始料未及的!是的,是回家,刚才牛大哥致辞说欢迎我们回家,回家这两个字,分量重千斤,价值值千金,为大家的情谊,请接受我的感谢!”说
第八十五章 结识了胡洲
今晚是县城来的河北梆子剧团上演的《杨家将》。尧谷村离倒马关不远,那里还有杨六郎镇守倒马关的碑文石刻。这一带的群众对抗金英雄是感情深厚的。若云本来是个戏迷,《杨家将》这出戏的许多唱词她都记得,可是她心里像有头小鹿,她哪有心事看戏在人群外,她只悄悄的站一会,就回他们的洞房去。
洞房不在别处,这其实就是李若云家原来的房屋。要知道,李家的医术是远近闻名的,几代人也因此积攒了些财产,不然,李家哪来财力供子女上学,培养出李楠松那样的大学教授
仅李楠樵自己名下也有三百多亩土地和一处宽房大院。
抗战一开始,聂荣臻的队伍开进太行山的唐尧县住在附近的和家庄,部队立脚未稳,吃的,穿的,弹药啥都缺,在这民族存亡的时刻,来了一支抗日队伍,李楠樵他大小还算个知识分子,对也多少有些了解。他主动找到和家庄,见了聂荣臻司令员,要求把他家的所有土地全部变卖,600多担粮食,5000大洋全部捐献给抗日队伍。
这可是雪中送炭,聂司令非常感激。
早时候还是地下员的胡洲,早就把李楠樵家做为堡垒户,李楠樵曾经多次掩护过他。现在,胡洲是领导全县工作的县委sj了,李楠樵的义举是他号召群众支持抗日的好榜样,他大力宣传李楠樵的模范事迹,点燃了唐尧县群众的抗日热情。他也曾向上级汇报,李楠樵的进步表现,是长期受他胡洲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他暗示李楠樵,在边区的表彰大会上,要表明他的进步思想是与受他的教育有关。虽然这次捐献,胡洲并没来动员过他,可李楠樵本来是个随和的人,加上他确实也从与胡洲五六年的接触中,加深了对的知识,李楠樵淡然一笑,就在发言中把他的进步与胡洲挂钩了。
李楠樵认识胡洲还是在1932年9月,药行老板张清儒亲自随担架送来个病人,张清儒把他拉到里屋告诉他,抬来的是他的表弟,叫胡洲,上个月去参加高蠡暴动受伤了,被偷偷送回唐尧县西夏墅老家来,经过好几个医生治疗都无效,伤口感染严重,人已经昏迷不醒。
胡洲的家人找到张清儒想办法,张清儒想,方圆百
第八十六章 二姐有伤心事
仔细看看李若云他们的洞房来吧,这套房李楠樵早就在那次捐钱捐地时一同捐献给村里了,当时,白求恩的手术室就设立在这里,后来成了以李楠樵为主的地方救护医院。
这是套封闭独立的小院,北房三间,东西房各两间,院子也宽敞,蛮不错的,冀中区sj亲自过问,又是安置受大家欢迎的龙一人,尧谷村不管是干部群众都愿意把村里这套好房分配给龙一人他们。
当初做手术室、病房的时候,地面就已经铺上了青石板,北房也用秫秸秆做骨架敷白纸吊顶了,这次按若云要求,只是把卧室顶棚改成花顶棚纸,清洁清洁地面墙壁就行了。
按龙一人的要求,炕头并排贴着和zd总司令的画像,另一头贴的是一个搂住一条大鲤鱼的胖娃娃年画。
一对两扇对开衣柜和梳妆台都是李家的嫁妆,一摞花花绿绿的新被子褥子枕头靠墙叠放,这和其他农家的新房差不多。
唯一显眼的是还有一个新的方桌摆在堂屋里,方桌上方,正面墙上挂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对联是李楠樵手书的郑板桥的诗句:
淡烟纸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需日报平安高洁清风曾见。
这两样东西,都是李若云点名向爹爹要来的。这幅画是李楠樵几年前治好了保定一个要人的顽疾获得的赠品,爱女慧眼识珠,他只好割舍。
方桌靠墙一面,放几本若云喜欢看的书,一个青花瓷笔筒,和一方砚台,笔筒里除了几只毛笔还有一只新式自来水钢笔,这钢笔是在清华教书的叔叔李楠松赠送的。这桌子既是书桌也是饭桌,这对他们小两口十分重要,伴随了他们多年。这墙上的字画更是一般农家见不到的。
若云进得屋来,见满满一炕人,除了娘和姐姐如霞,姑姑和大姨二姨也在,大家紧让她上炕,她靠在母亲怀里,母亲慎怪说:“疯丫头,也不懂个规矩,做新娘了,哪有在外边疯跑的”
“娘,都解放了,还像你们那个年代,顶个头帕,盘腿炕头,等那个还不知道是麻子是秃子的夫君来掀盖头呀”
“看把你能的,就显一张嘴!”
“娘,你们咋也不看看戏去”
“娘哪有心事看戏哟,还是看看咱闺女吧。”
说着,娘的眼圈就红了。
“咋啦,娘!”
 
第八十七章 他们的爱情比蜜甜
分开来说伤心啜泣的李如霞吧,当年,她和王旺根结婚不到半年,被窝还没睡暖和,就难舍难分的送丈夫参军去了。
就在丈夫走的那一年,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抓住了因掩护群众撤退而没来得及逃走的公公王牛尔。
敌人逼他带路搜查深山里的兵工厂,万般折磨,他就是不肯,临了,敌人一枪就把他撂倒。临走还踢他一脚,确认他死了才罢休。
要是他真死了,倒也好,免受后来的活罪。
哪知王牛尔又缓过气来,捡回半条命。
说半条命半条还不到。
他高位截瘫,除了头能转动,四肢、身子全无知觉,喂他吃他就吃,吃多少也不知道饱,不喂他吃,也不知道要,拉了尿了他自己也不知道。
开头还有婆婆擦洗侍候,后来,敌人又一次进村,集体枪杀了一批村民,受惊吓的婆婆神精失常,披头散发,蓬头垢面,大呼小叫的到处跑,自己也不知饥饱了。
这可就苦了如霞了,儿子王成帆不到一岁,一人要侍候一疯一残两个老人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地里屋里一把抓,既作儿子又做儿媳,既当爹又当娘,既作女人又做男人,既要为公公擦屎擦尿,还得哄婆婆吃饭睡觉。
王旺根是独子,只有个姐姐叫旺弟,嫁到外村去了,有时候回来看看,她自己也有家累,住一两天就回婆家去了,帮不了大忙。
村里的民兵、妇救会的义务帮工队,为烈军属帮工,庄稼地里的活大都帮忙干了。但终究是零零啐啐的事不少,就全指母亲和妹妹若云来帮忙。孩子成帆也就干脆交给姥姥姥爷,常年住姥爷家里,成帆倒也免了冻馁。
2
王旺根魁梧高大,明亮的大眼,整齐雪白的牙齿,人很精神。他上过小学,不甘心土里刨食,便拜李楠樵学医。但是,要他背诵药性,汤头歌诀总是记不住,脉诀记住了,但在实践时,对浮、沉、迟、数二十四脉像总是找不到感觉。李楠樵觉得这孩子悟性差。恐难学成。
在李楠樵的十多个徒弟中,女儿如霞偏偏喜欢和旺根接触,投脾气、说得着。
在其他师兄弟都在用心研习时,旺根总忘不了掏个鹌鹑蛋,捉对野兔崽啥的讨如霞欢喜,喜欢得如霞格格的笑。
师娘王好好也很喜欢根旺,有根旺在,水缸啥时候都是满满的,有根旺,家里就不缺柴火,根旺总是割来一担担荆条柞木枝杈啥的经烧耐燃的干柴。师母去菜园,根旺总是相跟着,帮着师母摘菜刨土。自己抢着到
第八十八章 磨难
那曾想到,丈夫参军后,公公受伤瘫痪,婆婆疯癫,家里烧的柴禾,现在,每一根都得自己去拾自己去砍了。
一天,如霞疲惫的从地里回来,发现家里的柴禾一根也没有了,几天连阴雨,她想等天放晴再上山砍柴去,等了四天,还不见晴天,在家里她实在找不到可以烧的东西,只好把两只粪筐拆了,给瘫痪的公公和只会等着吃的婆婆做熟了饭。她先盛一碗给婆婆,再盛一碗,一勺一勺的喂公公吃。等侍候完两个老人,锅里的饭也早凉了,自己糊糊弄弄的咽下几口,还得赶紧去近处坡上割点茅草啥的当柴烧。
好在疯婆婆服了父亲开的药,不再满世界疯跑,如霞不用为寻找婆婆四处奔波了,但是,婆婆也只是整天痴傻的叴在屋旮旯里,除了会吃,啥都不会干。
第二天,终于晴了,她邀约了几个女伴上山砍柴去,原来,这些年,自打日本鬼子入侵,男人们当兵的当兵,牺牲的牺牲,还有的支前当民夫,本来是壮男劳力才干的砍柴的活计,在李如霞的带动下,妇女们也自己能干了。
要邀约女伴一起就伴上山砍柴,李如霞也是有过教训的。
那还是她第一次独自上山砍柴,走的还基本是和王旺根一起去的那条路,但独自一人走来时,就变得那样的艰难了。
刚到半山腰,只听见前面草丛中簌簌的响,仔细一看,只见一片大大小小的蛇在一起爬行缠绕,有的还冲她昂头丝丝的弄舌吐芯,吓得她调头就跑。一步踩空,叽里咕噜地往坡下滚,在半坡上被一个男人接住。她还清醒,发现这个搂住他的人不是本村人,不认识,她要从他怀里挣脱,那人却抱的紧紧的不肯松开,她厉声问:
“你是谁”
那人猥亵的嘿嘿笑着说:“你甭管我是谁,我就是个采野药的,妹子,今天是我们的缘分,我见这样个标致小媳妇独自进山,就怀疑是我花了眼,以为是个天上落难的仙女呢!我就一直跟在你后边,要不是我冒死接住你,你早就掉进崖下了,你该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