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有的人看了高义欢一眼,见他做派,还以为是谁家的纨绔,鄙夷的瞧了一眼,便又继续和同伴交谈。

    这时高义欢等人坐下,小二端上来一盘瓜子,给他们到了茶,边下去让厨房上蔡。

    高义欢手里抓了把瓜子,耳朵却听着旁边那群江南士子说话,这一听,却让他有些惊讶起来。

    方才听那士卒叫什么辟疆兄,高义欢就觉得有些耳熟,好像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现在仔细一听,才想起来,明末好像有个什么四公子,其中一人,不就是叫冒襄,字辟疆么?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好像就是被他娶走了。

    这时冒辟疆笑着对同桌人说道,诸位兄台,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宜兴的陈贞慧,字定生,参与过吴应箕起草的。

    这个陈贞慧其实也是四公子之一,不过他的风流事少了点,高义欢就没听过了。

    陈贞慧却摆了摆手,不愿意提以前的事情,笑问道辟疆兄怎么也来西安呢?

    冒襄脸上有些尴尬,寒窗十年,一身学问,总得找个地方施展。西魏是大明的藩国,南京不能用我,我们就到西安来试一试。

    梁以樟见高义欢听的认真,小声说道现在南京方面,东林党人失势,复社的人受到牵连,被排挤出了朝廷。这个冒辟疆陈定生,都是复社中人,想必也受到了排挤,无法在南京谋取一官半职,所以跑来西安参加我们西魏的科举。

    高义欢微微颔首,心道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前几年东林党人处处为难他,现在居然跑过来参加西魏的科举,还真是心大。

    这时冒襄看向陈贞慧,问道定生兄,你为何来到西安?

    我是特意赶来参加西魏的科举,今后就留在西魏了。陈贞慧到是比冒辟疆坦荡许多,来都来了,便也不用什么西魏是大明的藩国来当遮羞布。

    谁都知道这个藩属的身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去掉,到时候西魏变大魏,考中西魏的功名,做了大官,还能因此不干不成?

    陈贞慧说完看着桌上几人道辟疆兄,几位兄台,你们老实说,来西魏的感观如何?

    众人都是读书人,明白陈贞慧的意思,不过儒家的教育,让他们内心总是有些纠结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西魏政权拥有巨大的潜力,在西魏做官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次才有那么多明朝控制区域的士子,也跑到西安来参与考试。

    只是读书人就是纠结,既想在西魏考个功名,但又死要面子,不愿意轻易承认,他们就是做不到儒家典籍中的要求,喜欢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冒辟疆道西魏兵强马壮,百姓安乐,很不错,只是~

    只是这样下去,最后必然与南京决裂。陈贞慧道几位来的早的话,应该是见过几日前,东郊的典礼了。那股气势,南京没有,我以为驱除鞑虏,鼎定中原者,必是西魏国。几千年来,王朝更替是常有之事,关键是汉祚长存。现在正是西魏需要人才之时,也正是我等一展抱负的好机会。

    高义欢听着他们的谈话,便大概了解这些读书人的心理,让他不禁有些吃惊。

    此前高义欢在读书人心中,只是一个莽夫,是李闯余孽,现在随着他称王建藩,不少读书人的心思却活络起来,开始将他纳入能够投靠的一方势力。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还有很大一部分忠心于明朝的读书人,都在南京拥护朱慈烺,恨不的他被雷劈死,好让朱慈烺,接收他的基业。

    这时小二端着盘子上来,给高义欢桌上放了六盘菜,鸡鸭鱼肉都是硬菜。

    高义欢边吃边听,这是临近的一张桌子上,几个湖广口音的士子交谈的话语,也传进了他的耳中。

    东林党人向来与我们西魏不对付,他们来我们这里参加科举,岂不是要占去我们的名额?

    这些江南的社党,喜欢结党营私,表面上为百姓说话,其实是为权贵办事。要是他们掌握藩府,绝非我西魏之幸!

    高义欢的筷子僵住了,嘴中呢喃道为百姓说话,替权贵办事。精辟啊!是个人才!

    高义欢不禁扭头过去,便见一名三十多岁的士子,正对同桌说着,要联系西魏进内的举子,向藩府上书,抵制江南的士子来参加考试。

    高义欢眉头一皱,忽然有点明白,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斗争,为何文官集团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成为皇帝治理天下的工具,却不是宗室武将和外戚,大概就是文无第一,互相瞧不起,太喜欢内斗,稍微有点水平的皇帝,都能实现文官间的制衡,根本不用担心他们造反。

    这一手,玩的最溜的就是嘉靖,用夏言斗张璁,又用严嵩斗夏言,再用徐阶斗严嵩,接着又是高拱斗徐阶,张居正斗高拱,总之扶上去一个,立马又安排一个进行制衡,制衡大臣的手腕,真是历代少有。

    当然,他这么搞,皇位是稳了,他也安心了,但整个国家的元气,也在内斗中被消耗了。

    这时梁以樟又小声道春秋战国之际,贤达之士,游走于诸侯之间,吴起强魏扶楚,商君入秦,奠定强秦之基。大王要成就霸业,就要吸纳天下人才。这些士子,只是不想被江南来的举子抢去名额,所以才会如此憎恨他们!

    李岩小声道不过,江南文化鼎盛,士人众多,关中和湖广的士子,确实考不过他们。若是我西魏国,有太多江南籍的官员,今后政策必会有所偏移,不利于藩府施政。

    高义欢微微颔首,这确实是个问题。孤既要吸纳人才,也需要考虑实际的国情。你们有没有办法,可以控制江南士子中举的比例。

    梁以樟摇摇头,科举考试在于公正,成绩出来前,谁都不晓得是谁的卷子,怕是不好控制。而且万一惹出事来,藩府信誉扫地,并不可取。

    李岩道到是可以试一试两榜,把外来的士子,集中在一起出一道较难的题,只是这样一来,外来的士子怕是会感到不公平。

    高义欢皱了皱眉头,这时陈名夏却笑着低声道,我看不需要那么麻烦,会试照常进行,后面不是还有殿试吗?等上了殿,大王重新排名的时候,把我们西魏士子的名次提前,把江南的士子名次往后放,不就间接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么?

    高义欢看了陈名夏一眼,李岩和梁以樟比较正直,这厮坏主意就多些了。

    高义欢当即点了点头,放下筷子,走!我们回去详细商议!

    这时鲁义方叫来小二,丢了一枚银币和十多个铜币结账,便随着高义欢一起离开酒肆了。

    路上高义欢想起一事,问鲁义方道对了,钱庄的纸钞发出去没有?

    鲁义方无奈的回道只发出去五十万,就发不动了。现在纸钞价值已经腰斩,一两的银票,市面上只值五百文了。

    孤王不是说可以随时兑换吗?怎么还有这事?高义欢神情愕然了。

    。




第643章正金钱庄
    西安城中,陕西总督衙门,现在已经成了西魏国内阁办公之所。

    高义欢一行人,回到内阁,衙门内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官员,显得拥挤和繁忙。

    西安突然成为西魏国的王京,几个月的时间内,中央的各个衙门迁入城中,便只能挤在一起。

    虽然现在条件很艰苦,但是高义欢觉得,这次迁都还是很有必要的。

    西安适合建都,同时豫南和湖广的地盘已经稳固,将都城放在西安,有利于他快速稳定关中。

    这时一行人进了衙门,往议事堂走去,路上鲁义方解释着纸钞的事情,大王,有宝钞盐引之鉴,银票的发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藩府许诺,可以兑换,同时商人也可用银票交税,一些商人碍于情面,才勉强认可,但是始终只是在商人和藩府间流通。本来这批银票,一直保持着一比一的兑换比率。最近因为战事,西安这边没有钱庄汇兑,一下跌了下去,便没有收上来。

    高义欢记得日本明治维新,废两改元,只用了三年时间,一两银子被日本银行,放大二十倍,加了二十倍的杠杆,使得日本经济得以腾飞,解决了工业化中,所需要的资金,同时挡住了外国银行对日本金融的侵略。

    当然杠杆加多后,也造成日元贬值,国内通货膨胀,但日本通过回购的方式,最后保住了日元与白银的兑换比例。

    西魏国在经济上,很难超过南京,因此建立一套近现代的金融体系,统一货币,就便得十分重要。

    当然高义欢现在也明白,货币的关键在与信用,有信用才能加杠杆,玩金融游戏,刺激经济。

    现在高义欢已经不期望几年时间,就把这件事情办成,但是已经得到的成果,却必须要守住。

    他这么想弄好银票,除了银票能使商业更便捷,主要还是想要利用纸钞加杠杆,解决西魏国的财政困境,以及看重近代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刺激和调控能力。

    让户部在西安成立一家正金钱庄,对纸钞进行回收。有多少,就回收多少,让百姓和商人拿纸钞来换白银,直到换到他们手软,换到他们相信藩府随时都能兑换,只要他们不换了,纸钞就稳定了!高义欢皱着眉头,边走边说:现在才五十万两的摊子,还比较好收拾,户部必须要稳定持钞者对纸钞的信心。我们要发纸钞,就必须要记住,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鲁义方道:臣明白了!只是这纸钞收回来,那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么?

    高义欢停住步子,笑道:怎么会白费呢?等纸钞的价值稳定了,户部就继续增发啊!

    银票贬值,正金钱庄就负责回购,稳定币值,而币值一稳定,就继续增发,然后在回购,一点点的推行,悄悄的将杠杠加上去,便能缓解西魏国的财政压力。

    高义欢又吩咐道:这个王京正金钱庄,户部必须要办好,地点就放在最繁华的东市,不要在乎规制,必须要够大,够气派,看上去就不缺钱才行。

    鲁义方点了点头,表示能够理解高义欢的意思。

    如果这件事能够做好,确实能够解决魏国在财政上的短板,让纸钞为争霸天下出力。

    只要建立百姓对银票的信心,魏国今岁打仗需要白银二百万两,户部只有存银一百万两,那户部将一百万两放入正金钱庄,加一倍杠杆,发两百万两的银票,维持战争,等战争过后,占据新的土地,财政好转,再进行回够,把多发的纸钞,收回来,便能解决魏国的财政问题。

    再比如,朝廷要开矿山,或者商人要办棉布作坊,需要资金投入,钱庄没有那么多现银,同样可以加杠杆,多放纸钞,让矿山和作坊办起来,等赚了钱了,就可以将钱还给钱庄。

    这就是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当然这个杠杆不能随便加,也不能一直加,必须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周期,并根据市场的情况,对货币进行收紧,去掉杠杆,保证平稳的运行。

    如果做好了,就能加快国家的发展,做不好,市场承受不住,那纸钱就会水漫金山,像金圆券一样崩溃。

    现在市场上只有五十万两的银票,高义欢相信,最多回购二十万两,就能稳定银票的价值。

    但是要树立信心,让市场彻底接受,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银票已经流通近三年时间,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流通,主要是没有解决,谁来监督加杠杆的问题。

    大商人和富户,不知道你会加多少杠杆,会不会进行回购,要是一直增发,那不管说得多好听,都是另一个宝钞而已。

    时间过去这么久,高义欢已经有了个想法,就是把钱庄从户部剥离出去,招募勋贵商贾士绅入股,同时准备专项立法。

    杠杆交给钱庄去放,而藩府需要钱,则通过钱庄发债来解决。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现在一时半会儿,无法完成,高义欢准备在大婚之后,再来处理钱庄的事宜,同时对魏国各行各业进行整合,让商贾们成立行业商会,把魏国的经济搞起来。

    说着,一行人已经到了议事堂,开始商议科举考试的问题。

    这时众人做在议事堂中,高义欢问道:这次来参加科举的士子,我西魏的士子有多少,从江南和满清一边过来的人又有多少?

    李岩道:这次科举,我们西魏的士子,占七成,江南的士子占两成,满清过来的士子则不到一成。

    说着李岩继续道:现在的问题是江南的士子,虽然只有两成,但是他们的水平,要远远高于我们西魏的士子。臣担心这两成,怕是会占据半数榜单,我们西魏的士子肯定会有怨气,要提出非议。而科举考试,是天下间,最公平的选官制度。如果我西魏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便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高义欢眉头紧皱,以他的经验来看,江南文风鼎盛,别说占一半,超过一半都有可能,恐怕即便有殿试来调节名次,还是会引起非议。

    高义欢一阵沉吟,科举考试还是要公正,否则会影响孤王和藩府的声誉。这样吧,这次除了用殿试来调节外,国子监再从落榜的西魏士子中,选名次靠前的五十人,然后借着孤王大婚的机会,赐给他们进士待遇。诸位以为如何?

    李岩点了点头,这个办法可行!

    高义欢道:内阁商议一下,就这样执行吧!



第644章政治题
    五月二十日,西魏正式建藩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终于在西安拉开了帷幕。

    来自关中,湖广,南阳,江南等地的士子,共计一千三百余人,来争夺一百二十多个名额。

    不得不说,这一千多名举子,此时前来无疑是幸运的。

    在大部分举子对西魏还在持观望的态度时,他们此次的考试,竞争压力无疑就小了许多。

    现在正是西魏用人之际,大把的官位需要人才来担任,只要举子的学问不是真的拿不出手,藩府都愿意培养和任用。

    如果等西魏的威望进一步提高,藩府步入正轨后,以后来参加考试的举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即便考上了也得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甚至要走关系,才能等到一个实缺。

    能参与西魏科举的举子,大多是心思活络之人,考试就是为了学以致用,为了当官发财。

    因此每一个举子,都很珍惜这次机会,以最大的热情来对待这次科举。

    高义欢做了大王,成为一国之主后,脑子中的想法就一个接着一个涌现出来,他思如泉涌,想将西魏建设成一个伟大的国家,不过却苦于分身乏术,无法将他的诸多想法立刻实现。

    他对科举其实也有一些看法,不过他现在精力有限,实在没力气折腾,所以并未做什么改变。

    因此西魏的科举与明朝并没有什么区别,流程几乎一样,会试考的也是八股。

    考试的地点,在原来西安府学,临近的几间大宅,也被藩府临时征用为考场。

    江南复社,在南直隶和浙江都具有很大影响力,成员都是江南士子中年轻一辈中的翘楚。

    明末四公子中的陈贞慧侯方域冒襄方以智,还有陈子龙等人都是复社的干员,甚至高义欢手下的陈名夏,曾经也是复社的人,只是他在北京投降大顺后,就被复社开除了。
1...287288289290291...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