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说到这里,洪承畴向多尔衮行礼道:王爷,这次袭扰关中,已经证明了我们的策略成功。臣以为不用贪功,先保山西,等夺回蒲津,加强蒲津的防守后,大军再寻机破边墙而入,并且形成常态,最好每年一次,不出五年,西魏必定承受不住。

    多尔衮心中沉吟,现在两淮并未完全恢复,大清的财政主要还是靠山西支持,所以山西绝对不能出问题。

    大清不能用一个贫瘠的雍凉来交换富庶的山西,再者,济尔哈朗和豪格立的功劳已经足够,不能让他们继续立功,等两白旗休整好,明岁可让阿济格率兵前往河套,再来杀入关中。

    一时间,多尔衮心中已有决策,挥手道:英王,何洛会留下,其余人等先退下。

    ~~~~~~

    陕北,榆林府段长城外,清军大营内,豪格正与济尔哈朗交谈,商议鳌拜派人送来的计划。

    这时一名侍卫却进入掌中,将一封手令交给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看后,立时皱眉,又将手令递给豪格。

    豪格扫视一眼,便立时将手令丢在地上,冷笑一声,这个命令,本王不接!




第732章拒绝听命
    多尔衮接受了洪承畴的意见,先保山西重地,等巩固了山西的防御,明岁再去关中走一遭也不迟。

    这时他也发现了西魏的弱点,以及大清的优势,就是游牧劫掠的本事。

    西魏国的长城防线几千里,许多地方都年久失修,要找到突破口不难。

    蓟辽段长城,宣大段长城,清军都能突破,何况关中和雍凉的长城。

    雍凉之地贫瘠,继续待下去,也难有斩获,不如先撤回来,等明岁稍有恢复,再来劫掠一次。

    如此几次之后,西魏必定丧失关中民心,财政也会被长城防线,以及不断赈济难民拖垮。

    西魏的军力也会被牵制在关中,而大清朝则能修养生息一段时间,等兵甲精良,钱粮充足之日,就是发兵灭魏之时。

    因此多尔衮派出快马,向济尔哈朗和豪格传令,让他们暂时收兵,先稳定山西局势。

    这样决定,既可以解决河东危机,同时也可避免豪格一派斩获太多功勋。

    这时在大帐内,济尔哈朗微微皱起眉头,摄政王,下这到旨意,怕是有私心,不过河东是我大清赋税重地,又与北直隶向临,确实也不能有失。高义欢居然想到突袭河东,来缓解关中的危机,还真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昂邦阿玛!突袭河东,不过是高蛮子的计谋。他的兵马堵我们还嫌不够,哪里能够真真的夺取河东,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这么简单的计谋,我不信摄政王看不出来,他下这道军令,就是怀着私心,他是看着我们破了关墙,怕我们取得更大的功绩,威胁他的地位,所以才叫我们退兵。豪格一脸愤怒,很不耻多尔衮的行为。

    多尔衮在与西魏的对阵中,少有胜绩,豪格这次却小胜一阵,而且刚酝酿更大的胜利,多尔衮就让他退兵,豪格自是不愿意。

    其实不只豪格不愿意,济尔哈朗也在犹豫。鳌拜让索尼攻击萧关,吸引魏军注意,主力正准备绕过陇山,并避开平凉和庆阳的魏军,向延安府穿插,走洛水谷地进入陕北,包抄延安榆林的魏军,把他和豪格放入关中。

    这样一来,魏军的防御就出现了漏洞,大军会师后南下,定能在关中平原上抢得盘满钵满。

    这不仅可以严重打击魏军的士气,使他们的威望提高,同时各旗,还有随行的外藩,才会在政治上靠近他们。

    这对于济尔哈朗和豪格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但是济尔哈朗对此却依然存在顾虑。

    济尔哈朗沉吟一阵,摄政王的性情就是如此,当初争位时,如果不是他威胁要兵戎相见,代善也不会偏向他,我们也不会妥协。他这样的恶人,就是看准了我们这些人会顾全大局,才会有恃无恐的给我们下令。虽说高义欢突袭河东,确有可能是高义欢之计,但是河东确系关联到大局,万不能有失,本王看~

    豪格听见济尔哈朗说起当年之时,脸上瞬间狰狞起来。当初一口气,他憋到现在,现在立时更气,也有些后悔起来。

    那时两黄旗大臣,两蓝旗都站在他一边,代善的两红旗纯粹和稀泥,他面对的只是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实力其实要强于多尔衮,可就是因为他没有多尔衮的狠劲儿,优柔寡断之下,放弃使用武力,让王公贵族知道了他的底牌,就算丢掉皇位,也不会挑起内讧,转而去损害他的利益,安抚多尔滚,以保证大清国不决裂。

    现在想来,豪格真是十分后悔,如果他当初狠一点,摆出不让他即位,就兵戎相见的架势,有皇台吉留下的两黄旗大臣,又有两蓝旗支持,代善肯定转过来支持他,多尔衮未必不会屈服。

    近几年来,豪格一直受到多尔衮的打压,原来许多支持他的大臣,都已经转投多尔衮的麾下,跟随他的人,得不到立功的机会,自然也没捞到什么好处,长此下去,他身边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最后任人宰割。

    过去的事情,不必在提,此时他刚立点功劳,多尔滚就给他使绊子,让他退军,豪格自然不会同意了。

    昂帮阿玛,难道要放弃眼下这么好的机会吗?豪格见济尔哈朗有退兵的意思。

    济尔哈朗微微颔首,稳妥一点,还是先保山西要紧。这一次,我们已经窥视到了关中的虚实,等解决山西的问题,再领兵杀回来,破掉关墙,并不是什么问题。

    豪格却愤怒道:下次,多尔衮还会让我们领兵吗?他看见这么好的立功机会,肯定会用自己的人,而我们只是给他做嫁衣!

    这次多尔衮先是派多铎去联系和硕特蒙古,欲分他们的功绩,现在又在他们将要取得更大的功绩时候,让他们退兵,确实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而且,豪格说的没错,他们退兵后,下次再出兵,就未必是他们领兵了。

    济尔哈朗眼睛一眯,其实豪格说的话,他心里也清楚,只是他没想到豪格会这么坚决。

    这或许是被压制太久,加上多尔衮的威望大不如前,决策屡次失败,连多铎都被俘虏的结果吧。

    济尔哈朗有些意外的看着豪格,沉声道:看来你是打定主意,不愿意听令了。其实本王也不想放弃这次机会,但山西必须要保。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豪格脸上一喜,回封信告诉摄政王,就说大军一时间难以抽身,让摄政王抽调些兵力,去增援河东,而以河东的兵力,加上一部分援兵,我相信就算魏军大举进攻,叶臣撑五六个月的时间并没有问题。我只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的计划照常进行,如果能杀入关中,威胁西安,河东危机自然解除,要是杀不进去,再退兵也不迟。

    济尔哈朗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好,本王同意你的意见,但是两个月时间太长,粮草已经不够吃了,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内不能攻入关中,本王要你立刻退兵!

    豪格站起身来,昂帮阿玛放心,或许用不了那么久了!

    ~~~~~~

    北京,摄政王府邸,多尔衮看见济尔哈朗的书信,愤怒的又砸了三个锦泰大瓷瓶,一套宋代的钧瓷茶具,也被他扫落在地。

    这些都是中国的瑰宝,每一样都是价值连城,但是多尔衮并不心疼,一是欣赏不来,二是反正是抢来的东西。

    济尔哈朗和豪格拒绝了他的命令,不愿意退兵,这让多尔衮的愤怒,居然超过了魏军夺下蒲津关。

    虽然两人没有明确拒绝执行军令,而是找了一些借口,但还是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威胁。

    发泄完心中的怒吼,多尔衮眼睛眯了起来,眼中杀气流露,下定决心必须除掉豪格这个祸害。

    本来他是准备慢慢剪出豪格的羽翼后,再找个借口,将他逼死,但现在看来,不能留了。

    ~~~~~~

    西魏国,司隶乾州府,这里是从萧关逃来的难民,暂时安置之地。

    在乾县城外,沿着虞谷水两岸,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足足有一万座大帐,生活着十万难民,不过这里只是难民的临时落脚点,西魏藩府稍后会将把他们分散到各地去。

    此时高义欢领着十多名官员,骑马驻立在远处的土坡上,扫视着下面的帐篷,看见营地中忙碌的难民,忽然问身边的李岩道:李先生,你知不知道孤王的理想啊?

    在高义欢身后的李来亨脸上顿时露出惊恐的神色,最近一段时间,大王不知怎么的,似乎是着了魔一样,见人就谈什么人生,谈什么理想,听得李来亨都有点想吐了。



第733章向帝国主义演进
    难民的营地里,一群女人正在虞谷水两岸,洗着衣物,孩童们则在帐篷间奔跑玩耍。

    李岩骑马驻立在高义欢身旁,他也听同僚说过大王的事情,微微笑道大王今天又有感而发啊?

    高义欢一脸正色,是有些感慨!

    臣愿意洗耳恭听。李岩很识时务的给领导一个说话的机会。

    高义欢微微沉吟道先生,你觉得这天下怪不怪?不待李岩说话,高义欢便接着道孤王觉得很怪,很邪乎,几百年一乱,几百年一轮回,百姓遭受了多少困苦。

    天下大势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乱轮回,数千年来都是如此。李岩开口道这或许就是天意和大势吧!

    高义欢摇了摇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现象,而不是必然的结果,也并非天意。

    是现象?李岩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没想到魏王会与他讨论这么深刻,又有水平的话题。

    高义欢微微颔首,不错,这只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现象,并非什么天意使然。孤王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历代王朝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

    愿闻大王高见!李岩不禁来了兴趣。

    高义欢身后的李来亨等人,也竖起了耳朵,大王今天扯的淡有点不一样。

    高义欢沉声道历代王朝扫平天下后,对于接下来该干什么,基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多还是像前朝,不去主动的解决问,而是等问题来了再去解决,所以每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方式大多一样。一个王朝在经历前期的繁荣后,各种老问题,再次迎面而来,因此在中后期会经历一次改革,改革不成攻,加速灭亡,改革成攻,问题得打缓解,撑一段时间后,问题再爆发,再灭亡。

    李岩沉思着,魏王的话语,其实还可以直白一些,每个王朝初期,土地资源充沛,社会矛盾小,王朝欣欣向荣,到中后期,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王朝通常会进行一两次改革,来抑制兼并,延续王朝的国祚,但抑制最后大多还是失败,王朝再次灭亡,开启下一个乱世。

    大王说的老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吧!李岩沉声道这个问题臣也想过,百姓中有的勤奋,有的聪明,人之间存在差距,这就必然会导致一部分百姓成为士绅地主,土地必然会逐渐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虽说这其中有人利用巧取豪夺的手段,来完成土地的兼并,但大多数士绅地主,还是几辈人积累所得。土地兼并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臣以为王朝可以抑制兼并,可以严惩非法兼并,但却不能夺取富户的土地再分配。因此兼并的大势很难逆转,王朝也避免不了灭亡。

    高义欢看了李岩一眼,幸亏他肚子里也有些硬货,先生说的有一点道理,也看见了问题的所在,但是还是没有真正的尝试解决问题。历代王朝也是如此,手段也只是抑制兼并一种,君王在一统天下后,变没了目标,或者说是满足于一统天下,目标变成如何坐稳江山,甚至考虑的问题是怎么压制和奴化百姓,来统治天下,而不是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天下数千年来没有实质上的演进?土地兼并是个问题,但是他并非没有解决之法。

    演进?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演进能解决这个问题?李岩不禁问道。

    高义欢笑了笑儒家和士大夫,或者说我们中原文化,历来崇古,认为越往后退,才是越好的,但事实上,整个社会却是不断向前演进。从三皇五帝初始社会,到夏商周的封建社会,再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而现在我们已经卡在这里两千多年了。向前演进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这个矛盾,但是他能降低着个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使他不在成为主要的矛盾。

    高义欢不时嘣出的新词,李岩早已经习惯,但是他这个社会向前的观点,却让李岩有些震惊,而且有些话,他也还听不明白。

    儒家文化中,崇古尚古,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三皇五帝,还有周公辅政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往后那是一届不如一届。

    如果按着大王的意思,社会是向前发展,那历代王朝还真是没有目标了。李岩沉思着,他一时间还难以接受高义欢的想法,但还是问道大王的理想与这个有关?

    高义欢点了点头,不错,孤王的理想就是觉得我们西魏国,必须要完成进一步演进的使命!进入大帝国主义时代。

    高义欢看了看李岩一眼,知道他不明白,历代中原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部土地兼并,或者是内部倾轧,另一个原因就是来自外部的威胁,晋唐宋都因此灭亡。孤王理想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这并不容易,甚至孤这一辈子都解决不了,所以想将孤这个理想,附加在大魏国的身上,让大魏国的成为一个有目标的大帝国,让西魏的官员体系,有同样的理想和信仰。

    说着,高义欢抬起马鞭,指着营地中的难民,李先生,你看这些难民,与我等样貌一样,但信仰却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并且关系后世,孤王希望大魏能将我中原的文化和信仰传播出去,同化吐蕃人蒙古人叶尔羌人,甚至到更远的区域,目光不要局限于中原,还要教化四方诸多夷狄,成为外向的帝国主义文明。对内则要进行改革,完成演化。

    大王的想法,与儒家出入很大啊!李岩却开口道。

    高义欢深邃的目光看向远方,自信道如今的儒家,也并非先秦的儒家,儒家也是一直再变化。孤王需要一个董仲舒,来改一改儒家,需要大魏上下,都要有理想,有一个能将整个国家凝聚起来的信仰!

    李岩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他被震惊了。

    这次清军肆掠雍凉,一方面是地方上很难与清军抗衡,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官抵抗意志并不坚定,不少官员见清军临城,直接就挂印开溜,甚至还有几个县直接就降清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让高义欢意识到,西魏国的官僚系统并没有什么理想或者说是信仰,连忠君爱国都不讲,而是纯粹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多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这与西魏国官员的构成有关,大多数人都是三易其主,甚至有不少人把明顺清魏干了一个遍。

    这样的官员,让他忠心于谁,显然不太可能,他们更加的看中自身的利益。这就是缺失了理想,也没有了儒家的信仰。

    如果西魏所有的官员都是这样,那西魏迟早要完蛋。

    因为整个官僚集团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首先是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后必然会损害百姓的利益。

    当然高义欢也是其中一员,毕竟上梁不正下梁歪,他追求的也是权力的巅峰,本质上信奉金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争霸天下。

    他行为与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枭雄一样,并不具备什么进步的意义,就算成事后,了不起成为秦皇汉武,但并未对整个天下的转变,做出实质的贡献。

    这让高义欢议事到,一个国家,一个官僚体系,没有一个信仰,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能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思想,让官员不能只认识银钱和自身利益,否则就跟满清没多大的区别了。
1...327328329330331...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