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高义欢一直都是追求进步的,立时眼睛一眯,俺以前字啥?

    你现在身份不一样了,以前的字格局不够,不能用了,不提也罢,等为父找几为先生,帮你好好看看后,再从新取一个合适你身份的字。高祖荣道。

    高义欢见高祖荣不肯说,估计那字确实普通,有点拿不出手,毕竟高祖荣也就是个酸秀才,估计也没取出什么好字。

    高义欢微微颔首,那就拜托父亲了。

    两人说着,已经到了祠堂外,高义欢还有许多事务要处理,便先告辞离去,留下高祖荣招呼族人。

    高义欢离开了宗祠,便向前院而去,前来参加议事的官员们,都已经到了。

    主要是几位先生,还有各部的官员,一共有二十多人。

    这时众人坐在大堂两边,小声的交谈,讨论着同满清的战争暂时停歇后,以及高义欢进封西魏王之后,魏国今后将要实行的策略。

    众人正说着,堂外的侍卫忽然高声喊道大王驾到!

    大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纷纷起身,恭迎高义欢快步走进来。

    现在高义欢名义上是明朝的西魏王,可大家心里都清楚,魏事行政外交都独立与明朝之外,早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一旦时机成熟,高义欢想要脱离南京,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此时,高义欢就是他们的国主,就是他们的主君。

    臣等恭迎大王。众人躬身行礼。

    高义欢走到王座前坐下,然后微笑着抬手压了压,请众人也坐下,又让侍卫摆上茶点,微笑道现今鞑子已退,孤也接受了南京的诏书。我大魏近期不会在用兵,所以孤召集诸位前来,是想问计诸位,孤王接下来该如何治理大魏。

    。




第633章调整国策
    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后,魏军已经打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战略上不向此前那样一直处于被灭的边缘。

    现在魏军面临的环境,与之前相比已经大变,藩府也应该制定出新的国策来。

    高义欢微微笑道今天召集大家,只是先进行一次预议,大家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俺们先探讨探讨,稍后在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正式决定,大家说的想法,今岁到底是否执行!

    说完,高义欢看了众人一眼,见众人都没意见,于是接着道诸位,谁先说一说!

    堂上的众人,相互看了看,掌管礼部的王世琮站了起来,先拱手行礼道大王,臣就臣的职责而言,眼下礼部有三件事情要办,第一是大王与坤兴公主的大婚,今岁需要大办。第二是大王接受册封,进位西魏王,应该举办一次大典,以振军民士气,凝聚人心。第三是,大王建藩,王京设于何地,该尽快定下来。

    高义欢土条出身,没啥见识,并不了解一个国家该怎么运转,各个部门具体有什么职责,他一直认为礼部是个比较多于的部门,养一群闲人,没事也不晓得瞎琢磨些啥,应该是个比较清闲的地方。

    他听王世琮说出三件事,每件还都是需要大办的事情,才晓得礼部这个部门,其实还是挺重要的。

    其实礼部管理的并不仅仅是这些,王朝社会等级森严,各个官员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仪仗,等等事情都归礼部管理。

    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实际上却是王朝稳定的基石。

    高义欢微微沉思,确定王都,举行盛大的进位大典,这都是十分必要的,能更加凝聚军心民心,让军民知道效忠的是谁,知道自己是西魏国的人。

    同公主的大婚,也需要大办,这是安抚南京的一个手段,能避免魏军攻略川蜀,或者进行其它动作时,南京太过敏感。

    高义欢颔首道先生说的这三件事,每一件事确实都相当重要,不能马虎。这三件事情,礼部尽快提上议程,户部要给予支持。

    鲁义方抱拳道大王放心,户部会尽快核算出花费,然后给礼部拨银。

    高义欢点了点头,又看向王世琮,正色道关于大婚的事情,礼部选定日子没有?

    王世琮回道回禀大王,大婚的事情马虎不得,臣以为先定王京,再办进位大典,最后大王以西魏王之尊,迎娶公主,才能进一步鼓舞民心士气。

    这样啊!高义欢微微皱眉,遂即便说道王京的事情,孤王与李先生和陈先生交流过,决定王都定于西安。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下来,剩下两件事,礼部尽快处理!

    王世琮躬身行礼,臣领命!

    高义欢做事相当的高效,他又看向众人道下一个谁来提?

    堂上站起一人,却是原来大顺的兵府从事顾君恩,他是吏部左侍郎,李岩不在,所以由他代表吏部说话,启禀大王,今岁吏部主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在藩地内,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高义欢心道,以前主要的任务是打仗,本以为打完仗了,人能轻松一些,现在看来,怕是想错了。

    高义欢不禁坐正了身子,认真道现在科举考试进行的如何?

    顾君恩拱手道回禀大王,去岁湖广和南阳各县已经接到吏部的文书,并且举行了秋考,只有关中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赶上。现在马上要进行春闱,吏部的意思是推迟两个月进行,让关中先进行乡试,然后与湖广和南阳的士子,一起在王京进行会试!

    高义欢微微颔首,可以!科举是我大魏选拔人才的大事,吏部一定要办好此事!

    高义欢对于科举,其实还有许多想法,不过眼下一大堆事,魏国的根基也还不算稳固,所以他只能先在心里酝酿一下,等以后再放个大的。

    臣遵命!顾君恩行了一礼,遂即又道大王,臣还有个建议。如今藩国建立,藩府是否设立国子监,培养一些人才!

    高义欢一挥手,可以,设立国子监,不过要设文武两院。

    臣领命!顾君恩再次行礼。

    这时不用高义欢说话,陈名夏站了起来,大王,时下我大魏与满清暂时休战,同南京的关系,暂时缓和,不过臣以为兵事,却不能放松,反而要加大投入。

    听了这话,堂上不少人开始一阵交头接耳起来,近些年的财政,基本是被军队吃掉。

    这次各部都瞧准了时机,准备多要些资源,好大展身手,听了陈名夏的话,便有些骚动了。

    不管是在哪个政府做事,官员的升迁都需要考虑政绩,而要有政绩,就必须要有所作为。

    各部要做事情,那就必需要争夺经费,没有资源那便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之前打仗,经费让兵部拿去,他们也就忍了,现在战事稍息,兵部不减少经费,还要加大投入,便让其他官员有意见了。

    高义欢抬手压了压,让众人安静下来,问道先生,兵部有些什么计划,需要增加投入。

    陈名夏道回禀大王。眼下兵部急需要做的事情有三件,第一件是,封赏有功的将士,抚恤阵亡的士卒。第二件是,补充各部损耗的兵源,还有消耗的器械。第三件是,兵部以为现在东线无忧,藩府可将势力扩张到青海,获取战马来源。第四件是,藩府要注意川蜀的局势,准备收取四川。

    高义欢眉头皱了起来,这几件事,确实都需要去办,他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将目光看向鲁义方。

    大王,现在南阳周围,还有几十余万汝宁过来的难民,户部的财力恐怕无法支持,这么多大事同时进行。鲁义方出来行礼道。

    高义欢摸了摸鄂下的短须,这样吧,各部把今岁要办什么事,需费多少银钱,都算出来,然后把各自的预案交到户部,孤再与各部堂官,进行协商,看看事情的疾缓,决定哪些事情要办,哪些事情先压一压,等财政宽裕些了再办。

    说着高义欢补充道孤王觉得这个办法很不错,以后每年开春,各部都可以对当年要做的事情,先做出一个提案。藩府则对提案进行一次这样的审核,各部官员必须尽量控制预算,以免方案不能通过,得不到户部的拨银。

    。



第634章迁都西安
    大战结束,藩府事务繁杂,很多事情都要做,各个预案都急着上马。

    不过这么多事情,等理出头绪再去做,那怕是要等几个月的时间,一些事情便耽搁了。

    为此藩府众多官员商议后,决定先把近期必须要做的事情先做了,比如定都西安,其他的事情则可以慢慢理顺。

    蛇无头不行,一个政权也必须要确定自己的都城,许多事情才能开展。

    现在确定了王京,高义欢才好举办进位大典,礼部才能筹备大婚,同时会试便可以在王京举行,藩府也能以王京为中心,把各种制度和官僚体系架设完,建立一个以王京为中心的行政体系,边防体系。

    一般而言,定都是大事,不能随意决定,肯定要经过一番比对和挑选,有各种讲究和争论。

    不过这件事情,由高义欢直接拍板,就没那么麻烦,也没有什么扯皮,直接就被定了下来。

    高义欢没什么讲究,属下也多是草莽,不像文人那么磨叽,否则光研究下历史,看一下风水,研究地形,估计就得等个一年半载。

    虽说王京的事,是高义欢一口就决定下来,但是西安相对于高义欢控制的其他区域,确实比较适合建都,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对。

    在决定建都西安后,藩府这边就开始运作起来,南阳的藩府衙门,各级官员和家眷,便先行迁往西安。

    西魏是一个新兴政权,官僚机构并不像那些大帝国那么臃肿,许多编制还没建起来,官员加上家眷也就一千多人,由克胜军护送着直接前往西安。

    其实定都西安,阻力并非没有,毕竟西魏政权中,河南人太多,不过此时高义欢威信高,加上大家原本都是流民,南阳也不是老家,所以跨个省,也不算啥。

    西魏国将王京定在西安,这就表示着权利中心将要西移,南阳城中的不少富户,还有商户,为了能够接近权力的中心,在得到消息后,也举家迁往关中。

    除此之外,汝宁逃来二十多万百姓,也将被迁入关中,补充关中损耗的人口。

    在藩府进行迁移时,高义欢却并没有立刻西进关中,而是在南阳继续监视清军的动向。

    清军虽然撤退,但是实力还在。

    虽说魏军占据汉中后,能通过汉中走郧阳,连接湖广,南阳已经不是唯一的通道,但是郧阳毕竟难走,不像南阳有武关道,还有一条丹江水道,可以讲湖广,甚至江南的货物,直接运到关中龙驹寨。

    因此,汝宁丢了没关系,但是南阳绝对不能丢,高义欢不把豫南的防务安排好,是不会放心进入关中的。

    在西魏国忙于迁都,安置难民等各种事情时,江北徐州方向,却战火又起。

    四月初,代善率领兵马,东进徐州,明朝方面派遣一支水师进入淮河,想要借着季风,直接冲到徐州,救出高杰镇,引发了一场明军和清军的局部激战。

    本来自正月开始,随着高义欢攻取关中的消息传来,明军和清军之间的战斗,就已经逐渐停止了下来。

    清军去打高义欢,明朝则与满清进行议和谈判,即便是议和谈判失败,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可是自从朱慈烺收了锦衣卫的揍报,得知高义欢有可能与满清媾和后,心中便十分惶恐起来。

    朱慈烺思来想去,还是害怕高义欢倒向清廷,若真如此,大明根本抵挡不住,清军和魏军两方的压力。

    朱慈烺已经确定,明朝和满清的和谈,就是被高义欢搅黄,高义欢知道明朝议和,有没有可能因为害怕满清和明朝两面夹击,而选择倒向清军呢?

    朱慈烺越想越怕,便觉定发动一次反击,一是申明一下态度,同时为了给魏军一定的支持,让高义欢知道他的抗清立场,不至于认为无法坚持,而倒向清军,二是打破南京朝廷出卖江北的传言,同时为了救出徐州镇,保存这支明军精锐。

    因此朱慈烺决定,趁着清军主力在豫南的机会,派出精锐水师,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反击。

    四月中旬,高义欢收到消息,清军与明军交手,遂即让玄衣卫通知袁宗第,让他在考虑自身现实情况的条件下,在豫东搞点事情,牵制一下清军,便带着护兵动身,前往关中,准备举行进位大典。

    如果明军早点出手,高义欢还能与明军打一个配和,但是现在魏军已经抽身出来,加上魏军也伤了元气,所以高义欢便没打算再参与明清之间的这场战斗了。

    在高义欢看来,明军出手的时机无疑晚了许多。

    本来明军有水军的优势,那么长的海岸线,清军根本防不住,加上清军主力在打魏军,明军完全能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豫南都打完才出手,时机明显就迟了。

    就算明朝早前出手,胜算也不大,现在希望更是渺茫,不过好在清军久战,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又在豫南折了锐气,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或许会有奇迹发生也不一定。

    这一战,清军胜了,暂时也不可能过江,攻灭南京,而明军胜了,则是一个意外之喜。

    此时高义欢已经不在关心,因为这一战不关系大局,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是明朝有灭国的危险,高义欢都不会出兵东进。

    四月中旬,高义欢一路赶路,过了武关进入关中。

    这时原本荒芜人烟的商州地区,开始出现了不少棚户,藩府在此已经安置了一些的难民。

    在田间地头,一队队的难民正在劳作,来得早的难民已经在好田里抢种了一季春小麦,农田里都是嫩绿的苗儿。

    许多距离河流较远,灌溉不易的旱地里,难民则正在种植玉米番薯,有的军田则在种植棉花等物。

    高义欢从福建弄到了玉米和番薯后,起初是在郧阳府种植,几年来收成还算不错。

    现在正好推广到关中,能使一些荒废的旱地,甚至山坡都被利用,提高百姓的收成。

    高义欢骑马走在道路上,两边一然荒凉,但是看见忙碌的百姓,他就仿佛看见地下将要破土而出了幼苗一样,感受到了勃勃生机。

    这时高义欢正打马走着,前方出现一大片棚户区,里面忽然传出一阵乐曲~



第635章文艺工作要深入群众
    商州在之前的战争中遭受了众大的损失,治下州县十室九空,城池也被一把大火焚毁。

    高义欢望着前方的棚户区,隐约间可见断壁残垣,抬起马鞭指道,到商州了,看看去!

    语毕,他便一挥马鞭,奔下了官道,身后李来亨等人,紧随于后,百余名马军策马奔腾,扬起一道黄尘。

    从正月间,多铎进攻豫南开始,豫东和汝宁就先后出现了大批的难民。
1...283284285286287...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