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需要缓一缓,不能太刺激郑氏,应该等朝廷水师有一定实力后,再继续开放!王彦行礼道。

    织造局的船出海就被劫掠,让王彦知道阻力很大,他怕刺激郑家,郑家会一不做二休,直接让海盗攻打宁波,所以不敢做进一步试探。

    朱慈烺听了却有些不快,不过心腹大臣都这么说,他便也就不再提,而是扭头问道:诸位卿家今日有什么事情禀报吗?

    路振飞行礼道:陛下,臣有一事,朝鲜国秘密派出使者,前日抵达南京,被礼部安排在驿馆,陛下要不要接见?

    朝鲜使者?朱慈烺眉头一挑,朝鲜可以说是明朝的亲儿子,亲儿子来见老子,朱慈烺听了意外又惊喜,他们过来做什么?

    路振飞道:据说是建奴逼迫朝鲜剃发易服,朝鲜上下群情激奋,有意反清!

    朱慈烺微微沉吟,便道:这算一件好事,礼部安排一下,朕明日接见!

    臣领旨!路振飞行礼领命。

    这时陈子龙出列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最近南京出现传闻,西魏将兴兵三十万东征,不知锦衣卫告知陛下没有?

    朱慈烺闻语眉头一皱,卿家也知道此事




第767章北上争攻
    西魏国的探子,在江南散播魏王将大举东征的消息,锦衣卫自然早就收到了风声,并告知了朱慈烺。

    今天即便陈子龙不提,朱慈烺也要和大臣们来讨论这个事情。

    这时朱慈烺负手在书房中走了几步,扭头看向众人,诸位卿家可曾都听到这个消息?

    书房内,有半数的人表示听到了一些风声,朱慈烺脸色阴沉下来道:众卿怎么看?

    几位大臣商议几句,还是由挑起话头的陈子龙出来道:陛下,臣原本以为高精忠与建奴的争斗,将会持续十余年,这样我朝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富国强兵,最后坐收渔利,可现在看来,北方局势变化太快,我朝必须要出手了。

    朱慈烺原来也是此种想法,以为西魏与清之间的战争,要打多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扫平军阀,加强中央集权,可是没想到西魏和清之间的胜负,这么快就要分出来了。

    朱慈烺走回大位上坐定,沉声道:陈卿的意思是?

    陛下,据臣得到的消息,高精忠东征的起因是,魏军在六七月间,在关中歼灭数万清军,而多尔衮想治领军统帅豪格济尔哈朗之罪,造成了两位夷王出走,占据沈阳,割据关外,与多尔滚决裂,使得建奴之势一分为二,关内的多尔衮实力大损,造成攻守之势逆转。

    朱慈烺点了点头,同朕所知的消息差不多。

    陈子龙继续说道:陛下,方才听闻路尚书之言,建奴要在朝鲜剃发易服,这与建奴此前对朝鲜的政策完全不同,推行的应该是豪格一派,这也就从侧面印证了豪格与多尔衮决裂,否则不可能出两套政策。

    吴指挥,让人去问一问!朱慈烺扭头吩咐一句。

    臣遵命!锦衣卫副指挥使吴邦辅,行礼领命。

    在收到风声之后,朱慈烺已经让人去验证消息,可是因为路途的问题,消息还没传回来。

    这时朱慈烺看着陈子龙,示意他继续说,陈子龙则道:陛下,如果豪格和多尔衮决裂,这确实会造成建奴实力大损,成为天下大势的转折点。现在我们认可这一点的话,那就必须承认,西魏已经相当强大了。

    大明朝被建奴压着打了十多年,西魏国却连续挫败建奴,并将进入反攻,让人不得不承认西魏正迅速崛起,就军事上而言,已经超过明朝和满清。

    陈子龙话锋一转,陛下,诸位同僚,当年闯贼三个月陷神京,要是高精忠东征,攻下神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朱慈烺沉默不语,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路振飞皱眉道:这几年都是西魏与建奴作战,高精忠在北地威望极高,即便是在江南,也有不少人称赞高精忠。如果西魏攻下北京,那高精忠的威望将如日中天,完全盖过我朝。陛下,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出现啊~

    说着说着,路振飞把自己给说急眼了。

    朱慈烺脸色阴沉起来,有些话大臣不好明说,可是他却十分清楚,大明朝能偏安江南,主要的依靠就是他乃大明天子,汉家正统的身份,靠的是大明二百七十余年,累积起来的威望。

    这几年西魏逐渐崛起,本来就有了与南京分庭抗礼之势,要是让高精忠攻下北京,独占驱除建奴的功绩,那高精忠将彻底压他一头,他要称帝要南下灭明,百姓都会觉得合情合理。

    大明就是靠着驱除蒙元,才能坐这么多年的江山,朱慈烺不敢想象,如果高精忠的威望高于他后,会是个什么景象。

    一般而言,外族要征服中原王朝,往往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而中国内部王朝争鼎,速度却快上许多。

    如果大明失去道义,必然会被西魏摧枯拉朽,就向闯逆进京一样。

    大明朝不怕满清,怕的是闯贼,高逆之流,朱慈烺沉默半响,终于开口道:路卿说的不错,绝对不能让高精忠攻下北京。他扫视众人,诸位卿家可有什么建议?

    众人都将目光看向陈子龙,毕竟是他先提的这件事,想必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果然,陈子龙作揖道:陛下,臣以为我朝到了应该,考虑防御西魏,争夺天下的时候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局势照这样下去,高精忠必成我朝心腹之患。为此,臣以为我朝该做多手准备,一是着手布置防御西魏,二是要与西魏争夺光复北京,恢复汉家河山的功绩。

    防御西魏的关键在武昌,在荆州襄阳。要争夺光复神京的功绩,只有两个方式,一是兴兵北上,趁着高精忠与多尔衮交战,收取两淮山东进取神京。一则攻击荆州襄阳,牵制西魏,让西魏无法夺取北京。王彦接过话头道:臣以为,荆襄之地,乃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西晋用之,则以亡吴,蒙古用之,则以亡宋。我朝此时兴兵,一可牵制魏军东征,二是可将重点从江北,转移到荆楚,完成对西魏的布防。

    朱慈烺闻语有些动意,不过陈子龙却道:不可!

    为何?朱慈烺问道。

    陈子龙道:陛下,如果建奴能够挡住西魏,王侍郎的话自然有些道理。但是臣以为,建奴在关内,本就是无根之萍,这次又战败又内讧,建奴总计不过十来万,哪里经得起这些。臣以为这次建奴是真的危险了,而且据兵部所得的军情,魏军东征已经筹备多日,或许此时已经开战,而我朝主力集中于江北一线,要调转矛头,去攻击荆襄,首先是不义,其次是时间上来不及,兵马和粮草调运最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再者,据情报来看,西魏对我朝封锁消息,显然是料定我朝可能会偷袭荆襄,必有准备。这样一来,可能我朝偷袭荆襄不成,反而会让西魏抓住把柄。如果西魏攻下北京,再以我朝不思驱除建奴反助建奴为借口,兴师来犯,我朝必定难以抵挡。我朝军队战力本就不如西魏,要是还不占着道义,臣看不到取胜的希望~

    如果兴师北上与西魏争夺光复北京的功绩则不相同!陈子龙正色道:臣以为我朝北上,不管能不能夺下北京,首先在道义上,我朝能继续占据大义,让高精忠抓不住把柄,他要是敢攻击我朝,就是犯上作乱之举。其次,荆襄于我朝重要,两淮对我朝统样是重中之重。如果高精忠速占神京,横扫北方,拿下两淮,对我朝而言,同样是个巨大的威胁,因此臣并不赞成调动江北兵马去荆襄。最后,我朝粮草军械都存在江北一线,大军可随时出征。另外朝廷还可以借助北伐之名,将左良玉调出武昌,接管武昌重镇,完成对西魏的布防。

    朱慈烺眉头紧皱,他听了陈子龙的话,中心思想就是要牢牢掌握大义,心里已经有了决断,陈卿,你拿出一个方案来~~~~



第768章河东局势
    九月,河东,蒲州府。

    蒲州位于中条山和吕梁山相交之处,被两山相夹,中间涑水穿过,奔流入黄河,地势中间低,两边高,是关中与河东联系的重要通道。

    魏军在拿下蒲津关后,又夺取了潼关对面的风陵渡,打开了通往河东的大门。

    不过门虽打开,可是受制于两山相夹的地形,通道却被源源不断赶来的清军堵住。

    整个蒲州的地形,像是一个漏斗,漏斗之外是两座大山。

    此时两万魏军,就被堵在漏斗的小口处,而五万清军,则在宽阔的一方。

    八月开始,西魏国就向江南散播,魏王将率领三十万大军东征的消息。

    这些消息在江南传播的同时,满清的细作自然也收到了风声,将消息传给了多尔衮。

    九月间,多尔衮一面对外否认他与豪格闹翻,声称豪格是战败受罚,去盛京守陵,并非割据对抗北京,一面派使者前往南京,意图以归还两淮为饵,稳住南京,甚至唆使南京袭击荆州,等渡过难关在耍个无赖。

    同时为了打断西魏的东征,多尔衮派出英亲王阿济格,前往河东督战,夺回蒲津关,将魏军赶回关中,并让洛阳耿仲明,做好防御准备。

    这时,在蒲州前线,一身白色铠甲的阿济格,骑着战马,在满洲镶白旗众将的簇拥下,马蹄哒哒的登上一个高坡,身后一将急忙加快马速追上来,急声道:王爷,不能继续往前了!

    阿济格勒住马缰,为何?

    对面山头上,有魏军炮阵,前面不太安全!满将准塔抬起马鞭,指着前方说道。

    阿济格皱了下眉头,那就在这里看一看魏军如何布防!

    当下一群人俯瞰整个战场,他们的位置位于吕梁山的南麓,战场的北部。

    阿济格从高处往下看,脚下是一个逐渐向南方倾斜的斜坡,然后是涑水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原。平原被中间奔流的涑水河分成两半,南岸平原相连的同样是一个斜坡,只不过是北低南高,逐渐爬升,最后连接中条山山脉。

    此时天空晴朗,目力能够看的极远,阿济格站在高处,将数十里的区域,尽收眼底。

    王爷,那边就是魏军的防线,犬牙交错,壕沟纵横,属下攻了几次,都是损失惨重!准塔指着西面道。

    阿济格闻语,扭头看去,见远处斜坡和平原上有一条条的灰线,不过距离太远,看得并不清楚。

    这时他一伸手,从亲卫手中接过千里镜,抽出镜筒放在眼前,观察着远处的魏军防线。

    在圆形的视界中,首先看向那一道道的灰线,却是魏军堆的土墙和挖得深壕。

    阿济格看见,那些土墙并不算高。只到士卒胸前,他从千里镜中能够看见,墙后走动的士卒,看见墙上插着的魏军旗帜,迎风猎猎。

    土墙很长,几乎竖切整个平原,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火炮露出来。

    在土墙前是一个壕沟,这样只到胸前的土墙,在加上壕沟的深度,高度便并非只是看到的那样。

    在壕沟之外,则被魏军布置了许多拒马鹿角,还有一排斜刺的木桩。

    阿济格脸颊抽搐了一下,仿佛牙疼一般,放下千里镜,扭头问道:高蛮子不是要东征么,怎么魏军一副防守的姿态?

    准塔道:这个我也不清楚,或许他们还在准备。魏军夺了蒲津关后,一直与我军对持,几个月下来,就弄出这些东西了。

    蒲津关外,只有方圆十多里的一块滩头,容纳不下数万魏军,还有源源不断运过河来的物资。

    因此魏军的防线并不在蒲津关,而是前推了三十余里,以便获得更大的空间。

    阿济格再次拿起千里镜,观察两山间的平原,魏军依靠平原上的村落,构筑三条矮墙和壕沟组成的防线,他再看两侧斜坡,同样也是如此,眉头立时紧皱拧成一团。

    本王来此的第一目标是夺回蒲津关!阿济格看了看半响后,放下千里镜沉声说道:准塔,调集人马,发动一次进攻,本王要看一看,魏军的防御如何!

    喳!准塔当即抱拳,然后一拔马缰离开。

    阿济格则脸色沉重的,又将千里镜,拿出来观看。

    ~~~~~~

    在阿济格赶往晋南指挥大军夺回蒲津关时,多罗衍禧郡王罗科铎,率领两红旗的精锐,已经到了太原,准备解决大同的姜襄。

    这时在山西巡抚衙门,罗科铎负手站在地图前,问道:姜襄,还没给任何答复吗?

    王爷,姜襄答复到是有,不过却都是拖延之语!一旁的佟图赖开口说道。

    这让罗科铎有点束手无策,要是豪格不与多尔衮闹翻,豪格的兵马完全有理由,借道大同,南下增援蒲州,来个假途灭虢,趁机解决姜襄。

    可是现在,战场在晋南,清军便没有借口进入晋北。

    要是罗科铎直接率军进入大同,姜襄必然会提起警惕,甚至直接反叛。

    罗科铎阴沉着脸,看来姜襄态度果然摇摆。本王再去令,让他南下助战,估计他也不会听命。

    王爷,姜襄缩在大同不出来,我们确实很难下手啊!佟图赖忧心道。

    罗科铎来回走了两步,问道:金之俊有什么消息传来没有?

    昨天有消息传来,他已经收买了姜襄部将扬振威,不过没有王爷的配合,他们很难发乱!佟图赖沉声道。

    罗科铎沉默一阵,开口道:再给姜襄发一道令,他不来助战也行,但至少发一万人前来。本王一点点的吃掉他的人马,再里应外合剿灭他!

    喳~佟图赖当即行礼。

    ~~~~~~

    大同是明朝边镇中,十分重要的一镇,地位仅次于蓟辽。

    姜家世代都是明将,镇守大同多年,势力在晋北根深蒂固。

    李自成东征时,大军攻陷太原,姜襄感觉到明朝大势已去,主动投降了李自成,伸手管李自成要钱。

    同年清军破口而入,击败李自成,他又杀了大顺将领张天琳,归顺了清廷,但是清廷对于他的控制力度,其实也很有限。

    早前清军势如破竹时,姜襄也曾卖力的给清军作战,为清军从陕北攻入关中,出了大力气。

    不过,清廷对他却一直十分警惕,有功不赏,还时常找他的麻烦。

    在清军得势时,姜襄就只有忍受清廷对他的刁难,近些年清军有点势颓,姜襄的心思立时便活跃起来。

    这时在大同总兵官府邸,姜襄站在书房内,其第姜有光匆匆进来,军门,南京有使者到了。



第769章站在风口的姜襄
    河东局势紧张,姜襄亦感觉到自己身处漩涡之中,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所以他行事很谨慎,并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随势而动。

    明末局势动荡,多少牛哄哄的人物,都成了战死冤死的亡魂,唯有像他这样能够看清大势,随波逐流的豪杰,才能独存。
1...343344345346347...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