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枝一叶:望见天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尧山

    老龙说话时,叶西就附在刘品贤耳边说:“他就是龙一人。”




第一百三十二章 发现典型
    看完甲鱼,王典成带领大家钻进山沟里,参观了山溪里自由自在生长的娃娃鱼,娃娃鱼在明澈的溪水里缓慢的游动,憨态可掬,它们无视参观的人群,从容地吞噬着饲料,大的成鱼已经有长到十多斤一条,可爱极了。

    参观的人们发现,梁青箐已经在前边和她的助手沿着溪流巡视过来了,不知道啥时候她已走到大家前边去了。解识路上前几步向她打招呼:“梁青箐同志,你们刻苦专研,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不容易呀!”

    梁青箐潇洒的撩动了一下长发,面带灿烂的笑容说:“解主任,刘sj,我们目前感到困惑的是,我们自己虽然养殖成功了,邻居们都想学习,尽管我给他们办了几期学习班,可是,真正学会了的没有几家,只有三家勉强养成了甲鱼,还得我们给他们供应200克以上的鱼苗。娃娃鱼他们碰都不敢碰,说太娇气,侍弄不好。

    就这三家,也有打算半途而废的了,我们自己再扩大养殖规模吧,可是,事事人工操作,劳动效率低,管理不过来,还有,我们还受承包土地山林面积的限制,新建鱼池也没有土地了。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国外发达国家,人家自动化程度高,甚至还有管理朝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希望国家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假如管理真正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就会将养殖和种植的新技术化繁为简,容易掌握,那样,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养殖规模养殖效率就上去了。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我们农民呼唤科学呀!啥时候,现代的科学技术下了乡,落实到农村的发展上,我们的小康就能够实现了。

    我们体会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几乎每年一个一号文件都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但是,如何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似乎还不够重视,请你们为我们向上级呼吁一下吧。”

    这个在大批知青返诚的时候,逆潮流而动,又自愿来到农村的女知识青年,站在地头上,很有见解的一番话,句句都装进了解识路、刘品贤一行的心里。解识路说:“梁青箐同志,你的见解很有前瞻性,对我们很有启发,不过,你的希望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回去以后,会认真的形成报告,向上级反映农民热切盼望发展科学技术的愿望的,你们自己也要继续走自力更生的路子,新的科学技术在专家教授那里,在你们学习的书本里,也会在你们的实践中创新发现的。”

    在往回走的路上,王典成领着大家到了几块稻田边,介绍说:“这几亩稻田是我们的河蟹养殖试验田,我们尝试了稻田养蟹,还试验了稻田养鱼。

    我二嫂廖彩云听说四川平昌县一带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她特意去了四川平昌龙岗乡、驷马镇一带,买回来水田鱼种。现在,稻田里的鲫鱼和鲤鱼都生长良好,我们养殖甲鱼排出的池水,禁止直接排进清虚河,而是通过沟渠排到稻田里,其中残余饲料,刚好供稻田的河蟹和鱼利用,稻田养了河蟹养了鱼,就禁止使用农药了,鱼、蟹又能够减少稻田虫害。

    我们的生态种植是在农大的教授启发下开始试验的,这项技术,很受农民欢迎,技术门槛低,推广起来容易得多。现在稻田里养的鱼和螃蟹,大家都啥不得吃一口,都用着种苗了,估计三四年,村里所有的稻田都会普及。”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抓住的
    回到家里,饭菜已经摆在桌子上,感谢主人善解人意,不再是中午的鱼肉,金黄的小米粥,粥面结了一层诱人的米脂,酥软的花卷,散发着麻酱香,两盘香肠,略带四川麻辣。两盘醋泡花生米,白白生生。几碟时鲜蔬菜,青翠碧绿,很合大家胃口。王典成提议再添点下酒菜,开一瓶五粮液,都遭到了一致谢绝。晚饭吃的清淡舒服。

    饭后,解主任倒是不客气,要求主人给大家换上新茶。

    围着茶几,龙一人给大家展开了他绘制的八沟十六坡的示意图,他说:“明天邀请各位领导钻进深山考察,考察一下我村的资源状况,希望领导们能帮我们规划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

    山深林密,道路难行,不要说你们初来乍到,即使咱本村村民,没有几天功夫也休想走遍这八沟十六坡。我这几张草图,先请大家了解一下概貌,明天选择几个重点走走就不错了。”

    听说山里发现了珍稀树种红豆杉,大家都来了精神,询问是如何发现的,杨改改和梁青箐、廖彩云一起坐在大家身后,杨改改便接过话头,谈了发现的过程。叶西也补充了他如何找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农大、北京林业大学鉴定杨改改交给他的树种和枝叶的情况,杨改改还汇报了她如何跑到上海找到提取紫衫酮的研究机构,把白草寺砍伐了的两颗树换成了十八万块钱回来的经过。

    刘品贤说:“我听到过林业局长给我汇报,一个女子在青虚山发现了红豆杉,她写了个报告,要求政府采取管理措施,保护珍贵森林资源,防止随意砍伐,造成国家资源损失。正赶上我在办工作交接,准备来县委工作,我告诉他新县长很快就要到任,这件事,要立即向新县长汇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珍稀资源。到了新岗位,忙得晕头转向,竟然忘记了这件事,当时听林业局长汇报时,我就在心里想,这红豆杉在青虚山生长了千百年,都没有人发现它的真面目,解开这个谜的这个女子一定是个有学识有见解的人,没想到竟然是你,改改,还是那句话,你不简单,令人刮目相看!”

    “刘sj,你别夸了,再夸我就坐不住了。我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碰对了。”

    解识路接话说:“话不能那样说,目光敏锐的人,才善于动脑子,你这一动脑子,不光为国家保护了珍贵资源,也为自己发现了事业的机遇,机遇就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姚辉打趣说:“杨改改,你咋不叫刘哥了,改称刘sj了呐”

    “他来到家里了,招呼他吃饭,叫他哥亲切些,现在是汇报工作,应该严肃了,对吧”

    “说得对,改改,你有什么需要咨询或者支持的事,你就尽管对我们的解主任,刘sj提吧,让我们帮你出出主意好吗”

    “好的,我是为了养病,进了白草寺静修,我并没有皈依佛门的打算,但是,我对佛教有亲近感,我随同大家听师傅诵经解惑,能够获得心灵的净化,病情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本打算病情好转就回家,发现红豆杉后,白草寺的老少僧尼们,都说,要不是我的劝阻,庵内的二十多颗红豆杉都会被砍伐用来修建庙宇了。加上庙产土地上的百来棵红豆杉,这些红豆杉的林权证,两年前就批下来了,那时候还不明白它们的珍贵,现在算起来价值不菲,他们要我带领他们利用这些资源一起发展经济。一部《少林寺》电影,嵩山少林寺的武术火爆全国



第一百三十四章 我也有私心
    龙一人插说:“咱村红豆杉的保有量,比青虚山只多不少,光我在烈士陵园就种植了两千来株,种的时候,李若云只知道它可药用,因为她父亲就常用它的枝叶入药,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红豆杉,会这么值钱,而且有抗癌作用。

    当叶西来信报告这一个喜讯时,李若云说,这是烈士们的在天之灵的启示,不然,在墓碑两侧,咋会偏偏选种红豆杉呢,烈士们也希望红豆杉为尧谷村的子孙造福呀!”

    燕一鸣问:“那个烈士陵园有多少名烈士呀”

    “1006名!”

    “规模不小哇!咋没听说过呢”

    “是呀,解放初期,民政局有人来看过,当时,百废待兴,一时间顾不上修缮,后来,一个又一个运动来了,人们都忘记了这回事,咱这个陵园里,埋葬的多一半是咱独立团的战友,42年反围剿,我们一个独立团,为掩护军区机关撤离,为掩护尧谷的兵工厂和后方医院的转移,据守村南西沟,和敌人激战四天三夜,敌人动用了所有火力,把整个山头炸的深翻三尺,最终,他们撂下了一百八十多具尸体逃走了,而我们一个团的战友,活下来的只凑够半个连。牺牲惨重呀!

    我转业到尧谷时,我们的师长——当时的副团长说,老龙,每年清明,你别忘了给躺在老鹰沟的战友们烧把纸去呀,我当时向他要了一件东西,是埋葬在老鹰沟的战友的名单,籍贯和年龄。师长说,这里的名单并不完全,有二十多个补充上来的战士,是刚刚入伍两天的新战士,没有他们的姓名籍贯,只能算是无名烈士了。

    和李若云结婚后,我的老岳父,帮我去墓地,一个一个的根据简单的木桩墓碑核对姓名,又重新用油漆把墓碑写了一遍,直到合作化,我消极抵触,受了留党察看的处分,实在想不开,就选择了到深山和牺牲的战友作伴,一去二十多年,我自己开采石头,为他们都换上了汉白玉的墓碑,刻上了他们的姓名年龄和牺牲年月日,每一座墓碑边种两株当时叫葛洪树,如今叫红豆杉的树苗。”

    姚辉问:“你二十多年就为守这一座陵园吗”

    王世英接过话头:“他们夫妻,这二十多年,植树造林近千亩,他们这二十年试验种植成功珍稀药材几十种,他们开荒种地除了自给,给村里困难户接济粮食数万斤,特别是在饥荒年代,他输送的粮食救济了不少人家”

    王同林接话说:“咱村比邻村遭受的灾害轻,也与咱村干部偷偷扩大社员自留地有关,这个主意也是老龙给咱们出的。

    干部们齐心协力救助社员,咱村支书王世英却差点饿死,他恨自己骨头软,没有顶住浮夸风,以至于让社员挨饿,他顾了东家顾西家,就是不顾自己。邻村的干部给他送点粮食被他拒绝了,这个好理解。可是老龙给他的粮食,他该吃点吧,他偏偏又送给饿病了的其他人。老龙拿他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先把三十多斤茯苓埋在树根边,然后领着王世英去挖茯苓,王世英还真以为是他自己的发现,这三十多斤茯苓当粮食,救了世英一命,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今天我才揭穿。”

    听到这里,刘品贤借用王典成的电话,往县委办公室挂电话,他要办公室主任,通知林业局局长,民政局局长,交通局局长,旅游局局长明天八点赶到王庄乡尧谷村,他要办公室主任,与县长汪德山联系,要是汪县长有空,邀请他来尧谷村看看。

    此刻的解主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年轻的姚辉和燕一鸣却来了兴致,他问:“龙老。当初,你对合作化的抵触,是你有啥想不通”

    “我认为一部分党员夸大了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和农村的两极分化情况,上钢上线,不是根据农民的思想觉悟水平,农村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自



第一百三十五章 农民在思考
    龙一人接着说:“我钻进山沟里,一去就是几十年,开头我还有和合作化较劲的心思,我要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合作社的大锅饭不如我单干好。这几十年,我可是拼了老命的干,虽然我维护好了烈士陵园,虽然我种植了上千亩的树林,虽然,我每年都有不下千斤的粮食接济村里的困难户,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虽然我偷偷的搞了多种经营,我自己的日子比山外的乡亲富足点,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被日本鬼子放火烧掉那几座山,照旧光秃禿的,两相比较,我自己种植的那千亩树林,只是一小块豆腐块。我想,要是村民们都像我一样卖力气,那几座山早就变成林海了,我那时候就开始意识到了,要想做大事业,个人力量还是单薄,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尧谷村以北不到二十里,就是原始森林,我呆的那一带,也是人迹罕到,植被丰富,植物动物种类多种多样,蕴藏的中药材品种,只是我们的初步调查,也不少于一百种,附近还有一个温泉沟,千百年来温泉水就白白的流淌掉了,丰富的温泉资源很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尧谷村守着金山银山,却利用不起来。那时候就天天盼夜夜盼,希望党的政策能够放开,能够把众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彻底改变咱乡村的面面貌。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改革开放!农民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土地承包了!山林也承包了!土地承包立即见效,当年就解决了吃不饱饭的问题,相比之下。山林承包,因为要长期投入,一时见不到效益,大家的积极性就差点,几年过去了,站在高处一望,各家各户只按自己的想法种植,没有规划,这里一块核桃,那里一片大枣,这里一小块冬枣,那里几十颗樱桃,还有试种蓝莓的,零零碎碎,像是给大山打了些补丁,贴了几张膏药,形不成规模。山林的绿化改造进度缓慢,更加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指挥。这时候,我更加感到单干的局限了。

    再走回头路,一起吃大锅饭去,那是万万不能的,我就盼着党能够再给我们指出一条真正的金光大道,既能够保证农户土地经营权山林经营权的利益不受侵犯,又能够发挥土地和山林的规模经营的效应。

    保障农户的利益是前提,否则,农户就不欢迎,农户就不答应,就会遭到农户的抵制,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已经觉悟了,不会再顺从官僚主义的瞎指挥。”

    刘品贤说:“老龙,你的意见很好,不过,我和解主任恐怕一时半会也拿不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我倒有个好的建议,我们不要只是等政策,我们自己也可以积极摸索,找路子,想办法,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农村发展,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上级是会支持的,小岗村的农民不是为农村改革做出了榜样吗老龙,典成,世英,你们就大胆试验吧,万一你们出了啥漏子,我替你们兜着。”刘品贤的话音一落,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望见天梯
    杨改改,梁青箐,廖彩云和乐乐、欣欣都到西屋打地铺,典成,典庄、叶西都到大哥典振家借宿。他们三个也是打的地铺。

    等大家都离开了,刘品贤又用典成的电话,往县委办公室打了个电话,他要值班的同志,通知食堂的大师傅,烙几张大饼,带点咸菜,让几个被通知赶来尧谷的几个局长,自带干粮,他担心进了深山,主人不方便招待,要自己解决午饭。

    县长汪德山也是唐尧人,而且和刘品贤同乡,彼此熟悉。他刚从邻县曲阳调回本县。他已经听到过林业局长的汇报,说尧谷发现了红豆杉,而且这个村,几十年来,对森林资源保护良好,在周围几十里是一个难得的既有青山又有绿水的生态良好的村庄,他们爱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汪德山早就想来看看了,昨晚接到办公室主任程樵的电话,他知道老朋友走到前边了,今天一早,他领着那几个局长,乘一辆面包车不到八点就赶到尧谷了。

    进山的路,尽管有尧谷村的干部在前边,挥舞砍刀,斩断挡路的荆棘树枝,为大家“开路”,可是,磕磕拌拌,得小心的选择下脚的地方,即使在山里长大的刘品贤和汪德山,走得也非常吃力。大家几次在密林中休息,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很累了。

    王世英给大家解释说:“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兵工厂设在老鹰沟时,那时候就修了一条石板小路,供运输物质进出。

    大跃进的时候,上级要其它村的人进山砍伐树木大炼钢铁,我们得到消息后,全村人出动,连夜破坏了小路。三个老红军和我们村干部带领全村群众严防死守,不许砍树的人进山,为此,龙一人丢了党籍,还戴了一个落后分子的帽子。

    老龙丢了党籍他自己没当回事。可是全村人都明白,保住了森林就保住了尧谷的生命河清虚河,尧谷村祖祖辈辈的人都知道,要没有了森林,清虚河也就干枯了,咱村就会和周围的村庄一样,干旱无水,就得靠天吃饭了。

    wg一结束,我们全村老小,齐心协力为龙一人的平反奔走呼号,他恢复了党籍,他又重新以党员干部的身份和我们一起为尧谷谋发展。

    这条路还没修的原因,是村里暂时筹集不到修路的足够资金,我们打算修一条通车的公路,至于怎样修,我们想要有一个妥当的规划才动手。”

    王世英的讲解,随同的几个局长都听见了,汪德山对交通局长杨展宏说:“你该动动脑子了。”

    到了烈士陵园,大家的感受是巨大的震撼,更加震撼的是民政局长王庆林,他惭愧的说:“这样规模的陵园,不要说是河北,即使全国也是罕见的,我这个民政局长,听说过,有个陵园在尧谷山里。但被我忽略了,没深入下来调研,毫无作为,这是严重的失职,面对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我内疚!”

    刘品贤说:“该受谴责的不只是你这个民政局长,我这个县委sj,更应该负主要责任,烈士们为我们打江山,他们牺牲已经几十年了,我们这些坐江山的官老爷,怎么会把他们遗忘得这样干干净净呢我们的龙一人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的为烈士们修墓守墓,伴随长卧在这里的战友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听说wg期间还有人要进这山沟里抓他出去批斗,诬蔑他是躲藏在深山里的反革命分子,如果这样的好同志,也是反革命分子的话,但愿我们的革命队伍里再多些这样



第一百三十七章 气质若兰
    王典成招呼说:“各位领导,今天没时间登山参观龙一人同志的人造林,上山下山得一天工夫。我们先去参观龙一人同志的药材种植吧。”

    没有多远就到了石斛种植大棚,不同于一般的蔬菜种植大棚低矮憋屈,石斛种植大棚是钢梁结构,高大宽敞,通风良好。走进大棚,满眼碧绿,蔚为壮观,正值花期,兰香、蜜香、天香的混合香味氤氲满室,深吸一口这醉人的空气,荡气回肠,大家一路的疲劳顿时荡然无存。

    章勤学就像蜜蜂发现了花海,多美的摄像题材!他的相机咔嚓过不停。
1...2627282930...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