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话虽如此,徐光启听听也就是了,现在毕竟是皇帝,可不是当初的太子,再像过去那样,指定没有好果子吃。
“是,陛下。”嘴上这样说着,但是实际行动不可能照做。
“方才与阁老,恰好说到两件事情,刚好王安说你来,便让你来一同议议。”
一同议议
看来是真的有什么事情牵扯到他。
“陛下您尽管吩咐,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徐光启表态到。
“那最好不过,其一,就是太医院和方书安的意气之争,就是关于小虫子一说,你作何感想其二便是辽东,熊廷弼上折子说,还需要至少十万户民众,才能满足他们拓荒的需求,但是如此一来,大明必然需要更多的军队,一方面是保护垦荒的农人,一方面则是往关内运送粮食,如何运更便捷”
朱常洛说完,便是期待的看着他。
看上去是两个事情,其实是三个问题。
关于方书安致病源的说法,徐光启也是持怀疑态度,不过利玛窦曾经与他说过,西方人对人体的认识更加充分,比之中华传统医学,对人体构造更加了解。
而且,还有相关书籍,可惜,利玛窦并没有带来,因此徐光启也只是有个概念。
但是关于疫病致病源一说,方书安的观点的确很新鲜,如果他真能找到传说中的小虫子,按照利玛窦对于西方医学的阐述,中华医学将会大踏步的超过。
而且,方书安这小子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他说的事情都能成功,所以,相比别人,他更加信任方书安一些。
至于派出去多少军队,并不是皇帝所关心的,他更加关心的应该是军队的装备才对。
335 学生们的狗屎运
老徐又不是用兵专家,对于多少军队他并不熟悉,有此一问,肯定是对于军队装备的疑问。
关于装备一块,他本来就是火器专家,还是能说出一二三。原本的历史上,就是辽东萨尔浒大败之后,万历连夜将在天津卫养病的徐光启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至于运输形式,如果是从辽东,自然是海路更加方便,若是从马车运到京师,那还好,若是要运到西北,运输距离未免过长。
想到此,他便将心里的说法一一与泰昌汇报。
在他说的过程中,方从哲和朱常洛都不曾打断,看得出来,两人还是很重视他的意见。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干,徐光启作为擅长技术之人,提出来的观点很多颇具建设性。
“按照徐大人的意思,小虫的事情,还是让书安继续琢磨,去辽东的军队,装备鸟铳和迅雷弹能更加发挥效果,至于粮食运输,海运为主。”
方从哲将徐光启的几句话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阁老,看来鸟铳和迅雷弹的任务可要抓紧啊。”朱常洛将目光转向老方。
“是,陛下,臣这就去拟文,让工部重新制定火铳上缴标准,避免收上来的都是三等废物。”
“要我看,也不用重新制定,拿熊廷弼呈上来的,署名是他和方书安、孙传庭的那本,就挺好”朱常洛拍板说道。
既然大老板说话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让工部和户部按照奏章去制定和实施就是。
与建奴作战前,方书安他们已经发现大明火器存在的弊端,因为强制上交的情况,匠人们都将三等货上缴,一等二等拿去贩卖。
如此一来,极大的影响兵部仓库火铳的质量,更影响到工匠们的积极性。
熊廷弼就此问题,曾经和方书安、孙传庭他们商量过。
并且,也分析总结过相关问题,写成一份会议总结。后来,熊廷弼战后梳理文件,觉得这份总结对改善大明火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便写成奏章,呈送上来。
恰好,那时是朱常洛监国,因为涉及到火器的发展,并且里边有自己孙子的署名,还是熊廷弼的折子,老方就安排送到朱常洛面前。
以火铳和迅雷弹为主的新型战争形势,令明军在战场上有了压倒性优势,朱常洛作为有志向的储君,自然是极为重视,不过当时身份的特质,决定他还不能直接施行。
现在刚好是他掌权,而且熊廷弼又需要,再通过技术专家徐光启的嘴说出来,朱常洛隐身背后,就将他第一个比较大的改革不声不响里安排下去。
方从哲闻弦知雅意,悄悄笑笑,徐光启也是反应过来,明白了新皇帝的路数。
现在万历退位,但是尚未崩逝,有些事情,并不方便由朱常洛直接出面。
那样的话,不啻于儿子直接打老子的脸,现在老子健在,当然不可,等到老子死去以后,会好很多。
看来,以后要多揣摩上意啊
不过还好,至少现在陛下的意愿,都是向着有利大明的方向进展。
说完了两人商议的事情,方从哲开口问道,“徐大人,你有何事向陛下奏禀”
“是啊,差点忘记此事,徐大人,快快奏来。”
显然,解决一个问题,朱常洛很高兴,兴致也是变得极高。
“陛下,有两位从佛郎机远道而来的的郡主,在此前王位争夺中失败,希望得到我大明的庇护。”徐光启说到。
“得到大明的庇护”朱常洛重复一句,问向老方,“阁老,此事可行”
方从哲稍作沉吟,“陛下,佛郎机与我贸易,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他们的需求量并非最大,每年需要和天方商人商议,才能拿到部分配额;至于火器,前些年买的多些,现在基本没有,如果火铳新法实施,则更加无需要。”
“既然如此,那就准了两位郡主的请求,失去王位还要追杀,太不像话。”
方从哲将基本情况陈述出来,由朱常洛做决定。如果是万历,他会将处理方法直接出来。
但是现在泰昌不同,还初尝权力的滋味,还是喜欢一言而决的快感。
“若是她们能够留在大明,方书安请求,可以允许她二人进入书院做教授,传授格致等科目。”
徐光启将第二层意思说出来。
“两个外人做教授”朱常洛有些犹豫,他对学院是寄予厚望的,尤其是那个还在规划之中的监税司,可是都靠着学院培养人才。
想要国子监或者其他书院培养出会算账的读书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要整个部门都是,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陛下,论起格致之学,微臣的东西还有些是利玛窦先生传授,论起对几何学等学问的掌握,还是西人更擅长些,两位郡主都是有学之士,有她们在,书安小友能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经历去搞一些对大明有用的发明。”
说到方书安能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搞发明,泰昌总算是心动。
学院是重要的事情不假,但是方书安可是操纵一切的动力源泉,如果他全部时间都被限制在书院,那么还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搞新东西。
“既然你和书安都认为可以,那就去做,只不过,要想好背后可能的反弹,做好应对手段,要是砸了学院的招牌,可饶不得你们”
“是,微臣谨遵陛下旨意,定然不让陛下失望。”
“好,你们做好准备便好,对了,校儿的课业如何”朱常洛想起儿子的课业,他当年被耽误不少时间,现在是说话算数,自然不能耽误朱由校。
“请陛下放心,大皇子的课业一直很好,进步极快。”
“那便好,以后你在学院授课,让校儿、检儿都去旁听。”说完,突然想起什么,“不是也有女儿班,届时让大姐、二姐他们也去旁听,比在宫里学女德强”
“这微臣遵旨”
朱常洛一句话,马上将学院等级拔高不知道多少
皇子和皇女都要去旁听的话,那学院只怕是要加上皇家两个字
那些学生们啊,真是狗屎运,现在看看,有谁说不来的
336 初战并不理想
方书安知道有两人能替代自己后,心里宽松多了,反正现在做的也不过是基础教育,顶多是相当于将小学乃至初中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传达出来。
至于更精深一步,则需要等到分专业以后,或者组织特长班。
现在,他也能腾出手来,利用仅有的时间来开展显微镜的研究。
算起来,大明其实已经有制作眼镜的手艺人,当然,此时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老花镜为主,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过这样眼镜。
事实上,再往上追溯,宋代就有人用水晶镜掩目来提高视力。
明确的记载上,元代,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镜,帮助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
发展到宣德年间,开始有“单照“镜,鉴于当时加工技术,只有老花镜,并限于宫庭内流传,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年老大臣,以矫正视力老花的缺陷。
由此之后。眼镜已进入百姓生活之中。此后,为便于使用,有人将镜片缝在帽子上,有人装在铁圈里。
再往后,才出现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在镜架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眼镜架的生产也不断改进,逐渐由繁而简,粗糙到精巧。
当然,带有镜腿的眼镜尚未出现,如果解决研磨的问题,方书安自然又能找到一个增长点。
镜片
方书安在纸上画着圈,现有的材质也不是不行,先找点天然水晶,解决有无的问题。
镜片的磨制技术,大明发展到万历年间,已经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匠人,等到崇祯年间,甚至出现一个集大成的孙云球。
此人更是创制原始的验光体系,并且设计出六十余种光学仪器,写出镜史这样的书籍。
可惜,现在孙云球还未出生,方书安也无法将他找来。
若说孙云球,方书安最早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前世在魔都出差,当时去过一家孙云球眼镜店,店里有相关介绍,他便度娘一番。
不度不要紧,一度吓一跳,原来在明末,华夏也有列文虎克一般的人物,可惜,没能够在光学仪器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利用其搞出学术成果。
相反,一直在如何发明新仪器上使劲,也算是别具一格。
孙云球,字文玉,原籍吴江。
从小勤奋好学,他看到“单照”镜使用不方便。于是决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镜片。
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
这种牵陀车,就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需要,经过反复试验,磨坏不知道多少东西以后,最后终于掌握“磨片”技术。
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对光”验光技术,按照人年龄视力不同,发明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各种光度镜片,并编制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
后来,孙云球又发明不同用途的光学镜头,有百花镜、鸳鸯镜、幻容镜等数十种之多。从此,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名扬各地。
不过,没有孙云球,总有其他高手,给苏州的消息已经传出去,相信不久就能有回信。
一台演示显微镜,用水晶足够,但是他需要制造更多的教学设备,那么光是找水晶就是个问题,而且,现在虽然水晶不是什么多高级的材质,但是也算是宝石,价格并不算便宜。
“看来,还是绕不过制造玻璃啊。”
方书安喃喃的说着。
相比炼钢以及烧制水泥,制造玻璃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想要造好平板玻璃并且保证里边没有气泡,能做合格的光学器材,还是需要大量工作。
常规的玻璃制造,将块状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粉碎干燥,然后进行烧制。
石英砂和长石,其实也就是常见的沙子,在不过分追求质量的前提下,将洗净的沙子用作原料即可。
毕竟当初列文虎克使用的玻璃,可不是后来出现的光学玻璃。
在工坊找来几个师傅,便能开展工作。
他们都是铁窑、石灰窑、瓷砖窑上的老师傅,高温作业一套流程,现在比方书安熟悉。
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方书安就在边上监督着他们干活。
“大人,这次咱们烧沙子,能烧出什么好东西”
秦小北小声嘀咕着,他是后来培养的年轻匠人,干活卖力,并且有悟性,是宋应星着力栽培的苗子。
“出来你就知道了,这次是高纯度琉璃。”
“高纯度琉璃”秦小北表示了疑问,以前烧石头能得到石灰,烧矿石能炼铁,难道烧沙子和碱面,还能得到琉璃
不过,疑问归疑问,活还是要干的。
“大人,装炉完毕”
“烧吧,等我回来估计差不多了。”方书安看着他们装窑结束,便去看后勤给他准备的脚踏磨机和磨料怎么样。
由于常年进行试验,坩埚已经成为工坊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一次的玻璃便是用坩埚进行烧制,最起码能减少炉渣的干扰。
升温到需要堪比炼钢的温度,才能让玻璃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尽管他们的路子已经配备热鼓风和夹层火道,但是想要上升到设定温度,怎么也要半天时间。
等到方书安在工坊吃完饭,小憩归来的时候,秦小北还在聚精会神的观察着颜色。
“怎么样,发白没有”
“还差一点。”秦小北答道。
“那就再等一炷香时间,将预热火道火加大,可能是预热风不够,还需要再高一些。”
秦小北闻言,赶忙招呼着工人们继续升温,此刻尽管已经天很凉了,但是此处的温度极高,人们都光着脊梁之下,还是浑身大汗,皮肤由于常年受火焰炙烤,都是古铜色模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