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臣尊旨!许以显忙领命,然后行礼告退,脚步生风的往大殿外而去,整个人显得干劲十足,生气勃发。

    在许以显出城时,一员西军将领,却走了进来,行礼道:大王,刘将军回来了!

    哦?孙可望坐正了身子,问道:人在哪里,收获如何?

    刘将军在清化,击败了阮氏的军队,俘获了不少东西,要献给大王。现在人已经进城!

    孙可望闻语,站起身来,面带喜色,让他入宫觐见!

    安南国主要的势力,是郑氏和阮氏两大军阀,现在郑氏灭亡,阮氏又被击败,西军在安南就算已经站稳了脚跟。

    这让孙可望很高兴,他准备以越北为根基,好好休整一年,分配土地,建立官制,制定税法,等有了余粮便再次南下灭掉阮氏,控制整个安南。

    不多时,刘宗敏在侍卫的带领下,进入大殿,他身后还跟着两将,各端着一个托盘。

    清化是郑梉的老巢,刘将军给本王带来了什么财宝吗?孙可望看见后面两人,端着的托盘好像有点沉。

    刘宗敏先行一礼,然后笑道:大王,这个东西可比财宝好,是能助大王争夺天下的宝物!

    孙可望有些不以为意,敷衍道:那本王到是要看一看,是什么宝物了。

    刘宗敏自得的一挥手,呈给大王瞧一瞧!

    身后两人便端着托盘上前,孙可望看一眼,眼睛立时就移不开了,惊讶道:这是自生火铳!

    孙可望腾的从王位上起身,拿起荷兰人的燧发枪,仔细打量,眼中满是惊喜,这东西刘将军怎么弄到的!

    刘宗敏得意道:臣攻清化时,遇见阮军北上,大战一场,击败了阮军,俘虏了一队白鬼。这自生火铳就是他们的武器,另外这对白鬼身上的铠甲也很厉害,由几块铁板拼接而成,能挡刀矛弓箭。臣想,要是我们能造出这样的火器和盔甲,一统天下不难啊!

    白鬼?孙可望疑惑道。

    刘宗敏想了想,哦,武公悳说他们是红毛夷,从海上来!

    孙可望点了点头,想到红夷大炮,立时就明白过来,他当即问道:那些红毛夷杀没?

    没杀!同阮军俘虏一起押回来了。

    好!据说高义欢军中,有不少佛郎机人。想必魏军火器厉害,与那些佛郎机人脱不开关系。现在孤王手里有了红毛夷,而佛郎机炮明显比不上红衣大炮,那佛郎机人也比不上红毛夷。这么看来,本王完全有机会超过高义欢啊。孙可望看着刘宗敏大笑道:刘将军,你可算是立了大功了。今后你与刘文秀艾能奇一起处理兵事!

    刘宗敏眉头一挑,脸上露出喜色,臣谢过大王!

    孙可望摸了摸燧发枪,又看了看荷兰人的板甲,有些爱不释手,忽然抬头道:缴获了药子吗?本王要试试威力!

    刘宗敏道:臣这就让人送来。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19章 高大王的算盘还是响了
    升龙城内,西军士卒将尸体清理出城,成群结队的将士在城中街道上来往巡视,恢复升龙城的秩序。

    孙可望相信,只要他的统治能够给百姓带来安定,对于普通人和聪明人而言,都不会太在意王权的更替,麻烦的是一些,死脑筋的读书人。

    这时孙可望带着一队人马,从街道上疾驰而过,他并没有等刘宗敏将东西取来,而是迫不及待的决定,亲自过去查看。

    骑兵疾驰而过,徐以显的动作十分迅速,街道上的尸体被士卒拉走,血水被冲刷干净,一切仿佛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这就像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三日的杀戮后,一切从新开始,城中的人很快忘记过去的辉煌,臣服在征服者的脚下。

    孙可望一行人,奔出城池,城外的旷野上,大帐一座连着一座,整齐的蔓延,一望无际。

    西军将士穿行于营寨中,还有一部人马,正敦促俘虏,修复被炸塌的城墙。

    这时一行人来到校场上,大批西军战将也闻讯赶来,刘宗敏不放心让荷兰人试枪,找来了几个西军火铳手,让他们先学会之后,再来给孙可望展示。

    燧发枪与火绳枪的构造基本相同,西军士卒很快就学会了使用,然后给孙可望一行人演示,十名士卒抬铳齐射,七八十步外的木板被打得木屑飞溅,校场上浓烟弥漫。

    这时,士卒将靶子取来,孙可望看见一寸多厚的木板被弹丸打穿,有的地方还被崩掉一大块,不禁有些吃惊。

    弓箭三十步内,才能造成这样的效果,这火铳估计在八十步内,都有机会击穿甲胄!杀没穿甲的士卒,那估计一百多步外,就放倒了。刘宗敏事先已经试过,所以对性能比较清楚。

    孙可望沉声道:怪不得高老二打鞑子那么容易,有这样的利器,鞑子的弓箭不就成了小儿的玩具了么?

    说着他又看向试射的士卒,忽然问道:你们方才发射,对这火铳有什么看法?

    一名小头目行礼回道:回禀大王,在试射中,小臣发现这种自生火铳与我们用的鸟铳之间,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小臣射击时,不需要点燃火绳,也不需要固定和反复检查火绳,射击的步骤简化,交战时应该能比鸟铳多放几铳。另外,火绳不用点火,大风天应该也能用,就是不晓得下雨能不能用!

    孙可望眼睛放光,心中比较兴奋,不过他也清楚,即便他心痒难耐也不顶用。这东西是好东西,可要造出来却不容易,他自己在云南弄的铸炮坊,到现在还是只能造一些老旧的火器。

    孙可望一直对高义欢的工匠垂涎欲滴,几次开口向高义欢讨要,高义欢都不鸟他,只是给他一些火铳震天雷,对于新出的自生火铳开花弹臼炮则绝对不给,瞧都不让他瞧。

    好!这种火铳,本王要不惜代价的进行仿造。孙可望握拳一挥,显得十分振奋,对了,那个红毛夷的甲胄呢?

    当下,刘宗敏又让人将盔甲套在人形靶子上,让人摆在三十步外,命弓箭射击,用鸟铳轰击,都不能破甲,最后用燧发枪,才打出一个凹陷。

    十七世纪正是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随着冶炼和锻造技术的进步,冷兵器逐渐达到了它的巅峰,而板甲虽笨重,但可以说是防御最好的甲胄,算是冷兵器甲胄的巅峰之作。

    火绳枪时代对于冷兵器的优势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可火器发展到此时,随着燧发枪的出现,火器对于冷兵器开始具有巨大的优势。

    因此燧发枪和板甲一个是先进火器的代表,一个是冷兵器的巅峰之作,要是能拥有这两种东西,等于这个时代的矛和盾,都握在了手中。

    孙可望看了十分欣喜,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仿造这两种器械,不过同时他又皱起眉头。

    孙可望是个很会算帐的人,他虽然不了解这些东西的制造过程,但只要看看它们的材料和工艺,就知道要造这些东西,耗费必然惊人,小国根本造不了多少,最后比的还是国力。

    高老二能够造出那么多火器,并不是简单因为有工匠,还是因为他有资源,有财力物力人力,能够造得起。

    这让孙可望有些沮丧,不过随即却又振奋起来,高老二也不是一天时间就成为大魏王的,他现在所处的环境十分好,北面强敌相互牵制,无暇南顾,东面是大海,西面和南面都没有强敌,正是他发展壮大的好时机。

    孙可望看了一圈,挑了一副完整的荷兰铠甲,一杆军官用的短管燧发枪,颇有些感慨的回到升龙城。

    这时,十多名骑兵簇拥一名背插加急小旗的骑兵,疾驰着进了升龙城,他们一路穿过街道,来到安南皇宫前急停下来,为首的一名骑兵,急忙翻身下马,一手举着圆竹筒内装着的军报,急步上前,嘴中大喊道加急揍报,军情十万火急。

    孙可望回宫后,没有沉醉于黎朝皇宫内女眷的美色之中,而是把玩着带回来的玩具,试射燧发枪。

    这时徐以显却匆匆进来,脚步有些慌乱,大王,广西有急报送来!

    孙可望心头一凛,发生了什么事情?

    艾能奇揍报,发现明军在南宁桂州,还有湖广宝庆集结兵马,目标可能是我们!徐以显急声道。

    孙可望脸上有些惊讶,他接过徐以显呈上来的军报,快速看了一遍,是艾能奇向他陈述,明朝增兵西南的消息。

    广西的南宁桂州,湖广西南部的宝庆,这都是与西军相邻之地。明军向这些地方增兵,用以不言而喻,肯定是想对他下手。

    岂有此理!朱慈烺自己一屁股屎没擦干净,居然打起了本王的主意。孙可望恼怒的将军报揉成一团,他本想休养生息一年,不想麻烦自己找上门来,破坏了他继续南进的策略,西魏让本王攻击朱慈烺,本王没去,朱慈烺居然找上门来,他这是讨打吗?这个小皇帝真是愚蠢至极,他不知道高老二就盼着本王和他开战吗?

    孙可望心中忽然升起一股邪火,没想到高老二的算盘,居然还是打响了。

    (感谢小竹子哥哥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20章 河东局势
    河东战役是西魏挑起,不过此时的河东,却出现了一个怪相,挑起战争的魏军在一边歇息,清军却同姜襄杀在了一起。

    十二月间,清军攻入大同,强攻三日没有攻下,多尔衮立刻下令锁城,然后大军迅速夺取了大同境内的其他州县,便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多尔衮得知大同城内的叛军并不多,留下三千骑兵,一万步军驱赶百姓筑墙困城,使得大同城内的叛军,无法威胁他的后路和粮道,便决定快速进军,向太原突去。

    对于清军而言,河东之战的关键就是太原,只有大军突至太原城下,并且保持大军的粮道通畅,以高义欢的兵力,就不太可能夺下重兵云集的太原。

    如此一来,高义欢只能退兵,魏军最多占据晋南,清军还能保住半个河东。

    如果打得再好一些,或许还能里应外合,击败魏军,将高义欢赶回关中,使得局势回到开战前。

    这也就是说,魏军要取得河东战役的胜利,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不让多尔衮靠近太原,围点打援,在路上就解决多尔衮,最后吃下太原。

    另一个选择则是,在多尔衮杀到太原之前,就吃下太原,这样一来,以清军的兵力,同样不太可能夺回魏军重兵守卫的太原。

    多尔衮骑兵众多,决定后立刻以博洛为先锋,大军向南猛突。

    这时姜襄得到高义欢的许诺后,率领大军北上迎战,去救援大同,双方在山阴遭遇,姜襄的前军被博洛击败,大军退守雁门关,等待魏军的支援。

    在开战之初,多尔衮控制的兵马原有四十余万人,兵力超过西魏,可是这一段时间的折腾后,驻防河东的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万人被困太原。

    山东和两淮的十五万大军,早前在明军北伐时望风而降,只剩下五万多人,不过在清军击败朱慈烺后,清军收编了左镇,还有一些明军,挽回了一点损失,大概又得到了八万兵,以及大批的器械和粮草。

    可以说,这次朱慈烺北伐,是给多尔衮当了一回运输队长,将明朝近几年的积蓄,三十万大军的军械物资,大都丢给了清军。

    现在多尔衮掌握的兵马,大约还有三十万大军,而这三十万兵力的分部是,洛阳原本只剩下两万,多尔衮令耿仲明带回去二万,共计四万大军镇守洛阳,继续与金声桓对持,牵制湖广和潼关方向的魏军。

    剩下的人马中,阿济格带领两万人坚守太原,河洛会率领三万人驻防徐州山东一线,监视明军动向,尼堪率领六万大军,坐镇北直隶,并防备固关壶关等处关隘的魏军攻击河北和北京。

    多尔衮则率领十五万大军,杀入晋北,然后向南杀来,救援太原。

    河东,西魏国募集十万新军,加上出征河东的十万大军,魏军兵力有二十万,姜襄和李率泰号称有十五万大军,只看表面兵力,联军的兵力有三十五万,而清军只有十七万人。

    这样的话,河东战役应该打的相当轻松,可事实上,魏军的新军完全做不得数,只能维持下地方治安,协助精兵守守城池,在决战中根本指望不上。

    另外,大同军的水分也非常大,姜襄手中的家丁大概也就三千多人,另外还有两三万人可以一用,剩下的士卒便都是一些摇旗呐喊充充门面之辈。

    这么算来,十万加三万,联军兵力上其实并没有优势。

    如果算上魏军需要围困太原,需要防备壶关固关,多尔衮能动用的战兵,其实要比魏军多得多。

    1649年的春节,高义欢是在河东过的,中间他还抽时间,接见了彭措多伽,固始汗的使者,以及黄红等派别的活佛。

    这宣示着西魏国恢复了中原王朝对乌斯藏的统治,乌斯藏名义上归属大魏,使得大魏的版图,瞬间扩大将近一小半。

    当然乌斯藏早已不复吐蕃帝国的神勇,大魏版图增加,可是实力却并没因为乌斯藏的臣服而增加,只是得到一个名义上的属地而已。

    虽然乌斯藏的臣服,短时间内无法给西魏带来好处,可是高义欢心中依然很高兴。

    万邦来朝是历代帝王的一个追求,也是王朝兴盛强大的一个标志。

    高义欢对此只是高兴,觉得很有面子,可也没有别的想法,但是西魏藩府中不少大臣,却憋不住了,觉得这件事情很不一般,是周遭对大魏的认可,已经出现了请求高义欢称帝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得知朱慈烺北伐失败后,更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态势。

    西魏毕竟是个造反起家的政权,而这样的政权,通常不具备合法性,高义欢并不是很在意这一点,可是不少文官却很在意。

    眼看着西魏必然走向造反的道路,推翻大明建立新朝已是必然,文官们心里便急了,绞尽脑汁给高义欢找合法性。

    现在他们大致的思路就是争夺驱除鞑虏的功绩,然后似乎就没什么可说了。

    现在有乌斯藏臣服,便给他们开了条思路,获得周围蛮夷和藩属国的进贡,同样是被认为是正统的一个表现,所以他们便**了。

    对此,当事人高义欢,立时下旨喝斥,不过对带头官员,却并没有进行惩罚,反而请他喝了个茶,并一起共进晚餐,嘱咐他不要再提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高义欢这个太度,很快就被一部分喜欢钻营投机的大臣认为是默许,他们便更加放肆的开始劝进起来。

    高义欢确实是想称帝,不过他现在与皇帝无异,所以他并不急,准备先放出风去,等今后拿下北京,一切便是水到渠成。

    现在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拉拢朱慈烺,虽然从得到的情报来看,已经不太可能,但是他还是想挽留挽留。

    希望在河东战役结束之前,甚至是夺下北京之前,大舅子不要给他添堵。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1...379380381382383...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