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望见天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尧山
典振还在跪着,没人叫他起来。
见怪罪到他爹娘头上了,他闷声回了一句:“咱爹咱娘处处都是压着我,让着她,咋能说没有管我”
“你看你看,倒是咱闺女委屈你们了这样吧,看来是咱闺女的不对了,这样的人你们还要她干嘛你们离婚不就得了嘛,你们不再受她的委屈了,也省得我们生气了!”
丈母娘嘴里这样说,心头却在琢磨,我闺女要是离婚,一天也不用在家呆,立刻就有人抢走。咱怕啥合着还要再收分彩礼呢。
我看你王典振就只有打光棍了,你们哥儿三,三条光棍就对着过去吧,生就的绝户头的命!
丈人发话了:“典振,你也甭跪着了,跪着解决不了问题。她娘说的话不少了,也用不着我补充了。你回去琢磨琢磨,让你爹娘拿个主意吧,我这个人好说话,啥事都随着你们。”
最后,典振爹娘只得捆了已经长到五六十斤的壳朗猪送给亲家,亲自上门说好话。当然还得央求村支书王世英出面说和,一场风波才算暂时平息。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包产到户这才几年,尧谷村的人再也不是穷得吃不饱饭了,过去一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现在,天天都有大米白面,过去金贵的棒子面也拿来喂猪喂牲口了。
被人看死了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典庄、典成两弟兄,同一天取回来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媳妇不说,都是抱着个金罐罐嫁过来的。
廖彩云挺着个大肚子还起早贪黑的侍弄她的庄稼,不要说
第四十四章 抓住机遇
彩云痛痛快快的说:“青箐姐你说的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赞成你的意见,等我们把房盖好了,爹娘住我们一起来,那两间房就索性送给大哥大嫂。那样弟兄三都各有五间房了。大家都好。”
“这种事,我们做女人的先说出来,让男人省心,家务事不分散他们的精力,让他们把力气都用在事业上去才好。”
梁青箐对廖彩云说:“我的身子骨不敌你,从鱼池下来,我就累瘫了。
你还要挑粪除草经管辣椒,就累不倒你
你悠着劲吧,别真弄出个事来。”
“不会有啥子事的,四川女人,都这样的。”
“我可是亲眼见识了你们四川女人的吃苦耐劳了。我是彻底的服你了吔。我的好二嫂!”
“我学历没学历,知识没知识。就只有一把蛮力气。你服我个啥”
稍一停顿,彩云又补一句:“咋啦,不是说好了,不许叫我二嫂吗,你是姐姐我是妹妹。”
“私下里叫一声未尝不可嘛。……这养鱼池的活真累人,要是只有我和典成,一双手难当八面风,因为有了你,我省劲多了,不然,我早就累趴下了。我真庆幸遇见了你。”
梁青箐的话,引发了廖彩云的一番感慨:“人那,这一生遇见谁,和谁在一起,是命里注定的。
青箐姐,你说,我咋会一遇见你就认定了要跟定你了呢
我咋会一遇见王典庄就偏偏看上他了呢
典庄说是命里要他等着我呢。
我说呀,是命也不是命。
我知道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是不许随便出村的,不经干部批准社员是出不了生产队的。没有粮票出门了是吃不上饭的。没有证明信是寸步难行的。我爸爸妈妈经常给我说这些,那时候我都已经记事了。
那些事,并不是传说,我都亲眼看见了。我的一个堂兄,听说重庆好,就想看看去,半路上就被当成盲流押回来了。生产队开批判会斗争了他三天,还扣除了他半年的口粮,幸亏我娘是村干部,偷偷接济他,好歹没有饿死他,我都十多岁了,都记住那些情景了。
那时候,你要是农民,你出生在哪里,到死你也只能够还在那里。从生到死,你只能在一个地方当农民。
要是还是在那个年代,他王典庄等我一辈子都是白等。你说是吗嘻嘻嘻!……
哪里会像今天,虽然我还是个农民,可是,我可以自己选择生存的地方,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和你和
第四十五章 偷着乐
梁青箐在鱼池边“小”产了。
她正忙活的时候,就觉得肚子疼起来了,当她意识到是什么事的时候,已经迈不动步了。幸好典成和彩云都在身边,不巧的是,典成今天没有开着面包车来。
也幸好鱼池边有他们的三间房,彩云和典成扶她到女人们歇息的那间房里,彩云服侍她躺下。嘱咐典成回村去叫婆婆过来,要他顺便拿上产妇需要的东西。
梁青箐疼得在炕上打滚,廖彩云吓得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虽说平时两妯娌看过一点点书上的孕产知识,此刻一下子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她唯一记得的是要青箐不要只顾得喊疼,要闭口憋气。
典成来回只不过半个多小时,等婆婆和医生一起赶到时,青箐已经顺利分娩了,生了个男孩。典成他们老远就听见孩子响亮的哭声,典成和婆婆奔进屋来时,彩云已经把孩子裹好在衣服里,青箐也疲倦的合眼休息了。
典成喜极而泣。婆婆双手合十,高颂阿弥陀佛。
这一“早产”,省却了村里许多闲话。
梁青箐和典成是结婚登记后就在城里住到一起了。等到新房盖好后才在村里和彩云一道举行的婚礼。那时候,青箐已经怀孕一个月了。可是村子里的人们是把举行婚礼才视为结婚的,青箐还私下里和彩云说过这事,彩云安慰青箐说,今后的事由她来应付澄清,以法律为准绳嘛,嚼啥子舌头一边子去!
只比预产期提前了半月,胎儿发育良好。大概是孩子懂得妈妈的苦楚,提前报到,省却了妈妈的麻烦,青箐认为儿子还在在肚子里就知道体谅妈妈了。青箐好高兴!
梁青箐坐月子,鱼池里的人手少了,彩云就更忙了。
辣椒地也正需要人经管。
婆婆一心扑倒青箐和孙子身上,老人家也没有个闲暇。
男人们的一日三餐的饭食一顿都不能少,彩云只恨自己没长三头六臂,从来没觉得过累的廖彩云,也觉得快支持不住了。
即使这样,彩云还是不让典庄帮她侍弄辣椒地,她鼓励丈夫夜夜坚持到采石场打石头,她几乎要典庄每天都报告他当天的工作成绩,她不断给丈夫打气鼓励。
她自己也都是顶着星星月亮给辣椒地浇水除草上肥,一点也不马虎。
好在鱼池的基建告一段落,重体力的活少了。鱼池管理大多是些技术活了,虽说白天黑夜都不能松懈,都得有人值班,为照顾二哥晚上上山打石头,夜班的活典成全包了。他只让典庄上白班。
因为白天的活不累,典庄晚上出活也就多了。每天报告给彩云的成绩都鼓舞人心。
典庄为彩云的身体悬着一颗心,见了彩云第一句话就是别累坏了。彩云在典庄面前,还得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来,以此来麻痹丈夫。
鱼池的安全保卫,有父亲和村里另外三个老头,日夜值班,轮番站岗,老人们都很尽职尽责。麻雀飞过都要分出个公母来。父亲对二儿说,你不用担心我们,你就放心的打石头去吧。
昨天晚上,典庄照旧来到采石场,没想到大哥典振早早就在用杠子撬动一块大石头了。典庄说:“哥,你回去吧,值不得招惹我大嫂生气,我一个人能行,你别担心。”
典振有点难为情的说:“是你大嫂自己让我来帮忙的,细活我不如你,打粗丕,我也行。今后,哥给你搭手,出活快些。”
大哥能有今天的行动,典庄好感动,回家他就告诉了彩云大哥到采石场帮忙的事。彩云听了立即就跑去告诉坐月子的梁青箐。大家都为大哥能够有今天感到高兴。
第二天一早,典庄去
第四十六章 盖新房的 梦想成真
地里的辣椒,由青绿变成浅红,夏天即将过去,秋天走近一天,辣椒的红色就加深一成,红彤彤的辣椒像一嘟噜嘟噜的红玛瑙缀压枝头,铺满一地。丰收的喜悦充满廖彩云的心间,也挂在她的脸上,虽然怀孕的肚子越来越坠,但步子却越来越轻快,丰收在望,她还不知不觉地哼哼几句歌曲,来表达她的欢畅。
不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廖彩云会把孩子生在辣椒地里,那天彩云摸黑从辣椒地里回来,觉得她下坠得难受极了,她叫过来已经满月的梁青箐,告诉她自己可能要临盆了。
青箐立即叫来婆婆,又让人去喊采石场的典庄,就在青箐张罗的这一会,一个女婴已经呱呱落地,竟然没有梁青箐那般声嘶力竭的喊叫,没有那般的剧烈疼痛。
廖彩云得益于怀孕期间繁忙地劳动锻炼,她的分娩才如此顺利。
后来,廖彩云私下和青箐姐调侃,原来生孩子和母鸡下个蛋一般容易,放个屁就下来了。
彩云在做月子的床上,指挥典庄去拔地里成熟了辣椒。
典庄拔辣椒,大哥也来帮忙,哥儿两白天在地里拔辣椒,晚上就在场里绑上一排排架子,把辣椒棵挂在架子上晾晒,只用两三天功夫就晾好了,辣椒就该摘了。
摘辣椒可是个费时间的活,床头上的廖彩云心头着急,虽然离满月还有半月,她就捂着头巾,带着草帽到场上来干活了。
婆婆哪里肯让,她呼天怆地喊叫儿媳妇回屋子里老老实实地呆着去。
老太婆的呼喊无意识的招呼了大家,大儿媳妇王华子帮忙来了,邻居的婆婆姑嫂也帮忙来了,青箐从鱼塘下班回来,也立即投入抢收辣椒的战斗。
人手一多,这点活也不算啥了,摘干净了的辣椒秸秆堆成了山,晒干了辣椒都装好了袋子,垛成垛,用苫布盖起来。
到底还是等不到满月,到第二十五天上,心急如焚的廖彩云不顾劝阻,抱着不满月的女儿上了火车,就回四川老家推销辣椒去了。
几个月前彩云就给家里写信,给313军工厂当供销科长的表哥廖必忠写信,要表哥和当地的蔬菜公司联系,推销她种的辣椒。彩云妈又亲自找了侄儿一趟,催促廖必忠把彩云委托的事情落实下来。
313厂是当的最大的军工企业,在地方上很有影响。地方上的有关部门都与厂子建立了业务联系,一切为三线建设服务的传统一直保持良好。蔬菜公司也十分重视313厂的关系,几千人的吃喝供应是蔬菜公司的一笔大业务,给蔬菜公司带来一大笔利润。因此,廖必忠找到313厂的总务科长陪同自己,去找蔬菜公司的购销科孙科长时,孙科长十分热情,他表示,只要是廖科长的表妹的辣椒质量合格,一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廖科长的表妹家的辣椒。
接到表妹回家来的电报,廖必忠要辆吉普车,去姑姑家里拉上姑姑一起到达县站接表妹。
廖彩云抱着孩子一出站,就被彩云妈搂着端详半天,外甥女在彩云怀里也睁开了眼睛,似乎在和外婆打招呼,一年多不见面的母女俩高兴地不断抹泪。一旁的廖必忠安慰了姑妈又安慰表妹,劝她们赶紧搽干眼泪,他要领她们去蔬菜公司办正经事。
到了蔬菜公司,孙科长察看了廖彩云带来的辣椒样品,是质量上乘的朝天椒。当年达县地区辣椒歉收,零售价卖到一元八一斤了,当下拍板,按一元二毛五的价格收购廖彩云的一千七百斤辣椒。购销科孙科长还遗憾的说:“可惜你的
第四十七章 牢记嘱托
守着一茶壶茉莉花茶,王典成两口子给叶西讲述了廖彩云和王典庄盖房的故事。
茶凉了,廖彩云也在东头喊叫吃饭了。
梁青箐对叶西说:“今天你来了,彩云把你当成她的娘家人,饭菜一定不比平常,她一定要露一手,我的厨艺不如她,今天我也躲了个清闲,陪你说说话。”
三间东厢房做了灶房餐厅和储藏室,还没进屋,叶西就闻见了腊肉和腊肠的香味,久违的香味是那么的亲切,勾起了他对川味的记忆。父母健在的时候,有家乡亲朋不断送来四川的腊肉腊肠还有芋头呀、儿菜呀、豌豆尖呀、折耳根呀等等家乡的土特产,父母都会做一手川菜,他从小吃惯了川味。
从六岁开始,父母每年寒假都送叶西回老家,他特别喜欢四川的各种各样的小吃。
今天,廖彩云做了满满一桌菜,水煮肉片和酸菜鱼都做得很地道,还没动筷子,叶西的味觉都全部唤醒了。
彩云要大家稍微等等才动筷子。她打发典庄去请老支书王世英去了,她冲叶西说:“你来尧谷了,不请请你的丈舅不合适。”
一听到说舅舅,小欣欣就过来拉着叶西问:“妈妈说你是我的四川舅舅,我叫你舅舅你会答应吗”
叶西抱起可爱的小女孩,亲着她的小脸蛋:“我的小外甥女多可爱呀,舅舅怎么会不答应呢”
小欣欣稚声稚气的连着叫了几声舅舅,叶西就连着喂喂答应几声,一屋子人都开心的笑了。
王世英果然随王典庄来了,叶西赶忙迎出去问寒问暖。叶西要搀扶老人,王世英甩甩胳膊腿说:“用不着搀我,腿脚还灵活着呢!”
“是的,舅舅还一点不显老。”
王世英指着典成典庄说:“比不过他们年轻人了啰,这不,乡党委来通知了,一两天就要来村里召开支部会议,要典成接我的班。即使你们不叫我去,今晚上我也是要过来通通气的。”
饭桌上王世英感慨良多,他说起了他几十年的艰辛,他当了快三十多年的村支书,三十年,他就只为一件事操劳,那就是如何让村里人填饱肚子。费了三十年的劲,都没有解决好粮食问题。灾荒年村里还饿死了人。我自己也饿的全身浮肿,走路抬脚都吃力,但是,咱管得住自己,硬是没有多吃一口。
有些村的干部多吃多占,社员饿死的比咱村的多,可是他们自己还是红光满面。在公社开会,他们看见我浮肿的脸,埋怨我自己不开窍,死心眼。他们问我,你还想继续革命不,我说咋不想呢,他们说,你的命都快没球了,你还拿啥子去革命咱为革命做的贡献就是大嘛,多吃一口又会咋的了要继续革命,你先得保住自己的命呀!
我不信那套歪理。
我只记得,那一年聂将军来看望驻扎在咱村的白求恩大夫,那天轮到我家管饭,我们心疼白大夫手术辛苦,就多蒸了几个山药蛋。
因为敌人封锁,供应极其紧张,白求恩和聂将军他们也得按粮食定量付给我们饭票。白大夫发现我们端上桌子的山药蛋比平时多了。白大夫拿起山药蛋掂量掂量,对我说,老乡,你给我的山药蛋多了,应该退给你。山药蛋是好东西,我们不能多吃,伤病员更加需要。
聂将军也想让白大夫多吃点,他要多付给我们一份饭票,希望白求恩留下那几个山药蛋。白求恩大夫还是不同意,他说,你今天多花一份饭票,你明天就得少吃一顿,说不定明天你就要指挥一场战斗,将军,你不要忘了你的使命。
那一顿饭,白求恩大夫和聂将军硬是没有多吃一口。
豆庄村的支书派人给我送来五斤棒子面,他是好意,但这来路不明的东西我退回去了。我是和白求恩和聂将军握过手的,我不能多吃多占,我不能脏了我这双手。
救我一命的是我在山里挖到了一窝茯苓。
这几十年,上级叫干啥我就干啥,尽管我干了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干了些劳民伤财的事,干了些事与愿违的事,反正,我一直都跟上级走,没有落下一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