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时,巴图尔珲在营帐内喝酒,帐帘突然被挑起,僧格走进大帐,身后还跟着一人,正是千里迢迢赶来的范文程。

    父汗,这是大清国的使者,您务必与他谈一谈!

    (感谢大佬舞动三军的50000打赏,喜提盟主称号,撑起本书的门面,感谢大佬的厚爱。)




第863章 攻灭叶尔羌
    在巴图尔珲的大帐内,风尘仆仆的范文程跋涉千里,终于见到了准格尔的大汗。

    他是何人?巴图尔浑放下酒杯,看向僧格。

    范文程自己介绍道:大汗,鄙人乃是大清国内院学士范文程,奉大清摄政王之命,特意来见大汗。

    巴图尔珲脸色严肃起来,哦,清国的史臣,你来做什么?

    一旁的僧格道:父汗,范学士是来与我们商议联合对付魏国之事!

    巴图尔珲见僧格的态度显然是很支持与清联合抗魏,可是前不久,他还是主张从河套退兵之人。

    西魏兵马精壮,先败和硕特的固始汗,又败你们清国,本汗与你们联合抗魏,有什么好处?巴图尔珲直接问道。

    范文程微微一笑,给出了一个直接,而又让巴图尔珲不得不认同的答案,他伸出一根手指来,大汗,因为西魏富庶有钱,只此一点,足矣!

    有钱?巴图尔珲微微一愣,遂即明白过来,不禁多看了眼前这个汉人的败类一眼。

    放牧和抢劫都是蒙古人的主业,而西魏有钱确实是准格尔与满清合作的基础。

    这就像是两伙强盗,盯上了一个富户,单个又对付不了富户的护院,最后决定联合起来干上一票一样。

    准格尔强大了,总归是要找个对象来抢劫,一般的势力和部落,都不够他们抢,而历代以来,北方游牧的目标都是中原,只有庞大的中原,才能够承受他们不断的劫掠。

    哈哈~巴图尔珲笑了,他被这个理由说动,来人,摆宴,本汗要招待清国使者!

    当下,大帐内点燃了篝火,架上了新宰杀的羊羔,准各尔的女人,端来马奶酒,以及来自叶尔羌的切糕来招待贵客。

    帐篷内,蒙古人跳着舞,不时给范文程敬酒,气氛十分热烈。

    这时范文程端起酒杯:大汗一统漠西,实力强劲,可惜却要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范文程眼光扫视了巴图尔珲的帐篷一眼,脸上露出惋惜之色。

    巴图尔珲笑脸凝固,帐中也一下安静,范文程却从容自若道:大汗,关中的粮食堆满了数百个高仓,每一个都比大汗的帐篷还大,金银和布帛也放满了库房,多得用都用不完。大汗应该住在关中雄伟壮观的宫殿中,数着钱粮和布帛,而不该在草原上放羊!再过两月就是秋收,我大清愿意与大汗共谋关中。

    巴图尔珲听后,盯着范文程,忽然大笑起来,招待他吃喝。

    宴会结束,巴图尔珲让人扶着范文程去休息,然后留下僧格问道:此前你主张不与西魏冲突,为何今日又主张同清国联合。

    僧格道:父汗,一人胆小,众人胆肥,草原上的狼都是成群结队,想要吃到美味的食物,准格尔需要伙伴。清国要与我们联合,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我们到也不用听他们的话去直接找西魏,而是可以利用清国牵制西魏,方便我们扫灭叶尔羌。

    如今准格尔已经统一漠西,迫使其他蒙古部落臣服,麾下十六万帐,人口七八十万。

    这点人口对中原来说,也就是一个府而已,可是蒙古人与中原王朝不同,中原几户才养一个兵,而蒙古只要是男子,就是战士,应此七八十万人口,控弦之士,却多得吓人,就算每帐一人,也是控弦之士十六万。

    虽说准格尔大军不少,巴图尔珲也垂涎叶尔羌,但是对于何时出兵,巴图尔珲却依然心存疑虑。

    这时他听了僧格的话,立时明白,如果准格尔与清国结盟,准格尔攻击叶尔羌,西魏就得掂量一下,插手的后果。

    巴图尔珲脸色露出笑意,本汗明白了,你是想利用清国牵制西魏,让本汗拿下叶尔羌,壮大实力。

    僧格点了点头,夺取叶尔羌的人口和资源,准格尔的实力必然倍增,到时候,我们再与清军联合,杀入关中,住进魏国富丽堂皇的宫殿,睡南人的女人。

    巴图尔珲双目炯炯,忽然站了起来,然后说道:看来这时长生天的指引,本汗注定要成为蒙古的大汗,恢复祖先的荣光,入主中原!

    ~~~

    叶尔羌汗国,是由察合台的后裔建立,其地域十分广阔,强盛时期的疆域,东至嘉峪关,南靠乌斯藏,西临玉兹,北倚天山,汗国版图包括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等地。

    如今,这个汗国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像所有的国家一样,他走过了崛起和最强盛的阶段,眼下正在快速的没落。

    在他的东面,是强大的魏国,北方是崛起的准格尔部落。

    这两个强大的势力,让叶尔羌的阿布杜拉汗,感到深深不安。

    此时叶尔羌内部,黑山派和白山派争斗激烈。

    一神信仰之下,不仅很难容下,其它信仰,即便是同一信仰下的不同派别,也难以共存,并非像中原那么和稀泥,那么包容,老君佛祖圣人都拜。

    现在叶尔羌内部动荡不安,阿不杜拉很难与魏国和准格尔相抗衡,因此他思虑在三之后,决定抱一条大腿,给魏国进贡,希望能在名义上,成为大魏国的狗。

    阿布杜拉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历史上来看,中原王朝很少主动侵略它国,不会损害他的利益,而叶尔羌通过与魏国贸易,做二道贩子,还赚了不少钱粮。

    北方的准格尔则继承了北方游牧的特点,他们信的是战马和弯刀,侵略成瘾,一旦做大,周边必然遭殃。

    事实上,他的判断很准确,十多年后,叶尔羌便会被准格尔所灭,而吞并了叶尔羌,获得了半农耕文明的工匠以及相对稳定的收入后,准格尔势力立时壮大,从而挑战几乎统一的满清。

    这时魏国在西域,以有一定威信,阿布杜拉便希望,通过进贡来向准格尔释放信息,告诉巴图尔珲,叶尔羌是有老大的,你最好不要打叶尔羌的主意,不过阿布杜拉,却没想到,准格尔也找到了自己的外援。

    ~~~

    叶尔羌与准格尔以天山为界,这时在天山南麓脚下,叶尔羌的牧民,正在山坡上放牧,男子和女子一起弹琴歌舞。

    远处山麓上,却忽然出现一骑,然后又是一骑翻过山坡,紧接着密密麻麻的人影挤满山头。

    山麓上一队队骑兵来回奔驰,仰头吹响角号,低沉的号声不断在天山南麓回荡,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杀气腾腾的瓦剌骑兵,翻过山头,出现一面大纛。

    巴图尔珲抽出弯刀,向前一指,大声怒吼,征服叶尔羌!

    一时间,骑兵就像水银泄地一样,在号角声中,冲下山坡。

    (感谢十万虎贲避白袍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第864章 刺探南明
    准格尔攻入叶尔羌,战火在西域燃起,但是中原大地却是一片平静,特别是南方地区,已经数年不见刀兵。

    岳州城位于长江与洞庭湖交汇之处,乃三湘门户,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

    魏军占据岳州,明军占据武昌,岳州成为了对持的前线,这里是军事重镇,也是商业重镇。

    岳州城外就是洞庭湖,湖面宽阔,码头旁建了各种仓库,岸边停靠着数百艘商船,样式以车轮船为主。

    这种船在南宋时期十分活跃,杨幺曾经多次靠车轮船击败宋军的围剿,而宋军为了击败杨幺也大造车船。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便记载,宋朝所造车船,最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飞以步军平贼。

    杨幺活动的区域,集中于洞庭湖一带,而宋朝用来平贼的内河战船,居然长有三十六丈,比明末的海船还大,足见宋朝造船技术之发达。

    现在魏国与江南贸易频繁,长江上船来船往,而对于湖广的商船而言,顺流而下容易,逆流而上困难。

    加上湖广的物资要逆汉水,运往关中,商人们便选择了这种有轮子的车轮船。

    这时在码头上,许多苦力背着沉沉的粮袋正往船上运送,一名玄衣卫斥候,则与船主一起跳上一艘四轮的车船,船上水手抽了木板,船主立时一挥手,起锚开船。

    船上的水手,推动绞盘,将铁链慢慢向上提升,船舱内士卒踩动踏板,船身两侧的车轮便开始转动划水,船只慢慢运动着离去。

    从岳州前往南京,一路顺流而下,车轮船顺着水流,很快提起速度,奔向洞庭湖口。

    这时船主给站在船头的玄衣卫行了一礼,大人,东家以有交代,让小人全力配合,您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

    玄衣卫摆了摆手,出了岳州,我就是你手下的伙计,你叫我李四就行。切记,我只是伙计,其它事情不需要你操心,你做自己的事情就行。

    船主忙点头躬身,是,小人~

    李四却一伸手制止了他,忘了我的话呢?就从现在开始,免得进入明境,露出马脚。

    船主愣了一下,才道:李四~

    这时船已经驶出洞庭湖湖口,进入长江,江面上船只穿梭,显得十分繁忙。

    几年前,高义欢与南京有协定,魏国的商船能够在长江航行。

    此后魏国的商船,便时常成群结队的开往江南,用湖广的粮食,换回江南的瓷器茶叶棉布。

    因为江南的经济地位,天下的银子主要集中于江南,而他的货物都是成品,有附加价值,而像湖广,像北方许多地区,其实都变相的沦为了江南的原料供应地,或者是经济殖民地。

    在商业往来中,湖广提供的是半成品,而江南是深加工的产品,商业上自然是江南占据主导地位。

    一亩地得一石米,能卖给二两银子,松江一匹好绢就卖十多两,普通的棉布也卖一两多,一个卖农产品,一个卖工业品,地位上的差异十分明显。

    毕竟种植粮食对汉民族来说,几乎是人人都会的技能,魏国捂粮不售,南明也是可以自己种粮的。

    现在是湖广熟天下足,可以前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话语。

    在多数情况下,魏国在贸易中,其实是处于弱势的地位,银子不断流向江南。

    这便造成魏国的银子短缺,提高了白银在湖广的购买力,粮食价格就有下降的压力,江南就能用产品赚湖广的钱,然后用赚的钱,买走湖广的粮。

    虽然高义欢在岳州控制粮食来源,避免了江南商贾压低粮价,又发银票缓解银慌,但是除非饥荒,否则种粮肯定不及人家江南搞手工业的挣钱多。

    好在这几年,魏国除了粮食,也有了一些皮制品,毛纺织品,还有玉石运到江南,赚取江南的白银,才缩小了逆差。

    江面上,一艘艘满载着货物的商船,顺溜而下,不一日,就到了武昌。

    李四站在船舷边上,便见远处一艘明朝的战船,破浪而行,桅杆上挂着一面蓝底的旗帜,上书,大明江防水师!

    李四忙在心中记下,明军战船的模样,是一艘三桅福船,船首高高翘起,仰视如城,侧舷开了十二个炮窗,船首放有一门红夷大炮,商船与它相比,如同小舟一般。

    此前,魏国与南京有协定,魏国商船可在长江航行,左良玉在武昌时,只要税交足,基本不敢刁难,可明军接手武昌后,对魏国的商船便开始严查起来。

    这时商船在明朝战船的指示下,停靠武昌码头接受盘查,船主应付着上船的巡检,李四却注意着武昌城的方向,便见城门处竖着招兵的旗帜,城墙上士卒遍布,还有民夫和工匠,正在改造城墙。

    巡检盘查后发现船上装的都是粮食,是南明需要的东西,巡检并不为难,船主交了税,船只便再次起航。

    货船继续东下,便见一座大营沿江而设,大批的明军士卒,正在营外训练,不时有铳声传来。

    李四拿出纸笔,标注出大营的位置,记下规模,又从新拿出一张纸,将在武昌看见的船只画了下来。

    此时,船只渐渐远离了武昌城,便见原本荒废的两岸,出现了一些稻田,还有成片的棉田,许多妇女戴着斗笠,兜着包袱,正在棉田中采摘棉花。

    左镇被调离武昌后,南京朝廷接管了武昌黄州等地,这里荒废的土地,成为了南明朝廷的一笔财富。

    南京户部迁徒了一批百姓来耕种,但更多的土地,则是租给了江南的大户,以换取他们在钱粮上的支持,弥补北征失败的损失。

    朱慈烺北伐失败后,急于恢复兵力,可是国库已经被打空,便只有继续向江南大士绅地主妥协,换取他们的支持,南京迫不得已,逐渐走向南宋的道路。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65章 西魏包围网
    魏国的崛起,让天下的大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南明已经意识到他面临的威胁,从满清变成了魏国,各种国策开始发生变化。

    玄衣卫的斥候,从岳州沿江而下,仅仅从肉眼能够看见的事物中,便能发现南明的战略重心,开始由防备满清,变为针对魏国。

    驻防合肥的黄得功,移驻武昌城,南明最能打的将领,已经从与满清作战,变成了防备魏军。

    长江沿线,武昌安庆变成重镇,都驻扎了重兵,且有民夫在改造城墙,增加敌台和棱角。

    商船一路过来,看见的军营就有三四个,长江上战船穿梭,九江还驻扎了一支庞大的水师。

    这一切,都在说明,南京的政策,正在变化。

    此时,在江北待了大半年的朱慈烺,终于在六月间返回了南京。

    南京城,宫城中,朱慈烺在御书房,听着大臣们的汇报。

    陛下,两广总督丁魁楚上奏,扬文岳督陈友龙焦琏赵印选胡一清四部人马,以及郑军部将杨朝栋甘辉,于肇庆击败进犯广州的孙贼,大破孙贼象阵,斩首万级。

    好!朱慈烺挥拳而赞,要是孙可望都打不赢,谁都能打他一下,那他这个皇帝坐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阮大铖看了朱慈烺一眼,见皇帝兴奋,忙道:陛下,这一战后,西贼对广州的威胁解除,等援兵赶到,两广的局势就稳定了。

    数月前,孙可望从安南包抄明军后路,将两广的明军打得大败,大军一路向广州挺进,居然有席卷两广的意思,将朱慈烺惊吓得不轻,现在明军终于在两广打了一个胜仗,遏制了孙可望的势头,总算让朱慈烺出了一口气。
1...398399400401402...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