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南面的确切消息,明军确实在徐州被清军击败,朱慈烺已经撤军。
虽然朱慈烺在扬州,不回南京,宣称北伐并没有结束,他必定光复祖宗基业,收复神京,但是扬州和晋北,那就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如果晋北有什么事情,根本指望不上南京。
这时姜襄忽然停下脚步,看着李建泰道:阁老,现在陛下撤退,可算是把俺老姜给坑惨了。
国公这是什么话!李建泰板着脸道:陛下不是还在扬州吗?朝廷也说了,只是战略撤退,等待时机必会再次北上。咱们在坚持坚持,守着晋北之地,届时朝廷少不了对国公的封赏。
姜襄苦笑道:谈何容易啊!魏王对大同镇可以说是垂涎欲滴,他诱惑俺老姜不成,便开始诱惑俺的部下。阁老你是不知道,关中那些孙子,放哨的烧碳火取暖,顺便还能烤几个红薯玉米棒子当做宵夜,做饭的专门找弟兄们能看见,能闻见的地方。他们普通士卒每天都是白米饭,白面饼子,还有肉汤喝,腊肉吃,我们的人已经跑过去数千人了。
说到这里,姜襄埋怨道:朝廷光嘴上支持,不顶用的,弟兄们不认这个,就认实在的玩意儿。
如果朝廷能打开一条通道,这些东西都不是问题。李建泰也皱起眉头,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说完他沉默一阵,忽然道:晋国公,要不我们先退兵吧!
魏军背靠关中作战,有源源不断的物资运送过来,姜襄根本无法与魏军相比。
他能靠着晋国公,世镇河东的诱惑,继续为明朝卖命,可是普通的士卒却没有理由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
特别是那些新投的义军,意志最为不坚定,要是继续待着,怕是要被高义欢挖走大半。
姜襄听了后,点点头,也好,就先让魏军与鞑子斗着,俺老姜也来个战略撤退,先回晋北,等待时机再战。
这时他话刚说完,帐帘忽然被挑起,一阵冷风和雪花灌入帐中,吹得姜襄和李率泰脖子一缩。
两人齐齐扭头看去,便见一将急匆匆的进来,慌张道:国公,阁老,大事不妙,清军绕道宣化,杀入晋北了。
姜襄嘴角肌肉向后一扯,一脸的牙疼状,惊呼道,什么?鞑子杀入大同呢?
感谢魔柯迦叶的500,椿树与秋螟,海布里之枪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
佰度搜索 噺八壹中文網 无广告词
第812章 孤王是你坚强的后盾
阿济格被困在太原城,多尔滚无论如何都要拉一把。
这并不是因为兄弟情义,而是因为阿济格是大清硕果仅存的几个亲王之一,要是被魏军打死,会严重打击大清国的士气。
同时大清丢失河东,将会动摇国本,无法在关内立足。
现在阿济格坚守太原,对于清军来说,河东便还有一线转机。
如果清军杀过去,或许能挫败久攻太原不下的魏军,同阿济格里应外合击败高义欢。
多尔衮火急火燎的从淮北回师后,大军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最近的路线,大军直扑向壶关,想要从晋东南杀入河东,包抄魏军的后路,不过当他杀到壶关后,却发现魏军早有防备。
多尔滚连续猛攻三日,壶关巍然不动,反到是清军的尸体铺满关前。
相比于进攻,魏军其实更加擅长防守,有蒲州攻防的经验,据守险要地形的魏军,让多尔衮感到有些绝望。
连续几日未能动摇魏军的防守,这让多尔衮意识到,短时间内无法攻破壶关,于是他留下一支兵马为疑兵,迷惑魏军,同时也防止魏军再次出壶关来掠夺清军控制的州县,自己便率领十多万大军,沿着太行北进,寻找新的突破点。
太行山脉横在河东与河北之间,据说只有太行八径相连,而其实适合大军行动的远没有八径那么多。
此时正是冬季,大多数山谷都不能过兵,多尔衮顶风而行,一路向北。
清军选择攻击的第二个关口是固关,固关位于太原之东的平定州,在井径之西,是河东与北直隶相连接的重要通到。
在这里,清军再一次碰的头破血流,损失惨重,多尔衮眼看无法突破魏军阻拦,清军士气低落,而他又担心太原局势,于是大军继续向北,最后选择了出居庸关进入宣化。
十多万清军的行动,自然蛮不过姜襄的眼线,清军进入宣化,让留守大同的姜有光,姜建勋等将大惊失色,他们一面将兵力收入大同准备防守,一面连忙派快马急报姜襄。
姜襄刚决定撤兵北返,让魏军与清军厮杀,他则整合晋北,待价而沽,不想清军居然绕道宣化,进入晋北,想从晋北杀入河东。
这让姜襄心中一阵惶恐,感叹自己倒霉之余,也暗叹高义欢运气好。
这不禁让他想起了明成祖朱棣,也是运气好的很,什么大风刮断南军主将的帅旗,什么关键时刻总有人相救!难道高义欢也是上天眷顾的人,这个河南龟孙,咋就有那么好的气运哩!
~~~~~~
太原之南,榆次县外的官道上,一名穿着山纹铠,头上戴着凤翅盔的大将,领着十多名骑兵,疾驰着奔到城门前,被守门的魏军拦住。
来人正是姜襄,他一拉马缰,战马一声长嘶,急停下来,快去禀报魏王,就说大同姜襄有急事求见。
姜襄的名号,魏军中的将士大多知道,晓得他是晋北的最大军阀。
姜总兵稍后!守城的军官不敢怠慢,抱拳行了一礼,某这就去禀报大王!
县城内,魏王行宫里,高义欢早就得到了清军绕道的情报,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时高义欢与黄秉忠等人站在沙盘前,正分析着河东的局势,看着各方兵力的分布。
多尔衮见无法突破我军守卫的关隘,果然选择了绕道居庸关杀入晋北。大王真是神机妙算啊!黄秉忠看着沙盘,赞叹道:这样一来,防御满清的压力,就落在了大同军的身上。大王的意思是看戏,还是帮姜襄一把?
看戏就有些过分了啊!高义欢捋着鄂下的胡须,沉吟道:据情报来看,多尔衮击败了明军,收降兵马足有七八万,还缴获了大批的粮草军器,他的势力依然不容小窥啊!
大王的意思是帮助姜襄?白文选问道。
河东战役爆发后,高义欢四处抽调兵力,白文选也被提前调回,由小将王光恩接任他继续驻军乌斯藏。
高义欢笑着摇头道:帮肯定要帮,不过大同镇是明国的边镇之一,孤王相信姜襄的能力,他肯定能撑一段时间地!
还说看戏不合适,但这意思分明就是见死不救,看着姜襄死拼多尔衮了。
这时高义欢话音刚落,李来哼却进来禀报道:大王,姜襄求见,人已经到了城外!
高义欢眉头一皱,刚夸奖他,怎么就找上门来了。
不多时,姜襄马蹄哒哒的来到行宫前,翻身下马后,被李来亨引进行宫。
这时他走进来,看见身穿龙袍,头戴翼善冠的高义欢站在大堂外,立时小碎步跑过来。
这次李建泰不在,姜襄来到高义欢身前就要跪下来,魏王,救我啊!
高义欢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姜襄:晋国公,如何行此大礼?你是有爵位的人,不必如此。
姜襄道:魏王说笑了,明国气数已尽,非光复中原之主,封赏算不的数,魏王乃天下希望,某自然跪得。说完,他挣扎着做出非跪不可的姿态。
高义欢看见姜襄认真的神情,忽然笑了笑,把手一松,姜襄没想到高义欢忽然松手,他本来也就是做个样子,现在身体一下失去平衡,扑通一声膝盖硬磕在地上,双腿生疼。
姜襄并不想轻易臣服高义欢,而是情势所迫,要是让清军占据晋北,什么晋国公,什么世镇河东就全完了。
姜襄是个识时务的人,现在明朝完全指望不上,他只能来求西魏,多个朋友多条路,先保住地盘,他才有底子得到好的招抚条件。
一瞬间,空气十分安静,让姜襄十分的尴尬,没想到高义欢来这一手,不过跪都跪了,姜襄只能继续道:魏王,多尔衮十多万大军,绕道宣府攻入晋北。请魏王一定救一救晋北的百姓。
高义欢一把抓住姜襄的手腕,将他拉起来,然后走进大堂,站在沙盘前停下,一身正气道,姜总兵,你看!
姜襄看着插满各色小旗的沙盘,挑眉道:这是?
一旁白文选笑道:姜总兵,你来之前,大王已经在与我们商议,如何支援大同镇的兄弟了。
姜襄扭头看向高义欢,虎目含泪,高义欢一脸正色,胸脯挺起,真挚的目光与他对视,握着他的手,真诚道:姜总兵,你只管放开手脚打,孤王就是你坚强的后盾。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13章 升龙城
后黎朝的国都河内,曾有过许多名字,它先后被称为龙渊龙编中京京都东京升龙等,每一个名字都透露野心和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
从这些名称来看,就能看出历代安南政权的野心,他们是真的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自己当中国了。
其实从文化圈的角度来看,安南朝鲜甚至日本都可以看成是中华文明圈内的诸侯,都继承了一部分中国文化的元素。
如果这几个国家能联合起来,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完全可以在世界上横着走,谁也不怕,谁也不怵。
可惜的是,从中国衰落后开始,东亚文化圈的诸侯中,没了老大,或者说不认可原来的老大,想要自己当老大,诸侯们相互瞧不起,甚至大大出手,形成了各种仇恨,无法形成合力,让西夷占了便宜。
此时的安南还并非那个世界第三,不过实力在中南半岛,却是一霸。
整个安南地区,包括南部的占城地区,人口大约在三百余万人,其中郑主控制人口约二百余万,阮主控制人口约九十万,高平莫氏控制约十余万人口。
孙可望率领十万大军,灭掉高平莫氏后,并没有将后黎朝的郑主放在眼里,马不停蹄攻略后黎朝北部州县,又打破宣光,收编了盘踞于此的后黎军阀武氏。
西军在中原大战十余载,一时间纵横后黎朝北部州郡,使得孙可望能直接与大本营云南连接成一片。
在连续夺取了后黎朝北部的州郡后,掌握后黎政权的郑主终于反应过来,一个小小的安南国,居然动员了五万大军,百头战象,五百艘战船,前来迎战。
孙可望收编的武氏,以及被他灭掉的莫氏,政治上是联盟关系,立场都是反黎的。
西军想要控制安南地区,肯定是需要地方势力配合,孙可望能选择合作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是掌握后黎朝的郑主,因为他自己将取代郑主,成为安南的掌控者,所以两者之间肯定没得谈。
在大西国宰相徐以显的建议下,将被拉去砍头的莫主,被救了回来,得到了孙可望的善待,而武氏则成了他的先锋。
就在郑主发兵北上时,满怀雄心的孙可望,也率领他的十万大军南下,意图直接打下河内。
在孙可望看来,纵横天下多年的西军,打个东南小国,难度不过是在中原打个府城而已。
两支军队,一个沿着红河南下,一个逆流而来,双方在河内之北八十里处相遇。
让孙可望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战却并不轻松,孙可望击败了郑主的步军,主阵却被郑主的战象冲乱,迫使孙可望大军后退三十余里。
在明朝陷入混乱时,安南地区其实也乱了十多年,战乱也十分频繁,安南的军队并非完全不知兵事,他们也是经历了战场的磨炼。
郑主的军队与西军有些差距,可却不像高平的莫氏那样不堪一击。
之后,两军各有胜负,西军凭借刘宗敏的勇猛,数败郑主,可是却几次被战象击退。
就这样两军对持了半个月,孙可望粮食告急,大军退往宣光,而郑主恐惧孙可望的实力,也不敢追击,领着兵马又退回了河内。
让郑主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退,却使得他失去了击败孙可望的机会。
孙可望回到宣光后,为粮草发愁,他听武氏提起安南西面有一国,叫做南掌,可能有粮,于是便派人去借粮,可是南掌就回了一句话,大意就是,你特么谁呀!
南掌确实不知道孙可望是谁,于是孙可望直接率军西进,绕过蔓延的山脉,攻破南掌国都,俘虏了南掌王。
同后黎的军队相比,南掌的军队就差了太多,而且人数也不多,才一万多人,轻易就被孙可望击败。
这一战,让孙可望获得了大批物资,同时还获得了五十头大象,于是孙可望逼迫南掌王称藩臣服,留下大将冯双礼监国,带走南掌王的儿子和大部分军队,回到了越北。
西军这样的农民军,虽然装备和素质都比不上魏军,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长处,就是能够吃苦耐劳,走哪儿打到哪儿。
郑主回到河内没多久,孙可望再次领兵杀至,而这一次,西军的兵力比上一次更加强大,不仅有收编的南掌象兵,还有从云南过来的炮队和火铳营。
郑主率领大军五万大军,与西军相会时,看见孙可望的大军长矛林立,旌旗如云,队伍中还有战象和大炮,顿时就惊住了。
双方一场厮杀,这次孙可望早有准备,郑主的战象在攻击孙可望的中军时,遭到了火器营的迎头痛击。
这时刘宗敏率领骑兵,绕到郑主大军侧翼,发起冲击,一下击败了郑军,郑主仓皇逃回河内。
十二月二十五日,临近新年,本来喜气洋洋,可是后黎朝的国都却是一片愁云惨淡。
此时,在河内城北面的旷野上,大群的人潮出现,无数西军士卒,手持兵器,拨开杂草,漫野而来。
巨大的战象,战马拖拽的火炮,被夹在人群之中,场面十分壮观。
孙可望骑在一匹健马上,身后大纛飞舞,如林的长枪护卫身后。
这时他抬首望去,远处的平原上已经出现一座城垣的影子,让他有些吃惊,因为这座城池比他预想的要大很多,比明朝的一座府城还大,周长估计在十五里之上,二十里之下,算是一座大城。
河内坐落在红河平原上,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出现一座大城,仿佛巨兽横陈,确实十分震撼。
这里位于富饶的平原,临近红河而建,水陆交通便利,城中街坊集市居民区都有,可以说是安南的精华所在。
这时孙可望勒住战马,抬起马鞭指着远处的城垣,有些志得意满的问道:前面就是安南的都城吗?
一旁的徐以显道:大王,前面就是安南国都东京,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升龙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