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因此高义欢从善如流,孙可望是个聪明人,还是不要联络,悄悄的入川要好一些。

    高义欢说完,忽想起一事,又立刻补充道:玄衣卫马上派人去荆州,严密盘查从四川出来的人群,严防吴三桂派使者去南京!

    方家玉微微一愣,遂即明白过来,大王这是怕吴三桂投降明朝,臣明白了!

    高义欢点了点头,看向李定国道:孤王决定,调遣兵力准备入川,定国你熟悉四川地形,可愿意为大军向导,助孤王歼灭吴三桂啊!

    李定国阴沉着脸,站起来抱拳,卑职愿为向导!

    其实李定国并非不知道,吴三桂是在西魏的支持下才杀入四川,张献忠的死西魏也有责任,但是西魏却并非是直接害死张献忠,要怪确实也怪不到高义欢的头上。

    毕竟西魏从自身角度出发,驱狼吞虎,也是无可厚非的,而战争就是这样,既然出来争霸天下,就有可能命丧疆场,你不能期望别人对你留情。

    时间到1647年的5月,明朝从去岁开始,就损兵折将,现在完全是靠着长江天险,强大的水师,还有朱慈烺大明正统的身份,在江南苦苦支撑。

    南京不解决自身财政和军阀林立的问题,就始终只能被动防守,偏安一隅。

    满清从去岁九月间兴兵开战,战争打到现在,早已经打得兵疲马乏,有些打不动了。

    这时南京没有实力做出什么动作,满清需要时间休整,便是西魏壮大的大好时机。

    西魏要如何发展壮大,高义欢心里早就有了安排,大体而言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南收取四川,一个是向西经营西域,打通南北两条丝绸之路。

    虽说现在是大航海的时代,但是并不代表内陆就没有贸易可做。

    如果能打通商路,西魏的商人向北能将货物,卖到俄罗斯,向南可以卖到印度北部,向西可以卖到萨珊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

    当然着只是高义欢的野望,现在将货物卖到青海地区和叶尔羌汗国都难。

    毕竟这里的部落和国家,都信奉弱肉强食,相比于做生意,他们还是更喜欢抢劫。

    做买卖来前多慢,还要拿牛羊来换,不如直接把商队给抢了,多简单,多实在。

    现在向西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遍地都是这样只认拳头的番邦,必须得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一支精锐的骑兵,才能控制这些部落和小国,打通商路与沙俄相撞。

    此时,向西发展只是高义欢的臆想,所以眼下并不现实。

    西魏国当前最主要的战略,还是向南鲸吞巴蜀,这样西魏的版图,就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品字形,将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和战争的潜力。

    因此,高义欢对四川是势在必得,他见李定国答应,当即吩咐道:五军都督府,尽快拿出一个计划来,出兵之前,一切保密,切记不能走漏消息,孤王要悄悄入川,杀吴三桂一个措手不及!




第647章科举结束
    西魏国决定趁着孙可望与吴三桂做虎狼之争的机会,收取川蜀之地,不过战争需要准备,特别是要攻打四川这样的险要之地。

    四川易守难攻,打进去不容易,打出来也难。

    如果没有周密的预案,没有充分的准备,几万魏军匆匆杀进去,却扫不平四川,到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那就麻烦了。

    因此,高义欢虽然决定要收取四川,但是藩府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准备,是没法子出兵的。

    其实从豫南战事结束开始,魏军就在为夺取四川做准备,只是西魏国忙于迁都科举以及高义欢的大婚,精力实在有限,所以准备是有,却不充分,没到说动就能动的地步。

    在决定收取四川后,高义欢派出金声桓率领一镇兵前往荆州,与王得仁赵柱子合兵,准备物资,训练士卒,等候他的军令,然后走夷陵入川。

    这一路人马的目标是攻下夔东,拿下重庆,然后包抄川南,封死吴三桂和孙可望南下的道路。

    然后又让赵大宪在汉中,探查入川的道路,为大军从汉中进兵四川做准备。

    这一路的目标,则是从汉中杀入川北,攻击吴三桂的后背。

    在军队调动时,户部兵部工部则全力配合,将粮饷军资士卒器械尽快运往荆州和汉中。

    在堂上进行初步的商议和安排后,众多官员便去准备。

    六月初,随着婚期临近,魏王宫内已经着手布置,宫内宫外张灯结彩,新招募的侍女们也都换了新装,一个个喜气洋洋,忙里忙外,收拾王宫,准备迎接坤兴公主。

    魏王宫内充满了喜气,高祖荣也乐的合不拢嘴,不过老财主心里终究还是有些不自信,怕怠慢了儿媳,最近开始找人学些宫廷的礼仪,以免到时候闹出笑话,折了老高家的面子。

    这时整个西安城,受到大婚的影响,绅民们都在谈论魏王大婚的事情,城中充满了喜气。

    此时高义欢的心思,却没有放在婚事上,而是放在了科举和筹备攻取川蜀的大事上。

    作为一国之主,高大王事情繁忙,是没功夫去谈情说爱的,那会牵扯他的精力。

    他要做的就是等礼部把事情准备好,然后完成大典,直接和公主困觉,公主给他生娃,日久生情,而不是花心思去讨好一个女人,即便她是公主。

    历代帝王都是看上谁就睡谁,都是三千佳丽来争宠,千方百计,使出浑身的技术来讨好帝王,帝王要是反过来去讨好妃子,基本就是墙倒屋塌,王朝估计也离完蛋不远了。

    这时王宫外,几名侍卫正挂着灯笼,一辆马车停在宫门前,李岩从中走了下来,问值哨的侍卫道:大王在宫中么?

    高义欢最近时常去西安城外的工坊视察,据说那里的工匠弄出了一种借助水力来锻造兵器和盔甲的方式,魏王十分的上心,往往一待就是一天,所以李岩不确定,高义欢是不是在王宫中。

    大王今日刚见了鲁阁部,现在还在宫中!值哨的侍卫说道。

    李岩见此,遂即道:那就烦劳通传一下,就说本阁有事情禀报。

    侍卫笑道:大王早有旨意,几位学士可以直接进宫,不用通传。

    不多时,李岩便跟着侍卫来到了高义欢的书房外,士卒说了一声,李岩便匆匆走了进去,便见高义欢正靠在椅子上,一手按着额头,仿佛是遇见了什么烦心的事情。

    想到侍卫说的话,加上李岩听到的一些事情,便能猜出个大概,估计是钱不够用了。

    高大帅平时基本不发愁,一发愁,多半是没银子花了。

    不过财政的问题不归李岩管,藩府各部都有自己的职责,不能胡乱插手,所以高义欢不问,他也就不提。

    先生来了!这时高义欢看见李岩,忙坐正了身子,又伸手道:先生请坐。

    臣谢过大王!李岩行了一礼,先将一份宗卷放到高义欢面前,然后坐在凳子上,道:这是殿试后的结果,一共取士一百二十三人,其中我们西魏的士子,录取了六十一人,河南和山西的士子录取了十人,江西南直隶浙江的士子一共录取五十二人。

    高义欢拿过宗卷,打开来看了看,南方的举子在科举上,果然厉害的很。两三成的举子参考,居然占据了将近半数的名额。这要不是孤王在殿试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控,我大魏士子的脸上还真是不好看。

    李岩也感叹道:江南文气要远胜于湖广和关中,那里的士子常常结社,谈论时政之余,也会相互总结考试的经验,甚至能够押中考题。如果不是大王那道题,可能上榜的江南士子,还要多很多。臣看了不少试卷,发现其中不少人,确实很有才华,比如其中一名叫陈贞慧的举子,无论是八股,还是后面的策论,都答的很好。

    这次会试时,考官审阅完毕,给试卷排好了名次,然后撕开糊住的姓名。

    陈贞慧是第一,冒襄是第二,一直到第五名,才出现一名西魏的士子刘湘客,然后又过几名才有另一名士子邝鹏升。

    在前十名中,西魏士子只占了两个名次,根本没法子和别人比。

    高义欢皱眉道:孤王定刘湘客为状元,邝鹏升为榜眼,陈贞慧为探花,举子们没有意见吧。

    李岩道:刘湘客和邝鹏升的才学也都不错,所以举子们对此并没有多少意见,不过不少外来的举子对藩府录取五十名落榜的西魏士子进入国子监,并借着大婚的机会,赐给进士待遇,有些不满,认为不太公平。

    刘湘客和邝鹏升并非无名之辈,刘湘客是永历朝的五虎之一,算是个奸臣,邝鹏升则是王夫之的好友,在湖广一带有点名气。

    因此高义欢将他们的名次提上来,只要他们的文章不是太烂,没有太大的差距,那士子们也没什么话说。毕竟文无第一,差距不大,就全凭考官的喜好了。

    但是对于藩府只在落榜的西魏的士子中录取五十人,赐给进士出身,便让一些落榜,但排名靠前的江南士子有些不满了。

    高义欢微微皱眉,先生今天过来,主要是说这件事的吧!

    李岩点了点头,臣有个建议,把这五十人录取的规则改一改,江南的士子也可入选,但是必须要举家迁入我西魏,成为西魏的子民,才能享受这个名额。大王以为如何?

    高义欢摸了摸鄂下胡须,笑道:此策有利于我大魏吸纳天下人才,自然可行!



第648章将计就计
    西魏国的科举考试,顺利结束,藩府的事情便又少了

    时下高义欢要做的事情,主要便只剩下两件,一件是为出征川蜀筹措一笔军费,一件是与公主的大婚。

    大婚的事情,他不用操心,由礼部负责督办,而筹措军费的事情,就得要他出面了。

    上午鲁义方来向他禀报,藩府财政缺口至少需要一百万两,没有这笔银子,大军就无法出征。

    西魏同清军大战,藩府基本耗费一空,奖赏士卒都只能用土地来代替银子。

    其实西魏手上资源并不少,有粮食,有矿山,有牛羊牲畜,只是缺钱,而且不仅藩府缺钱,地方上也普遍没什么银子。

    明朝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发达,银子多半集中在江浙地区,东南的豪绅大贾们,只需要控制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就能轻松剥削百姓。

    比如在粮食丰收时,他们只需要把白银捂住,减少流通的白银,让市场上缺少白银,就能提高白银的购买能力,压低粮食的价格。

    或者在百姓要用白银交税时,同样收紧白银的流通,让百姓找不到银子,使得原本一千文铜钱就能换一两银子,变成需要一千五百文才能换一两银子,增加百姓交税的负担。

    等赋税交过后,他们又放松白银的流通,恢复铜钱和白银的兑换比率,达到敛财的目的。

    这也是明朝的赋税,为何会给百姓带来如此巨大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整个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朝廷居然始终没有获得对货币控制的权利。

    高义欢要建立近代的金融制度,办钱庄,发银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将控制全收入藩府手中。

    这不仅能调控经济,解决财政问题,还能够抵御海外白银的冲击。

    在送走李岩后,高义欢靠在椅子上闭目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睁开眼,唤进来一名侍卫,吩咐道:去,通知鲁先生和高兴豪,让他们把各商会的会首叫来,明日一早来王宫议事,孤有事情要与他们商谈。

    侍卫行了一礼,便急忙转身出去。

    高义欢休息了一会儿,站起身来,换了一身常服,便带上侍卫出了王宫,往城外的作坊而去。

    此时魏军已有近三十万人,披甲兵还不到十万人,其中许多人穿的铠甲,用的兵器都是以前的旧货色。

    高义欢一再要求,工坊要提高产量,但是藩府拨给的经费有限,藩府每个部门的支出都是有预算的,不可能把税收全部拿来用于工坊打造兵器衣甲,所以产量便始终提不上去。

    在人手和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张的情况下,怎么提高效率就成了一个问题,也成了工坊突破的一个方向。

    前不久,一名叫涂绍煃的工部主事,借用水力,制造了一个靠水力带动的锻打器械。

    这个涂绍煃还是历史名人宋应星的好友,他能有此想法,据说还是因为与宋应星有书信往来的关系。

    眼下限制工坊产量的主要环节,就是在锻打方面,用人力挥舞锤子猛砸,即便是身体十分健硕的汉子,砸几下也就没力气了。

    如果能够利用水力来锻打和冲压,无疑能将工匠,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锻打的速度。

    因此高义欢听到这个消息,便十分重视,几乎每天都要过问。

    此时虽然已经到了下午,但是高义欢还是在侍卫的簇拥下,奔驰到东郊,灞水边上的工坊。

    来到工坊,陈汇廷和涂绍煃相迎,一行人直接来到了灞水边上。

    灞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东麓的蓝田山一带,落差比较大,水流的动力勉强足够。

    这时高义欢在两人的陪同下,站在一个很像是水车的大型器械面前,河水冲击着水车的叶片,让水车周而复始的不停转动。

    涂绍煃通过一根连杆,连接水车,把产生的动力,带到一个用支架吊起的冲压捶上,捶子正不停的落下,又被拉上去。

    这时涂绍煃介绍道:殿下,用此法锻打铁块,匠人可以省力,每日连续锻打四个时辰都没有问题,而且因为是借用水力,动力源源不断,每次锻打的力度几乎一样,比人力捶打,要稳定许多。

    高义欢也不是很懂,但是看起来还是蛮厉害的样子。他记得有种水力冲压机,是能够锻造板甲的。

    高义欢笑了笑,问出他关心的问题,这个器械眼下能不能提高工坊的产量?

    涂绍煃道:回禀殿下,现在还只能进行初步的锻打,细致的部件,还是需要工匠来打造。臣目前正在设法,调节击锤的力度,使得击锤能够根据各种需要,以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对部件进行锻打。不过目前还没有眉目。

    高义欢听说能够提升产量,脸上笑意更浓,这个器械很好,涂主事你继续研究,不要怕耗费精力和银钱,总之一定要将这个器械的功能完善。

    说着高义欢扭头看向陈汇廷,陈器监,工坊要全力配合涂主事,等这个水力锻打的器械完善,孤要给你们记功。

    陈汇廷却似乎有心事,愣了下,才抱拳道:呃~臣领命!

    高义欢见他的神情,不禁微微皱眉,有事?

    陈汇廷脸上纠结一阵,低声道:大王,臣有件事情,想向藩府反应。

    高义欢见他这么神秘,迈开步子,与他走到一边,沉声问道:什么事情,你说吧!
1...289290291292293...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