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为了防备雍凉劫掠的鞑子窜入关中,魏军在此驻军一万,由大将郝摇旗统领。

    五月二十六日,大晴天,关城上的魏军士卒,正忙碌的搬运箭矢擂木石块火油等物。

    城墙上红夷大炮,大将军炮等火器一字排开,手持长矛的士卒站在火器旁边,远眺着关外。

    忽然,山谷中一阵轰鸣声传来,正搬运物资的士卒,不禁纷纷站起身来,扭头西望,感受到大地轻微震动,山谷中黄尘漫天。

    城上一名掌旅脸上一惊,看见快速向关墙移动的滚滚黄尘,顿时一声大喊,有敌情!

    一阵警钟敲响,大批穿着盔甲的魏军士卒,跑步登上城墙,郝摇旗也来到墙边,远眺关外,问身边一名将领道:什么情况?来了多少鞑子!

    将领拉长着脸,摇摇头,将军,谷地蜿蜒,无法看见后面,但瞧着声势,至少数万!

    郝摇旗一拳捶在墙垛少,好,最好全来!说完他一扭头,喝令道:快马飞报王京,鞑兵来攻萧关!

    ~~~~~~

    陕西与山西之间,有黄河为界,黄河绕开黄土高原后,撞上吕梁山,被山脉逼得向南改道。

    黄河从北向南疾冲,水流湍急,造成陕西与山西之间,绝大多数河段,都无法渡河,再加上有吕梁山阻隔,陕西和山西虽然一河相邻,但是来往却并不方便。

    两地之间,唯一便利的通道,就是位于南部的蒲津渡。

    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便于陕西和山西的联系,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蒲津渡搭建了浮桥,到唐朝开元年间,李隆基为了进一步增强两地间的联系,令兵部对蒲津浮桥进行了翻修,以沉重的铁牛铁柱深埋两岸,又以铁索作缆,上覆巨木,建起永久性的固定浮桥。

    这座浮桥在此后数百年间,数次遭受破坏,又数次被官府修复,如今依然健在。

    而清军和西魏出于对日后的考虑,都没有毁坏蒲津浮桥,使得浮桥依然连接两岸,而防止遭受对方的突袭,魏军和清军在蒲津渡两边,都各自驻扎着重兵。

    清军一边,主要是防守浮桥东面的蒲津关和蒲州府,魏军则防守东面的同州府,还有桥头堡。

    蒲津关位居潼关背后,被人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

    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杀入关中,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眼下,蒲津渡成为魏清两军必争之地,魏军掌握浮桥,则将清军堵在山西,并能威胁太原。清军掌握此地,退可保山西,进可入关中。

    有鉴于此,多尔衮派完满将喀喀木坐镇蒲州府,驻兵一万人,防备魏军夺取蒲州,并交代他务必要守住蒲津关,保证山西一地的安全,并为清军攻打关中做好准备。




第728章突袭蒲津关中
    满将萨哈尔察氏·喀喀木,是镶黄旗甲喇额真,与正黄旗的舒穆禄·谭泰一样,在豪格争位失败后,背弃豪格,转投多尔滚的两黄旗大臣之一。

    多尔衮十分信任他,将他派来蒲州府驻防,而他到蒲州后,也算尽心尽力,提防着关中魏军。

    如今他镇守蒲州府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却始终没有出现纰漏。

    当然,这与关中魏军保持守势,无意进取河东有关,也与清军没有打算从蒲津攻击关中有关系。

    清军在蒲州府的防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浮桥蒲津关和蒲州府城。

    其中蒲津关最为关键,黄河两岸绝壁,到蒲州时水势放缓,蒲津关依河而建,防的不仅仅是浮桥,还有整个东岸。

    清军在蒲州府驻兵有一万人,其中绿营兵七千人,汉八旗一千五百人,真满洲一千五百人。

    喀喀木在桥头堡垒,放了三百清兵,其中绿营二百,八旗兵一百人,蒲津关放了三千人,其中有八旗兵一千,剩下的兵马都驻扎在府城。

    为何不将重兵驻扎于蒲津渡口,或者是蒲津关,是因为没有那个必要,也驻不下那么多兵马。

    蒲州位于吕梁山南麓,中条山东麓,地处两山之间,蒲津关前,只有一小块河滩,滩上最多容纳三四千人,所以三千守军足以应对。

    再加上关城有烽火台,狼烟一放,府城兵马一日就能杀到,魏军不可能在一天时间内夺取浮桥,渡过黄河,还能拿下蒲津关。

    在喀喀木和多尔衮看来,蒲州的防御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除非魏军会飞,否则觉对打不下来。

    六月一日夜,蒲津浮桥东岸,拿着火炬的清军士卒,在桥上往来巡视,戒备森严,在浮桥西岸,魏军的堡垒上也是火炬点点。

    漆黑的黄河两岸,火炬遥相呼应,两军相安无事,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今夜清军士卒像往常一样巡逻,忽然为首的一员把总停住脚步,回头望了黑暗的桥上一眼。

    把总怎么呢?巡逻的清兵见头儿站住,不禁纷纷停下。

    娘的,我好像看见有什么东西,怪他娘骇人的。把总甩了甩头,天天晚上值哨,太累了,老子需要休息,眼睛都他娘的花了!

    绿营兵就是混日子,把总并不想去看个究竟,以为自己眼花,见鬼了。

    士卒听了把总的话,看了延伸到黑暗中的浮桥一眼,漆黑一片,一阵风吹来,不禁打了个哆嗦,头儿,你别吓唬我!

    把总脸上鄙夷的笑了笑,瞧你这怂样!

    说完他一摆手,继续带着属下巡视,可没走两步,他又站住了。

    操,真有东西!把总猛然回头,眼睛盯着浮桥。

    同行的绿营兵吓了一跳,顺着把总的目光回望连接两岸的浮桥,另一头仿佛是连接鬼蜮一样。

    这一下,不只是把总看见,其他士卒也都发现,桥的另一头,确实有黑影在跑动,桥面也在微微晃动。

    不好,魏军要偷袭浮桥!把总就是把总,他首先反应过来,不过却没有结阵阻敌,而是带头就往东岸跑。

    十多名巡逻的清军边喊边跑,到桥头堡垒时,早就惊动了守堡的守军。

    负责镇守桥头堡的八旗佐领领着士卒迅速登上堡墙,士卒们打起火炬,将堡垒照得灯火通明。

    墙上数百清军,严阵以待,弓箭上弦,炮衣揭盖,全都对准了浮桥,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怎么回事?佐领站在堡墙上,对着跑下浮桥的十多名绿营兵吼道。

    把总忙解释道:大人,浮桥上有动静,魏军好像要夺桥。

    佐领站在堡墙上远眺漆黑的浮桥,并没有见魏军冲来,微微皱眉,周老四,你确定吗?再去看看!

    堡下把总脸色惨白,满是惶恐,他确信桥上出现了大批魏军,现在回头不是送死吗?直娘贼,老子跟你什么仇什么怨?

    见把总不愿意去查看,墙上的佐领却脸色一沉,周老四,你想抗命!几名八旗兵,忽然将箭头对准了堡下的绿营兵。

    见此,把总和几名属下露出慌张之色,心中暗骂一句,驴日的八旗,想整死老子。

    在八旗的淫威下,把总不得不一咬牙,招呼弟兄们挺着长矛,拿着弓箭,向浮桥上走去。

    众人小心翼翼的前进,可刚上浮桥,就见西岸火光冲天而起。

    把总和属下们不禁纷纷一愣,不敢相信道:烧桥?

    堡垒上八旗佐领看见浮桥的西段燃起大火,眉头一皱,立刻叫来一名亲兵,快,速去禀报额真。

    喀喀木在八旗中的级别不算高,在北京也就是个中层人物,大把人压他一头。

    在蒲州府,他则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军政大事,都可以插手,无人敢忤逆他的心意。

    五更天,东面天空刚泛起鱼白,渡口的骑兵就奔到了府城,骑兵在喀喀木的府前翻身下马,急声对卫兵道:有紧急军情要报告额真。

    昨天喀喀木又睡了一个汉人女子,整个人十分劳累,清早就被人吵醒,让他感到十分不快。

    入关几年,日子好了起来,不觉间喀喀木的身子就被酒色掏空,腰间放了膘,脸也有些浮肿了。

    虽然很累,但是听说是渡口送来的紧急军情,喀喀木还是爬起来,穿上衣服,来到节堂相见。

    启禀额真,蒲津渡西岸的魏军,将浮桥烧了!见喀喀木进来,报信的八旗兵,连忙禀报。

    喀喀木闻语微微一愣,魏军将桥烧呢?他们抽风呢?

    千真万确,佐领和我们亲眼见魏军烧的桥。八旗兵回道。

    喀喀木微微皱眉,遂即忽然大笑起来,哈哈,本将知道了。必然是庄王肃王的人马威胁关中,魏军吃不消,害怕朝廷从山西攻击关中,所以将桥给烧了,好专心应对庄王和肃王的人马!

    喀喀木心里一下轻松起来,看来他能逍遥一段时间了。

    三日后,同州府境内的洛水河畔,三千魏军士卒站在码头边上,正在列队登上小船。

    黄秉忠与几名部将站在岸边,拱手对易道三道:易将军,就靠你们了!

    ht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妙书屋手机版网址:



第729章突袭蒲津关下
    五军都督府早就制定了攻下蒲津关,威胁太原,给清廷施加压力的策略。

    明清争夺的焦点是两淮和山东,而魏军与清军争夺的焦点其实是在山西。

    河南虽是中州,可就算魏军夺下,对满清的压力依然不大,清军依然雄踞河北,但若是魏军夺取山西,那满清会立刻寝食难安,甚至会考虑撤回关内。

    历史上姜襄反正时,便牵制了清军绝大多数的精力,连多年不曾出征的多尔衮,也曾短暂挂帅出征。

    山西的地形封闭,北面长城,南面中条山,东面太行山,西面吕梁山,可以算是个小关中。

    这里不仅是明末受到战乱影响较小的一个省,是清廷主要的赋税和钱粮来源之地,同时他在地理位置上,又直接威胁燕云。

    如果满清丢失山西,魏军就可以直接攻击北京,清廷便无法在关内立足了。

    因此山西之地,将是魏清争夺的焦点。事实上高义欢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因为清军控制河套和草原,清军可以从北面威胁关中,便将魏军兵力牵制在了关中。

    要是魏军发兵攻山西,关中兵力就会空虚,这样河套清军就会有机可成,关中反而变得不安全,因此魏军占据关中后,一年半的时间,始终没考虑过对蒲津关出手。

    这一次,为了给清军施加压力,魏军决定攻打蒲津关,但是蒲津关该怎么攻打,却是一个大难题。

    首先攻打蒲津关,必需要跨越黄河,而走浮桥强攻,就算是十万人马,也不一定能够打下来。

    清军只要在桥头架上几门火炮,压低炮口直射,一炮就能将挤在桥上的魏军打倒一串,魏军就算在精锐,也很难冲过浮桥。

    况且浮桥之后,就是关城,守军守个一天就会得到援兵,魏军在滩头只有挨炮轰的机会。

    为此,西魏苦思破关策略,觉得还是要智取。

    烧掉浮桥,只是为了降低山西清军的注意力,让他们以为魏军要全力对付杀入陇西的清军,烧桥是为了减少来自山西的压力。

    今日魏军在准备两个月后,终于发起了对蒲津关的突袭。

    两个月的时间内,魏军在洛水上收集了不少船只,甚至用旱地行舟的方式,将渭河水系的小船,也运到同州隐蔽。

    这时黄秉忠看见选锋营的精兵上船,扭头对身边部将道:走,咱们立刻赶回浮桥!

    语毕,黄秉忠一拔马缰,战马如箭一般射出,数十骑疾奔蒲津渡口而去。

    渡口处,七千魏军精锐已经准备就绪,攻城臼炮全部就位,用来铺设浮桥的厚木板,也已经堆在渡口。

    魏军烧掉的只是浮桥上的木板,四头铁牛拉住的铁链,依然连接着两岸。

    六月初,天空中一弯新月,夜色很暗,掩护着魏军船队接近东岸。

    船只顺着洛水,流入黄河,船队借着水流的冲击力过了河中心,然后荡着船撸,摆脱中心向南奔流的河水,将船只冲到东岸搁浅。

    三千装备精良的士卒,跳下船只,涉水上岸,不远出蒲津关和桥头堡上的火炬呼闪呼闪,为魏军指明了方向。

    同烧桥前相比,两处的火炬都少了许多,说明守军都有所松懈。

    这时三千魏军挤在河滩上,士卒们趴在地上,鸦雀无声。

    易道三目光扫视了远处的关城和桥头堡一眼,然后一招手,几名军校就围了过来。

    这时易道三便开口说道:甲部的甲乙两司,你们从后拔掉桥头堡,接应黄都督和攻城器械过河。丙部三个司,加上甲部的丁司,埋伏在关门两侧,伏杀出关的鞑子,剩下的兄弟,随本将抢城。动手的顺序,就是本将吩咐的顺序。

    都听明白了吗?易道三锐利的目光,扫视着众多部将,见他们都点了点头,又道:好,你们一个个复述一遍自己的任务。

    当下几名选锋营的军校,各种小声将自己的任务陈述了一遍。

    易道三微微颔首,看着其中两名掌旅,沉声道:夺取桥头堡,关系到对岸的援兵是否能顺利过河增援,是此次战役成败的关键,你们两人必须明白!

    卑职明白!两名掌旅,俯首抱拳。

    行动!易道三闻语,当即一挥手,魏军各部便猫着腰,向关城和堡垒摸去。

    黑夜中,各部魏军借着夜色的掩护,很快摸到了指定的位置。

    两个司的魏军,六百余人摸到了桥头堡的后面,四个司的魏军,约有一千二百余人,趴在关城连接桥头堡的路上,剩下的人都在慢慢接近关墙。

    因为魏军烧了浮桥,桥头堡的防御明显放松了许多,堡墙上只有几个火炬随风摇曳,周老四等人也不用去桥上巡逻,而是靠着堡墙打着瞌睡。

    一声闷哼,一名打着火炬巡逻的清军脖子上中了一箭,捂住喉咙栽倒下来,摔在河滩的沙土上,墙上打瞌睡的士卒,翻了身继续打盹。

    这时一百多个黑影,摸到墙角下,便见士卒四人组,抱着一根长竹竿,其中一人抱着杆头,三人抱着杆尾,猛冲到墙下,抱着杆头的人,便借着杆尾的撑力,脚踩着堡墙,飞快的冲上堡墙。
1...325326327328329...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