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单是万历二十二年,以明末顾炎武《肇域志》里的统计,
445 扶上马,送一程
弹劾刘綎的折子一直就没断过,能有的花头几乎都用烂了。
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是有新罪名或者是新的表述方式,都会送到朱常洛案前。
那些御史和勋贵们,为捏造出名头,各种陈年老料都挖掘了出来。
什么刘綎早年间曾经登过寡妇门啊,还有和谁家小妾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啊。
像这样乱七八糟的名义都能拿出来,可见对方黔驴技穷之处。
并且,就是这些,也都是捕风捉影之事,用词都是据闻,曾有人言……
虽然看上去十分荒谬,毕竟是涉及到京城安危的大事情,即使人们都知道,那是无中生有,也没有人敢无视,经过查阅之后还是送上来。
不过么,也要看皇帝是谁。
如果是个不了解情况之人,说不定真能被那些奏折忽悠瘸了。
然而朱常洛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京营有多要紧他比谁都清楚也更在乎,现在越是那些勋贵闹腾,越是说明,刘綎动了他们的蛋糕!
越是这样,那就越好啊,那些人把持着京营的资源,抱成一团,所以京营虽然改来改去,却是越改越差劲。
归根到底跟这些人不无关系。
以前,还指望着李家人比如李如松或者李如梅来进行。
但是他们当时年纪还轻,不孚众望,一个是年纪高以后,已经离不开辽东,一个是毁誉参半,声名也支持不起。
恰好是刘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打了不知道多少胜仗。
尤其是在辽东之战当中,高龄之下还亲自上阵,一番事迹牢牢将众人压制。
再看看京营的勋贵们,哪怕是几家世袭的国公,到了这一辈,也没有人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在刘綎面前,还真没有可比性。
英国公一系,张维贤早早就掌控中军都督府,但是真实作战水平么,可就见仁见智。
至于成国公朱纯臣……
嗯……
此人不提也罢,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任成国公,崇祯对其信任有加,可惜这厮还不如张维贤。
他俩人也就是因为世袭的国公爵位,才能成为京营的头头。
尤其是张维贤,在明末风雨飘摇而不倒,可见一斑。
所以说,纯粹说他们没有脑子,那是有些夸张,张维贤能力是有的,可惜用在官场,而不是保家卫国之上。
而朱常洛能信任刘綎,除了他战绩彪炳,资格老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刘綎没私心。
他征战南北,自然知道大明军队的不足在何处。
让那些没有准备好的军队去打仗,摆明就是送死。
如果不是方书安和熊廷弼两人出现,辽东打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在辽东得到的各种教训,促使着刘綎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改革。
想要阻止他,只有皇帝,哪怕是勋贵中根正苗红的英国公张家和成国公朱家,都不见得有实力。
最主要的是,现在英国公和成国公都没有任何表示,都在默默不做声,也不知道是等待什么。
两大世袭罔替的国公不说话,其他勋贵们看弹劾没用也就放弃,他们不敢恨朱常洛,但对刘綎确是实打实记恨上。
退一步讲,这也是天子惯用的手法。
天子是不可能错的,错的只可能是下臣。
现在用老刘,朱常洛也是有这个准备在其中。当然,刘綎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纯粹说对于士兵和军队的训练,还有谁比熊廷弼以及他麾下那两员大将更合适
但是熊廷弼年富力强,还有更大的用途,麾下两大将军也是如此。
他们还有更多施展的空间。
刘綎在京营搞改革,如果效果不好,或者是反弹的厉害,将其撤职罢免就
446 打胜仗,谣言起
既然京营要训练,那么总是要见血。
一般都是去边关历练,找些局部冲突区域,小规模的轮换。
现在的大明,最为热闹的自然是辽东。
但是么,辽东大战一过,目前是单方面的追踪,真要说起来,现在基本没有战事,再说那里有熊廷弼麾下能征善战的老兵,还不需要京营去刷经验。
万一要是真去,碰上同样老辣的黄台吉,还不知道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东北方向没有机会,将目光转向其他地方。
在辽东成为大明最为关键区域之前,宣大才是最主要的防御方向。
自从蓝玉北上击溃蒙元势力,虽然草原不再有成型的帝国,但是总还是有些部落或者各种自封的汗王南下捣乱。
两百余年以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一直前些年,蒙古诸部时不时会有人跳出来,秀一下肌肉。
但是在建奴大败之后,整个场面马上就不一样了,似乎是大明帝国的迅雷弹好火炮,让草原各部落瞬间从沉睡当中醒来。
连强横如斯的建州部都灰飞烟灭,他们实力差不少,正面遇见也是白给。
于是那些人莫说是跳出来,都和秃尾巴鹌鹑一样,瞬间变得十分安静。
至于现在,个个老实的不行,都在闷头和大明直接或者间接的做生意。
一方面卖掉羊毛、羊肉、羊奶等东西,一方面有大规模采购各种生活必须品。
反正自从铸铁炉行销蒙古诸部以后,再也没有人抱怨冬天寒冷了。
反正在白灾到来之前,人们留下必备的羊羔,剩下的都,卖给大明。
以前担心没有吃食,现在不管是压缩饼还是罐头,或者是风味肉干,各种面饼之类,通通管够。
只要卖羊的银子够,什么都能敞开了供应!
靠着卖羊和牛以及身上的产品,草原上的生活比以前提高不少。
不管是虎墩兔或者是其他部落的汗王,还是各小头目,不约而同的选择老老实实的讨生活。
一方面是生活好了,另一方面是实力不允许他们与大明官兵作战。
东北和北方都老实的不行,也就是西北会有些小动静,相比其他两个方位,西北其实也是草原诸部为主,现在他们都老实的很,自然也就没有大活动,剩下的那些零星事件,还不值当京营行动。
没有好的选择之后,那么之后剿匪。
反正万历晚年,各路不知道是什么妖魔鬼怪,都跳出来说自己是山大王。
这下好了,总算是有京营改组的试水机会。
各种各样的新武器、新阵法、新训练成果,终于有能施展的机会。
京营出面,莫说是现在刚训练过的,就是之前武备废弛的那些,在匪患面前,也是碾压的存在。
效果自然是显著,不到两月,整个直隶的大小山头均被连根拔起,为首的悍匪通通被砍了脑袋,菜市口的血腥味儿大冷天都能传出老远,北直隶一时间商旅通行平安,民风大变。
经过这一番折腾,京营也有点成绩,基层军官们甚至有些沾沾自喜。
整个神机营都沉浸在一种别样的氛围中,甚至他们觉得,在辽东的那些车营,也不过如此。
能有这样的错觉,算起来也是京营常年卫戍京师,许久没有打过仗,已经不知道战争演化成什么样子。
如果不是刘綎大规模加强鸟铳,靠他们的三眼铳,对土匪的杀伤力真没有原先的大。
不
447 有人要摘桃子
整个京营的氛围变得很奇怪,此前,伴随着互相熟悉以及训练,刘綎带来的那些人,已经渐渐与土著们融合在一起。
但是么,事情总是发展的不进入人意,在剿匪取得胜利之后,土著们的态度,反而不如剿匪之前。
难道是因为外来人抢了他们的功劳不能够啊,为了和谐,刘老将军甚至还有意识的压缩军功,将更多的留给土著们。
就是如此,似乎仍旧没有改善……
并且,似乎隔膜越来越明显。
秦小南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说起来,他是辽阳人,此前一直是在建州卫当书记官一类的角色。
后来抚顺等地接连失陷,秦小南也失去饭碗,城破人亡,失去队伍的他,只好成为流民。
若是怎样下去,指不定哪天会被建奴手下人掳走,成为耕种的农奴。
不过么,天意究竟是站在大明一方,并没有绝掉他的求生之路。随着熊廷弼就位,刘綎等人开始进军,几路大军一边准备,一边收集流民和溃兵。
经过一番机缘巧合,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秦小南成为刘綎帐下的把总。
按例说他一个书记官,无论怎么都不会成为武官。
奈何一是当时收拢的溃兵需要人统领,再一个就是需要一些人有和建奴的作战经验。
加上他常年在辽东,虽然是文吏,但是也有一身功夫和作战技能。
赶鸭子上架之下,效果还不不错,从最初的队正成长为草根把总。
刘綎帐下人很多,尤其是靠着自己本事一点点爬上去之人比例极高。
即便如此,大部分没有跟着他回来,留在辽东成为作战主力。
还不到马放南山之时,需要经验丰富的军官们保持对辽东的压力。
接到充重组京营的命令之后,刘綎便选调一批老部下来帮忙。
而秦小南能成为幸运儿之一,也是因为他读书识字,并且经验丰富。
若是来参与到改造京营的事情当中,会是最佳人选。
刘綎选的人不多,但都是以一当十的人物。
是以,他刚来京营的时候,在一大堆没什么文化的把总中间,绝对是鹤立鸡群。
那些人刚开始还有些排斥,毕竟一堆糙老爷们中间突然进来个识文断字的,多少还有些不习惯。
但是随着训练的进行,人们才意识到,有文化在大明现有的体系下是多么重要。
开始时候,训练过程中,他的队伍总是被人孤立在外,等到后来汇报成绩,发现秦小南队伍甩别人一大截,那些老油子们才反应过来。
感情这不是个普通人,是哪来当作样子的一位爷。
兵油子们会集体排斥外来人不假,但那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他只是个纯粹的新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排斥也就排斥了。
但面对有真本事之人,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排外是排外,总有打仗之时,那样就必须要依靠有本事的同袍了,毫无疑问,秦小南这样的角色,绝对是他们最值得托付之人。
为此,也就渐渐破冰,从一人两个人与他打招呼,到后来,只要是关系不远的把总们,都与他十分熟络。
有本事之人到哪里都会得到尊重,这句话从来不假。
但是,事情从剿匪之后,开始慢慢再度出现变化。
秦小南已经察觉到了,那些把总们,对待他的态度,似乎渐渐的恢复到此前他刚来的时候。
每当他走近几个扎堆的把总时候,凑在一起的土著们都会闪开。
秦小南刚开始还打算问什么,来过几次之后,他心里边已经有数。
看来啊,不定是背后有什么变化……
秦小南发现的事情,不是唯一,而是在各处都有。
此类状况在京营里不断变化上演
448 对手开始布局
偏偏还弄成什么种植菜果的暖房。这下可好,凡是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会去别院里看看。
一时悄悄这媲美水晶宫的暖房究竟是什么样子,再就是刷一个存在感。
大明的娱乐项目不少,但是要看看和谁比,与后世的花红柳绿声色犬马比起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说,一但有什么稀罕事情,人们马上就会跟风过来。
在方书安别院面前,如果谁觉得自己是号人物,但是从未出现在方家别院过,那可就是自吹自擂。
真正到过的,别管是蹭着别人关系去,或者是自己脸大去,那都是一号人物,说出去别人要对着你竖大拇指的。
所以说,方书安别院,现在俨然成为京城纨绔的试金石,凡是没有出现在那里的人物,身份上多多少少还有差距。
别院环境不错,很是宜居,如果不是经常有人来造访,绝对是京城最适合居住的场合。
当然了,那是对别人,对于方书安来说,这不是他呆在此地的主要原因。
他的目的是验证从各地送上来的种子,从中找出后世高产的粮作物,以备不时之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虽然现在开发北大荒,会有更多的粮食生产出来,但是人们单一的粮食结构也客观事实,迫切需要够改变。
再者,伴随着不断发展,大明的人口必定还会上涨,等到现在人们种植的普通的农作物不支持将来生活的时候,谋求高产就很有必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