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至于部分退下来的甲胄,更是有些卫所军都装备不上。
像是天津卫这样的地方,一不靠边境,二没有市舶司,没有蒙古人骚扰,也没有倭寇骚扰,所以啊,他们的军官都没有钢盔钢甲,充其量也就是布盔布甲。
第一个提出来反对意见的不是别人,算起来还是楚党领袖之一,吴亮嗣!
现在他官至太常寺卿、中宪大夫。
按例说,太常寺也就是管管礼乐和祭祀的事情,中宪大夫更是虚衔,没有什么实际职责。
但是么,知识分子的事情,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要管,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也要插上一脚!
虽然说,齐楚浙党当初为了反对东林党,结成一个宽泛的联盟,彼此以浙党为尊,更是将方从哲奉为第一人。
但是啊,那也要看个人,虽说齐楚浙三党联盟,但是吴亮嗣是个纯粹的官,敢于向任何人开炮的官员……
他初任南充知县,因办事干练,升为兵科给事中。
看升迁路线,基本上和孙传庭一样,除了受大佬赏识,本身还要有极强的能力。
吴亮嗣能力是有,但是因为脾气太硬,所以任谏官十余年。
议事不避权贵,不畏内宦,敢于直言,曾多次上书讽谏时弊。
当时万历怠政,不理政务,内阁只有朱赓一人,吏部没有掌印官,不能给牒,以致于数千人在京中等待赴任,动弹不得。
别人不说话,他可是三天两头的催着皇帝办事,可惜啊,都被压下去,泥牛入海,基本上都没呈到万历面前。
再后来,朝廷委派尚书舒应龙守边。
你说一个尚书去守边,那在过去就是使相的级别,比一般的宰相还要高一阶,哪里是一个普通言官能够参动。
但是啊,吴亮嗣不信邪,上书言其衰老不能胜任,又弹劾内监桂茂杖杀四品武官。
平常的言官,两件事说一件,基本上都会被人穿小鞋,可惜人家是吴亮嗣,愣是将两人的事情都搅黄了。
两件事办成,已经是言官的高峰,普通人早就等着升迁。
别人当言官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是为了博取名声,然后快速升迁。
可惜,吴亮嗣不一样,他似乎是上瘾了。又开始揭发内监高采在福建肆虐多年,在广东作恶,激起民变之罪;奏劾杨镐为辽东守备时,与总兵争礼不和;此两件事,同样起到作用,内监高采被拿下,而杨镐也暂时回京。
几件事办完,总该调走了吧,别的言官都在眼巴巴的猜着,他下一任应该去什么地方,毕竟一连办了几件响当当的大事,能去的肯定也是响当当的地方。
不过,当时是在万历末年,或许是他自己还要再办些事情,或许是有些人刻意选择忘记他。
但是呢,吴亮嗣从来不会忘记自己,他疏理熊廷弼冤案,敢担风险为之廷争,使熊复出。
可以说,在熊廷弼复出,出任辽东经略的过程中,虽然方书安和方从哲两人出了大力气,最初的发起人,可是吴亮嗣。以至于,当初老方还以为吴亮嗣改了性子。
一堆闪亮亮的事情,和他在言官生涯最后做的事情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
吴亮嗣于万历末年的奏疏中说,“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
此事,朝野之中凡事和万历亲近的人,都知道,但是人们都心照不宣,半分不敢提!
也就是他,不但上书,更是在朝堂之上亲自宣读,就是怕阁老再给压下去……
奈何啊,即便是这样的手段,万历也没有任何反应,当然,也没有给他什么难看。
反正言官的嘴,想说啥就说啥呗……
尤其是出名的言官,越是说的难听,越是活命的几率大。
终于,在万历昏迷后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将他发往太常寺做少卿。
泰昌登基,太常寺没有正卿,他也就转正了。
转正之后,此前有泰昌登基,后边有万历葬礼,太常寺正是忙碌的时候,吴亮嗣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谁知道刚刚有些缓和,就又发挥他十几年言官的职责,不知道从哪里得知卖兵器的事情,便给泰昌上奏折。
得知是吴亮嗣上书以后,方书安觉得,自己要好好应对一番,如果是别人,他就直接怼了回去。
此人不同,毕竟他是楚党领袖之一,还与熊廷弼关系匪浅,如果处理的不好,会对齐楚浙联盟形成负面影响。
那样的话,会动摇现在老方执政的根本。
想想之后,方书安整理下词汇,缓缓说道。
“陛下,吴大人所担心的事情,确实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我大明的卫所军,有相当部分没有装备铁甲,更有相当部分还是用的老掉牙甚至是崩了口的兵器。
若是秉承逐步替换的做法,那些地方的军队确实需要更换。但是啊,吴大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大军,已经在逐步更换新式车营的装备了,到时候大刀和长矛的数量会进一步缩减,现在朝廷府库里大量存货,如果真等到全部换装时候再去售卖,连现在的价格也卖不了啊……”
方书安说的也算是清楚,趁着兵器还算是明军现役,能稍微卖上价,若是全部封存,便是两码事。
可是有些人不这么认为。
比如说,同样参与廷议的张维贤。
自从上次的事情后,张维贤基本处于半隐退的状态,毕竟五军都督府本来就是名存实亡的状态,有那么的一段时间,他将权利暗搓搓的收回来一些。
可惜随着京营兵变,连最后那些训练的权利都落到刘綎手里,现在他的五军都督府,更加像是一个吉祥物。
“英国公,您有何看法?”
张维贤等的就是这句话,虽然他现在基本上已经影响不到决策,但是方从哲和方书安两人,当初可是与他对线的主要人物,现在有机会给他们使绊子,怎么可能放弃到手的机会?
“陛下,老臣以为,方小哥说的不妥。什么叫趁着现在能卖个好价钱,就要卖出去?那按照他的意思,岂不是卖迅雷弹和连环铳,更能卖个好价钱?
那些红毛鬼,与佛郎机人一样包藏祸心。佛郎机在南洋占了不少地盘,甚至还在打着我大明的主意。别看红毛鬼现在的地盘小,等到他们和佛郎机一样,在南洋占得地方足够,便一定会打主意。
若是有那么一天,我们现在卖给他们武器,那不是帮助敌人发展?陛下,前车之鉴尚不远啊,您忘记辽东李家做的事情了?”
张维贤这番话,说的夹枪带棒,但是又不无道理。
就是方书安,都被他的思路所折服,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他口中的红毛鬼,也就是尼德兰人,在几十年后,还真的会趁着明清交际的时候,偷偷占据湾湾岛。
此后更是让郑成功废了一番力气才收回来。
说起来,张维贤的一番见识,还真是超过普通人。
这样的结论,肯定是见证过尼德兰人在南洋的发展,并且对他们未来有着充分推演之人,才能得出来。
很明显,以张维贤现在的水平,绝无可能做出如此的推演,想来,在准备攻击方书安的提议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不知道在哪里找的高手,帮他们做了形势推演,并且很好的找到合适的位置,四两拨千斤的,就能将方书安的提议化解。
这还不算,他的一番话,更有另一层含义在其中。
当年李成梁和李如松在东北养虎为患,甚至不惜给建奴直接输送物资。
看看现在卖兵器的事情发起人之一,赫然就有李家的子孙,如今正是李家响当当的年轻人物,李尽忠!
虽说李如梅在潮鲜之战当中爆发过闪光点,但是他也同样爆出来致命失误。
现在李如梅的儿子再来策划给红毛鬼也就是尼德兰卖兵器的事情,谁知道不会历史重演呢?
张维贤越是搞的逻辑严密和天衣无缝,方书安就越是知道,背后是有高人在指点。
如果他早早有这样的水准,怎么可能会丢掉,到手的五军都督府的指挥权?
坦白说,方书安是真的没有做好对此类工作的应对手段,如果真的让他硬着头皮来回答问题,只怕要说的稀碎。
张维贤的谋划,不可谓不好,换做别人,在突然发难之下,还真有可能傻在当地,被他问住,从而丧失在泰昌面前陈情的机会。
可惜啊,张维贤准备的再充分,他也没有想到,自己遇见的是开了外挂的方书安。
对于天下大事,别人只能用推演,依次来分析,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方书安不一样,他是穿越者,未来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几百年前的历史。
有这样的差距,哪怕就是张维贤背后高人做的预案再多,也是无济于事啊。
方书安微微一笑,自信的开口。
“既然英国公提到尼德兰在南洋的作为,那么下官就斗胆相问,您应该知道,尼德兰在南洋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吧。”
“这……”张维贤真的是愣住了!
他怎么会想到,方书安上来问的这样一个问题?
若是别人问,他肯定张嘴会说,为了土地、为了人口、为了得到能得到的东西!
可惜啊,问题是方书安问的,他不禁要好好琢磨一番,难道说,这些红毛鬼,真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536 商人思维的国度
张维贤想不通尼德兰人的心理。
他用大明朝的思维,当然想不明白海上马车夫的心理。
尼德兰人奉行商业至上,他们也是第一个商人立国的国家。
联合东印度公司能存在的原因,便是他们可以给国家分红。
如果商人有选择,他们绝对不会费劲巴拉的去占有殖民地。
能够开着船运货物就把钱赚了,不香么?
“管它是什么佛郎机人还是尼德兰人,目的不都一样,无不是为了土地,人口?”
张维贤不屑的说着。
“国公爷,但凡是换成别的国家,都没有问题,偏生就是尼德兰,他们和别人不一样。”
“能有什么不一样?难道他们除了红毛碧眼,真的还能吃人?莫非他们买兵器,建立军队,目的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看着好看?”
“嗯……国公爷,还别说,他们是真的不吃人……至于打仗的话,还真的不是他们的军队。打仗的是东印度公司的护卫队,或者说,他们在海外打仗的都是一个大公司也就是超大商号的保镖们,而不是军队。”
方书安说的一本正经,却让张维贤像是看着傻瓜一样的看着他。
怎么的,平日里精明的跟够猴子一样的方书安,现在也开始胡说八道?
那些红毛鬼,如果真的让保镖们来打仗,那不是天下最大的笑话么?
“方书安,你说这话,你自己信么?什么红毛鬼的军队不打仗?难道他们都是摆设么?保镖们的战力再强悍,又能如何?”
张维贤抓住这样的档口,自然是毫不客气的进行反击。
但是啊,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哪怕是在大明,都有类似的例子!
“国公爷,保镖战力超过一半军队的事情,又不是没有过,敢问您家里的卫队和您麾下的军队比起来,谁更强悍?
当年宁远伯在蒙古,要不是他麾下的精锐卫队在潮鲜损失,怎么可能败在蒙古人手里?更不可能身死人手,这些铁铮铮的事实,难道您忘了么?”
方书安这句话,等闲人可不敢说。毕竟李如松之死,到现在也算是朝廷一个不小的禁忌。
因为一直有人在阴谋论,说李如松之死,是朝廷怕他继续坐大,用手段除了他身边的亲卫,然后再令其去蒙古作战,最后在会中伏而死。
如果他身边还有精锐卫队,哪怕中伏,都不可能会战死!
方书安说着几个事情,就是说给某些人听,尤其是他现在的说法,不管是真是假,但是对朝廷来说都是有利,泰昌必然会乐意接受他这个解释方式。
至于张维贤卫队战力和明军战力,那不用问,肯定是张维贤卫队更强。
这在明后期都是公开的秘密,将军们的亲兵因为武装到牙齿,并且招募的都是军中好手,训练经费也是大大优于他人,能成为冲锋陷阵的先锋,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凡是强横的战将,无不是用这些卫队作为开路先锋,或者是攻坚的硬骨头。
有些怕死的人物,比如说李如柏之流,也会用卫队家丁作为最后护送他周全的存在,保着他从万千敌军当中逃走。
要不说李如柏不行,就他那些家丁,都是跟着李成梁和李如松等人混过的悍卒。
若是放在攻坚或者刀刃上,当初也不会一败涂地。
可惜啊,这就是他和两人的区别,李成梁和李如松用自己的家丁卫队攻城拔寨,而李如柏则用这些人逃跑。
“这……”张维贤一时说不出话来,平常大家都是这么干,却没有放在明面上说,现在真的要说,确实有道理啊……
“就算你说的那些尼德兰红毛鬼们的保镖是厉害人物,那不是一样?既然他们的军队不用来作战,这些保镖是打仗的主力,那么卖给他们武器,和卖给红毛鬼军队有什么区别?”
他也是老油条了,虽然打仗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做内部斗争的水平可是不差。
你不是说他们去装保镖们么,那不也就是大明的家丁和卫队?
他们当中,真有区别?
抓住方书安言语当中的差别,张维贤马上就用子之矛,攻子之盾!
看看方书安还有什么手段!
“国公爷,尼德兰立国,和天下大部分国家不同。我们大明有天子,有皇帝,但是尼德兰不同,他们的权利,来自议会,而议会的主题是商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