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西魏国现在的策略就是,先进行收编,要是收编不了,那就刀兵相见,迅速剿灭。

    这时三千多新卒,一个个气喘吁吁的跑动着,为首一将看见高义欢一行人,忙对属下一声吆喝,继续跑,再跑一圈,就回营吃饭!

    他交代一句,便脱离队伍,向高义欢跑过来,奔至近前,单膝行礼道:臣王光泰参见大王!

    辛苦了!高义欢笑着点点头,然后又看了看跑圈的士卒,笑问道:新卒训练的怎么样?

    回禀大王,这些新卒基本什么都不会,也没纪律性,不过都是庄稼汉,比较老实,体力也还行,练几个月,见见血,能力应该可以介乎于丙种和丁种之间。

    吃苦耐劳,是绝大多数百姓的特质。高义欢点了点头,又问道,有逃兵吗?

    王光泰道:逃走了一些,主要是些土寇的头目,他们自由散漫惯了,受不了约束,逃走了十多个人。普通士卒能吃饱饭,有地分,还有钱拿,多半不会当逃兵。

    高义欢微微颔首,逃走的要进行抓捕,这些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军法司已经派人追捕,不过藩府并为完全控制河东,要全部抓住却比较困难!

    高义欢一想也是,当下不再提着茬,而是交代道:如果训练的强度比较大,伙食必须要跟上,要让将士们不仅能吃饱,偶尔还要能看见肉。

    王光泰脸上露出喜色,臣代将士们谢大王恩德!

    高义欢笑了笑,好,那你继续操练吧!如果需要什么东西,随时找孤王提,或者找高兴豪,他会向孤王禀报。

    臣明白了!王光泰当即一抱拳,臣先告退了。

    说完,他便小跑着离开,继续去训练士卒。

    高义欢一行人进入大营,随便看了看,一旁主管军需的高兴豪道:大王,臣从关中调来五千帐,加上缴获清军的营帐,足够大王在河东招募十万大军,不过兵甲和兵器,现在还有些缺口,臣已经派人去湖广调运,大概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运来。

    高义欢微微颔首,进了间军帐,看了看士卒们的通铺,伸手摸了摸床铺,下面都是茅草,被子也薄的很。

    现在天寒地冻,这样可不行啊!高义欢拿起被子,皱眉说道。

    大王,关中的储备都已经运来,兵部现在也没办法,毕竟十万大军,物资需求量太大。

    高义欢也知道这一点,改变语气道:不是抄出二百万两么,多花些银子,从民间收,到湖广和江南买,总之要想办法解决。

    魏军打破介休灵石等地,经过审问发现,范家等家族果然在魏军突破蒲津关后,就开始将财富转移到了张家口。

    张家口是清廷与蒙古进行贸易的一个重要口隘,范家转移到此处,看来也是不看好清军,以便在情况不妙时逃到关外。

    不过虽说范家等家族提前转移了许多财富,但是魏军还是从几个地窖里挖出二百多万两。

    这便让高义欢对张家口垂涎欲滴,不过他此时却没有办法将手伸到张家口,所以只能再养一段时间,等以后再取。

    一行人在营地中转了一圈,高义欢才领着众人,离开军营,奔向汾阳城。

    这时天地间一片白雪皑皑,道路上并没有人影,不过官道两侧的村落中却炊烟缕缕,显示着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回归正轨。

    不多时,高义欢一行人奔到汾阳城,城门外却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围在告示前,有人摇头晃脑的念道:大魏王告河东乡亲父老,鞑虏未除,河东匪患又起。大魏为除鞑虏,为保护乡民,特招四方壮徒,各地豪杰为兵。凡应募入选之士,可得军田十亩,免税赋三年,望豪杰之士踊跃应募,保卫家园,驱除鞑虏,共举大事。

    高义欢穿着常服,百姓们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打马入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城内,几名魏军士卒持矛而立,一名小吏坐在桌前,前面早已排成长长的队伍。

    另一边,几名军官则在测试应募的士卒,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能举起一个五十斤的石锁,就算合格。

    当然如果是有特殊的技艺,也可也耍耍兵器架上的大刀长矛,军中虽然不是特别依靠个人勇武,但是勇武的人,无疑会更容易出头。

    这时一名汉子,很轻松的单手举起石锁,引得一阵喝彩,然后又将大刀舞得虎虎生风,让测试的士卒都十分佩服。

    好刀法,把他的名字记在丙策!

    高义欢通过盘查后,并没勒马停下,几十万魏军,人才济济,一个有些本事的汉子,并不能引起他的特殊对待。

    大王,看着个架势,十万大军,用不了多久就能募齐啊!陈名夏微笑道。

    高义欢对募集的速度也很满意,能募集这么快,其实还得感谢鞑子。要不是清军搜刮太狠,百姓没了余粮,哪有这么多人投军。

    ······

    (感谢小竹子哥哥的2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第810章 放孙可望
    西魏国在河东架设官制,安排官员接管地方,实行对河东的统治。

    此时太原还在阿济格手中,河东三司就不能设在太原,西魏藩府就定在汾州府。

    这个选择,并非随意决定,而是考虑了许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汾州富庶。

    介休孝义平遥都是汾州所辖的县城,汾阳城内还有两座明朝的郡王府,一曰庆成王府,一曰永和王府。

    这些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让西魏藩府决定,将河东三司设于汾州。

    西魏要控制河东,光有军队不行,还需要把行政体系建立起来,才能真正消化河东,将河东变成能为西魏提供钱粮兵源之地。

    高义欢一行人,通过城门,一路马蹄哒哒的来到临时的布政使司衙门。

    这次来汾州,高义欢是临时起意,并没有让人通知汾州官员,目的就是想看看官员是否称职。

    一行人在衙门前翻身下马,进了衙门,过了穿堂,里面的官员才匆匆忙忙的跑出来相迎。

    布政使司衙门内,高义欢大马金刀的坐在中堂,陈名夏等人按着官位就坐,河东布政使按察使镇守将军,都坐在两侧。

    西魏任命的河东布政使叫顾君恩,有些谋略,原来是李自成的谋士,取关中略定三边,就是他的建议。李自成败亡后,他与李过等人退到陇西,后来一起归顺了高义欢。

    在西魏藩府中,顾君恩已经做到户部右侍郎,内阁商议后,觉得他比较适合,便调到了河东。

    河东按察使名叫宋之绳,同陈名夏同科,都是崇祯朝的进士,原在王京做御史,这次被放在河东,掌管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

    镇守将军就是明朝地方上的都指挥使,镇守将军府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府兵,以及驻防兵马,负责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河东镇守将军就是白文选,不过高义欢在河东,便基本没他啥事。

    这时高义欢微微笑道:孤王听陈先生说,我大魏河东三司已经在汾州挂牌开张,孤王便过来看一看,顺便听一听,你们对治理河东的看法。顾卿是布政使,就先说说吧!

    顾君恩连忙起身道:启禀大王,河东目前有三件事最为急迫,一是尽快扫平地方上的土寇,将难民和聚众的百姓疏散安置。

    高义欢点了点头问道:那第二件事呢?

    第二件事就是土地问题,河东此前未经过大的动乱,人口众多,土地较少。大王招募十万新卒,需要大批军田,臣以为必须尽快清算投清官员士绅商贾的田产,分配这些土地。这将关系到明年春耕,河东官府需要在开春之前清理出来。

    西魏现在的财政并不宽裕,而来钱最快就是宰大户,清算是个能获得一大笔钱粮和土地的手段。

    虽然凡事这种清算,都有可能扩大化,波及无辜,但是高义欢还是默许了。

    顾君恩见高义欢微微颔首,便继续说道:第三件事就是粮食的问题。清军在河东搜刮的十分厉害,百姓手中没有余粮,兼各地盗寇蜂起,明岁河东必定缺粮。虽说臣有把握保正恢复晋南和晋中的州县,但是晋北却不敢保证。臣预感到,河东明岁必定缺粮,甚至可能发生饥荒。河东三司初设,官府完全没有储备,所以还请藩府拨粮接济河东。

    是该接济!高义欢沉声道:孤王看,明岁不只是河东缺粮,北直隶也会缺粮,届时必有大批难民会涌入河东,藩府要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陈名夏站起来到,大王,内阁已经给户部下旨,给河东调粮了。

    高义欢点了点头,遂即对顾君恩道:卿家的思路很清晰,这三件事,卿家务必要处理妥当。

    大王放心,臣必定与同僚一起,妥善处理河东问题,尽快恢复河东的繁荣,让河东成为大魏名列前茅的纳税大省!

    ~~~~~~

    视察完河东三司后,高义欢并未在汾州久留,而是带着一批物资,回到太原府。

    这时高义欢与陈名夏打马慢行,两人又谈起了南明的事情。

    朱慈烺自己吃了败仗,肯定也不想孤王打赢,要是他与满清联合,对我大魏而言绝非幸事。高义欢骑在马上,嘴里哈着白气,沉声道:当初崇祯朝就是被李自臣和满清一南一北击垮,李自成也是夹在两者之间败亡。如果,朱慈烺与多尔衮联合,他们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让我大魏疲于奔命。

    大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在臣看来,朱慈烺未必会与多尔衮联合,他要是这么做,就是没守住底线,不仅丢了朱家祖宗的脸,而且等于将道义让给大王,给大魏一个攻击他的借口。陈名夏微笑道:臣以为朱慈烺应该不会与多尔衮联和,至少明面上不会,所以大王不必太过担心。

    高义欢听他这么说,却道:就算朱慈烺不与多尔衮联合,孤王与清军激战,他在南方养精蓄锐,也会增加孤王一统天下的难度。

    陈名夏笑道:这也好办,明军新败,实力大损,恢复需要时间。现在正是南明虚弱之时,大王虽然腾不出手来攻击南明,也不好出手,但是大王不是早准备了一枚棋子,用来牵制南明么?

    高义欢脸上笑了,先生是说孙可望啊!

    对,就是孙可望!陈名夏颔首道:现在明军正是虚弱之时,让孙可望攻击南明,朱慈烺必定手忙脚乱,无法恢复和发展实力。

    高义欢点了点头,不过却苦笑道:孤也有这个想法,只是不知道孙可望愿不愿意抽身出来,回头攻打南明。孤收到牛金星传回来的消息,孙可望灭了南掌,又攻击安南,大军快打到升龙,安南黎氏都快被他灭掉了。他现在是广南一霸,未必听孤号令啊~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11章 清军绕道
    噺8壹中文網x8o 哽噺繓赽捌1小説蛧

    孙可望进入中南半岛,那里的文明受中原影响,其实已经十分发达。

    现在中原种植的水稻,就是引近自中南半岛上的占城。如果那里的人够勤奋,一连三熟完全没有问题。

    看牛金星的揍报,孙可望在中南半岛上玩得相当开心,他以天子自居,号令中南小邦,已经灭掉高平莫氏,还有南掌,也就是老挝。

    现在他正对安南黎氏开战,同反对他统治的东南小邦打游击,忙得不亦乐乎,还真未必有能力来牵制南明。

    说起来,孙可望进入中南半岛,还是高义欢给他出的主意,只是想让他暂时不要威胁南明。

    先前的目标是达到了,可是现在孙可望似乎发现了新天地,让他回头与南明开战,恐怕并不容易。

    高义欢苦笑一阵,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还是要试一试,毕竟相比于中南半岛,两广才是中国,而有富裕的广州做为诱惑,孙可望或许会出手。

    几日后,高义欢一行人顶着风雪来到太原府,便见道路上留下了许多车轮印子,撒了许多黑色的煤灰。

    远处一队队的骡车,装着米粮,肉食,还有煤炭,往前线运送。

    现在魏军已经将太原围的水泄不通,城外深壕土墙纵横,简直就是锦州大凌河城之围的翻版,完全是一副困死阿济格的做派。

    太原是山西省府,物资储备还算丰富,魏军要困死阿济格,也不是一件易事,必须要比阿济格撑得更久才行。

    高义欢急于架构河东三司,恢复地方生产,就是要降低大军供给的压力,保证魏军能够长期围困下去。

    这时看着远处运输物资的车队,高义欢哈着白气问道:军队的供给有没有压力,粮食和石炭能不能保证?

    陈名夏道:大王放心,我大魏地大物博,有湖广四川两大粮仓,大军粮食可以保障,就是肉食的供给也没有中断。现在清军自顾不暇,在草原上的威望大不如前,我大魏的实力已经辐射青海和乌斯藏。几个月前,乌斯藏的几大势力,黄红等派的活佛,都表示要来王京,接受大王的册封。

    哈哈高义欢脸上露出自得之色,为难道,是吗?不过孤王事物繁忙,不晓得有没有时间接见啊!啊哈哈

    千真万确,礼部已经上报内阁了!陈名夏接着道。

    这样啊!那就让礼部准备一下,不要搞的太隆重,孤王就随便见上一见!高义欢勉为其难道。

    陈名夏笑了笑,接着道,乌斯藏青海那边的蒙古吐蕃部落,有肉食,但却不易储藏,藩府用米粮和茶叶换取了大批的牛羊,一部分卖到关中,一部分则赶到青海湖附近宰杀,用那里的湖盐腌制,然后送到军中,供给将士们食用。现在那边已经有了十多个屠宰的作坊。

    高义欢满义的颔首,那煤炭呢?

    太原附近就一个石炭矿,臣按着大王的意思,让蒲州抓的清军战俘进行开采,然后直接运到军中,供将士们取暖。

    河东之地,遍地都是煤矿,寒冷的冬夜中,军帐中点燃一堆,能帮助魏军士卒熬过冬夜,也能帮值哨的士卒,带去温暖。

    此时的房屋大都是木制结构,四面和屋顶大多漏风,更别说是军帐,也不用担心中毒。

    高义欢点了点头,煤矿距离太原太近,确实方便了大军,不过也要注意风险,必须严密监控俘虏。另外劳动的强度不要太大,要让他们吃饱,毕竟孤王也不是恶魔,而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对对对大王的话,臣记下了。陈名夏忙附和着点头。

    这时一行人已经到了太原城南榆次县,高义欢的临时行宫所在,众人一夹马腹,便疾驰着向城池奔去。

    太原城北,黄土寨,晋北军大营。

    姜襄的大帐里,点着一个火盆,一身绯色官袍的李建泰,坐在一旁,姜襄则在帐中来回踱步。
1...375376377378379...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