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起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赤血萌萌

    总算留了几分面子没有直接批评曹节。

    曹节一大把年纪,此时只敢跪再地上诅咒发誓说:“臣绝无此心,否则天打雷劈不得好死!”他不知道,如果按原来的历史发展,曹家的曹操、曹丕父子最终还是做了王莽。

    曹鼎也趴在地




第一百六十五章 治大国岂烹小鲜
    何贵人脸上的严厉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便转出了忧愁:“加上昨天一起投毒案,已经是四个月内第五起。宋皇后买通宦官、宫女,开始是夜里偷偷进来截杀辩儿和我,之后改为射击和投毒。这样下去我真的好担心辩儿。你想想办法吧!”

    皇宫是个神奇的地方,说好,它富丽堂皇,是帝国的权力中枢,人人向往和仰视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个夭寿阴暗之地,许多任皇帝、嫔妃都在迈入中年就夭折了,更多的皇子流产或活不到成年,而且越到王朝后期越严重。

    宫里的宦官、宫女们称为诅咒,或冤死鬼太多的结果。

    生产之后,何贵人极少单独与刘备说话、见面,更不要说有亲密行为。她仿佛已经看到儿子登上皇位、自己登上皇后宝座的一天,于是把当初的露水姻缘看做生命中的污点,竭力想抹去。若非还顾念一些刘备的出谋划策的功劳,或许早就盘算着把他赶走甚至抹除掉。

    面前的何贵人,还是那么高挑迷人,因为生育和哺乳,原本略有些瘦的身材,愈发丰满起来,像熟透的水蜜桃一样鲜美多汁。她的胸原本就很挺拔,现在愈发高耸起来,展现出致命地吸引力。配合不到二十岁的青春活力,根本看不出生育过,此时的何贵人,是五千万汉人中排名前十的绝世美人。

    即使猜到何贵人心思复杂起来,刘备也难以拒绝她的一颦一笑,忍不住为她谋划起来,甚至只为她展颜一笑,为她接近时吐气如兰。或许到此时,刘备才开始理解为何汉景帝、曹操、曹丕、李世民、赵匡胤等人,在已经拥有数不清的美人时,仍无法拒绝人妻的美。

    。。。

    一次特殊的小型朝会在皇帝书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尚书卢植跪在一案旁专心致志做着记录。

    皇帝刘宏:“从三月至今,中原一直少雨,干旱如同去年,如之奈何

    朕提前把话说清楚,诸位或是朕的元老重臣,或是朕的师傅,或是朕的亲近之臣。诸位今天也不要分什么宦官党、清流党,关东、关西,北方、南方,我们专门谈怎么解决干旱少雨的问题!”

    大长秋曹节:“连续两年干旱,税收不上来,国库匮乏,难以赈灾,宫中率先消减用度,我这头发都败了不少。”

    尚书令曹鼎:“老子曾说治大国者如烹小鲜,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如今天象、气候异常,若能有重臣站出来承担责任,一定会转为风调雨顺,转危为安,陛下姑且待之。”

    皇帝刘宏不为人注意地翻了翻白眼,感觉去年刘备提出姑且待之的方法,是天马行空,如今曹鼎再提出,就丝毫不出彩,毫无新意,正常人都能想出来。

    光禄勋刘宽是皇帝的师傅之一,咳嗽一声,把皇帝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就像给皇帝上课时一样:“曹尚书言之有理。治民贵简,不贵繁!

    大汉人民众多、有些有学识,有些不通文字,有些富有、有些贫穷,有些居住在平原,有些在山上、水旁。地域广阔,气候差别也很大,交州整年不雪,幽州冬天有四个月,东部四季多雨,夏秋有暴雨,西北凉州、并州河套终年少雨。

    五千万人口,南北、东西都接近万里,不容易适应繁复和多变的律法、政令,所以必然尚简单。

    所以从朝堂上改变全国的政令,意义不大。正确的方式是精选刺史、御史,加强对地方官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挽救大汉最后一策
    毫不在意几位高官怀疑的目光,刘备昂首侃侃而谈:“小子在太学读书和做郎官时,查阅一些资料。河北幽州辽东郡户约六万,人口约二十八万。河北冀州魏郡户约十三万,人口约六十九万。

    中原豫州汝南郡户约四十万,人口约二百一十万。中原兖州陈留户郡约十七万,人口约八十六万。

    江南扬州丹阳郡户约十三万,人口约六十三万。”

    刘备继续说:“初到雒阳,才看到这些数据时,小子就以为汝南郡面积最大,陈留郡其次!以为辽东郡只有陈留郡三分之一面积,以为丹阳郡比魏郡小呢。”

    众人皆哈哈大笑。

    曹鼎指出刘备的错误:“大错特错,陈留郡面积最小!魏郡差不多。

    汝南郡的确很大,与辽东郡接近,大约有四个陈留郡、魏郡那么大,但也不是最大的。

    总而言之,丹阳郡最大相当于5个魏郡,辽东郡、汝南郡其次,陈留郡、魏郡最小。”

    刘备:“依据孙武的说法,既然丹阳郡的面积相当于5个魏郡或陈留郡,人口即使不是魏郡或陈留郡的5倍,也不应该比他们少啊”

    曹鼎:“老夫曾在吴郡做过太守,与丹阳郡相邻,你这个问题,问老夫算是问对了人。陈留郡、魏郡几乎都是平原,丹阳郡多山地、丘陵、沼泽,气候炎热,所以人口较少。”

    刘备:“小子开始时也如尚书令一般作想,直到去年有一段时间到九江郡剿匪,发现淮陵丘陵地区,一样有人耕田种地,才发现水田的收获多时可以达到粟麦的两倍!而且江南能做到一年两熟,陈留郡二年三熟,魏郡一年一熟。小子因此认为丹阳郡完全可以容纳200万人口!”

    曹鼎:“不可能的,丹阳地近山越,山越人多勇猛能斗占据了不少地方。丹阳的汉人若多了,一定会与山越人发生争斗,争斗就有死伤,有死伤人口就上不去!”

    刘备:“尚书令说得极正确。若仅仅依靠丹阳本地汉人,或许需要上百年,丹阳等江南地区才能接近黄河以南的人口密度。

    同时陈留、汝南等中原郡,人口密度又太大,一旦发生旱灾、洪灾轻则人民流离,重则聚众对抗官府,更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学陈胜吴广,起兵造反。

    臣以为,不如迁移司隶、豫州、兖州、徐州、冀州等地之民,充实扬州和荆州的中部、南部,既能缓解灾害,更能为国家开垦田地,还能避免流民聚集闹市,一举三得!”

    杨赐率先摇头:“异想天开!南方卑下潮湿,丈夫多早早夭折,把北方和中原士民迁移过去,不等于流放吗谁会愿意去”

    刘备:“不愿意去可以给优惠政策嘛,例如三个人给100小亩田土,六个人,给200小亩,再免除头三年赋税,想去的人一定会很多。”

    杨赐:“你认为迁移多少人去合适”

    刘备:“陈留郡八十六万人,迁移十万比较合适,最少把零头迁移过去吧。整个兖州400万人,迁移十分之一,40万人毕竟合适!前汉从高祖到孝武帝,多次迁移关东富户到关中居住,这一方案正是效仿之前的国策!”

    如果继续循着原本的轨道发展,数年之后的黄巾起义,十数年之后的诸侯混战,中原与河北地区都是战乱的重灾区,人口损失十分惊人。到三足鼎立之时,中原、河北加起来竟然只有不到四百万人口,还比不上战前兖州一州!刘备真心地认为,应该迁移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南下,既保存了汉文明的人口和文化,说不定还能大大减少黄巾起义的规模和带来的人口损失。

    &nb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后汉之所以倾颓
    眼见着强大的汉帝国逐步走向深渊,繁花似锦的雒阳可能会被付之一炬。在神都生活了一年刘备,终究怀着不忍之心:“陛下,诸公,小子刘备对大汉面临的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认为主要有三大难题:

    昔日光武皇帝英明神武,数年时间便清扫群雄,恢复大汉正统。立国快速的原因之一,跟得到世家豪族、中小地主的支持有不少关系。所以天下平定之后,中原的河南、河北地区的土地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尤其以南阳为甚。

    郡县没有足够田地兑现给回乡复员将士的奖励,不得不采取大量开垦荒地、填平河湖的办法,经过100多年,人口日益滋生,河南、河北连田阡陌,林地面积剧烈减少,越来越多的河道被侵占,这就造成了多雨则涝,少雨则旱。

    地少人稠密是大汉面临第一个难题!”

    相较于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才是后汉先天不足,“后汉之所以倾颓”的主要原因。如果想缓解阶级矛盾,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当然是可行方案。可惜在华夏,除非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让地主们自愿损失利益,不仅会得罪大量世家豪族乡绅,在具体执行上难度太大,也几乎不可能。

    商鞅变法最终虽成,商鞅却五马分尸;吴起为楚国变法,死于反对贵族的乱箭;王莽的改革将提前导致了新朝的破灭。这些变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损失大量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被群起而攻之!

    这也是刘备建议迁移无地、少地百姓南下长江流域,或到北疆、西疆定居的原因——做加法的改革容易,做减法的改革困难,前者只需要略加引导和诱惑,后者或许要经过流血的斗争。

    杨赐质疑道:“中原地区确实如你所说,可关中地区人口比前汉稀少,为何降雨却少了”作为关西人,眼见关西降雨日益减少,人口流失严重,心怀忧虑。

    刘备:“光禄大夫问得好,这是大汉面临的第二个难题,降雨减少、气温变低!

    大汉的多数降雨是温暖的南风东风从东南海上吹过来的,一般气候越温暖,西面、北面的降雨就越多。

    春秋、先秦、前汉时期气候温暖,降雨更多。如今气温逐渐下降,所以降雨减少。”

    曹鼎:“可笑,你所说的不过是猜测而已。去年夏天够燥热吧,哪里有雨气温高与降雨多哪里有关系明显与实际不符合!”

    刘备:“我不是指某一年的气温,而是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如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尚书令一定听过《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渭南千亩竹’吧。若冬季经常下雪,竹子就容易死,所以主要分布在温暖地区。听关中的客商人说,如今关中已经看不到大片的竹林,可见气温确实下降了。”

    皇帝刘宏从没听过这么新颖的**,挥手制止还欲发难的曹鼎:“有二就有三,第三个难题是什么”

    刘备:“第三个难题是鲜卑南下,羌人东迁!”

    皇帝刘宏:“这两者之间莫非有联系,或者相同的解决办法”

    刘备:“确实有联系,也与第二个难题有关。

    气温下降,降雨减少之后,高原雪线下降,羌、



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七岁的关长生
    “来,长生,喝酒。瞧你这没用的歪样,长这么大个子,喝个酒都不行。”

    “不。。。喝不下了,父亲让我少喝酒。”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你在外面,叔还能管得着来咱两喝一个。”

    长生姓关名寿,长生是小名,就像来福、丰收、招财、健康一样,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的良好愿望。关寿从小身高体长,不到二十岁就有八尺多高,换成米超过1米85。如果不是面容有些稚嫩,看起来以为有20余岁。去年郡里征发壮丁到雒阳为正卒,恰巧父亲病了,关寿就虚报年龄,蓄了胡须,顶替父亲来服役。

    雒阳有南北军数万,包括“士”与“卒”,卒者服兵役者也,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就更换一遍,仿佛后世义务兵,就像关寿这样的正卒。士则指长期服役、技能熟悉的士官、各级军官,他们有不少带有家属。士、卒和家属为雒阳的消费做出不少贡献,每逢休沐时间,同乡士卒就结伴走出营地,到附近集市逛街、玩耍,喝酒,赌博、找女人。

    关寿年龄小,十分担心虚报年龄的事情被发现而遣返回去,一直以来竭力低调,凡事不争先。他身长体大,力气惊人,在一群七尺上下的士卒中显得鹤立鸡群。加上训练认真刻苦,干活从不偷懒,又识文字,很快就从普通士兵中脱颖而出,担任了伍长,之后升为什长。军队是讲能力的地方,反而没多少人在乎他年龄。

    转眼间一年服役期快到了,即将归家,关寿便和几个要好的士卒出门找乐子,于是就到最近有名的天上人间吃饭喝酒。

    关寿回想起前几天军侯杨奉专门召见,建议留下来做营士,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转为志愿兵,心里有些郁结,喝了一大口酒:“咳,咳,咳。。。”

    几个老乡哄笑着:“长生还得练习啊,哈哈,舞刀弄剑你是一流的,喝酒还是我们更行。”

    。。。

    杨奉本来就是河东人,颇有勇力,与关寿算是同郡人。一问之下,关寿老实交代,才知道他才17岁:“想当年乃公十七岁时候,走马斗鸡,顽皮无度。你如今已当什长啦,好小子,以后跟乃公好好干,少不了的好处!”

    关寿感激地下拜:“大人提拔和关照小人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只是阿父疾病缠身,小人于是替父从军。小人在雒阳,时时担心阿父身体,希望能回家尽孝。”

    杨奉有些遗憾:“罢了,你一身武艺,回乡要继续练习,可不能荒废掉。乃公让书吏给你写个履历,我再给盖个印章,算是推荐,也方便你回乡找事情做。”

    关寿再拜:“军侯大人之恩,小人没齿难忘,日后定加倍回报。”

    然而找了几次,书吏一直坚决要求给1000钱才给开履历,说是因为关寿年龄不符合要求,盖官印的履历得承担风险。同乡们都说不给钱一定拿不到履历,拿到了回乡也不见得一定有用。

    关寿一身本事哪里受得这种委屈,冲上门去找杨奉讨个说法。

    杨奉一直避而不见。这才印证了的同乡的说法。

    。。。

    今天终于拿到履历,可上面却写得是一般兵卒,关寿怒气勃发,当场就要打那个书吏,要不是被几个要好的死死拉住,早就犯了军法。

    “不就是开具个履历么明明我已经是什长为什么写作一般兵卒这些恶吏,只要有一点权力也要用到极致。”

    一人说:“喝酒,喝酒。你知道为什么没有给你出这个什长履历因为写给旁边乡的王二虎啦,人家使了二千钱!”

    另一人说:“杨军候要你作营士,你既不愿意,就不是自己人,收点钱本来就是惯例。要不然杨军候哪有钱养小妾我开伍长履历也是交了500钱的。”

    关寿越发怒火中烧,一拍桌子:“军队里面都如此**,大汉怕是要完!”

    旁边一



第一百六十九章 扫*黄
    “我就不信,没个什长的履历,回乡找不到事做!”

    回河东的路上,关寿不断给同乡们重复这句话。

    自雒阳出发,向西北到达平阴县,北渡黄河,不久进入河内郡轵县。轵县向西行,南面从平原渐渐变为丘陵,北面从平原变成太行山,西行数十里,就是箕关,属于太行八径之一的轵关陉。

    箕关为群山环抱,官道狭窄处,不过数米,数百居民住在官道下。

    轵关陉从河内轵县到河东绛邑或安邑,共计约500里,中间在垣曲乡分路。北面道路通向绛邑,再往北可以到达并州。南面道路通向安邑,一路向西是关寿的老家解县,再向西从蒲坂过黄河,可以到关中平原的渭河北岸。

    500里官道也算繁荣,虽然路途凶险,商队却不少。关寿他们也遇到几伙小蟊贼,都被关寿轻易收拾了:“若是找不到事做,我也可以当保镖嘛。”
1...4142434445...1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