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构造并不复杂,只有个包起来的传动部分是技术核心,不是方书安有心要藏着。

    实在是因为,那里边有润滑油,如果不包起来的话,漏出来的油渍会污染太多东西。

    “方少爷,这个箱子,能拆开看看么”苏茂珍心里像是猫爪挠的一般,急切想知道当中是什么样的构造。

    “自然可以。”方书安笑呵呵的说着。

    那里边是几个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当然,最关键的是使用了滚子轴承,如果没有轴承的加持,几个齿轮传动之下,整个抛光机会变得沉重异常。

    “秒啊,用几个牙轮传动,大牙轮带动小牙轮,可以使转速变快好几番。但是,平时用一两个牙轮就皱的极其难用,您是如何解决的呢”

    苏茂珍到底是老手,一打眼就知道技术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降低整个机器的摩擦阻力之上。

    要不然,以华夏劳动人民的水平,早就造出来类似的东西。

    “那才是我们技术最先进的地方,我们管那些叫做轴承,有了他,所有需要转动的部分,力道都能减小许多许多。”

    “轴承”听到名字,苏茂珍便想到了它的用处,又是轴又能承重,如果能减小摩擦产生的力道,那真是工艺上的一大革新。




341 放下偶像包袱
    当方书安命人拿来一个轴承后,苏茂珍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此刻他的嘴张的能吞下一个鸭蛋。

    神奇,真是神奇的不可想象,究竟是怎样的脑瓜,才能想到如此精妙的东西

    简直是天纵奇才啊

    “这个,您是如何想到的”

    方书安接过轴承,“此物,不是我想到的东西,事实上,在司天监的仪器上就有使用,我不过是借用过来,将之用在能够用到的地方,不曾想,效果好的出乎意料”

    竟然不是他们发明出来的但是,司天监用的东西,一般人也不知道啊。

    苏茂珍在心里嘀咕着。

    “其实,不仅仅是轴承,其他事情,也不像别人说的那么神乎其神,都是我们从蛛丝马迹里总结出来的。

    比如以前我和司天监的官员在喝酒时候,听他们说过浑仪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无论怎么旋转,都能跟踪好特定的星星。

    后来说过在景泰年间,有人修理浑仪,发现郭守敬在里边用过的机关,还有匠人作图记载。再后来,我们想解决阻力过大的时候,就想起这么个事情,于是专门去找找司天监的法式图,并且去现场观摩,总算是做出来轴承这么个东西。”

    方书安解释的东西合理倒是合理,但是么,苏茂珍总觉得是在是太合理了。

    一个人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和司天监的人在酒桌上谈论浑仪的事情

    是酒不好喝还是饭菜不香或者是姑娘们不漂亮还是说手艺不好

    当然,什么事都不是没有可能。

    就像方书安继续说的,瓷砖的事情,不过是他将制瓷的原理和金砖的原理相结合,造出来的东西。

    单纯的看,都是已经存在的技术,但是只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就能成为全新的爆款。

    决定他做这些事情的是什么难道是未卜先知的能力

    还是说,商业眼光

    讲理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根本就是不不讲理的。

    比如说,范蠡这样的存在,不但能成就春秋霸业,最后还能泛舟江湖,成为鼎鼎有名的商人。

    或许,这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存在

    反正,不管怎么说,人家方书安就是有这般的能力,苏茂珍知道自己并没有市场嗅觉,只要他跟在方书安身后,说不得也能吃肉。

    毕竟,只要是方书安涉及到的行业,没有一个不成功,也没有一个不赚钱,而背后的匠人们,也都是水涨船高,跟着沾光。

    了解完方书安为打磨镜片做的准备以后,苏茂珍决定,要好好的在京师待上几年,不为别的,就是学习方书安对市场的判断和对技术的组合再创新,都是天下难得的优点。

    安顿好镜片磨制团队之后,方书安便去忙活别的,例如说罐头的存放实验和口味研发仍在进行当中。

    现在是不少蔬菜最后一次收获,过了这个时节,就没有什么新鲜的蔬菜收获,只有一心一意的等着存放和老化试验。

    不过,方书安也没有闲着,罐头是存放蔬菜的一种方法,还有脱水蔬菜也是。

    现在去搞冻干工艺,在没有电,没有真空泵和压缩机制冷的情况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晒干或者烘干工艺的话,就不存在此类问题。

    若是论起复水性,自然是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的脱水菜,复水性最好。

    但是没有条件时,只有退而求此次,用晒干或者烘干的工艺。

    不过,如此制作的话,对于品类也有要求,并非是每种菜品都适合作为脱水菜。

    例如,胡萝卜,大葱、青菜、绿甘蓝或者白菜,都是极为经典的可制作脱水菜的组合,这些也是后世泡面调料包的几大金刚。

    脱水菜的工艺就简单很多,只需要将收获的新鲜蔬菜进行挑选、清洗、分切,晾晒等环节即可。

    由于京师的深秋十分干燥,所以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烘干,如果是在湿度较大区域,还需要进行烘干,防止存放中内部发霉长菌。

    制造脱水菜的原因有好几个,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保障野战军队冬日或者野战状态下的营养供应。

    别的不说,明军夜盲症好于女真诸部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们的营养更均衡。

    而饮食结构单一的北方游牧民族,因为其他维生素的缺乏,不仅仅是夜盲症,还伴随其他的问题。

    战场上,或者是在其他不方便菜果的地方,只需要有热水,就能将其泡开,撒上点盐或者其他调料,便能成为代替菜品的复水菜。

    口感自然比不上新鲜的蔬菜,但是总比吃那些干军粮之类的要好上很多。

    压缩饼、罐头、脱水菜,将是未来方书安为明军设计的战前主要补给食品。

    有了这些,虽然不能保证边军像共和队一样的后勤保障,但是起码甩开以前明军自己和对手一大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毕竟,方书安给他们设定的活动范围,可不仅仅是现在的北大荒,想要补齐一片桑叶的形状,明军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食品研究工坊呆了两天,苏茂珍处便传来消息,或许方书安要求的东西,已经组装成功

    听到消息,他简直惊呆了,果然是没有看错苏茂珍,在甩掉他自己的偶像包袱以后,只要有思路上的指引,干起活来他的效率很高。

    方书安只是跟他粗浅的解释了显微镜的原理,苏茂珍稍作准备便开始上手。

    身边不少磨制手艺不差的匠人,因此不需要他亲自动手,只需要按照方书安的想法,设定几种不同放大倍率的凸透镜,进行磨制。

    同时另一部分人分头制作方书安说的其他配件,譬如转轮和传动轴还有能移动的锯齿组件,按照方书安的意思,那叫做焦准螺旋,有粗细之分。

    至于镜桶,做过万花筒的匠人们只做起来毫不费劲。

    经过一番组装和调试之后,第一台显微镜,就这样被他们造出来

    方书安看见桌子上的东西,难免有些摇头,这么粗糙的玩意,样机也就算了,后边做成成品还是要好好设计一番。

    别的不说,下边那个反光镜是认真的么

    弄一个碗口大的凹面附银镜面,是想要当照妖镜使用

    还有那个载物台,知道是要观测东西,不知道的还以为,那里是要镇压个小动物妖精一样

    再说载玻片和盖玻片,他和制坯工坊说了,要弄得尽可能薄,这倒好,一片和煎饼果子一样,还看个什么



342 技术不够,尺寸来凑。
    不过,等将眼睛放上去之后,一切大不同。

    不过是一滴水,已经能看清里边的各种微生物和杂质。

    而且,视野一点也不差,甚至于比当年他第一次见到的教学用显微镜还要明亮。

    毕竟,那时候的反光镜只有一点,现在可是弄个个巨大的反光镜啊,虽然说反射率不如镀银玻璃镜,但是它大大大

    技术不够,尺寸来凑。

    无脑大还是能解决一些问题

    不过么,粗细焦准螺旋制造的还是有些粗糙,达不到后世那种顺滑的效果。

    镜片表面也差一点意思,偶尔以为是杂质,转来转去发现是视野里的东西,说明是打磨的还不够精细。

    不过,已经足够惊喜了

    将是这个时空第一次正式踏入微米级的视野

    方书安声音甚至有点颤抖,是他在此前的发明创造里边从未有过的情况。

    或许,是第一次接近现代科学,带来的震撼

    他压制住自己激动的声音,抬头看向四周,说到,“你们都看见了吧”

    苏茂珍也是激动的点点头,“方少爷,都试过了,这次小人真是服气,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以前也就是说说而已,此番是真的涨见识。”

    等等

    啥意思

    合着自己做出来的显微镜,是为弘扬佛法来的

    不过,这个没办法,有时候,事情就是殊途同归。

    牛顿还曾经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呢。

    “东西整体来说没问题,但是咱们还是需要加上能旋转的物镜,哦,那就是下边的镜头。”方书安说着,指指靠近载物台的物镜部分。

    “至于目镜,做成抽取式便好,旋转方式,并不算方便,还有,焦准螺旋做工需要更加严谨,镜头打磨要更细微。

    平日里的单照镜,没有如此高的放大倍数,所以看不出来,在高倍数放大之下,如果表面处理不好,所有瑕疵都会表现出来,成倍放大。”

    苏茂珍见状,赶忙解释道,“您说的是,我们就去更改,不过,这个是样品,代表不了咱们的手艺,都是为赶进度,先造出一个东西来,好叫大家放心。”

    最早提出显微镜概念以后,虽然因为方书安的名气,大家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心里都在泛着嘀咕。

    在怎么说,他们也是玩了半辈子镜片,各种各样的组合也试过,但是不曾有人琢磨出来过显微镜这样的东西。

    苏茂珍其实也怀疑,但是他有个优点,就是比他能的人提出来的东西,没本事证明不行的时候,只有去按照人家的思路干,生干那种,反正不需要自己动脑子,按照设计思路都就是。

    这样的活计,干起来其实相对轻松的多。

    所以,他才没白天黑夜的拼命干,就是要堵住别人的嘴,也堵住自己的心。

    不能因为自己不用心,将方书安的名声破坏掉。

    “好,那你们在新样品上好好打磨,需要改进的则继续完善。”方书安说着。

    见他如此,苏茂珍疑问,“那眼前的如何处理”

    方书安笑笑,“自然是珍藏起来,以后放在博古架上,将来做一个博物馆,将所有设备的第一台原型机都放在一起,也好见证咱们这些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家伙事。”

    众人自然是同意如此办法,匠人们想在历史上留名不容易,但是要能进博古架,那就不一样,起码边上的介绍文字,会说说当时的背景和制作人员,如此一来,不管显微镜如何发展,人们只要在馆里转转,总能知道,当初的开山祖师里边,有苏茂珍这样一号人物。

    原型机制造出来,剩下的就是打磨和优化,苏茂珍根据方书安的意见进行改进以后,三天便拿出来第二版。

    相比之下,新版要精美很多,材料也从普通的木料换成青铜铸造和硬木雕刻,除一些必须的纹路以外,倒也没有特别多的额外装饰。

    毕竟,用方书安的话来说,此物是用来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生产力工具,不是供奉在神案上的装饰品,也不是摆在桌面上的奢侈品,冗余的装饰最浪费时间,起不到任何效果。

    经过一番改进,整体上已经达到设计需求,不过,仍旧有些细节需要完善。

    比如说,现在的硬木组件还是手工打制,没有标准。

    那可不行,将来出现问题,想要替换的话,只能手工重新打制。

    所以,标准化很有必要,青铜部分都是模范铸造,没什么好说的。

    硬木组件在方书安的要求下,也进行了规定,要坯料在什么样尺寸之下,分别加工多少刀,多少工序,不能有任何随心所欲的成分在当中。

    在其他行业,或许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镜片界,仍旧靠着纯手工打造为主。

    这不是个好现象,方书安正是利用这样的机会,让人们习惯于标准化操作,为以后制镜行业形成统一的标准打下基础。

    毕竟,规模化、流水线化生产,标准是根本,没有标准化生产,那基本是无法做到流水线化作业。

    再次拿到样品以后,方书安总算是满意了,不说别的,就是那个镜臂弯曲的弧形,都是狠狠下一番功夫,看上去既美观还握持方便,绝对不是随便画一个形状。

    所有细微的部分都得到很好的处理,充分显示出大明工匠的水准。

    要说此时的大明,依旧是世界手工艺当中最为绚烂的那一颗。

    有时候,人们拿到的东西不是最佳,并不是匠人们手艺不好,而是因为环境或者要求达不到,让匠人们有空子钻,甚至是偷懒。

    只要能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大明匠人依旧能显示出他们强悍的实力。

    想想火铳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明有能力制造一流的火器,但是却无法送到明军手里。
1...140141142143144...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