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因此高义欢才想到要给西魏国上下,定一个目标出来。
这时高义欢正说着,一队骑兵疾驰过来,翻身下马,大王紧急军报!
。
第734章时机将至
此前高义欢长期厮混与土寇之中,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只需要用利益来将身边的人捆绑即可。他自己的追求也是权力,一统天下,还有和美人困觉。
这一次改变想法,主要是觉得若是不加改变,西魏国始终是个土寇集团,无法完成蜕变。
其次是他原来想要的东西,权力有了,也同美人困过觉,总该是有一个更大的追求。
这也是一种**膨胀,物欲上的追求满足不了他后的一种转变,若是他的追求只是权力美色银钱,那他始终就是个土鳖。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干出一番伟业来,层次就太低了一些。
这时他正准备畅想,该如何将中国从一个内向型,热衷统治压榨本国百姓的文明,转变成一个外向型的大帝国,让西魏提前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向周边输出文化和影响力,开发周遭资源,来完成中国的积累和演化。
这些事情,西方诸国已经做了将近百年,要是再迟些时间,汤都没得喝了。
骑兵的到来,一下打断了他的思路,高义欢见此,只能沉声道:拿过来!
报信的骑士连忙将信承上,高义欢接过在马上展开,脸上漏出冷笑。
旁边的李岩本还在思考高义欢的话语,见高义欢变了脸色,不禁问道:大王,何事?
高义欢将军报递给李岩,是萧关送来的情报,斥候已经查清楚,萧关外的清军,只有三万余人。
李岩主要管理内政,不过对眼下清军肆掠雍凉的情况,他也十分清楚,立时就皱眉问道:还有五万清军,哪里去呢?
高义欢却淡定道:细作禀报,孤王突袭蒲津渡威胁河东,多尔衮已经下令,让济尔哈朗和豪格退军,先保河东。算时间,他们早该收到了旨令,但是萧关的清军依然不顾伤亡的保持进攻,孤王就知道,豪格和济尔哈朗必然不甘心就此收手。
难道清军有什么别的计划?李岩皱眉问道。
高义欢微微颔首:萧关只是疑兵,剩下那五万清军应该是准备绕开陇山,窜入关中,只是现在还不清楚,他们要走哪条路。
清军想攻击萧关给魏军施加压力,可是萧关不像长城上的关隘,是魏军重点防守之地,兵力和火器都很充足,清军缺少攻城器械,炮都没有,就来送人头。
在高义欢看来,清军显然是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以为强攻萧关能给魏军施加压力,但在高义欢看来,清军这么送死,却表现得很可疑。
魏军像来喜欢声东击西,剑走偏锋,清军给高大王玩这一手,可以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了。
李岩神情严肃,大王,关中平原,一马平川,人口密集,百姓刚刚恢复,可不能让清军窜进来啊!
高义欢点点头,自信的笑道:清军绕过陇山,无非南北两条路,北路是黄土高原,那里千沟万壑,正是我军用武之地,南路走渭河谷地入秦州杀入凤翔,那里有岐山壮阳山,正好处于陇山与秦岭之间,山势起伏,同样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不管清军是走南路,还是走北路,孤王苦等的战机都要来了!
李岩见高义欢这么自信满满,便放下心来。
高义欢则对送信的骑士道:告诉李定国,让他继续探查,一定要摸清鞑子动向。
骑兵闻语一抱拳,行礼道:臣尊命!
高义欢看着骑兵翻身上马,疾驰远去,才将目光投向下面的难民营地,抬起马鞭指着,开口问道:先生,这些难民安置的怎么样呢?
李岩收回思绪介绍道:按照大王的意思,这些难民已经被区分开来,打乱了编制,同姓的全部分开,五家为一保,配一名士卒管理,藩府发放的物资,由士卒发给每户,不经过头人之手。现在营地基本已经安定。
高义欢问道:那些首领没有闹事吗?他们有没有从难民手中收取藩府发放的物资?
李岩道:一开始确实有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人带头闹事,不过还好大王吩咐了玄衣卫,藩府早有准备。那些闹事的头人,都被玄衣卫请去喝茶了。
高义欢微微颔首,粮食情况如何?
这是高义欢比较关心的问题,清军这次入寇,对地方的破坏十分明显。
雍凉之地,今岁肯定要闹饥荒。清军虽没打入关中,但是为了抵抗清军,藩府征调了大批的青壮,来运送粮草物资,加固关墙,使得民间劳力不够,粮食肯定会减产。
大军要消耗,赈济难民也需要吃粮,他不知道粮食还够不够。
李岩道:大王,最近关中粮食消耗巨大,已经吃光了好几个仓的储粮,不过有湖广和四川的粮食,养整个关中都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运送不太方便,丹江不能行大船,到了龙驹塞后,还需要走几百里山道才能运到西安。
高义欢指着难民营地,关中连接湖广的道路,必须要通畅,可以把这些难民拉去,给他们工钱和米粮,加宽官道,疏通丹水。等道路修筑完毕后,他们手中也就有了钱粮。这样在安置时,就能减少藩府财政上的压力。
李岩点了点头,臣也是这个思路,准备以工代赈。
这时李岩又道:大王,要不要去营地里看一看!
这正是高义欢来此的原因,就是来视察难民安置的情况。
作为一国之主,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官僚集团则是统治的工具,君主应该是与百姓一个阵营。
不过高义欢听了骑兵的禀报后,急于回去议事,弄清楚清军的意图,所以高义欢摇了摇头,今天就算了,孤王要返回王京,与将军们商议对付清军的事情,安抚难民的事情,就交给先生了。
也好!对付清军是大事,不把他们解决,只会有更多的难民。李岩点了点头,那就由臣代替大王去安抚难民吧!
当下高义欢与李岩又说了几句,便一拔马缰,在骑兵的护卫下,往西安而去。
一日后,高义欢回到王京,刚到王宫门前,周大利上前替他牵住马缰,便禀告道:大王,高指挥昨日回京,说有要事禀报。
高义欢翻身下马,将马鞭丢给周大利,边往里走,边说道:把他叫来,孤在书房等他!
回宫后,高义欢换了一身常服,坐在桌案后,批阅奏疏,不多时,高义成便来到书房外,轻声道:大王,臣来了!
进来!高义欢合上奏疏,见高义成进来,遂即问道:事情办得怎么样呢?
高义成忙行礼道:大王,臣去大同与姜襄见了一面,不过这厮摇摆不定,还是下不了决心,而且他似乎与锦衣卫也有联系。
高义欢眉头一皱,朱慈烺的手伸这么长?
第735章绕道入关
姜襄反清一事,发生于戊子年,故称戊子之变。
高义欢知道姜襄这个人,去年让玄衣卫支持满清境内的反清义军,收买绿营将领时,就让高义成联系了此人。
此时局势早已变化,姜襄反清一事,会不会发生,高义欢并不能确定,不过既然有这个可能,高义欢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多尔衮从塞外袭扰关中,高义欢必须要有反制的手段。
在突袭蒲津关后,高义欢就想到了姜襄,如果多尔滚不退兵,那他无论如何也会唆使姜襄反清。河东一乱,清军还有心思待在雍凉?这就是高义欢的后手。
当然,就算清军退兵,高义欢也已经准备策动姜襄反清。
因为只有在山西搞出大动作,才能将清军牵制住,否则清军再来突袭关中,岁岁入寇,西魏国可吃不消。
崇祯朝怎么垮掉的,与皇太极六次入寇关内,将北直隶山东宣府等地蹂躏得破败不堪,有直接的关系。
高义欢吸取教训,那就觉对不能让清军,放开手脚来对付他,必须主动反击,把清军牵制住才行。
因此,高义欢很看重姜襄这个人,或者说是他手里的大同边军。
现在听说,南京的锦衣卫,居然也在联系姜襄,便让高义欢有些意外了。
大王,山西是我大魏东征,必争之地。南京联系姜襄,若是姜襄投靠南京,就把我大魏东进的道路给堵住了。高义成抱拳道:大王,姜襄对于反清之事摇摆不定,拿了我们不少东西,却始终不愿意答复,臣看是否将他与锦衣卫勾结的事情捅出去,逼他反清。
山西在关中之东,是魏国必争之地,锦衣卫联系姜襄,是否有堵住西魏东进之意,想与西魏争夺北方。
如果是这样,高义欢对朱慈烺就刮目相看了,大明朝身子骨那么弱,具有还有心思围堵大魏国,朱慈烺不仅心大,布局也很长远嘛。
高义欢沉吟一阵,忽然问道:朱慈烺的改革如何呢?
高义成愣了一下,没想到魏王会忽然问起此事,他想了下最近看到的信息,回道:据说并不顺利。南京兵部王侍郎,建议朱慈烺由织造局,来主导对倭国的贸易,施行变相开海之策,结果织造局的船,没到倭国,就被海盗劫了一艘,剩下两艘被风挂到山东,又沿着海岸线回到了宁波。
就是王钦差啊!高义欢想起那张俊脸,冷笑道:书生太幼稚了。没有对航线的控制权,就敢让船出海,孤保证他一艘船也到不了倭国。不过他能想到从海贸上捞钱,也算是个人才了。
大王真是明鉴,南京那边盛传,是浙东海商和福建郑家联手,派海盗劫的船。这些人靠走私获利,南京要开海,就是砸他们的饭碗,这些人肯定不干。高义成道:不过南京这次决心也很大,本来有人要参王彦,但是朱慈烺压着不办,结果王彦居然找到了海上的红毛夷,让他们到宁波,把货给买走了。现在南京为该不该让红毛夷的船,在宁波靠岸,吵得不可开交,浙东海商还煽动宁波周围的百姓,不让红毛夷靠岸,结果被捧日军抓了上百人,还抄家杀了人。
高义欢眉头皱了起来,明朝要开海,不解决郑家,不摧毁浙东走私海商,是绝对难以实现的。
因为明朝不掌握制海权,这些人有的是办法,让官府的商船出不了海。
在海上能与郑家抗衡的势力,就只有西夷,南京居然允许西夷来宁波交易,让高义欢感到十分的意外,不过让西夷过来将货物买走,确实是一个解决官府船只出不了海的难题。
怪不得锦衣卫的手能够伸到山西来,原来是大舅子有钱了。
这王侍郎还真是个人才,有点小瞧他了。
只是这件事情,估计还会有反复,说不定郑家和荷兰人也会因此起冲突。
这么看来,东南的事情,或许比西魏这边还要精彩些。
高义欢简单询问几句,就察觉到东南的变化,他捋着鄂下短须,沉思一阵,才开口说道:姜襄先留着,不要将他与我们联络,以及同锦衣卫勾结的事情泄露出去。还需要让安插在清廷的细作,注意清廷对姜襄态度,孤王暂时不想他出什么事情。
臣明白了!高义成行礼道。
高义欢觉得姜襄和明朝有联系这件事,可以利用,或许能搞件大事出来,再加上他还没做好在河东动手的准备,所以暂时还是要将姜襄保护起来。
这时李来亨忽然来到书房外,行礼道:大王,几位都督和将军们到了!
高义欢闻语站起身来,对高义成道:走,随孤王一起去讲武殿。
~~~~~~
陇山之西,萧关后面的静宁州,鳌拜率领五万大军扎营于此,游骑四出,放出数十里,截杀魏军斥候,阻拦魏军探子靠近。
这时在鳌拜的营帐中,众多清将聚集,商议着出兵的大事。
在一副缴获的地图前,鳌拜道:索尼,你继续攻击萧关,迷惑魏军,不过高蛮子狡诈,他定然不会相信我军主攻萧关。
说道这里,鳌拜看了众将一眼,然后继续说道:所以,我们还需要一支疑兵,调动西魏的军队。你们中谁愿意率领疑兵?
帐中的清军相互看了一眼,一名黄甲大将站了出来,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第六子索海,与鳌拜是亲戚。
护军,我去吧!索海豪气的抱拳,脸上露出骄横之色。
鳌拜和索尼对索海都比较满意,鳌拜道:好,那你就领一万人,多打旌旗,鼓噪喧天,南下秦州,佯攻凤翔府,让魏军以为我们走南路入关中。
喳!索海一抱拳。
鳌拜遂即对众人道:剩下的人马,便都随本将,绕道北路入延安,接应王爷入关。
近两个多月来,清军纵横陇西,士气高昂,众将领都齐齐叫好,似乎已经打进了关中一样。
一旁的索尼提醒一句,我们各部之间是不是约定个时间,要是万一不顺利,以便撤退。
不用,这次必然旗开得胜!鳌拜满脸骄横。
索尼在萧关打得并不好,心中还是比较谨慎,约定一个时间,又不需要什么功夫,我看还是说一个吧。
鳌拜见索尼坚持,便开口道:二十二日之前,要是还没有马军来接应你们入关,或者没有收到骑兵传信,你们就立刻后撤。
这下,大帐内没人有什么意见,鳌拜遂即对索海道:你的南路军今夜就走,本将需要你先吸引住魏军~~~~~~
第736章伏击鳌拜
陇山绵延起伏,地势复杂,是关中西面的屏障。
六月间,天气炎热,大地被烈日烤得发白,树木像是要化掉一样。
这时在陇山西麓的树林中,十多个身影爬在山头,山下一支兵马从南方迤逦而,队伍前后绵延十余里。
或许是怕战马扬尘,引起注意,又或许是为了保存马力,队伍速度并不快,骑兵夹马慢行,打头的将领不时四处打量着周围。
山坡上,树枝和杂草一阵晃动,猛然窜出一个身影,来到趴在地上的十多名魏军斥候的身边,急声道:掌旅,卑职看清楚了,鞑子至少三四万人。
清魏两军之间隔了陇山,萧关又在交战,使得消息断绝,情报难以传递,但是陇西毕竟是西魏国的版图,清军要影藏行踪,还是很难。
掌旅脸颊鼓动,沉声道:鞑子这是要绕道北路,赵良栋你带三名弟兄,立刻回去禀报大王。
~~~~~~
高义欢所料不错,清军正面猛攻萧关,不过是为了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必然还会有其它的动作。
他知道清军的下步动作,很快就会展开,早令诸将密切注意着清军动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