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枝一叶:望见天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尧山

    廖彩云的爸爸妈妈见到女儿接到的客人,侄儿廖必忠和他的同事们也一起来了,显得分外的高兴。

    彩云妈妈拉着梁青箐的手,问寒问暖,感谢梁青箐搭救廖彩云的话,又说了一大箩筐。

    梁青箐打量着老人家,觉得彩云妈妈特别像《红岩》中那个双枪老太婆。

    饭菜早做好了,彩云和她的父亲张罗着邀请大家入座。廖必忠说王典庄和梁青箐是远方的客人,请他们坐上席,王典庄和梁青箐坚决不肯,最后彩云妈妈拉着青箐在上席落座,彩云爸爸和典庄,廖必忠和司机老王分坐左右,加上廖必忠的两个同事,已经满满一桌。

    彩云和她的闺蜜以及弟弟妹妹另起一桌,桌子虽小,菜品却一样不少。

    早闻四川人好客,梁青箐今天算是长了见识了,腊肉、腊肠、卤煮鸡、辣子鸡、白斩鸡、熏鹅、卤鸭、豆瓣鱼、酸菜鱼,还有梁青箐没吃过过的酥肉、芽菜扣肉,羊肉蒸笼……大方桌子摆放不下,只得一样尝尝便撤下去,换上另一盘。酒也是名酒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两种酒都是廖必忠孝敬姑父姑姑逢年过节送来的,平时没舍得喝,留到今天,全都拿出来了。

    廖彩云自己没顾得上吃饭,跑前跑后做他们的服务员。

    梁青箐尽管在饭店里见过世面,今天这样丰盛的宴席还是让她震惊。前几年,不断有四川女子被贩卖到河北,都说是因为没饭吃,她的印象四川很穷。今天所见,却截然相反,这里比唐尧农村要富裕多了。她试探的问身边的老太太:“大娘,你们也太客气了,你们这一桌菜,得花费多少钱呀”

    “花啥子钱嘛,除了买二斤羊肉,其他都是自己养的,昨天我们才卖掉一口肥猪,鸡鸭鹅不用花钱买,鱼也是自己捞上来的,五粮液嘛,自己也是舍不得花钱买这个,是我面前




第三十七章胸藏画卷气自华
    廖才云对王典庄是:“我表哥不是说想吃你们那边的小米粥了吗你打开袋子给表哥拿些小米走噻。”

    “对!对!”王典庄立即打开他那个大麻袋,除了一些大枣,核桃,柿饼以外,麻袋里还套着一条大面袋,他拎出大袋子,里面是满满一袋小米,但是,小米里还埋着一个布袋了,他小心的提出那只由小米保护着的袋子,解开袋子,露出来一块由麻绳捆绑的方形的东西,解开麻绳,再撕开一层一层的棉纸,最终露出来一块汉白玉浮雕画。

    王典庄捧着那块沉甸甸的汉白玉石板,双手送到廖彩云面前,说:“这是我十九岁的时候的一幅习作,存放了六年了,一直没有赠送合适的人,希望你能喜欢。”

    大家都挤到跟前来看这幅作品。

    整个画面是一张硕大的孔誉绿的荷叶镶嵌在画幅的下半部,上半部是两朵并蒂白莲,一朵已经恣意开放,一朵含苞欲吐,构图简练,技法娴熟,看不见鱼游蛙鸣,却有风起青萍之末的感觉,不见盈盈水珠,却见恰恰濯出涟漪的清新之态。左下嵌刻着王典庄的签名和创作日期。

    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人都赞誉有加。

    廖彩云和她的两个闺蜜抬着那副石雕作品,禁不住喊叫,重得很呀,起码有二三十斤重吔。

    廖彩云对王典庄嗔怪道:“你个瓜娃儿,憨惨了,五十斤小米,不值钱的大枣核桃,加在一起,一百多斤重,你就硬是背过来了,你晓不晓得累”

    闺蜜打趣道:“人家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情重,你这个男娃儿,是千里送石雕,礼重情也重,巴实人才做这巴实的事,好感动噻!”

    廖彩云确实眼圈都红了。

    王典庄说:“彩云,我喜欢在石板上作画,等到今后条件好了,时间许可了,我就天天为你作石版画,在我心中,有画不完的画。今天,你就先收起这一副吧。”

    这个高大英武的太行男儿,看似朴拙,却内藏锦绣,胸藏画卷气自华,廖彩云果然好眼力。

    梁青箐只听典成说过,他二哥王典庄跟他的姥爷和舅舅学习过石雕技术。姥爷舅舅是很有名气的石雕艺人。他们松家峪是著名的石雕之乡,附近一些村庄,已经有上千年的石雕工艺传承,北京的许多著名石雕作品都是他们创作的。今天梁青箐也是第一次见识到王典庄的作品,确实有些功底。外表粗犷的王典庄其实也很内秀。她倒觉得和她廖彩云蛮般配的,原来生怕会委屈了廖彩云的担忧没有了。

    廖必忠拿上王典庄送给他的小米,和典庄与青箐握手道别:“你们多耍几天再走吧,我表妹就拜托给你们了啊。”

    一路劳顿,她接受主人的安排,睡觉去了,任凭典庄和彩云说悄悄话去。

    第二天,在廖彩云的坚持下,王典庄随廖彩云去当地乡政府领取了结婚证,第三天,他们就登车回程,只有彩云妈妈陪女儿北上。

    王典庄和廖彩云、王典成和梁青箐的婚礼同一天举行。

    二十五岁的王典庄娶了个二十三岁的廖彩云,二十三岁的王典成娶了个二十五岁的梁青箐,年岁相当,丈夫相貌堂堂,妻子秀气漂亮,没有人不夸赞的。高兴得典庄、典成爹娘成天合不拢嘴。

    &n



第三十八章 我们都平凡
    尧谷村的赤脚医生王典和来了,他和王典成他们是叔伯兄弟。叶西在的时候,王典和只给牲口治病,叶西走后,他去县里接受了三个月短训,回来便接替了叶西的工作。典成要过来找叶西给他的孩子看病,要他一起过来介绍一下病情。

    王典和见了叶西十分热情,拉搭了一会,便介绍了他给王乐乐治病的过程。

    乐乐一岁半时发了一次高烧,高烧的原因王典和判断不清,看到围着孩子着急的老老少少,他安慰大家,可能是感冒发烧吧,他说为防肺部发生炎症,用上消炎药保险些,他在培训时,就知道青霉素链霉素容易过敏,一是做过敏试验他判断不准,二是也嫌麻烦。他就给乐乐打了一针庆大霉素,见还是高烧,他又给孩子打了一针卡那霉素,他就这样,庆大霉素加卡那霉素,连用了四天,孩子烧终于退了,都觉得病好了,一家人都感谢王典和。典成还捉了一只甲鱼送给典和。

    后来发现他们再教孩子读诗词时,孩子口齿不清了,发音越来越不准,孩子还特别好烦躁,教他念诗词就烦,再观察,发现他听力下降了。

    典成去咨询典和,王典和说,养养吧,过些时间就该好了。王典成去北京看望杨改改时,典成本来就想问问叶西是咋回事,一看改改姐病情很重,大家心情不好,他话到嘴边就咽下去了。他不愿孩子的病给叶西添麻烦,他反而忙着给去公安局的同志提供贾友才的犯罪线索,跑东跑西,白天黑夜不归家。

    叶西听完王典和的介绍,心里直喊糟糕,王典和不知道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都和链霉素同属氨基糖苷类药物,这类药物使用不当就会损害听神经,甚至造成耳聋,这种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造成终生聋哑。何况王典和把庆大霉素和那拉霉素一同使用,不光不会增强疗效,反而是副作用叠加,一个一岁半的儿童,使用了成人的剂量。

    可爱的王乐乐受害了!

    叶西不便多说,他为孩子着急,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在尧谷村的几年间,王典成就经常找他聊天,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杨改改向叶西求婚那天,王典成就极力主张他接纳杨改改。后来因此成为了亲戚。他们彼此就更加亲近了。

    他莫名奇妙的把心头的焦急变成怒火,他冲着王典成喊叫:“你混蛋,你为啥去了北京也不告诉我孩子的病情,孩子的病耽误了,你真混!”

    “你不是会治聋哑吗王石头的耳聋你不是扎两次针就扎好了吗”

    “两码子事,他是放炮把耳朵震坏了,乐乐的病不一样,他有成为聋哑的可能。”

    叶西的话把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傻了,王典成像个木头桩子,一言不发。遇事一向不慌不乱的梁青箐此时已是六神无主,忙着做饭的廖彩顾不得做饭了,她已经是流泪不止。因为精神病治疗而变得呆痴的杨改改此刻却比谁都清醒了,她冲叶西说:“哥,你冲典成发火没用,你赶紧带着孩子去北京,托咱爸爸以前的同事,到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给孩子瞧瞧,看看有没有办法治疗,不要怕花钱,只要有办法就行。”

    只能这么办。

    当天,王典成夫妇拿上他们这些年所有的积蓄,把养鱼池的工作全部托付给了王典庄和廖彩云,在叶西的陪同下直奔北京。

    他们不敢让典成这个二把刀开车去北京。在火车上,一边玩耍的王乐乐突然结结巴巴的念:“烟村……四五家……”典成两口子喜极而泣,叶西脸上也露出一丝欣慰,今后,只要治疗措施得当,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望恢复。

    叶西告诉典成和青箐:“在北京确诊后,咱们给孩子配最好的助听器,下功夫培训孩子的语言能力,幸好他的听力还没有完全丧失,治疗还是有希望的。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聋哑。”

    在北京奔波了几天,医院掌握了王乐乐听力损害的准确数据,给乐乐配了一副德国产的助听器,叶西一再向典成两口子强调,要牢记医嘱,孩子的语言能力恢复得好与不好,不要只依靠药物和助听器,全在于家长的语言训练。

    回到北京了,叶西要看望他的姐妹去,叶西邀请典成和青箐一起去,一是惦记家里养鱼池的工作,二是他们都知道,城市住房并不宽敞,容纳不了这么些客人,青箐说:“今后有机会我们再拜访去吧。你自己在家多待几天。回去了,我们就去看望改改姐,你别太惦记她。典成常常说,你还在村里的时候,你们就是铁哥们,你为乐乐尽心尽力,真和亲弟兄没有两样,感谢的话,我就不说了。今后的日子,咱们就一

    起抱团吧。”

    在从医院往家去的公交车上,叶西只觉得这车开的太慢,他恨不得早点到家,早一点看见他的姐姐妹妹。

    &nbs



第三十九章 短暂的团聚
    家里头,大姐叶东和大姐夫都在,三妹叶南的男朋友来了,四妹叶北从天津赶回来,她在信上说过的那个和他心心相印的原来的男朋友,因为毕业分配他回了江苏,已经分手了。现在的男朋友和她是一个系的教师,家也在北京东城区,今天也过来了。

    大家围着他抢着问这问那。

    四妹叶北冲他开炮:“哥,在你眼里,还有没有我们这些姐妹”

    叶东即刻制止:“四妹,你说的啥话,言重了!”

    “不是吗嫂子那么重的病,在北京住院,眼皮底下,他都不肯告诉我们一声。”

    叶南接话说:“四妹的话不对,哥,你不告诉我们嫂子病了,也不该啊!”

    叶西只得强辩:“她病得连人都不认识,连话都和她说不上一句,我怕你们看了伤心。不如等她病好了再看你们来,不好吗”

    叶北还是嘴不饶人:“今天,咋就你自己回来了咋不带嫂子来呀”

    叶西解释了带王乐乐来看病的原因,并且强调改改还得等些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要等她真正痊愈了再领她回家来。

    叶北还是强词夺理:“哥,这才是你和嫂子的家,那是嫂子的娘家,你们回错了家了。”

    叶北口口声声的这个家,是父母留下的五间房,前些年落实政策要回来了。目前大姐一家住着两间。其余三间,叶东给弟弟妹妹各留着一间。平时叶东管理着这几间房,拾掇得干干净净,弟妹回来随时都可以入住。叶北在天津,回来得少,叶西干脆不回来,只有叶南平时住单位单身宿舍,一月偶尔回来看看大姐。今天,还是几姊妹和叶西近年来的第一次团聚。

    叶西知道四妹嘴是厉害,但是,她心里惦记他和改改,出发点是好的,他笑着说:“四妹,你还得回学校上课吧,大家都得上班吧,我也得回单位上班去啊,丢下改改一个人在家不行吧再说,她精神还不正常,对一个新环境她不适应,对养病是不利的,四妹,你说说哥哥该不该让她回娘家去”

    这下叶北没话了,她跑到叶西跟前,扭着叶西的胳膊说:“哥,都想死你们了。你还没进家,我们都说好了,我明天跟着你去看嫂子去。”

    叶西抚摸着小妹的头发说:“好哇,你们再到乡下看看,农村这三四年变化大着呢。”

    叶北一直由叶西和杨改改供给上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了。虽说天津离北京并不远,但那时候不像现在通高铁,而且只休周日,回一趟家,一天时间都花费在路途上,只得加班积攒假期,攒够了才回来一趟。这次她倒休四天,抓紧时间,她可以去一趟唐尧。嫂子省吃兼用,供她上学,她心存感激,她一直还没见过嫂子,本来就遗憾。特别是嫂子病了,岂有不去探望的道理叶西理解妹妹的心事,所以他也同意明天一早就动身带四妹去唐尧。

     



第四十章 福兮祸兮
    叶北顾不上去看望她的嫂子,叶西便自己回到了杨庄子。

    幸好叶北他们没有来,来了也见不到杨改改。改改和她娘一起上了青虚山,昨天一早就上寺庙里拜佛,岳父杨洛宾说,这一去估计得住下半个月。

    离尧谷村和杨庄子不远有座青虚山。青虚山历史上是一个道教圣地,从辽代寿昌年间陈道义在青虚山传经布道开始到清朝末年,各种寺、庙、宫、观、庵发展到近百处。集佛道儒一山。

    青虚山的香火兴盛,每年三月十五到二十五的庙会,到青虚山礼佛问道的香客超过十万之众。

    香客除了来自本省和邻省的山西、河南之外,也有峨眉、苏杭、武当山、青城山各个名刹古寺的高僧、道长纷至沓来,盛况空前。

    青虚山胸怀无界,容纳万生万物。

    为了赶上头香,许多香客就提早住到山上。寺庙附近有许许多多的旅馆饭馆,为外地来的香客提供饮食住宿和交通。

    附近村庄有一个延续长久的习俗,或求财、或求子、或消灾、或祈福只要是家里有重大事情,需要求佛问道的,一概信众都可以自备盘缠,直接由寺庙里提供膳食住宿,到寺院里静修,短则三天,长则半年,信奉佛教的就在寺庙里和僧侣丘尼一同敬香礼佛,禅修期间,高僧大德带领俗家弟子,释经解惑。信奉道教的就在道观里和道长真人一起戒斋吃素,面壁修炼。

    像杨改改家这等稍稍宽裕的家庭,每年都向自己信赖的寺庙有不等数目的捐赠,寺庙对他们也优先接待。

    今年白草寺专门安排接待照料杨改改母女的比丘尼是园慧法师。这园慧法师剃度前是杨改改同村的闺蜜,就是那个和杨改改同时期怀孕的杨四丫。

    四丫的丈夫杨大贵三代单传,计划生育政策又只准生一胎,大贵父母天天烧香求菩萨保佑,祈祷四丫给他们家生一个传宗接代的孙子;孙大贵也去庙里许下宏愿,只要送子娘娘给他家送一个男丁,他要卖掉家里的那头黄牛,给观音娘娘重塑金身。

    在杨改改被贾友才报复流产,住院切除子宫后五个月,杨四丫顺利分娩,生下的是一家人期盼的重七斤二两的胖儿子。他们给孩子取名字叫杨恩来。

    杨大贵果然卖牛还愿。为了弥补没了耕牛的不便,他东凑西借,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忙时耕地,闲时跑跑运输,挣钱还债。

    冬天去煤矿给各家各户拉煤炭,春天给盖新房的人家拉水泥、河沙、给开小卖部的去进城拉货,总之,他不让自己有半点空闲。因为如愿以偿的得了个大儿子,他干啥都有劲头。杨大贵不管在忙什么,不管多累,心头都惦记着儿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抱儿子亲亲儿子。即使孩子睡着了,他也把孩子摆弄醒,然后再呵呵的哄孩子入睡。孩子的尿布都是大贵娘抢着洗,从来不让四丫沾手。他们只要求四丫哄好孩子就行了。只要有点好吃的,公公婆婆和丈夫都尽量劝四丫多吃。待到孩子也能吃东西了,鸡蛋肉啥的,只怕四丫和孩子吃不够。杨恩来长得胖滚滚的,喜欢的四丫恨不得咬一口孩子的屁股蛋蛋。

    不出远门,开手扶往地里送粪时,大贵就像袋鼠似的,把孩子兜在怀里,孩子见拖拉机哒哒的跑,高兴得咿咿呀呀的喊叫,杨大贵更是哈哈直乐。

    杨恩来一岁半,已经会喊爹娘、喊爷爷奶奶了。
1...56789...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