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一切都很恬静而自然……
王卜鸣已开始提笔挥毫,“大学之道”四字一气呵成,跃然纸上。这四字是廋金体,这宋室王朝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
这种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写完之后的王卜鸣很是开心,笑咪咪地邀请自己的孙子王九与案前品苟的老祖、宋远侨一同品鉴。
“‘大学之道’……嗯……”宋远侨看着,正待评论。
忽然一旁传来稚气的童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众人一时尽皆愣住了。
举杯正冲茶的王九一时失神,手中的茶壶未曾拿稳,“啪”地摔于地上,摔得粉碎。这紫砂壸虽然名贵,但这王九正听着童音朗朗的诵读声而不自知……
任罄听着小守仁背诵着《大学》,转头泪水夺眶而出……
王卜鸣则是身心一震,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突然,猝不及防,卡住了嗓子,笑中加上了咳嗽,笑得弯下了腰……
老祖、宋远侨则与王九一般,愣在当场……
堂上只有守仁的朗朗诵书声,就连那七毓,亦是感觉到大人的异样,静静地站在堂上,一声不吭,静看自己的弟弟……
这小守仁,实在是语出惊人,自出娘胎以来,便不说话,但乍一开口,便惊吓四座,出口便是圣贤书!
第358章 京杭大运河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诗剑诀 ”查找最新章节!
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二月,张辅与沐晟组成的明朝大军,与陈季扩在安南与哀牢(老挝)交界的爱子江决战。
这一次陈季扩又用上了安南特有的秘密武器----大象战队。
上一次张辅攻击安南的时候,曾经与大象战队交过手,当时他用的是火攻,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明朝军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此次陈季扩所用的大象战队,正如王九所估量,足足有战象八千头。
一头象重达数千斤,一旦奔跑起来,其力量更是不可小觑。这些战象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由驯兽师驱使,它们不知道朱棣是谁,明朝有多么强大,它们只知道听从驯兽师的命令!
群象踩踏大地引起的震动,让明朝军队每个士兵都心有余悸,胆战心惊。
与安南军队交战多次,王九所传的示警,张辅当然知道他们有战象军团,可真正看到场面如此宏大的象群朝明军奔来,他也不得不佩服安南的这支象兵军团!
幸好,张辅早有准备,如上次一样他命令部队弓箭手射出带火的箭,又用火枪射出愤怒的子弹。不过,这样的子弹射到大象身上,还不够给它们挠痒。最厉害的是,张辅命令弓箭手组成两个方队:一队专门用弓箭瞄准那些驱使大象的驯兽师,驯兽师一死,象群就乱了阵脚;另外一队专门射击大象的鼻子,大象的鼻子就是它的手,鼻子一受伤,象群就变得烦躁不安。
一时间,箭矢铺天盖地,如飞蝗一般射向象群,象群开始有了小范围的骚乱。接着,茫然失措的大象朝着来时路狂奔,将安南军队冲得七零八落,陈季扩完败……
后经多方搜捕,终于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一月,于哀牢(老挝)蒙册将陈季扩全家活捉。至此,持续数年的安南简定之乱彻底平定!
奏响胜利的凯歌,张辅命人押解陈季扩全家回到京城。
朱棣下令,让原来任“交趾副指挥使”的李彬接替张辅,主持安南全面工作。而那钦差大臣王卜鸣自然还呆在交阯除享天伦之乐外,每日至衙门协助处理一下民生事务。
为何永乐帝朱棣不派张辅在安南多驻扎些日子,或者直接就任命张辅在安南当一把手呢主要是朱棣担心北方的战事吃紧。当然,还有另外一摊子事,朱棣一直筹划的“迁都北京”已经迫在眉睫,提上了正式的议事日程,而为了迁都还需要疏通大运河。
更重要的是,首都一旦迁移到了北京,北京的军事力量就必须加强,不能让蒙古人对首都造成威胁。要知道,蒙古部落虽然最强大的鞑靼被基本打压下去了,可还有瓦剌和兀良哈部落并未彻底消灭。这两个部落,一个在西部,一个在东部,虽然现在口头上称臣,可蒙古人的老病根是说反悔就反悔,不能不防!
兀良哈部落就是著名的朵颜三卫,这支部队曾经是宁王朱权的部下,共设有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曾在朱棣发起的奉天靖难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调张辅回京,实则是为了防止蒙古人作乱。
为运粮北上,在永乐元年(1403年)始,朱棣便任命陈瑄为漕运总兵官,负责物资运输,每年向北京和辽东运粮五十万石。
陈瑄采用海运、陆运、河运三种形式多拉快跑。但是,海运风大浪高,经常发生沉船事故,多次与倭国海盗交手,非常危险。陆运靠牛拉肩扛,民工像牛马一样辛苦。绝望之余,他把殷切的目光投向京杭大运河。
但此时的大运河得了病----“肠梗阻”,不能全线通航。有的地方长达近二百里均为是陆地,由山西、河南民工转运粮食;有的地方需要爬坡上坎,靠人力搬运物资。而且运河水量无法调节,河里有水船就走,河里无水船就歇。走运河,实在太憋屈了!
为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首先要打通山东境内的会通河。
永乐九年(1411年)二月,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主持整修会通河。会通河在元代还能使用,至元末已经无人行船。洪武年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会通河淤积上百里,完全沦为臭水沟。
宋礼等人发动三十万山东、江苏、南京等地的农民工,大规模整修从济宁到临清长达近四百里的运河段,引入汶水、泗河抬高水位,修建闸门和水库调节水量。永乐十三年(1415年),会通河竣工。为降伏黄河水、保护会通河,宋礼又发动十万河南民工治理黄河。
京杭大运河三千多里的河道,终于全线贯通!
使用河运的人逐渐增多,走海运的人几乎没有了。沉寂多年的运河热闹起来,一时间万艘船舶云集,运粮的船队络绎不绝。大运河虽全线贯通,但是河道淤积,两岸残破,有的地方逆水行舟,费时费力。
陈瑄运粮北上,遭遇到极大的麻烦。
陈瑄在湖广、江西制造三千艘平底浅船,运输这两个省以及江浙的大米北上,每年运力达到二百万石。这么多粮食运到江苏淮安后,运河还是断头路。民工把粮食搬下船,改用陆运,经过仁、义、礼、智、信五座水坝,然后再进入淮河北上。过一个坝,犹如翻一座山,人要脱一层皮。过坝类似船闸的斜面升船机,船舶先卸下货物,用辘轳绞把船拉上坝,然后下坝。经过五个大坝后,再把货物装船运走。之后在淮河逆水行驶六十里,到达北岸的清河口,继续北上。
大运河要成为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必须实现直通淮河!
苦恼不已的陈瑄,到处访问百姓,向老者请教,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开凿清江浦。
他沿着宋代乔维岳开凿的沙河旧址,开凿二十里清江浦河道,引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水,并修建新庄、福兴、清江、移风4座水闸调节水量,这样,船舶可以直达淮河边上的鸭陈口,不用再翻坝了,航程也大为缩短。
第359章 猛夫建都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诗剑诀 ”查找最新章节!
长江北岸有三个运河口:瓜洲运口、仪真运口和白塔河口。
江浙来的漕船一般通过瓜洲运口北上。陈瑄动员镇江、扬州、常州、仪征等地二万余人,疏浚瓜洲坝河道,并设置两座减水闸,成为比较完善的通航枢纽。湖广、江西及长江上游来的漕船沿长江东下,一般进入仪真运口,进入仪扬运河。陈瑄对仪真运口和河道大力疏浚,使它们方便通行。
运河的另一过江通道是泰州白塔河。江南来的船舶从孟渎河到达长江,再沿长江上溯三百里,到达瓜洲运口,然后北上,不仅跑冤枉路,而且江水滔滔,很不安全。
而离孟渎河不远,有条水浅狭窄、行船不便的白塔河。陈瑄大力开凿白塔河,直通长江。这样,江南来的船出了孟渎河,通过白塔河,就可以直接北上了。
运河淮阴至徐州段,借黄河河道运输。黄河经常决口,一条大河变成很多条小河,船走不了多远就容易搁浅。而在百步、吕梁,却是乱礁纵横交错,水势汹涌,一不小心,船只撞上礁石,一船货物就泡了汤。陈瑄组织人力凿掉乱礁河段的巨石,建立闸门蓄水。黄河水变得平缓,行船安全了,运河北上的通道变得顺畅。
淮扬运河以西是大大小小的湖泊,在广阔的湖上行船也不安全。陈瑄全面督浚淮扬运河,增筑高邮河堤,在高邮湖堤内凿渠四十里,避开风涛之险。又大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长堤,运输条件则大为改善。
陈瑄沿运河建立大型物资转运枢纽,在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通州等地建立大仓库,漕船分段运输,保证北京供应。沿运河一线,建设近六百个管理处,有士兵保卫运河、引导船只,如果船只搁浅,则有专人拉纤(即“纤夫”)。他们光着脊背,喊着整齐的号子,拉着大船艰难跋涉,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地落在石堤上。
运河上的纤夫,的确是一幅不错的绘画素材。
陈瑄还建设很多水闸和水库(即“水柜”),使运河雨季行船安全、旱季河不干涸。
这样,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大增加。
陈瑄运粮,由以前的每年二百万石增加至五百万石,朱棣不再担忧北京的吃饭问题了。
大运河由此开启长达五百余年的物流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成为中国空前融合的纽带,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其作用不亚于今日的铁路!
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六十九岁的陈瑄在淮安一线勘察水利,倒在其为之治河数十年的河堤之上,不幸病逝……宣宗追封其为平江侯,隆重地举行国葬。他为治水贡献毕生精力,做的运河规划,目光长远,精密周详,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未失误、犯错,功勋远超东周时期的水利专家郑国。
而这陈瑄虽然一开始为武将,但被永乐帝朱棣却安排于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漕运总兵官,负责物资运输,直让人笑掉大牙。
但这陈瑄在此位上,一做便是数十年,做了一件泽被苍生的大事情----疏通京杭大运河,最后倒在为之奋斗终生的河堤之上,这与大半生在海上航行,最后魂归大海的郑和却是何等的相似。
大运河通了,但老百姓的负担并未减轻。每年五百万石粮食自湖广、江西、浙江及苏州、松江府运到北京,三千里路,艰难跋涉,但是朝廷不出一分运费,全由百姓承担。
江南百姓上缴的公粮,还需要自己运至山东临清、江苏淮安、徐州等地,搬到政府指定的官仓里,一来一去要花一年时间,再由运粮兵运至北京。尽管运河上的运粮兵多达十二万人,地方政府为省钱,经常征调百姓参与运粮。因此,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以至于许多人饥寒交迫,连饭都吃不上。
自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始,永乐帝朱棣正式下诏建设北京,命令泰宁侯陈珪、工部尚书宋礼、副都御史刘观等人把物力集中到北京,建造宫殿和城墙。
宋礼、刘观、户部侍郎师逵、户部侍郎古朴、右副都御史虞谦等人分赴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山西和江西等林区组织伐木。陈珪在山东临清、北直隶、河南、苏州等地组织烧砖,此外派官员在北京开采巨石、烧制琉璃。
建造新首都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劳苦大众的血泪和汗水。
这些巨石是从哪里来的都是百姓从距北京七八十公里外的大石窝(今房山南尚乐乡石窝村)、马鞍山、牛栏山、白虎涧等地弄来的。大石窝产汉白玉,是宫廷巨石的主产地。马鞍山、牛栏山则产青砂石,白虎涧产豆渣石。
紫禁城三大殿的台阶石,块块均为“万人石”。
因为每次采石有一两万人参加,有时多达数万人。
搬运石头的场面十分宏大。有的大石料**十丈方,小的四五十丈方,搬运一块需要一万人。
搬运一块长三丈有余、宽丈余米、厚约五尺的石头,两万名民工喊着震天响的口号,迈着一致的步伐,一起拉动巨石,像蜗牛一般向工地爬行,不知为何会让人联想到古埃及人建设金字塔的场面……
民工们挥汗如雨,饥渴难耐,于是每一里凿一口旱井,供大家解渴。巨石搬运至工地,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花费十万余两白银!
有的石头用车拉,稍微省力一些。一块石头需十六**车装载,以一千八百头骡子拖拽。即便如此,搬到北京工地仍需二十二日,耗银约七千两。
建造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料,材料过半才能动工。四川、湖南、湖北的原始森林是主要砍伐地。
砍树运树很危险,百姓痛苦不堪。有的官员体恤百姓,百姓做牛做马还有个好心情。比如户部侍郎古朴,在江西采伐木头时,体恤百姓,受到大家称赞。
而有的官员逼迫太急,官逼民反,惹出大麻烦。户部侍郎师逵便是如此。
第360章 坎坎伐檀兮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诗剑诀 ”查找最新章节!
师逵,济南平阴县人,有才干,算得上好官。
他在单亲家庭长大,非常孝顺寡居的母亲;母亲死后,他按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母亲守墓,三年中没喝过一顿酒、没吃过一顿肉,以表哀痛。
永乐帝朱棣非常欣赏他的清廉,曾经对左右言道:“六部官员中,不贪污的,只有师逵一个人。”
永乐四年(1406年),时任户部侍郎的师逵奉命前往湖北、湖南采运木料。作为钦差大臣,他有权驱使当地民众,他发动近十万名民众、商人、军人进入深山,开辟道路,采运木料。
师逵为君王办事,自然十分卖力。
而珍贵的木材,多生长于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里面瘴气瘟疫杀人,虎豹毒蛇出没。采伐民工进山采木,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亡率非常高。很多人因此丢失性命、家破人亡,难免兔死狐悲、怨声载道。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杀机。
先讲砍树。大树深藏在原始森林中,必须先找结实坚韧、躯干笔直的大树,比如楠木、樟树、榆树、橡树、杉树、桧树等。找起来费劲,而森林里有种神秘的“瘴气”,此为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里面饱含致病的微生物,尤其是恶性疟疾病菌。
当你踏入森林,忽然,一团乌烟瘴气飘过,你就立即倒下了,然后全身发热发冷,几天之后就扛不住了。其实这是被成群的蚊虫叮咬,感染上恶性疟疾。尽管有二千余种中药配方治疗疟疾,但就是治不好病,得疟疾就等于进鬼门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