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高义欢一行人都是寻常打扮,几位老农以为是过往的商队,便也没有顾忌,其中一名老者接过侍卫递过来的水碗和大枣儿,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这位官人,我们种地,春天播种,夏天灌溉除草抓虫,到秋天才有收获。这其中任何一个地方没有做好,或是老天爷不给饭吃,一年就白忙活。现在正是细心耕耘的时节,我们可不敢偷懒,只能每天早出晚归不停的干活,以求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把欠朝廷的钱和租子交了,剩下的粮食养活一家老小。
高义欢慈父的微笑有些僵硬,这样的回答,让他感到十分尴尬,百姓在大魏其实也是要拼命干活才能生存,还是和历代王朝一样。
呵呵~高义欢微微一笑,化解自己的尴尬,忙转移话题,等秋收后,家里有了粮食,老乡们就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享享天伦之乐吧。
一年四季,忙三季,休息一季,也就是九十多天没什么事做,这么看来也是不错的。
哪里哦!除了那些军户的日子好些,我们这些民户,一到冬天,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老头叹气道:官府修水利,修官道,都要我们出力气。这几年又年年打仗,家里的年轻人,被抽去给官军运粮,我们一把年纪,还得去出把力气哩。
老汉说着,一旁坐着的几名官员,不禁后背冒汗,一旁户部侍郎周洪海忙打个圆场道:老乡,朝廷修水利,修官道,不是给工钱了么?
老汉摇了摇头,那能有多少,卖力的活,还不够吃的。
高义欢道:这些水利和道路修建,总归对百姓是有好处的吧。
老汗道:水利建了确实方便灌溉,官人你看,远处的水车,现在大多数田地都能灌溉。说实话,官府比前朝还是要好的,就是老是抽丁,影响家里种田,而且没有年轻人,老头子们一年忙到头,有些吃不消啊。
高义欢听了这话,心头舒服了一点,不过依然感慨良多。
这几年他连连大战,自己是威风了,但是大军作战,需要粮食银子民夫都是百姓负担,高义欢又不种田,也不挣钱,大军出征的消耗,都是藩府转嫁给百姓,让百姓负担。
这时,远处的官道上,一队衙役簇拥着一名官员,从北面疾奔过来。
高义欢扭头瞧见,微微皱眉,让人将携带的食物都送给几位老农,然后便带着属下离开。
这时,高义欢一行人离开大树,牵马回到官道,那官员已经到了跟前。
他慌忙翻身下马,扑通跪地,臣泾阳令王遗风,拜见大王!
你的消息到是灵通!高义欢微微皱眉,遂即又摆了摆手,起来吧!
王遗风听人禀报,有一队人来到泾阳,沿途左看看右瞧瞧,行踪十分可疑,顿时吓了一跳,急忙便带人赶了过来。
高义欢等他起身,看了众位大臣一眼,然后指着远处弯腰劳作的百姓,动情的说道:百姓生存不易,今后藩府要注意爱惜民力。说着他扭过头来,一脸严肃的甩锅道:王县令,你听见没有?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第861章 又憋了个坏主意
高义欢并没有真的要责怪王遗风的意思,因为他知道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正是他自己。
王遗风急急忙忙的跑过来,被高义欢说这么一句,以为高大王对他管理的地方并不满意,心中一阵惶恐,不过等几年他就会发现,他这一趟过来,还是十分值得的。
高义欢知道的东西多,所以看见此时的许多现状,便都不太顺眼,不太满意。
他习惯看见稻田成片,水渠相连,国道省道乡道成网络,将国家的每一处土地连接起来。
他知道陕北水土流失严重,不能在过度开垦,明白各座城池的结构不合理,下雨街道泥泞,城中污臭不堪,苍蝇成群。
高义欢看见这些后,自然有一股要改造的冲动,所以他觉得自己有许多事情要做。
因此他看见土地不能灌溉,就想修建发达的水利网络,看见道路狭窄,泥泞难走,就想修整官道。
现在他还准备恢复陕北生态,另外准备改造王京等城池,将在城中建造发达的下水系统,还需要扩宽街道,街面上都扑上砖石。
高义欢干劲十足,每一样都想干,有一大堆的工程将要排队上马,另外为了一统天下,藩国的军队也还在扩招,军械也在加紧制造。
高义欢设议事院,并不是真的想偷懒,而是他发现自己有太多事情要做了。
不过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很显然,高义欢有些操之过急了。
在泾阳与百姓交谈后,高义欢便回到王京,按住了自己急切的心情,招来内阁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将一些不是很急的事情砍掉,让百姓喘口气。
当然,高义欢并不可能放弃之前全部的决议,事实上他的大政方针依然未变,扩军备战还是照常进行,甚至要加快速度进行。
他砍掉其他工程,除了恢复民力,也是为了保证扩军等重点项目能够进行。
过犹不及不行,不做同样也是不行,大规模建设现在要少搞,高义欢便很快将精力转移到别的方向。
如今西魏王京,聚集人口近五十万,虽比不上南京,但是也已经相当的繁华。
西魏迁都西安后,对西安城进行了重新规划,共计划分了一百零八各坊,而这些坊有的是居住,有的是酒楼客栈,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城中交易的市场,有东西两市,东市主要买卖江南和西魏国的货物,西市则是出售西域来的货物,还有蒙古乌斯藏来的牛羊马匹。
这时高义欢与李过陈名夏等人出现在东市,市场内人声鼎沸,满载货物的大车在街道上穿行,两边都是砖石店铺,里面摆放着各种商品。
市场内各家商铺里,摆放着粮食羊肉布匹瓷器茶叶等各种货物,每家店铺前都围着不少百姓,笑声喊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使得市场格外热闹。
高义欢一行人继续往前走,进入市场内部,那里则是大宗商品交易的地方。
这时在中间一处广场上,十多辆满载布帛的大车停在一处,一名魏国官吏,站在一辆车上,身前围了十多个身穿锦缎的商人,其中还有两名胡商。
这时魏国官吏先念道:松江上等绢,共计十二车,底价三千银元。
商人手中也各拿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货物的信息,他们查看了一下货物,便开始出价。
三千三百银元!
三千五百银元!
四千银元!
一旁的货主则紧张的看着他们,嘴里默默念着一个数字,最后整批货物被一名胡商以四千银元拿下。
官员连忙给货主和胡商一人一张条子,货物便被赶去一旁,下一个商人,又将一批货物赶进来,并将一张纸交给小官。
这时高义欢不禁问道:去岁一共有多少匹江南的棉布,来我们大魏出售。
李过等人也不清楚,不过东市的官员应该知道,于是他扭头吩咐一句,不多时便见一名小吏过来,李过问了几句后回道:大王,去岁一年,仅仅东市,就来了二十五万匹。如果算上藩府为了制造衣甲的采购,还有其他各省的交易量,臣以为应该接近一百万匹。
高义欢微微点头,忽然问道:从今岁起,能不能每岁增加五十万匹?
这是为何?李岩不禁问道:江南的布匹,物美价廉,对于我大魏的纺织作坊,冲击极大。要不是官府采购,大多已经倒闭,如果增加采购,那我们自己的作坊就办不下去了!
高义欢笑道:李先生饱读诗书,可曾知道鲁国种桑而致灭国的典故。
李岩眉头一挑,自然知道这么回事。
春秋战国时齐桓公要称霸,但鲁国梁国发展迅速,对霸主齐国构成威胁。他想打仗又怕破了邻国,伤了自己,还会丢掉与楚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齐桓公问管仲:有什么办法搞定这两个国家?
管仲就说,鲁梁的老百姓擅长织丝。请您和贵族们带头穿缟的衣物,号召齐国内的有钱的人家都去穿进口的缟衣。而且要限制国内工业不准生产。于是鲁梁地主肯定放弃农事,让农户产丝做缟衣。
齐桓公按计行事,一时间全国流行穿缟衣,在齐国缟的价格大涨。国家可以介入采购,鲁缟供不应求,价格猛增。
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主动放弃了农事,一窝蜂的织起缟来。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也贪图赋税,放任全国全力织缟,不再种粮食。于是,鲁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纺织狂潮。
如此一来,鲁国原本肥沃的田地都荒芜了。
大王妙计啊!陈名夏一听便称赞道。
高义欢回王京几天,一直呆在宫中,原本以为他要消停,没想到又憋出了一个坏主意。
李过却皱眉道:大王,鲁国小国尔,南明却是一庞然大物,照搬先人之例,恐难以奏效。况且以有典故,南京也很容易识破啊!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62章 西域风起
李岩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鲁国是个小国,经济体量很小,产业结构单一,很容易被摧毁,可南明控制江南半壁,经济体量太大,想要诱惑南明不再种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光江浙生产的棉布,魏军就吃不下,到最后可能是魏国没钱了,南明还好好的。
高义欢微微颔首,先生的担心,孤王自然考虑过。南明确实庞大,可孤的大魏也不小,况且孤还可以将江南的棉布,转卖到西域和蒙古去。孤以为只要我们这边持续采购,江浙一带的士绅商贾,见有利可图,必然会增加棉花的种植,改变南明粮棉的种植比例!
李岩道:藩府的财政并不宽裕,增加采购,必然加重负担,棉布必须要卖出去才行。而就算能够卖出去,江南改种棉花,粮价必然上涨,粮乃国之根本,江南商业繁荣,必然会有人瞧出端倪!
高义欢回到王京后,确实用了心思琢磨,怎么对付南明和满清。
现在大魏要击败满清,占据北京,高义欢自认为问题不大,他担心的是魏军攻击满清的时候,南明会插一杆子。
为此高义欢琢磨了几天,绝的魏军兵力上,无法同时对满清和南明出手,只能一个一个的解决。
此时魏国已经决定,先对付满清,高义欢便想着有什么招来,牵制南明。
高义欢笑了笑,去岁年底,礼部使节便从王京出发,向西出使各国,等使节回来,必能打通多条新的商路,卖出去应该没有问题。至于江南的粮价,孤会加大粮食的供应,降低江南粮价的涨幅,让南京不那么容易察觉。再者,李先生把南明看成一个整体,其实是错误的。南明不像我大魏,江南士绅商贾势力强大,而且爱财自私,只要棉价涨,粮食的供应量又足够,朱慈烺就算想禁也禁不住!这样一来,等真正开战时,孤将粮食供给一断,必定能重创南明。
陈名夏附和道:臣以为大王说的在理!南京对地方和民间的控制力,远远不及我大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可图,臣以为南明必然中计。大王这是阳谋,臣真是忍不住,感叹大王的高明啊!
陈名夏竖起拇指,再次附和高义欢。
李岩听了,沉思一阵,见高义欢都想好了,便道,既然如此,那臣不反对了!
高义欢微笑着点头,这件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温水煮青蛙,慢慢的把棉布价格哄抬上去,藩府可通过商人,逐次增加采购,不要一下弄出一个大单。
李岩和陈名夏忙行礼,臣等遵命!
当下高义欢与几人,在东市转了一圈,又前往西市巡视,便见市场中,马匹嘶鸣,到处都是蒙古人吐蕃人叶尔羌人,玉兹人,甚至还有位于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的布哈拉人。
这让高义欢感到有些意外,让人问了几支商队,才知道是因为孙房源带领使团经过,带去了不少货物,引得他们赶来交易。
不过仔细一看,便可发现,除了蒙古人和吐蕃人,剩下的商队大都来自西域和中亚,而且都是同一信仰,更加西面的罗刹人,应该是不可能穿过他们控制的区域。
高义欢在两市逛了一圈,回到王府,玄衣卫副使方家玉,却已经等候多时。
这时高义欢换了身常服,端坐书房内,才对侍卫道:让方家玉进来!
不多时,方家玉进入殿中,给高义欢行礼道:臣参见大王!
高义欢摆摆手,有什么事情禀报。
回禀大王,有两件事!方家玉直起身子,细作来报,多尔滚派出范文程前往沈阳,与济尔哈朗和豪格会面,双方似有合流之意。
高义欢微微皱眉,不过这点他已有心里准备,魏军占据河东,给了满清巨大的压力,而在外部的压力下,清廷内部的矛盾将被压制,民族矛盾将成为主要矛盾。
知道他们间的条件吗?高义欢问道。
方家玉道:据细作传回的消息,豪格的要求是人口物资,还有洪承畴,多尔衮则想退回关外,他许落与济尔哈朗和豪格共同理政,条件是让两人增兵锦州一线,防止我们包抄山海关和辽西走廊。
高义欢一阵沉吟,多尔衮还真是难缠,如此一来,大魏制定将关内清军聚歼在长城之南的计划,恐怕不易实现。
高义欢沉声道:想办法通知细作,让他泄露消息给豪格,就说大魏近期没有攻击北直的计划。
方家玉道:臣知道了。
高义欢道:第二件事?
方家玉一抱拳,还是关于满清,范文程从沈阳回到北京,不一日又出北京,但他并未再去沈阳,而是往西面去了。
高义欢微微皱眉,他去西面做什么呢?
这个臣也不清楚,多尔滚身边现在并没有我们的人,不过臣猜测,范文程应该是去联系瓦剌!方家玉回道。
高义欢点了点头,瓦剌崛起,多尔衮肯定也注意到了这股势力,如果挑唆瓦剌和大魏开战,那满清至少还能在关内待几年,而多尔衮也就有了重整旗鼓的时间,甚至有可能获得反攻的机会。
高义欢冷笑一声,多尔衮迟了一步,瓦剌人接受了大魏的警告,已经退回漠西,料想他们暂时不敢与我大魏为敌!
天山北麓,准格尔汗国王庭。
巴图尔珲率领大军回到漠西已经有了几个月的时间,不过却并没有按着计划攻击叶尔羌。
原因无他,还是顾忌西魏。此前巴图尔珲毕竟只是个台吉,称汗后势力大增,可是心里始终没有底气。
去岁叶尔羌曾向西魏进贡,巴图尔珲现在想拿下叶尔羌,可是又有点担心失去与西魏的缓冲,招来西魏的进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