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姜襄见此,也行礼道:大王,臣也愿意为大魏出力。
高义欢手扶着腰带,微笑道:很好,你们有这份心很好,不过你们三人都是有才能的人,是我大魏的侯爵。这件事还不需要你们三人一起上场。
果然这三人都不是安于现状之辈,都有野心,依着高大王以前的格局,那便弄死省事了,不过现在高义欢的想法不一样,自信了许多。
说着,高义欢扫视三人一眼,心中迅速盘算。
这次高义欢过来,原本只准备找巴布一人,利用他车臣部王子身份,让他返回草原,来对抗瓦剌继续向东和向南扩张,不想吴三桂和姜襄居然也在。
这两人中,关宁军已经被高义欢消化,吴三桂对他的威胁,已经不大,而河东大战刚结束不久,大同军还在整编之中,所以姜襄还需要在圈养一段时间。
三人都屏住了呼吸,高义欢继续道:这次就由归义侯和吴卿来承担这个任务,姜卿就暂时待命吧。
巴布的身份对高义欢有用,所以他必须去,不过瓦剌已经控制漠北,而草原上部落消亡是很正常的事情,车臣部已经覆灭,光靠身份估计不顶什么鸟用。
草原上讲究的是实力,吴三桂是个有能力的人,高义欢现在有信心掌控他,而吴三桂也不会为女人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
吴三桂确实记恨高义欢,不过他是个很自私很务实的人,眼下的情况他已经没有资格记恨,反而需要讨好高义欢才能够保命。
现在他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保命和荣华富贵,其它暂时没实力去想,要是哪天有了实力,或许会想点别的,但现在只是保命和荣华富贵。
吴三桂曾多次上疏,希望能为大魏效力,就是怕高义欢觉得他没有价值,把他弄死。
他前几次的奏疏,高义欢都委婉的拒绝,让他一度以为高义欢会把他软禁到死,甚至再过几年,他会莫名奇妙的死亡,不想现在高义欢会突然愿意用他。
臣谢过大王任用!吴三桂大喜,忙行大礼。
臣领命!巴布也忙行礼,将事情敲打下来,免得在生事端,吴三桂和姜襄都太狡猾,对他虎视眈眈,一个疏忽或许机会就被他们抢走了。
姜襄则愁眉苦年,方才不是说比试俺老姜第一吗?不是都不如俺老姜吗?怎么最后事情被他们两人抢去了。
高义欢哈哈一笑,又与几人说了几句,交代巴布和姜襄明天来王宫一趟,便准备回去。
吴三桂姜襄巴布等人本来同病相怜,都是被高义欢变相软禁,三人平时走的很近,经常串门吃喝,称兄道弟,差点就斩鸡头烧黄纸拜把子,现在情况却有些微妙了。
这时高义欢要走,吴三桂和姜襄也不好继续留在巴布府内,于是便与高义欢一同出来。
一行人离开了归义候府,高义欢和两人同行,他们也没别的话题,自然是谈关于瓦剌崛起的事情。
这时吴三桂道:大王,巴布是车臣汗的王子,要是他到了漠北,一旦势力壮大,恐怕不好控制。
高义欢笑道:他要是能在漠北打开局面,牵制瓦剌,孤王并没有意见,甚至会支持他。
吴三桂又道:草原上的人素无信义,万一巴布壮大,又回来威胁关中,还是很麻烦啊!
一旁的姜襄也跟着点了点头,没把自己当外人,给吴三桂帮腔,匈奴突厥契丹蒙古,草原上的鞑子,历来都是中原大敌。
高义欢见他就差说,巴布不可靠,还是用汉人放心,不禁笑着摆手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巴布这个人,孤王既然决定用,就信得过他。再者,大魏缺少了解蒙古的人,巴布想要的是什么,钱财爵位孤王都给他,他又有什么好闹的。
吴三桂出了口气,赞叹道:大王既有威严,又宅心仁厚,四方蛮夷必定拜服,真乃我大魏之幸也。
一个强大的王朝,必须要开放,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又有降服群夷的自信。孤王不仅要做中原之主,还要做草原的主人。吴卿你不要对巴布有偏见,蒙古人也是人嘛!孤王希望你们两人,通力合作,在草原上打开局面,孤王绝对不会亏待你。高义欢微微一笑,吴三桂刚才的话,看似是在让高义欢提防巴布,其实是在试探高义欢。
虽说高义欢方才的话,展现了出了一位雄主的气度,但谁知道那是不是高义欢的真实想法呢?
吴三桂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高义欢便给他吃一颗定心丸,至于能不能让他安心,那高义欢暂时也不清楚。
过了一会儿,吴三桂的宅子到了,便先行告辞回府,姜襄见吴三桂一走,立时便道:大王,吴三桂野心勃勃,大王不能对他委以重任啊!
高义欢依然面带笑容,吴三桂确实有野心,不过他的野心,却在孤王的掌控范围之内。大漠是蒙古人聚集之地,吴三桂在那里只是无根之萍,他的野心只能在孤王的支持下,为大魏做事,而不可能威胁到孤王。野心勃勃能干大事,只要他能将野心用在正确的方向,孤王就敢任用他。
高义欢说完看着姜襄,孤希望你也要有野心,这个天下是很广阔的,孤会给你机会!
说着,已经到了姜襄的府邸,姜襄表示会领会高大王的精神,便也行礼离去。
这时,高义欢与李来亨继续往前走,李来亨回头看了眼姜襄的背影,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呸~这哥仨什么都是些什么人啊!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59章 多尔衮很坚强
五月间,关外气候适宜,草木飞长,原本荒废的田地中,长了不少春小麦,还有些豆苗。
一般而言,长城可以视作中国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但也并不是那么绝对。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曾经也出现过以农耕为主,渔猎畜牧为辅的农耕文明渤海国,他们甚至种植过水稻,但后来天气变化,水稻种植又退到朝鲜半岛,而渤海国也根基动摇,被契丹灭国。
此时,东北的气候,正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冬季很长,没有水稻种植的技术,也没有引进抗寒的水稻品种,甚至连冬小麦也种不活,只能种植比较难吃的春小麦。
当然,关外生存条件恶劣,能填饱肚子就行,也没什么人在意,麦子好不好吃。
这时田地间有不少人在劳作,一队蓝甲兵却从东面疾驰而来,奔向远处的盛京城。
豪格一路奔驰,来到济尔哈朗的府邸前翻身下马,便领着一群心腹进入王府。
济尔哈朗站在门外迎接,见豪格进来,点头道:来了!
收到昂邦阿玛的招呼,本王立刻便从东京(汉城)赶过来!豪格将马鞭丢给属下,又将头盔取下来,露出发青的头皮。
到里面说吧!济尔哈朗一侧身,让豪格去他的书房。
当下,两人走进书房落座,将领们则留在外面,宫女上了茶水,济尔哈朗便一挥手,让她们退下,遂即身子倾向豪格说道:朝廷那边又派人过来,皇后也派人过来说和,本王招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的意见。
豪格微微皱眉,放下茶杯,朝廷那边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济尔哈朗道:还是老说词,唇亡齿寒,只有两家一体,才能对抗西魏。
多尔衮把家底都败光了,这个时候又想起我们呢?豪格十分不快:多尔衮给我们什么条件,莫非他以为他想和,本王就要和?
济尔哈朗道:多尔衮的意思是,许诺三王共同理政,你我再加上他,共同摄政,决断大清国事。
豪格脸上一喜,但遂即又露出不信的神情,若是如此,那多尔衮不是等于将大权拱手相让,这可能吗?
三王共同理政,可是豪格与济尔哈朗穿一条裤子,那多尔滚便只有被压制的份,而以多尔衮的性格,豪格对这个条件十分的怀疑。
毕竟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还有十多万大军,还占着朝廷的名义,是明显占据优势的一方,他没道理搞个三王理政,他一个人在决议上怎么对抗豪格和济尔哈朗呢?
济尔哈朗一阵沉默,半响后道:本王对此也存在疑虑,这确实不像多尔衮会做出的事情,不过不管多尔衮是什么打算,眼下大清国确实处于危机之中,而我们不与多尔衮联合,大清在关内败亡便是迟早的事情。若是多尔衮败了,以我们的实力,恐怕难以抗衡西魏。
豪格沉默了,据得到的消息来看,多尔衮这次输得很惨,大清的家底都快葬送完了。
如果豪格和济尔哈朗不帮他,那他肯定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下次必定被西魏一战带走。
豪格犹豫了一会儿,如果我们同意,多尔衮希望我们做什么?
济尔哈朗道:朝廷现在对统一中原,已经不抱什么希望,甚至想要退出关外。多尔衮的要求是,让我们做好迎接大清撤回关外的准备,另外要求我们增兵锦州一线,防备西魏斩断关内和辽地的联系。
豪格闻语脸上笑了,这么说来,同意多尔衮的条件,即便三王理政不作数,对我们也并没有什么损失。
济尔哈朗点了点,如果大清真的败出关内,我们不可能不接应,同意确实没有什么损失。而且同意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机向多尔滚提条件。
豪格眉头一挑,昂邦阿玛有什么主意?
朝廷既然有撤出关内的意思,那我们不如答应要求,然后让多尔衮迁徒一些人口,分配一些汉官来关外。济尔哈朗说道。
豪格点了点头,要一些人口,再要一些汉官来帮忙治理,等于壮大他的实力。
不仅要人口和官员,还需要物资和工匠。豪格站起身来说道:洪承畴这个人有些能力,让多尔衮把他派过来。既然朝廷有撤往关外的意思,那就必须做好准备,本王想来多尔衮不会拒绝。
济尔哈朗微微颔首,那本王就与使者说一说!
北京,摄政王府邸。
派到关外联系豪格和济尔哈朗的人,很快就回到了北京。
这时在多尔衮的书房内,多尔衮坐在桌案后,连续的打击让他消瘦许多,但是多尔衮很坚强,并没有因此消沉。
先是忻口大败丧失精锐,后来阿济格身死,太原陷落的消息传来,几乎将他击倒,但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这时范文程正向多尔衮陈述豪格和济尔哈朗的回复,多尔衮阴沉着脸听完,并没多说什么,而是很冷淡的道:他们的条件,本王都答应!
范文程正准备劝说多尔衮,答应豪格的条件,不想多尔衮居然直接同意,不禁让范文程微微一愣,感到十分意外。
豪和和济尔哈朗的要求,都在多尔衮的预料之中,他冷哼一声,心道:两个蠢货,也敢跟本王斗!
范文程听了多尔衮的话,真是替大清高兴,替主子们庆幸,他兴奋道:那奴才今日便动身,去盛京告知两位亲王。
看见大清国如今的样子,范文程是看在眼里,疼在蛋上。
好在,现在摄政王终于与肃王握手言和,大清将重新拧成一股绳,便还能与西魏抗衡。
这时多尔衮却摆了摆手,与盛京联系的事情,本王会让尼堪来主持,你休息一日后,本王另有任命!
范文程微微一愣,行礼道:奴才斗胆,敢问摄政王,奴才有什么新的任命?
多尔衮心情似乎好了一些,难得笑道:漠西准格尔崛起,你去一趟漠西,联络准格尔大汗巴图尔珲,就说我大清愿意与准格尔结盟,一起瓜分西魏。
范文程听了心头却一颤,惊恐道,摄政王,难到又要打?
多尔滚看他的神情,脸上露出不快,难得西魏有那么恐怖吗?
哼!多尔衮一挥衣袖,冷哼一声,一脸不快道:本王只是想利用准格尔牵制西魏!
范文程闻语,长长松了口气,行礼道:摄政王英明!
(感谢书友20170919051747220的1000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60章 高大王甩锅
六月间,关中之地入暑,天气异常的炎热。
在王京之北,泾水流域之南的泾阳县附近,一大群人坐在一颗大树下,用衣袖擦着汗水,几名下属穿行其中,给他们倒水。
自从高大王设立议事院,从繁杂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便东一榔头一棒槌,一天一个花样的折腾大臣,简直是官不聊生。
这让不少官员后悔,没给高大王整出点幺蛾子来,让他忙于政务,没时间折腾。
魏国的官员见魏王设立议事院,便以为高义欢要向明朝的皇帝一样,偷偷懒,整点自己的爱好。
这对官员们来说,其实是件好事,当官的自然不希望君主太精明,太管事,那样他们便无法动手脚,也不能偷奸耍滑了。
因此虽然内阁不太喜欢议事院,可是文官们起初觉得议事院的人也大多出自文官集团,都是自己人,这样也不错,谁知道高大王清闲下来,一不炼丹,二不做木匠,甚至连蛐蛐也不斗,而是专门折腾他们,到处乱跑,便让他们叫苦不堪了。
大王应该居住在宫中,整点自己的爱好,给国家多生几个继承人,国事交给我们官员就行,可是高大王没事出来瞎逛,就麻烦了。万一让他瞧见啥地方干的不好怎么办,这就让官员都有些提心吊胆,生怕高义欢来他官的一片。
这不,高大王没事,又将他们拉到渭河北岸,来体会百姓疾苦了。
当然大魏的官员,也并非所有人都抱着那样的想法,有些想要有所作为,想进步的官员,反而希望高义欢驾临,这样只要做的好,就能进入魏王的视线,今后便能更进一步。
早前魏王视察雍凉难民的安置,乾州知府孙常兴因为演技好,他手下永寿县令郑璋宪因为安置工作做的不错,便给魏王留下映象。
四月间,吏部送上来一份官员升迁调动的名单时,高义欢看见两人的名字,便特意让人拿来两人的卷宗观看,结果孙常兴被调入甘肃做了布政使司右参议,升为从三品,而郑璋宪则接任孙常兴的位置担任知府。
这让一些人看到了升官的机会,有人便想尽办法打探魏王的行踪,希望哪天魏王到自己地头时,自己能早点知道,然后提前准备,给魏王留下深刻的映象。
只是魏王似乎知道他们的心思,很少明着视察,通常都是去民间私访,并且大多临时起意,让人防不胜防。
这时高义欢一行人乔装后,本义是想去陕北查看植被情况,路过泾阳县时,看到农田里有十多个老农在很辛勤的干活,高义欢便临时起意,决定休息一会儿,顺便让人找来几个老农问话。
高义欢作为天下的地主,看见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还有辛勤劳作的百姓,心中还是有些兴奋和自得。
这时在大树下面,高义欢露出慈祥的笑容,周围围了一圈卷着裤腿的老农,老乡,这么毒的日头,怎么不休息一会儿,要注意身体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