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第821章 寻求速决
雁门关,多尔衮的大军进至此处后,被姜襄挡了下来,清军攻击持续大半个月,守关的大同军已经损失惨重。
近几日,关墙外的清军停止了进攻,可是今早守军却忽然来报,清军又动了起来,似有攻击关墙的意思。
清晨,穿着山文甲,戴着凤翅盔的姜襄,便在护兵的簇拥下,来到关城上,然后取出千里镜,扫视关外绵延的清军大营。
一切似乎如常,忽然姜襄猛地将千里镜放下,眯眼去看,然后又拿起千里镜观看,手不禁有些颤抖起来。
国公,怎么呢?李建泰见姜襄脸上露出慌色,不禁问道。
阁老,别叫国公,还是叫俺姜总兵吧。姜襄惨白着脸道:向魏王请援吧!守不住了!
这不打的好好的吗?李建泰一脸愕然,姜襄这是什么意思。
姜襄将千里镜给他,阁老自己看,那一排红布遮盖的东西,如果是红夷大炮,便肯定守不住了!
李建泰接过来,放在眼前观看,果然看见清军营地里,多了近百门用红布遮盖的大炮,清军士卒正将大炮运出来。
这批炮并非都是清军的大炮,很大一部分是多尔衮在徐州的缴获,朱慈烺财大气粗,造了不少重炮,几乎全部丢在了徐州。
多尔衮急于救援阿济格,大军先一步进入晋北,红衣大炮运送慢,昨晚才送到。
姜襄看李建泰脸色惨白,长出一口气,忽然扭头对属下道:速去榆次求救,请魏王立刻发兵,就说俺老姜顶不住了,要是援兵不来,俺老姜和晋北就一起完蛋,清军就直冲太原了。
雁门关外,连营漫野,人声马嘶,营寨内绿旗遍布,无数戴着红顶斗笠的绿营兵进进出出,还有数以万记的八旗兵出没其间。
这时,在一座占地数亩的大帐内,站满了身披铠甲,腰挂刀剑的战将,在大帐中央,站着一将,正是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
如今满州贵族,能征惯战的老将,大多已经凋敝,剩下的还分成两派,豪格济尔哈朗去了关外,而关内就只剩下阿济格和多尔衮。
现在阿济格被围,大清国已经很难找出能够统领十余万大军的帅才,再者河东之战关系着大清国的命运,多尔衮也不敢让别人来指挥,所以只能亲自上阵。
大帐中点着炭火,将帐内烤得有些燥热,多尔衮身穿白甲,没戴头盔,露出发青的头皮和一根小辫儿,帐内则站满了一众清将,许多都是些年轻的脸庞。
满洲人口少,人才也就少,老一辈一死,立刻有点青黄不接,多尔衮为大清的将来,只得将后背们都提拔起来,进行培养。
这时,多尔衮负手站立在一副地图前,身后的将领目光都落在他后脑勺上铜钱大小的小辫儿上,帐中一片沉默。
半响后,多尔衮忽然转过身来,朗声说道:这次西魏与南明联合发乱,战事已经绵延数月,到如今,本王已经带领你们大败明军,击败朱慈烺小儿的三十万大军,挫败了明军在南线的进攻,俘虏和缴获无数,南线威胁彻底解除。近日,本王已经得到谨郡王尼堪的揍报,朱慈烺小儿被我大清勇士教训一顿后,终于向我大清服软,要向我大清称臣,岁岁给本王岁币了!
帐中的清军将领,纷纷一阵哄笑,显然都很满意击败明军的事情,脸上露出一丝得色。
此时清军刚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军队的士气其实还可以,对于河东之战,还是抱有很大信心。
多尔衮扫视众人一眼,很满意众将士的反应,他现在也只能靠着吹嘘揍朱慈烺的事迹,来提高大军的士气。
这里他适当的说了一些谎言,朱慈烺确实秘密给了大清一笔粮食,不过这个小皇帝却并不接受他提出的优厚条件,只愿意暗中给大清一点支持。
这点上,多尔衮觉得朱慈烺这个小子,比他老子会变通一些。
这时多尔衮挥了挥手,让众人安静下来,然继续大声道:现在,南线解决,就只剩下西线。高贼现在被英王挡在太原,时间已有数月,必然已经疲乏。魏贼在本王主力南下与明军做战,西线兵力空虚的情况下,还不能占据河东,你们说现在本王帅大军到来,十多万大清勇士,他还有机会吗?
王爷,我们必败魏蛮子!博洛带头挥拳,配合着多尔衮,鼓动着将领的士气。
帐中的将领闻语,都纷纷点头附和,或者挥拳大呼,击败魏贼,活捉高蛮子。
多尔衮赞许的看了博洛一眼,这个曾今被一撸到底宗室子弟,居然凭借本事又一步步的爬上来,让多尔衮感到很意外,对他也另眼相待。
曾几何时,博洛被人嘲笑为扫把星,是个不祥之人,如今嘲笑他的多铎自己成了高义欢的俘虏,让人不禁想到底是博洛害了多铎,还是多铎害了博洛,或许多铎才是那个不详之人。
瞧一瞧,大好的一盘棋,怎么走坏的,满洲贵族会惊讶的发现,其中关键的人居然是多铎,正是他的一次又一次的失利,让大清国便得现在这么被动。
当年,太祖皇帝起兵,明军多路来攻,太祖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击溃十多万敌军的围剿,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使得明军大败!多尔衮振臂道:今日,我大清军兵力,强于魏贼,情况胜萨尔浒多矣。本王乃太祖之子,此次必定带领尔等,重演萨尔浒之役,大败魏贼!
一个萨尔浒,够大清国从头吹到尾。
摄政王想让臣等怎么做,摄政王就直接吩咐吧!博洛大声附和着,臣相信摄政一定能带领大清击败魏贼。
多尔衮点了点头,锐利的目光扫视众人,然后肃声道:高蛮子的算盘,必然是想用姜襄消耗本王,他则等时机成熟,我军疲乏后,再来与本王决战。本王不能如了他的意,而姜襄算什么东西,他也配同本王对弈吗?现在红衣大炮以到,本王要你们今日就打破雁门关,突入晋中与魏贼决战。
多尔滚听说,高义欢在晋南设立官职,招募百姓种地,一副来了就不走的架势。
要是拖延下去,魏军直接能从晋南获得粮草,而清军控制的区域,却乱成一片,清军必然无法坚持。
因此,这一战,多尔衮必须要速决。
喳!大帐内的众多清将,颇为振奋,多尔衮亦是信心满满。
一直给多尔衮捧哏的博洛这时却提醒一句,摄政王,高义欢狡诈,他知道我们出现在晋北,肯定早就料到我们要从晋北南下,他是否会在半途设伏?
多尔衮自然想到了这种可能,但他对此却并不在意,总不能害怕伏击,就不南下。
高义欢设伏又如何,兵家有言,五则攻之,倍则能战之,敌则能分之,魏贼兵力不及本王,马军不及本王,本王到要看他怎么伏击。届时,真遇上,那不过是提前打一场决战罢了。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大清勇士自起兵之日起,就没了退路,你们要以必胜之心,来击败魏贼。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22章 魏王救我
多尔衮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辞,鼓励着帐中清将,然后让他们准备攻关,唯独留下博洛,继续商议。
现在魏贼占据晋南,控制壶关固关等处,占据了太行出口,来年就可以轻骑破袭北直隶,摧毁我八旗的旗庄旗田。去岁末,魏贼已经破坏了我们的一些庄园,要是今岁收获时,他们再破袭一次,就算朱慈烺愿意借粮,我们也撑不到年底。
博洛听了多尔衮的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摄政王的担心没有错,高蛮子面厚心黑,他为了达到目的,自己人的良田都烧,更别说我们的旗田。他要是占据晋南,必然会袭扰河北!
博洛跟着多铎在河南与魏军多次交战,对魏军烧田焚城,焦土抗击的策略,早就见识过多回。
高义欢表面为了百姓,可是只要战争需要,他绝对不会怜惜任何的生命,而且这厮还有个特点,睚眦必报,却又很能隐忍。
之前清军南侵,逼着他烧田焚城,他心里肯定不痛快,现在他抓住机会,还不翻身农奴把歌唱,还不可劲的报复。
多尔衮赞许的看了博洛一眼,本王掌握朝廷事务,去岁朝廷消耗甚大,许多地方都在打仗,还丢掉了淮南的粮仓。今岁朝廷肯定缺粮,要是战争拖延下去,我大清不打也输了。因此,本王只能找高蛮子决战,全力一搏,就像太祖在萨尔浒一战时一般,击溃魏贼主力,才能彻底瓦解魏贼的进攻,扭转天下大势!
博洛已经明白了多尔衮的意思,这仗继续打下去,今年肯定会饿死人,大清国必然元气大伤。
摄政王,臣明白了。这一战我们必须要胜,而且要大胜,否则即便击退魏贼,不把他们重创,等休整几月,魏贼必会再来,而我们根本耗不起了!博洛沉声道。
现在的清军并不是一个游牧政权,多尔衮要选择退回关外,自然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可是好不容易入关,怎能轻易放弃。
现在清军和西魏比的不仅仅是兵力,更是两方的整体实力,清军兵力上不输给西魏,可惜后勤乏力,所以只能找魏军决战。
本王果然没有看错你!多尔衮拍了拍博洛的肩膀,脸上露出赞许之色,然后道:孔有德死后,本王重整了汉军正红旗,给他们装备了最新的自生火铳,还有铜炮。他们在宿迁时与明军的神机营交过手,正面击溃了明军的自生火铳阵。这说明,西魏的铳阵,确实是有些优点。本王看以往的战报,我大清的步军总是远距离上被动挨打,被魏军步军压制,连累骑兵优势无法发挥,只能被动的去冲阵,现在我大清也有了这么一支步军,就能用步军打乱魏军阵线,然后骑兵冲击与魏贼一较高下。
在魏军使用自生火铳后,清军便开始大力的仿造,在汤若望等西夷的帮助下,造出了燧发枪。
不过虽然有西夷的指点,但是清军的燧发枪与西魏的自生火铳相比起来,依然有些欠缺,他们工匠没有经验,生产出来有些粗糙,而且发火率不及魏军的高。
在南征前,清军已经装备了四千五百杆自生火铳,在宿迁又缴获了两千多杆,在加上一个快炮队,组成了一旗的火器军。
多尔滚原本与黄台吉唱反调,不太重用汉军,但是他对这支火器军却十分上心,常常观看他们操演。
说到这里,多尔衮看向博洛,郑重地道:你一直在前线与魏贼作战,应该是我们满人中,最了解魏贼的人。本王想将这支人马,交给你统领,你可有信心,发挥他的用处!
清军有强大的骑兵,而魏军以步军为主,每次交战时,清军的难题是怎么扰乱魏军的步阵,给骑兵制造收割的机会,但是魏军火器众多,让清军骑兵无法用过去的办法骑射乱阵,引以为豪的满洲重步,在火器面前也只有吃弹丸的份。
这样一来,清军就没法子克制魏军步军,所以多尔衮很重视火器军,觉得有火器军的加入,必然可以为清军创造机会。
博洛闻语,心头顿时大喜,不过脸上却波澜不惊,行礼道:喳!臣定不辱使命!
两人正在说话时,帐外隆隆的炮声响起,那是百门红衣大炮,齐齐开火,轰击着雁门关。
~~~~~~
太原府,高义欢每日都收到了不少关于战事的情报,魏军虽没有出击,但却积极做着准备。
随着时间进入1649年,西魏基本已经平定了晋南和晋中的一部分州县,派出了官员接手地方政务,帮助百姓返乡,准备进行春耕。
这时太原城被围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城中粮食消耗了大半,而魏军始终不攻城,摆明了是想围点打援。
这让阿济格无法淡定,加上他判断多尔衮应该已经来救,便开始时常出城,冲击魏军的防线,想让魏军无法安心对付多尔衮,意图将更多的魏军牵制在太原,以免多尔衮重蹈明军锦州之役的覆辙。
魏军意识到了与清军的大决战将不可避免,从几个月前开始,就不断将湖广四川的粮食,襄阳和南阳造的兵器衣甲,关中造的火器,源源不断的运到河东,已经堆满了几个仓库。
魏军各部也频繁的调动,并将缺额补冲齐全,磨合操演,准备迎战多尔衮的主力。
为了防备清军,魏军主力已经从太原之南,移营驻扎于城北。
这时在太原北郊的旷野上,大帐一座连着一座,整齐的蔓延,一望无际。
校场上,只见一支近千人的步军,正在操练,他们浑身都包裹在铁甲中,连脸上也带着兽面,正是高义欢的护军铁人军。
这支本该是郑成功护卫的精兵,被高义欢先搞了出来,抢占版权。
自从水力锻打技术得以应用之后,西魏军器监管辖的作坊,生产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盔甲和火铳的制造速度,都翻了几倍。
高义欢受此启发,还特意煮了壶开水,像他们展示了一下蒸汽的力量,并给大匠们布置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当然生产力的爆炸,是需要许多条件的,需要庞大的市场,还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没有这些,光有器械,特别是最初不成熟,问题频发,远比手工更贵的器械,是难以撑过最初的阶段。
此时铁人军正齐齐挥动手中的横刀,将身前手臂粗的木桩,齐齐斩断。
另一边,克胜军的铳手们正在轮番抬枪射击,校场上浓烟弥漫。
此时魏军的几部精锐,已经全部集结到了河东,准备一场大战,不过对此高义欢还是不太满意,总是希望准备能够更加充分一些。
毕竟这一战关系大势,乃是两国间的大对决,是兴衰之役,必须要谨慎。
高义欢与众将在校场上看了一会儿后,笑着对众人道:这一战,俺们赢了,北京想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要是输了,那就只能老实退回关中,几年之内别想出关。
大王,俺们准备这么充分,怎么可能失败。此战我们必胜!白文选开口道。
呵呵~说的不错!这一战,大汉必胜,大魏必胜!高义欢意气风发,遂即道:走,随孤去仓库看看!
当下一行人离开大营,来到魏军的军需仓库,一片耸立的高仓,一个接着一个,每个都有四丈高,可以装数千石的米粮,还有数千件兵器衣甲。
高义欢与众将穿行在仓库之间,不时让侍卫拿出米袋,用战刀破开,漏出一枚枚白花花的稻米。
高义欢抓起来一把,见这些米粒圆润,又闻了闻,微笑道,是常德的稻米啊。
大王,军粮和器械,兵部基本调拨齐全,大军绝对不用为粮食担心。高兴豪笑道。
西魏手握两大粮仓,还种有玉米番薯,可以说最不缺粮的就是西魏。
高义欢满意的点头,这时一名骑兵,却疾驰着奔来,启禀大王,姜襄使者前来求援。
高义欢接过书信看了看,中心就四个字魏王救我,他微笑着对身边人道:姜襄告诉孤王,孤王再不救他,他就要死给孤王看。老姜这是要挟孤王哩。这种口吻,说明他还能坚持坚持嘛!
李定国却道:大王,姜襄既然这么说,那我们也不能大意啊!
清军绕道晋北后,高义欢又把李定国调回了身边,不知怎么地,有李定国在身边,高大王就特别有安全感。
高义欢眉头皱了皱,好,那诸位随孤回营,俺们商议商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