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枝一叶:望见天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尧山

    李若云关掉喷淋,仪态万方的迎上来,在她周围一片娇艳的花蕊衬托下,她气质若兰,脱俗不凡。

    她的确美丽得惊人。

    昨天晚上王世英已经把李若云的年轻漂亮做了预告,解识路、刘品贤一行早有思想准备,但面对眼前的女子,咋看都不像是个年过半百的妇人,充其量是个三十出头的少妇。

    龙一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另一半,大棚的管理人,李若云。”

    今天刚从县城赶来的几个人惊讶的合不拢嘴,六十多的龙一人莫非娶了个二十多的大姑娘小媳妇

    李若云面带微笑,向大家介绍:

    58年初我从安徽端回来了三盆霍山米斛。

    我先父是中医生,我从小就听说过霍山米斛的珍贵,只有宫廷御医才能见到的米斛,那是专供朝廷使用的药材。

    老龙的战友是霍山人,这三盆石斛,他是作为观赏花卉种植在阳台上的。当我知道那就是霍山米斛后,就爱不释手了,我太想获得它们,就厚着脸皮把人家三盆米斛都搬来了。

    他是老龙共过生死的战友,虽然他舍不得,也只得割爱了。

    我精心培植它们,开头,只是小心翼翼的保护好它们,不求它繁殖,只求它们能够活下来就好。可是,尽管我像保护眼珠一样爱护它们,搬回来的三盆霍山米斛,当年就死了两盆。

    当初,送我米斛的那个老龙的战友说,霍山米斛,离开霍山半步就得死。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经验。

    莫非霍山米斛,真是只能在霍山生长

    我整天揪心的伺候这最后一盆米斛。我把这一盆米斛搬到了“重症监护室”——那是老龙用孩子们用过的小床改造成的小温室。为了顺利越冬,我们把它放到炕头上,为了适宜的温度,一个冬天,我们都不敢把炕烧的太热,宁可人挨冻,也不让花受热;为了保持小温室的恰当湿度,我们用烧水的茶壶,烧开水,用管子接在壶嘴上,让水蒸气进入小温室,等达到适宜的相对湿度后,就拔掉管子;过两三个小时后,相对湿度又降低了,于是,我又起床给茶壶加温。

    整个冬天,我都和衣而睡,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我养大了四个孩子,哪个孩子都没有这盆花这样麻烦过我。

    白天,只要阳光好,我就搬着它去晒太阳,熬过了冬天,我又搬着这盆




第一百三十八章 信念
    李若云继续介绍说:“开始的时候,我从清华的试验室里借到了一只能够测量土壤的温湿度计。那时候,观察空气的温湿度,观察土壤的温湿度,以及测量土壤的酸碱度,是我唯一的科学手段。

    不像现在,我购置了必须的仪器设备,许多还是我的大姐从法国给我采购回来的。

    有了这些设备,土壤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以及植株目前的营养状况、空气中的水分子密度以及氧粒子氮粒子的饱和度等等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你们现在看见的大棚面积五百六十平米,差点一亩。种植了百分之七十的铁皮石斛,另外百分之三十是霍山米斛,地面这一层是铁皮石斛,架上这一层是霍山米斛;那些树桩上长的,是我们模仿自然环境,种的铁皮石斛。这个大棚的产量,扣去成本,年利润在五万元左右。”

    “啊呀,”人们不禁一声惊叹,这还是在1984年,当时的万元户就令人向往了,李若云一个大棚种植就把他们抛得远远的了。

    解识路问:“这样的大棚你有几个”

    “三个。”

    “效益这样好,你为啥不多发展几个”

    “受条件限制呀”

    “受什么限制

    “管理不过来呀,领导你看,我要根据大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土壤水分,调整湿帘风机,还有喷淋、滴灌、顶窗侧窗的开关、内外遮阳的调整、加温补光的措施……这些工作都要自己动手操作,以保证大棚内外环境适宜作物生长。

    还有我说的那些实验室的数据,都要我动手测试,这些事,倒是可以添加助手帮忙,都能够解决。主要的是我们这里还没有通电,我们的用电是依靠一台柴油发电机发电,电力供应成了最大制约,另一个是交通闭塞,这石斛的营养基就是普通的牛粪,我们还得到村里去收购牛粪肩挑背驼弄进来。

    我大姐说,发达国家温室种植的自动化水平高,还有智慧化的发展势头,要是那样的话,种植规模就会大大提高了,xp同志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千真万确呀”

    “大棚种植以外,你还种植了些其他药材吗”

    “有哇,还有二十来亩本土药材,不过,经济收入加起来才赶上这一亩石斛。”

    姚辉插话:“若云同志,我有个题外话问你,二十多年前,你就刻苦钻研石斛的种植技术,那个年代,是讲究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反对多种经营的,你能预见到这些技术今天有用武之地吗”

    李若云灿然一笑说:“我没有先见之明,但是,老龙总是说,mzx领导我们穷人闹革命,就是要为穷人翻身求解放,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就是为了这个梦想,多少革命先烈为此献出生命,就像你们看见的烈士陵园,那些烈士就是为了信仰为国捐躯的。

    老龙说,战友们的遗愿,要靠我们活着的人来实现,他对我说,我坚信,不管经过多少艰难曲折,挫折失败,终究会找到一条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来。

    改革开放以来,xp同志指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寻找了多年的富国强民的道路,是一条幸福之路。我们衷心拥护。

    老龙他也没有先见之明,他只有对的坚定信念。就为了这个不动摇的信念,我们在这深山里坚持了几十年。

    老龙的信念感染了我,所以,我们多年以前就为了今天的发展做储备。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李若云的话,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打断。

    解识路继续问:“把大棚搬到村庄附近不久解决了电力供应和交通的问题了吗”



第一百三十九章 温泉
    这边,大家继续听李如霞介绍,那边,李若云已经挥锄挖开丹参了,刚才她和大家介绍石斛养植时,温文尔雅,像个学者,待她挥起锄头来,显示出腰肢手臂的强劲爆发力,这又分明是一个久经锻炼的体力劳动者形象,她的角色的转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彩云跑了来:“请大家吃午饭去吧!”

    刘品贤说:“我考虑到深山里不方便,就让同志们带了干粮,山里的泉水是天然的矿泉水,就让我们简单凑合一顿吧”

    龙一人说:“那哪成呢,到了家门口,岂有不进家吃口饭的道理”

    “嫂子给我们做讲解来了,谁做饭呀”

    “你们没有看见廖彩云,梁青箐,杨改改都进山来了吗还愁没人做饭吗”

    王典成招呼:“大家请快点吃饭去,下午的活动时间紧张。”

    走进院子,大家都被龙家院内的奇花异草所吸引。叶西发现,院内新增了几盆红豆杉艺术盆景。他驻足抬头观望鸽子笼时,扑棱棱三子鸽子齐刷刷的落到他的肩头,咕咕,咕咕的不停叫他,他认出来了,这是他在尧谷村时养过的晶晶、灵灵、和毛毛。

    这一别四五年了,老朋友相见,十分亲切,叶西搂着它们用脸蹭它们的羽毛,禁不住泪花迷眼。

    姚辉禁不住询问缘由,叶西告诉了当年龙一人夫妇在闭塞的大山里,只得用信鸽和村子里的乡亲联系的故事。姚辉禁不住又是一番感慨。

    大家在院子里就闻到扑鼻的肉香。算是大家有口福,前天傍晚龙一人套住了一只麂子,他刚刚剥完皮,家里装上才两个月的电话响了,知道了省委政研室的领导要来的消息,他十分高兴。

    这是改革开放后进村来的最高级别的干部了,他真有一种久久被抛弃的孤儿要重见亲人的感觉。

    李若云李如霞姐妹俩,把麂子肉分割开来,准备做的几道菜,都码上作料腌制起来,另外,准备一部分明天带进村里,给典成家招待客人用。

    昨天一早龙一人出发时,妻子提醒他,天还不明,野物还在活动,带上肉,闻见腥味的野兽容易发起攻击,很不安全。

    他想想说的有道理,就不带了,反正领导要进山来,再招待也不迟。

    他只带上些铁皮石斛枫斗和干蘑菇。

    今天,李若云向赶来帮忙做饭的廖彩云,杨改改,梁青箐三人,把要做的饭菜做了安排,就赶到石斛种植大棚,准备迎接调研的领导。。

    进了院子,李若云先领着大家参观她的试验室,她说:“为买到这些试验仪器,我舍得下本钱,这几年的积累我都做了投资,我认为没有科技含量的发展,是盲目和短视的,唯有创新才能创富。”

    大家都佩服这个女人的见识和眼光,更加佩服她的毅力和韧性,没见到李若云的之前,有人会以为一个几乎和外界隔绝近二十年的妇女,会多么愚昧



第一百四十章 绿色发展理念
    王世英又一次催促大家:“各位领导,工作研究,回村再谈吧,赶紧启程回村,天黑了,路就更加难走。老龙家被褥不够,不然咱们就留宿在他家了。”

    早上来的时候大家就体会了山路难行的滋味,大家立即打起精神往回赶。

    刘品贤已经出来两天,汪德山也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县里主要领导都出来了,万一有个紧急情况需要处理就麻烦,他们两个都心头着急,不由得腿脚来劲,竟然一步都没被乡亲拉下。

    待到大家走出密林,天才傍晚,大家都不由得吁了口气。刘品贤问解识路:“解主任,我们得赶回县里,你们呢”

    “我们也回去。”

    “那我们就不进家里去,要吃饭的话,就会耽误时间,我们就坐下来,歇歇腿脚,开个小会,议论议论我们这两天看到的听到的情况如何”

    “好呀。”

    石头当凳子,大家围着一圈。解识表意见:“在这里,看到的听见的信息量很大,我一时半会还理不清思路。我的初步认识是尧谷的农村发展紧紧围绕以农业、林业为根,你们的特色产业发展是活水之源。你们致力于在此基础上的创业、创富前景良好。

    这些年,各地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金属冶炼,塑料加工,小窑水泥,制革印染,开矿采掘,制造卫生纸,生产洗衣粉等等,全面开花,农民创富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显露出来,目前还没有引起社会的的足够重视。

    尧谷的发展思路不同,你们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出了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绿色发展释放出更多的含金量、更大的附加值,它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活力源泉。

    我们不虚此行,发现了这样一个典型,刘sj,汪县长,这个典型成长在你们县里,我对你们表示祝贺!”

    “解主任,你的见解深刻,我和德山回到县里会认真研究尧谷的发展问题,我们会全力以赴的支持他们,保护好发展好尧谷这个典型,你回到省里,请继续关注我们支持我们。”

    “我们一起来共同关注吧。”

    汪德山县长发言说:“今天来的几个局长,你们回去认真研究一下,民政局立即着手烈士陵园的管理规划,有这个烈士陵园的存在,打通这里的公路交通就不仅仅是尧谷村一村的事了,哪怕只是因为烈士陵园县里也要拨出一笔专项资金修这条路,交通局要着手设计规划修路的问题,哪怕是乡村公路也好,要想富先修路嘛。

    尧谷也不要等靠要,你们是不是想法自筹一部分资金,国家再补助一部分,先打通交通,再接通电源,才有利于村里的资源开发;林业局要深入下来,对这里的森林资源做深入的调查,摸清底数,帮助村里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特别是摸清红豆杉的具体存有量,切实按国家政策妥加保护。你们要帮助村里落实好林业承包,做好长期发展规划。

    旅游局章局长,你看见了,这麽好的旅游资源,这宝贵的温泉沟白白的浪费了,多叫人心疼,你该做什么,心里要有个数。我希望不久就能看见你的规划报告。”

    刘品贤说:村里发现林业承包户各自为政,碎片化经营的问题,是一个阻碍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的大问题,希望解主任从政策方面能够给我们提供思路和信息,以利于我们县委县政府帮助尧谷提供政策支持。”

    解识路说:“山林承包,破碎化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好的问题,我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我知道清苑县有个叫袁飞的人,他们组织了一个棉花生产合作社,是几家农户自愿组织到一起,共同管理棉花的生产经营问题。我建议村干部上那里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组织管理的,也许能有所启发。回去以后,我会注意收集有关方面的思路、见解、政策动向,我会把我获得的有关信息第一时间提供给你们。”……

    尧谷村的干部,听见了领导对他们的肯定,十分兴奋,典成说:“解主任,刘sj,汪县长,各位领导,你们的鼓励给我们增添了信心,我们会更加努力的。

    解主任,我们会立即去你说的那个合作社参观去的,你给我们做个介绍好吗”

    “好的,我给你们写个纸条”

    “今天太累,你们都住一晚再走吧!”

    “不行啊,其他工作都等着我们呢!”

    “那也等吃了晚饭再走吧!”

    &nbs



第一百四十一章 小小个体户
    杨改改急急忙忙上车回杨庄子去,王典成,梁青箐,廖彩云都心头一沉,他们都明白杨改改匆匆离去的意思。

    莫非就没有个缓和的余地了

    昨天,王典成是有意在大家面前介绍杨改改是叶西的媳妇,不知道杨改改的心头有何反映,反正,叶西只觉得心头嘎嘣一声,心率有些失常。

    没有办离婚手续,当然还是夫妻,王典成介绍的也不错。但是,彼此都签字同意离婚了。已经做好离婚的思想准备了,行动上有了分寸,有了距离,感情上呢割舍的开吗彼此的牵挂,彼此的关照减少了吗没有哇!

    昨天,叶西之所以和大家又回到尧谷,一方面他是想听听省委研究室的领导的见解和分析,他想从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便今后有机会的时候,为尧谷做点事,还有一个念头,就是想看杨改改一眼,哪怕只看一眼不说话也没有关系。

    因为他已经决定要行动了,要开始他的商务生涯了。他脑子里的策划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他想,一旦行动起来,就会天南地北的奔波忙碌,就没时间看见她了,再看她一眼去吧!

    昨天一进家,他和杨改改的眼光有过一刹那的接触,但只这一刹那间,叶西从改改那里感受到的是诧异、不解、和失望,改改的目光暗淡下去,她飞快的转过身躲开了,整整两天,她都没正眼瞅他一下。

    他想改改是在怨恨他了,怨恨他一个男子汉的犹豫、动摇、迟疑、懦弱了。

    改改准是想,昨天刚刚离开这里,不赶紧去干自己的事,又跑回来干啥

    看看她,就这两三个月,她雷厉风行,做了多少事做了多少决断,唯有他叶西,晃晃荡荡,儿女情长,没有个要自己做事的样子。
1...272829303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