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商税的改变,但是,在没有足够多助臂之前,他是半个字都不会提商税改变的,那样,他只能成为所有人的靶子,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再者,就是用各种技艺的突破带给人们更多的冲击!
要让士大夫包括所有人都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原来制造一个东西,可以那样做,那么简单!
而生产的进步,会带给更多的钱财给大明,那些钱财带来新的改变,将是推动大明继续改革的动力!
等到规模化生产到达一定地步的会后,华夏土地上再也盛不下那么多产品的时候,已经富强并且武装起来的军队,必然要守护着向他们提供税负的商人,去更远的地方开拓市场!
这就是方书安设定的一个思路,与其说像是郑和下西洋那样,通过远航带来随后的贸易。
不如由内在的原因推动大明的对外扩张,这也就是他只控制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却将更多商业性质的技术散播出来的原因。
眼看着瓷砖已经在大明主要地区出现滞销,但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商人们,自然不希望他就这样倒下,那么就只有重新寻找出路,而这样内在的驱动力,要比单纯下西洋要有价值的多。
等到逐利的资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向外扩张的时候,也就是大明上层野心开始膨胀之时。
以前不要西域和塞北,不过是因为得不偿失而已,以后,大片的羊毛羊肉来源,还有广袤的棉花田以及陆路贸易必经之路,人们是不可能不控制在自己手下
到时候,可就不需要方书安拿着鞭子在背后抽商人们了
除了武科,自然还有文科、理科、工科、医科。
当然这些科的名字,不过是方书安暂定,理念也就是后世大学里边各个系或者学院的分类。
第一批学生,他来不及从开蒙培养,所以只有招收落地的举人、以及在各书院完成学业的年轻人。
他们经过基本的教育,方书安要采用速成的办法,先从这些人里选拔出一些能用的人才,再说下一步。
听完方书安恢弘的讲述,几个人都有些傻眼。
不过么,徐光启提到一个问题,“你怎么能让落地的举人来此地读书?”
298 到处都是缺口
如何吸收落第的举子或者其他书院毕业的读书人?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最开始方书安就进行过思考的问题。
经过一次次新发现以及一次次提炼之后,他已经有了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方案。
人才缺口最大的是新型火器的使用者们,但是,他们招进学院,安排进军队去打炮,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后世共和**队也是到新世纪开始后,才将大学生放进军营,此前,一直是在各条线支援国家建设。
此时的举子,不管含金量怎样,至少在人数上,可比后世大学生少得多,要是安排进军营当火炮基层指挥官,那些言官能弹劾死经手的所有人。
当然,除军营外,其他地方也有大量需要有基础科学素养之人。
不说别处,就是现在各个工坊的带头人,仍旧是老匠人们。
让他们去将方书安或者朱由校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实物,问题不大。
虽然偶尔也有将烟囱挖成井的故事,但是大多时候能用。
而且二人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投入到具体某个事情的设计之中。
再说,方书安不是什么都精通,很多时候他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他去设计那些并不是多么重要,却又不可缺少的东西时候,绝对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整个西山工坊里边,除却宋应星具备自己研发设计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匠人,便是按图索骥之辈。
所以说,方书安需要更多的学科带头人,起码先将工坊的摊子接过来,成为具有将方书安的理念转化为图纸之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正交实验或者单因素变量试验,拿到可用的方案。
在传统读书人眼里,这都是匠人籍的卑贱活动,所以要说服人们进入此行业,也十分困难。
不过么,方书安既然想到困难,也已经提出来解决方案。
若是让他只是画图设计,那可能就是个匠人,但是加上教书?
那就马上不同了,自古以来,科举不中不要紧,也能成为教书育人的私塾教师,只要给他们按上一个教师的名头,马上就改变了。
所以说,后世大学里边的教授,不管多么忙,都会安排教书育人的工作,毕竟只从事实验,在学术研究最开始的年代,并不是被人高看一眼的工作,尚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再一个,方书安的撒手锏,就是监税司。
现在还不能大张旗鼓的去宣传,若是被有心人察觉到,那就不好办了。
但是学习算学之后,可以先进入户部、工部、兵部等需要基础运算能力的部门,毕竟那些地方对于算学是刚需。
此前,这些书记类的计算职位,也都是一些举子在候缺,不过只是吏员,所以并没有形成多么火爆的局面。
方书安培育出来的落第举人,计算能力怎么也比那些就知道八股文的士子强多了,只要他们站住脚,以后就是机会。
再一个,便是商业上的需求。
不说其他,就是现在经手各家产业的帐房,已经累得要死要活,毕竟方书安下掀起来的产业,每天产生的流水都是海量数字。
现在记账方式,每高一个层次,账务的数据便是几何级上升,在没有现代化记账方式出现之前,帐房需要的人手和压力实在是大。
所以说,方书安会将经过学习速成之人,安排在各级帐房掌柜之类的岗位上进行轮换,一旦他们能挑起大梁,那么整个与方书安相关产业的账务问题,就能极好的解决。
记账之外,规范新式财务体系以后,就是要开展银行票号系统的建设了。
现在,虽然各家商队推出具有各种特色的运送钱财的方案,但是对于交通不发达的大明来说,实在是困难极了,就这还是大量采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前提下。
如果还是和前代一样才用缗钱,随着日后交易额的兴起,每日运钱产生的费用,就是十分可观的一个数字。
所以,着手打造金融行业,也是要列入日程的一项工作。
至于具体的培养方案,自然也是结合共和国扫盲班以及普及化教育的方式进行。
尽管后世共和国的教育饱受诟病,但是带来的变化却是难以估量的。
众所周知,共和国采取的流水化教育,没有某些人眼中西方精英式教育来的香?
但真相是什么呢?
正因为批量流水线化生产各种工程师,所以才能具备全世界最完善的工业化体系,有多重要?
正是他们支撑了整个共和国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说人口红利,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人口红利?
是经过基础教育以外,能掌握现代化社会一种或者多种生产技能,起码进入流水线是个合格的工人,粘到基层管理岗位是个合格的基层管理。
除了共和国之外人口最多的是三哥,三哥的人口红利爆发了么?
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人多,但是受教育程度根本不行。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与共和国比较工程师的数量?
没有,一个都没有!
光有人那不叫人口红利,那叫人口负担,只有受过教育,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人口红利。
华夏民族数千年文明,早就养成勤劳的习惯,方书安将这些人培养之后,他们毕竟成为星星之火,为将来的燎原做准备。
再说西方那一套精英教育是啥?
不就是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翻版?
都说西方的教育是启发为主,填鸭为辅,但是想想在科举时代,不也是这样子么?
如果没有路,大部分人都是乱糟糟的走来走去,像是一群没头的鸭子一样,在茫茫世界来回折腾。
最后,只有几个人可能会走到边界外,成为新世界的发现者?
大明需要这样的发现者么?需要!
只不过在眼下,并非是最合适的时机。
那样,太慢了,方书安不能等着,所以他需要一大批能执行改革的人群,等到时机成熟,再进行教育改革,针对天分突出之人进行个性化教育。
一开始那样干,太过浪费时间。
299 学院祭酒
方书安滔滔不绝的一番讲述,几乎将众人说傻了。
朱由校的口水已经滴到地上,他却浑然不知,依旧在喃喃的说,“合着,你闭关那几天,就是在琢磨这些?”
“嗯不过,你先擦擦口水,我又不是小娘子。”
方书安嫌弃的看着他,随后继续说道,“那几天,我日思夜想,总算是解决掉一些困扰的问题,当然,眼下还不能解决全部难题,但是好歹有了初步的想法,以后各位有什么意见,咱们再加上去完善。”
他说的客气,但是别人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反馈,毕竟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要说意见,现在还真想不出来。
毕竟方书安说的这些东西,他们都是初次接触,对整个体系也比较陌生,最起码了解之后,才能提出来看法,眼下,肯定是说不出什么来。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由于他们太过认真,太子竟然在方从哲的陪同下到了,现在站在背后,正在听他们讨论着。
众人处在园子当中一片小广场里边,几丈之外正是拐角。
万历自从有意识之后,太子也不用原来那么辛苦,今日听闻是方书安他们建的学院快要开张,便一同来见识见识。
毕竟,此前那些理念,方书安还是说过的。
“看来,你为这个学院,真是费了不少苦心啊,准备如此多事情。”
几人一听声音,还有些诧异,寻思身边人太大意了,竟然让被人近身都不晓得。
但是听出来是太子的声音后,表情都是十分吃惊。
“殿下,您怎么来了,哦,还有阁老,刘綎有礼。”
徐光启和方书安等人赶忙附和着行礼。
幸亏现在没有人说什么户部之类的坏话,不然被听到还是有些尴尬。
“本宫惦记你的学院许久,谁知现在在才开始,既然即将投入使用,那本宫就来做你这学院祭酒,如何?”
让太子作为学院祭酒,是方书安酝酿许久的事情,因为他将来是会邀请皇子或者是王世子之类,世家子弟的学生一同接受教育,有太子这一层关系,看他们谁还敢在学院炸刺。
当然,还有另一层因素在里边,就是为大明的未来培养班底。
既然是太子为祭酒,那么自然就是太子的班底。
国子监为太子讲学,理论上太子也算是国子监的学生,成为学院的祭酒,那自然大不同。
除去为太子谋划班底以外,方书安当然选择是将与国子监的摩擦减少都最小。
太子在你们那是学生,在此就是校长,算起来,足足低了两层。
看上去他们地位降低,但是那又怎样,只要能躲过国子监的首次冲击,以后,等到学院翅膀硬了,谁算计谁可就不一样。
“阁老啊,你可真是教育出了个好孙子。”朱常洛冲着方从哲说完,便示意几人继续,他与方从哲刚来,还需要再转一转,负责此地的宋应星则机智的跟了过去,总不能没有一个人讲解吧。
方书安和朱由校难得轻松,徐光启他们也跟着去了,只有他们两个小辈无所事事。
“书安,以后我也要来学院做祭酒?”朱由校问道。
“那是自然,现在是你父王,以后当然是你。”方书安不假思索的道。
反倒是朱由校有些不自然,“父王对我”
他想起来父亲现在遭遇,毕竟此前朱常洛最为宠爱的是李选侍,虽然她没有留下儿子,但还有其它受欢迎的嫔妃,王才人的位置靠后不少。
如果也发生类似的事情,那可就不妙。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放心吧,不说官员们不会答应类似的情况出现,就是你那些兄弟们,有几个能追的上你的步伐?”
追上自己的步伐?
朱由校思索一番,似乎还真找不到个像样的。
“由检也不错,他没准会成为祭酒”
“朱由检?不可能,打死不可能,他要成为祭酒,我还不想呢!”
听到朱由校提到他,方书安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朱由检是什么人?还有人能比方清楚?
一个没有帝王之术却要强装拥有,最后的结果便是将大明葬入坟墓。
朱由检,原来时间线上的崇祯帝,都干了些什么?
不但将限制文官独大的宦官实力彻底清除,还将厂卫这样具有重要情报功能的机构打乱,最后,更是让东林一党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