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他话未说完,王家屏噌的一下,将桌上的刀拔出,便架在了赵举人的脖子上。

    一瞬间,房间内安静下来,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就连吧嗒吧嗒吃食的巴鲁章京,也放下了筷子,同众人一起注视这赵举人。

    空气忽然凝重,同来的乡绅们都为赵举人的安危担心起来,替他抹了把汗,怎么能这么直白的得罪满清呢?

    赵举人未说完的话,硬生生的打住,他将手一抬,脸上表情没有变化,脱口就是一句,拿笔来!

    王家屏将刀插回刀鞘,恶狠狠的看着众人,你们呢?

    众多乡绅无奈,毕竟性命要紧其它都是虚的,一个只能唯唯诺诺,哭丧着脸,我们也写!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才对嘛!非要老子翻脸,真特么贱!王家屏脸色好看了些,从新坐下,忽然扭头,对着掌柜道:那啥,让你叫的姑娘呢?怎么还没来?

    巴鲁听了这话,停下吃喝,搓了搓手,又抹了抹嘴,准备开始下一个节目了。

    王总兵,没人愿意来啊!都病了!掌柜的快哭了。

    都病了?哪能这么巧?王家屏勃然大怒,不过眼下正事要紧,只能先忍下来。

    不多时,酒席结束,在场的士绅也都写了效忠书,并且自领了一份差事,一个个唉声叹气的离去。

    王家屏与巴鲁章京也回到县衙,路上王家屏道:章京,我看这城中的刁民,没几个向着大清,俺们每次出城围剿刘黑子,都有人通风报信。我看不如~

    巴鲁章京还未没有姑凉作陪,而感到不高兴,听了王家屏的话,清醒了一些,王将军准备怎么办?

    王家屏道:刘黑子就是个莽夫,无谋之辈,我准备派一队人出城,让他袭击,摸清他的藏身之处,同时抓住通风报信之人。

    巴鲁赞许点了点头,王将军,这个计划大大的妙啊!




第640章进位大典
    四月间,天下间战火稍熄,只剩清军与明军发生局部交战,以及四川张献忠和吴三桂还在混战。

    随着豫南战事的结束,天下间不定的大势,开始清晰起来。

    原本很不稳定的格局,开始向一个稳定方向发展,使得一个有点见识的普通人,也很容易对局势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这时,天下间原本最强的满清,认清了自身没有迅速一统天下的实力,逐渐改变鲸吞天下的策略,转而巩固现有地盘,准备积蓄实力,步步蚕食,进行长期争霸。

    偏安一隅的南京朝廷,在外部的重压下,被动进行改革,意图变法图强,保住半壁江山。

    西北方向的魏国,则已经逐渐从战争中走了出来了,开始着手藩国的建设,使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

    这三方势力,使得天下局势,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鼎足之势。

    至于,川蜀云南的纷争,则已经无法影响大势,除非西南实力被整合为一股,否则便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机会。

    公元1647年,4月,25日,农历丁亥年,庚辰月,戊辰日,西安城郊,数万兵马汇集,城外聚集了无法计数的百姓,旗幡招展,人头如织。

    高义欢从南阳府赶到西安后,先去高陵祭拜了黄帝,然后正是下教旨,定王京于西安,称藩建国。

    此时,西魏国在东郊的旷野上,构筑了高台,正在进行进位大典。

    在高义欢决定迁都城于西安开始,隶属于工部的工程队,就开始在城中修缮被毁的秦王宫,将宫殿改为西魏王宫,同时在东郊修筑祭祀天坛。

    修缮宫殿,耗费巨大,只能一点点的来,工部的力量主要用于构筑天坛。

    虽然工期很紧张,但在工部和礼部的敦促下,天坛还是在典礼之前,顺利筑造完毕。

    当然这座用红砖堆砌,成玛雅金子塔形的高台,自然无法与北京的相比。

    这时在旷野上,魏军前后左右中五军,分别在高台下的五个方位站立,每个方位各有近万士卒,遍列五方旗帜,高台上遍布力士,同样是旗幡招展。

    整个大典由礼部尚书王世琮主持,他双手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西魏王的金印,还有金册,请高义欢登坛。

    高坛下,近百面大鼓有节奏的擂起,咚咚咚的鼓声震人心魂,健硕的士卒一手叉腰,仰头吹响号角,雄浑的号角声,令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十八路诸侯讨董会盟的现场。

    这时高义欢穿着黑色龙袍,头戴冕旒冠,像是搓衣板上垂九条玉珠,腰间悬着宝剑,威武不凡。

    他微胖的身躯,加上这一身装扮,除了冕旒冠上的珠子少几条外,还真有点像画像中的秦始皇汉武帝。

    这时伴随着激昂的大鼓和号角声,高义欢整衣佩剑,从高台下慨然而上,一步步的走到台顶,然后焚香祭拜,告慰上天。

    等上完香,他起身接过王世琮手中的托盘,遂即转身过来,扫视高台下如云的旗幡,还有肃立的士卒,顿时豪情万丈,大声呼道:汉祚不幸,胡虏南侵,虐流百姓,而朝廷不能护之。至此危难之际,孤进位西魏王,以三秦汉中豫南愕北鄂中之地为西魏国,凡我臣民,当齐心戮力,内保黎庶,使百姓安乐,外抗鞑虏,杨我大魏国威!

    高台下方,如林的长枪,高高举起,在阳光下闪烁着,一片银光。

    魏军诸多大将,具都振奋不已,与士卒一起高举兵器,振臂而呼,声音直上九霄。

    身穿冕服的高义欢,将托盘举过头顶,感受着四野传来的欢呼,内心雄心勃勃,生出了一股一扫的气概来。

    围观的百姓和士子,也都被宏大的场面所震撼,心中都清楚,一个强大的政权,正从关中崛起,其势,将是如日东升。

    这一场进位大典,耗费不少,花费白银十万两,但是却极大的振奋了民心士气,西魏国作为一方政治势力,正式的登上了天下这个舞台。

    此时西安城中,可谓大事不断,除了刚举办完的进位大典,马上就是西魏王与明朝公主的大婚,另外西魏国建藩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也将在西安进行。

    自雄才大略的隋炀帝,开创科举以来,科举就逐渐成为了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也是官府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虽说科举自身也有些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历代以来,最公平的选官手段。

    西魏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也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选官,来与满清和明朝争夺人才。

    一般而言,会试在二三月间进行,不过这次却被推迟到五月。

    这原本是为了照顾关中的士子,同时也因为王京刚迁到西安,各个衙门事物太多,无法按期举办,却不想这一推迟,却将不少明朝和满清的士子,都吸引了过来。

    江南文化鼎盛,科举考试竞争激烈,许多在南京落榜的举子,听到西魏将在五月举行会试的消息,便千里迢迢的赶来,想要碰个运气。

    满清控制的山西河南,有些读书人不愿意,参加满清的科举,便也悄悄跑了来,看能否中举。

    这种情况,以前是不可能出现,但随着西魏国的建立,情况便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时,随着科举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西安城也就越发的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近千举子汇集关中,大大超出了藩府的判断。

    残破的西安城,先是迎接了大批从豫南迁来的官员和家眷,还有许多随行的富户,现在又迎来这么多举子,福藩完全没做好准备,城中的客栈和驿馆根本不够住,家家爆满,高义欢只能下旨,搭建帐篷,或者将举子安置进民宅。

    西安原本是一座走向衰落了城池,人口锐减,可是随着高义欢定都于此,便使得整个城池,重新充满了活力,原本冷清的各家商铺酒馆青楼客栈顿时都变得火爆起来。



第641章高大王的日常
    西安城,因为西魏国定王京于此,而变得热闹起来。

    不过一座城池,突然涌入这么多人口,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造成西安城中,物价飞涨,资源紧张,不过好在西魏国的行政效率,还算高效和廉洁,官府将空置无主的屋宅,拿出来安置官员和举子,同时召集富户,鼓励他们开办客栈酒楼茶肆店铺,借助民间的力量,调运物资进入关中。

    同时还在城外划出,上万亩土地,许诺免税一年,鼓励百姓种植蔬菜,养殖牲畜,来维持王京的消耗和运转。

    时间过去两个月,西魏国藩府诸多政策推行下去,西安飞涨的物价,便开始逐渐回落下来,城中的物资开始充沛起来。

    虽然问题还没有立刻解决,但是西魏政权的反应速度,执行能力和控制力,却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突然涌入这么多的人口,管理的好,对于西安来说,是一次机遇,但要是管理不善,必然会成为一次灾难。

    现在西安城中,军队官员百姓,有近二十万人,其中军队和官员都是有军饷和俸禄可拿的人,随着原来明朝在西安城中的权贵和富人阶层,全部完蛋,没了消费,没人雇着干活,城中底层百姓,便没有了生计,但现在他们又找到了活计,城中就再次变得生机盎然。

    此时,因为西魏王宫还在修缮,高义欢的婚,还是结不成。

    迎娶公主是件大事,总不能娶过来,让公主住窝棚,所以得等工部将宫殿修缮完工,至少是要给公主建几座楼起来。

    高义欢询问礼部和工部后,得知婚期定在七月,距离还有三个月,便将心思投入到科举考试以及建设王京上来。

    这天中午,高义欢稍作打扮,穿上一身灰色的道袍,头戴四方巾,腰间束着革带,脚踩云鞋,做士子打扮,走出府宅。

    外面李岩陈名夏鲁义方梁以樟四人,已经站在外面等候,也都是书生装扮。

    这四人不是举人,就是进士,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方巾道服往身上一穿,那读书人的儒雅之气,都他娘的快溢出来了。

    他们年纪都不大,三十多岁,那真叫一个风流倜傥。

    高义欢走出来,眼睛不禁一眯,陈名夏手法风骚的将折扇一收,把扇子往手上一拍,笑着迎接上来,大王穿上着身,臣还真不敢相认,以为是哪里来的佳公子哩!

    高义欢脸上带着微笑,眼睛却盯着他手中的折扇道:那啥,先生这扇子不错啊!

    陈名夏在手中拍击的扇子僵住了,这扇子从倭国进口,是倭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他也就只有一把,十分的喜爱。

    大王要是喜欢,臣就献给大王了!陈名夏脸上有些纠结,但还是赔笑着将折扇献上。

    哈哈~高义欢哈哈一笑,那孤就玩两天,再还给先生。

    说罢,一手将折扇拿过来,单手刷的一下打开,风骚的在胸前呼扇起来。

    走!高义欢扇着扇子,招呼一声,顿时感觉像是喝了两碗墨水一样,成文化人了。

    后面的李岩梁以樟却不禁微微摇头,怎么看,怎么觉得像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几人羞于与之为伍,可是没奈何,高义欢是大王,他们只能跟在身后,李来亨等十多名侍卫,也跟上来,十分紧张的四下张望,生怕发生什么事故。

    一行人出了官府衙门聚集的区域,来到东市,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织。

    西安城中新涌进大量人口,他们都是脱离农业生产的阶层,衣食住行都要从市场上获得,极大的带动了西安城的经济发展。

    他们的出现造成了物价上涨,刺激了城外的百姓,百姓原本种点菜自己吃就行了,现在菜能卖出去,便会去种更多菜,织更多的布,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力和物资的产量。

    这个道理就像是货币放水,增强流动性,适当的时候,能够刺激经济,但要是钱太多,那就得通胀了。

    这时一行人在街道上走着,李岩见全面出现了一个茶楼,里面十分热闹,便对高义欢说道:大王,茶楼酒肆,人员混杂,不过消息也最多,也能了解民间百态,不如进去坐一坐。

    高义欢见酒肆里人来人往,还有不少举子们三五成群的进进出出,便笑道:那就去坐一坐!

    中午时分,西安城内的酒馆茶楼内异常的热闹,因为西魏国是一个新兴政权,原有的社会结构基本被破坏,财富重新分配后,整个藩国内部,并没有多少权贵和富人,所以酒楼和茶肆走的一般都是中低端的路线,一般两层,内部布置简朴,菜肴物美价廉。

    高义欢一行人,走进了酒肆,里面坐满了人,热闹喧天,酒保们满头大汗,端着盘子四处上菜,声音都喊得嘶哑了。

    这酒肆只有两层,中间是空的,有个台子,供人说书唱曲,整个结构,是个回字样式。

    现在酒肆的客源,主要都是前来科举的士子,城里人还没从年年的战乱中,喘过气来,手上没啥钱,所以基本自己开灶。

    高义欢进了酒肆,见一楼已经坐满了人,便往二楼走,刚走上楼梯,便见楼上一个桌子上,一名举子忽然站起身来,惊喜的喊道:定生兄?

    高义欢一行人,脚步顿时僵住,手里的扇子也停止摇动,李来哼立刻提起了警惕,不过对方叫的却不是他们,而是一名刚上楼的举子。

    高义欢手里的扇子,又呼扇呼扇的摇动起来,他也不晓得为啥,反正扇子在手里,就不自觉的要扇一扇,像有瘾似的。

    这时随着扇子呼扇,一行人继续往前走,正好经过刚才那桌,在他们旁边坐下。

    辟疆兄?被叫住的士子一扭头,看见呼唤他名字的士子,立刻认出来,也惊喜道:辟疆兄也过来了!

    当下他便走了过去,那桌的举子,连忙就让出一个位子,热情地招呼他坐下一起喝酒。

    这时距离他们不远处,另一桌上的几名举子却齐齐放下酒杯,神情有些不善和鄙夷的冷哼一声,哼,复社的人居然也敢来我们西魏!

    高义欢屁股刚坐下,就听见两边声音入耳,心道,文人之间还真是有意思,这酒肆果然能够听到许多平常听不到的事情。

    小二,先来一碟瓜子,再把你们店里的硬菜,都来一份。



第942章人心变化
    这时高义欢在桌子旁坐下,侍卫们则分散开来,各自找地方坐着。

    虽说西魏国采取了各种手段,来降低人口激增造成的生活成本提高,但是城中银钱增多,物资匮乏造成的物价上涨,却不是能一下压回正常水平。

    酒肆的二楼,在江南小城里,都算寒酸,但在这里却算是高档的了。

    因为二楼要比一楼多交点钱,所以大部分人都在一楼,只有那些比较有钱的举子,才在二楼吃饭。

    现在二楼上还有许多空桌,加上士子们都再谈论着关心的事情,所以高义欢一伙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
1...286287288289290...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