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五年平辽袁都督,口气大得不行,结果让崇祯爷剐在菜市口。
孙承宗多年的老督师,皇帝的老师,对明朝忠心耿耿,可是却死在高阳,没人去救。
明末豪杰不少,曹变蛟何可纲赵率教孙传庭卢象升不胜枚举,但都没了。可是祖大寿洪承畴都好好的,关宁军也还不错,据说摇身一变,又成魏军精锐了。
姜襄总结了一些经营,那些陨落的人,要么爱出头,要么太忠心,不像他们这些活着的人,能够变通,顺应大势。
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虽然不好听,但是相较之下,姜襄还是愿意做个活得久的人。
而要活得久,人就要会变通,他顺来投顺,清来投清,名声虽不好听,但是能在这乱世活下来,也算他的本事。
现在河东局势比较复杂,西魏嚷嚷着要东征,清军主力已经进入河东,清魏之间将一决雌雄,而越是这样关键的时刻,姜襄就越要稳住,必须看清了再出手,以免万劫不复。
前不久,西魏国的使者煽动他反清,让他攻打太原,迎接魏军进入河东,事成后,许他流候之爵,但被姜襄搪塞过去。
对此,姜襄有自己的底线,就是魏军必须向李自成一样兵临太原,他才会举兵反正。
因为一个流侯并不值得他冒险,而且锦上添花,相对要安全许多。
现在听闻南京使者也到了,姜襄不禁捋了捋胡子,沉吟一阵,才开口道:带他过来!
姜有光一抱拳,便转身离开,姜襄则拖下自己的衣袍,放在桌案上。
为了表忠心,许多汉将都主动剃发,姜襄也不例外,平常都是满洲人的打扮,不过在家里他还是有许多明朝的服饰。
这时他吩咐丫鬟,将桌上的满衣满帽拿走,然后取来一套明朝常服。
他穿上一件锦袍,要间系上玉带,脚上穿上黑色的革靴,头上裹着头巾,刀削的国字脸,再配上书房内的红木桌椅,楠木屏风,书架上摆着的典籍,墙边桌案刀架上面放着的宝刀,看上去很有儒将风采。
姜襄整理了一下衣袍,在红木椅子上坐定,这时姜有光已经领着使者到了书房外,军门!人到了!
进来!姜襄坐正身子,便见姜有光领这一名身穿灰布长衫,头上戴着斗笠的老者进来。
老者进到书房内,将斗笠摘下,露出包裹着灰布头巾的脑袋和一张清瘦,两颊凹陷,留着山羊胡子,饱经风霜的文人老脸,呵呵~姜总兵,还认得老朽么?
姜襄本来坐着,见来人,脸上露出惊讶之色,忙起身绕过桌案,惊喜道:阁老怎么来了?
来人名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崇祯朝的东阁大学士,是三晋之地,极有名望的人物。
李建泰上下打量了一下姜襄,见他一身故国衣冠,不禁感叹落泪,看见将军一身服饰,老朽就知道将军心怀故国,陛下没有看错人,老朽是来对了。
陛下!姜襄脸上露出惊色,张口就来,一点也不生分,仿佛他一直是明臣一样。
李建泰道:不错,陛下听锦衣卫揍报,说将军心怀大明,所以特意派老朽来见将军,有机密之事相谈。
姜襄对姜有光使了个眼色,后者拱手一礼,便退出书房,并将屋门带上。
阁老,坐下说!姜襄当即一伸手,引着李建泰,在一旁坐定。
两人中间隔着一个红木小桌,姜襄给李建泰倒了一杯水,然后问道:阁老,不知道陛下有什么指示?
李建泰看着姜襄一会儿,正色道:陛下希望将军能够高举义起,反清拥明!
姜襄眉头一挑,压低声音,怎么,难道大明也要出兵呢?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李建泰先摇头吟了句诗,然后激动道:将军猜的不错,如今神京易手近五载,陛下在江南励精图治,终于决定出兵北伐了!
姜襄心头一惊,南京也出手,局势更加复杂,不过反清的大势却因此明朗了。
将军怎么不兴奋?李建泰看姜襄走神,不禁盯着他道。
哈哈,阁老我姜家世代为明将,怎么能不兴奋呢?姜襄忙激动道:方才,我只是被这个消息惊住了。毕竟大明近些年,一直未与建奴交战,现在突然出兵,让我感到很意外~~~
李建泰道:老朽起初也感到意外,但细想一下如今时局,就不意外了。这次建奴内讧,西魏东征,确实是难得的时机。朝廷在江南养精蓄锐多年,新军已成,自然要乘机北伐,夺取光复神京之功。
姜襄微微沉吟,不知道,陛下想让我做什么呢?
李建泰正色道:这次西魏据说出兵三十万,陛下也准备调集三十万大军北伐,建奴遭受两面攻击,必败无疑。如果建奴一败,朝廷收复两淮山东,大兵直逼北京,但陛下担心西魏先一步拿下北京,所以陛下准备封将军为晋国公,请将军起兵拿下太原,反清拒魏拥明,阻止魏军进军神京!
姜襄立时明白过来,明朝的意图是与西魏争夺光复北京,驱除建奴的功绩,同时为了瓜分建奴控制的地盘,为今后明魏争霸,抢占先机。
河东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要是明军先占据河东,那就能控制西魏东进的道路,光复神京的功绩,就将落在明朝手中,而且西魏也无法抢占河东和北直隶,建奴的大部分地盘,都会被明军光复。
这么看,他所在的位置,就十分重要了。
他帮助西魏,魏军就能长驱直入,杀到北京,帮助明军,大明就独占光复神京的功绩,实现明朝的中兴,只是他有些怀疑,明军的战力,能不能打到北京。
将军?李建泰再次轻声唤了一声,实不相瞒。陛下这次还联系了刘泽清等人,不少将领都表示,愿意反正,将军莫要犹豫啊!
姜襄听说刘泽清等人愿意反正,心头一惊,建奴的绿营兵,大多是明朝的官军,他们要是反正,还真不能小瞧南京的实力。
阁部,朝廷愿意封我为国公,这是陛下信任我,我哪有不接受之理!姜襄稍微沉吟,就拉住李建泰的手,正色说道。
其实几日前,姜襄对西魏的使者,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表示愿意为魏王效力。
李建泰闻语有些激动起来,两双手紧密的握在一起,将军真是国之栋梁啊!
阁老转告陛下,我姜襄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姜襄握手回应,一脸的正色,心中却盘算着,西魏和大明同时伐清,清军多半顶不住,所以这个时候反清,是符合大势的,不过反清之时,是归顺西魏还是归顺大明,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现在看来,明朝给的条件,要远远好于西魏,可是姜襄对于明军的战力却抱有疑虑,要是他这边拒魏拥明,明军那边伐到淮河就败了,那不是将他晾着呢?
因此姜襄决定,先两边都答应,等起兵后根据局势,再来做最后的决定。
这时两人正握着手,书房的门却一下打开,姜有光忽然疾步走进来,严肃道,军门,阁老,金之俊来了!
姜襄神色一变,急忙松开手道:阁老,金之俊过来,怕是得到了什么消息,您得躲一躲!
李建泰脸上也漏出一丝慌色,那好,老朽就先告辞了!
当下姜襄吩咐姜有光带着李建泰离开书房,自己坐回座位,忽然又起身吩咐道:快,将本帅刚拖的衣服拿过来~
第770章河东开局
姜襄急急忙忙的穿上满衣戴上满帽出来迎接,便见姜有光领着一员穿着黑色官袍,胸前二品补子,挂着朝珠,头上戴着红顶斗笠的二品大员,走进院来。
哈哈哈~金侍郎今日过来,怎么不事先通知一声,本将好出门迎接嘛!姜襄立时大笑着走上前来,埋怨道。
金之俊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可以说是三朝元老,见证了明朝的衰落。
清军入关后,招降明朝官员,许以原官录用,他便投降了清廷,并给清廷出了许多主意,帮助满清在北直隶站稳了脚跟。
清军入关之初,北京粮价飞涨,他是唆使满清南下攻击江南,恢复漕运的主要大臣之一。
多尔衮很看重金之俊,因此才派他来宣大,巡抚地方,监视姜襄。
金之俊五十多岁,脸上清瘦,一张黑脸,看上去就不太好说话。
姜襄笑脸相迎,金之俊却是一张冷脸,他目光往院子内瞟了瞟,有些急事要找将军商谈,便直接过来了。说完,他便主动提出道:去军门书房谈吧!
语毕,金之俊便疾步向前走去,姜襄心头一凛,看来他府上应该是有清廷安插的密探,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姜襄见此只能疾步跟上来,金之俊闯进姜襄的书房,四下张望,却什么也没有。
金侍郎,可是要找什么东西?姜襄跟进来,板着脸道。
呵呵,姜军门以为本官再找什么呢?金之俊脸上尬笑,遂即正色道:姜军门,现今是非常时期,有些事情太敏感,希望军门不要做出事什么糊涂事来,以免引起误会啊。
金之俊打着哑谜,不过话里的意思却相当的明显,算是一种警告。
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姜襄还是道:金侍郎可能对本将有所误会,本将对朝廷一向是很忠心的。
那朝廷让军门发兵,军门何故拖延?金之俊盯着姜襄:军门这样做,让本官很难做,也让朝廷不放心啊!
姜襄却心痛道:侍郎这么说,让本将很心寒啊!本将对朝廷可是赤胆忠心啊!前段时间,肃王出征,大半的粮草都是大同朔州提供,朝廷现在让本将出兵,本将确实难啊!
金之俊见他这么说,严厉道,那好,这次朝廷不让你准备粮草,太原会留一批粮草给你。军门先调一万人,前王晋南给英亲王助战吧!这是军令,姜军门不得违抗,懂吗?
姜襄非常厌烦金之俊这种姿态,大家都是汉奸,你凭啥那么横,居然命令本将。
在明朝时,这些伪君子就看不起他们这些丘八,芝麻大点的文官,也能给他摆脸色,现在投靠满清,这群孙子居然还是压他一头,让姜襄心里很不舒服。
不过感受到金之俊的目光,姜襄知道他已经快触及到清廷的底线了,如果再次拒绝,恐怕满清将会对他采取强硬的手段。
呵呵~姜襄正色道:既然朝廷备好了粮草,那本将还有什么话说?金侍郎放心,我不日就调拨兵马南下!
金之俊见姜襄答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姜军门能服从朝廷的命令,本官深感欣慰,来日定替军门向摄政王请功,届时山西提督军务总兵官,非军门莫属。
姜襄眉头一挑,满清也开出价码了,不过要是满清能早点给他,他或许真的会为满清卖命,但现在却有些迟了。
当初老子为了支持清军攻入关中灭李自成,不仅派兵,还提供粮草,结果清军灭了李自成,就把老子踢到一旁,现在又想用个提督挽回老子,当老子是夜壶吗?
姜襄心中冷笑,脸上却兴奋道:那本将就先谢过侍郎了。
金之俊目光又在书房内扫视了一眼,才道:那好,军门尽快发兵吧!本官就先回衙里办公了。
姜襄同意发兵,那事情就好办多了,等将他的兵马掉出大同,然后便能找机会控制姜襄。
当下,姜襄将金之俊送到府外,两个各怀鬼胎的人行礼告别。
姜襄看着金之俊上了八抬大轿走远,脸色立时沉了下来,有光,你将府上的人清查一遍,隐秘一些,把监视本将的细作找出来!
是,军门!姜有光一抱拳,遂即又问道:军门,咱们到底站哪一边啊?
姜襄道:本将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清廷已经怀疑我们,你通知众将,今晚来府上商议大事!
蒲州府,吕梁山南路的山坡上,一阵呼啸,腾起一团团的白烟,二十多枚炮弹,砸向远处的魏军阵线。
阿济格骑马驻立在山头,身后大旗迎风猎猎,山坡上清军火炮轰鸣,山脚下,三千多绿营兵正集结着,准备冲击明军阵线。
这时阿济格看了看魏军阵线上的旗帜,一面写有黄字的帅旗,十分的惹眼。
对明的将领,应该是高义欢的心腹大将黄秉忠,军中诨号神射黄三郎,是最早追随高义欢的魏将之一。
据说魏军中,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还有二十四将小尉迟秦琼之内的诸多诨号。
这个黄秉忠应该是魏军中第二梯队,是二十四将中的一人,他擅长防守作战,一直镇守蒲津渡和潼关一线,是魏军中难得的人才。
阿济格正观察着魏军防线,一匹战马爬上坡来,准塔大声道:王爷,李本深的三千绿营为第一个梯队,已经准备好了!
阿济格闻语,抬起马鞭,指着远处魏军的防线,开口道:蛮子兵马分布在三条防线后,他们的防守面太广,兵力便比较稀薄。传令李本深,不要散开攻击,集中攻击一点,先拿下涑水边上的下阳堡,只要突破一点,蛮子防线就破了。
准塔行礼道:喳!卑职这就去传令。
等等!阿济格却一挥手,进攻前炮击半个时辰!
第771章堑壕战
战场上清军火炮轰鸣,炮弹呼啸着砸向魏军防线,打得泥柱飞溅,尘土漫天。
在魏军阵线上,黄秉忠拿着千里镜,观察着远处的清军,正好看见山坡上的一群人,放下千里镜对左右道:阿济格一到,鞑子的攻击,应该快来了。
五军都督府早就分析了清军面临的局势,知道多尔衮缺少机动的兵力,河南的十万人要防备潼关和豫南两个方向,只有能力自保,没有能力抽调兵力支援其它战场,两淮山东的十五万人马要防着南明趁火打劫,兵马也调不动。
北京到是还有五万人马,可是得提防着豪格,而且作为京畿不能不放大军镇着,所以同样不能动。
因此满清现在的问题是摊子太大,人马不够,最多还能从外藩调个一两万人马,多尔衮已经没兵。
现在清军在山西有十万大军,其中三万人还不太可靠,清军便不可能放魏军冲入河东。
因为满清毕竟是异族政权,对山西百姓又没什么恩惠,一旦汉人武装杀入山西,恐怕局势会更加不稳,出现望风而降的局面。
因此按着五军都督府的判断,清军最好的选择是全力攻打魏军,在魏军主力没有过河之前,将魏军赶出河东。
此时清军只是被豪格,被魏军东征,明军北伐搞得有些手忙脚乱,但清军其实实力依旧可观,只要挡住外部的威胁,那内部肯定就能强压下来。
都督,看清军旗号,有镶白旗的真满洲,还多了几个汉军旗,几只绿营兵,人马相当混杂。赵明冲指着远处列阵的清军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