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虽然是同僚,单是沈南云睚眦必报的性格他们清楚,若是因这件小事被其盯上,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阁老又如何,他的手还能伸到我国子监,国子监的事情当然由国子监处理。”
沈南云义正言辞地道,似乎此刻方从哲站在他面前,依然会这般说一样。
“沈兄,方阁老除去是首辅之外,还一层身份可是前任国子监祭酒啊,现在还有不少人是他的门生……”
同僚乙的一句话也很扎心。
方从哲不但是首辅,还曾经是国子监祭酒,可以说他很多门生故吏仍旧把持着要害部门。
“那又怎样,若是监生违背书院规矩,难到先生们也要护着那厮要知道,国子监多年来能够独立于朝堂之外,便是因为不受朝廷掣肘。监生坏了规矩,自然要按照国子监规矩来处理!”
都装到这个时候,沈南云不能怂,此刻必须嘴硬下去,若是服软,那就让人笑话了。
“沈兄说得是,我辈读书人就应该如此,凡事当循规蹈矩,对那些不尊重秩序之监生,严惩不贷!”
沈南云总算有个支持者,现在他看人家的眼神都是发光的。
看见没有,这才是读书人应该有的品格!
浑然忘记,此前说人家读书读傻的人也是他……
“沈兄,我只想问一句,难到你认为方书安一定会犯错若是不犯错呢是不是也要找机会……”
沈南云刚想点头同意,突然听的声音有些奇怪,他一转头,原来不知何事,一个向来与他不睦的博士站在身边。
“胡说些什么!我岂是那种卑劣小人!”沈南云嘴上如此说着,心里却在后怕。
好在方才没有志得意满的说出来,不然就是被人攥住的小辫子。
计划总是完美无缺,但是,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
因为,沈南云根本就没等到方书安……
消息是他一个熟悉的学生传来,那人细细盯着方书安进来的情况。
此事当然不能有沈南云亲自下场。
“沈先生,那人他……离开了……”
“什么”
沈南云要暴走了……
那可是他精心策划的方案啊,结果毫无用途。
一切手段都白准备……
别人或许无法请假,但是方书安身上有钢铁冶炼以及火器改良两大借口,不要说别人,兵部都着急请他过去,还有户部关于战争国债后续事情,同样要找他商议。
听闻请假的理由,方才与沈南云一起吹牛的诸人,脸色俱是奇怪。
只
166 进考场
“小子正是,敢问您是”
“老夫史继偕,听闻小友对于行军布阵、劝课农桑、经世济国都有独到之处,见完阁老之余,特来请教。”史继偕半分官架子没有,面色和蔼地道。
“请教不敢,您过誉了……”
方书安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看上去浑身正气的老者会和他聊这么多。
从国债的理念到税收的收取,再到武备改革与火器发展,从瓷砖到铸铁炉再到羊毛生意,以及大明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方书安自然是知无不言,除了官绅一体纳粮现在说有些惊世骇俗以外,甚至连摊丁入亩的初步理念都做了阐述。
看着老人家心满意足的离去,方书安有些怪异的感觉,但是却想不出有什么不对。
这位史继偕,就像是在考校他,又像是在学术上遇到难题,向同行请教一般。
最奇怪的还是最后那句,“莫要将你我二人对话告知任何人,切记……”
难道是想把方书安的想法据为己有那不至于啊,反正他将来能够震惊大明的事情还有很多,也不在乎此刻说的这些……
虽然说春游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方书安面前,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一到场,马上就成为人们的焦点,此前在押题或者猜考官的谈论马上停下。
都在窃窃私语,不用说,目标肯定是他。
毕竟他引起不少风头,名利双收的年轻人,很容易被人惦记。
“这不是方公子呢,许久不见,听闻你在辽东立下汗马功劳,恭喜啊恭喜!”
还没等他和相熟悉之人打招呼,便有人上前凑热闹。
这人似乎有些眼熟啊,叫啥来着
哦,对了,马士英,此前还下套来着……
“不过么,方公子立下恁大功劳,最后只有一个监生的位置,我都替您感到惋惜啊!”
看着马士英开始痛心疾首的表演,方书安意识到,这厮又要挖坑。
果不其然,他继续道,“只不过,方公子您一直在战线上忙着和将士们打仗,此番真的有时间温书么”
马士英还是笑呵呵的表情,看上去真的是为他担心一样。
但是他肚子里憋的什么屎,方书安不用看都知道。
“若是方少爷名落孙山,还真是可惜呢,那么大功劳最后竹篮打水,想想都替您不值。”
他样子倒是说得情真意切,引起不少人叹息。
但是与之相熟之人的表情十分怪异,自然知道他在挖苦方书安。
“莫要开玩笑,方公子班班大才,怎么可能会浪费机会。想想他那两首诗,都不是寻常人所能做出来。”
阮大铖很是时机的冒了出来。
若是别人说出,或许真的是肯定方书安的才能。但是从他口中说来,除了讽刺那诗是找枪之外,似乎没有其他意思。
寻常时候,方书安早就一句话反讽回去,但是现在,他并没有那个心思。
怎么说呢,或许是因为辽东之行,让整个人视野开阔了许多,格局提高不是一星半点。现在看他们这样表演,根本就提不起半分兴趣。
“马公子和阮公子都是才能卓绝之人,书安自叹不如。此番前来,如是有名次最好,没有名次,再来三年又如何。”
听得方书安这么说,两人面面相觑,像是重新认识他一样。
这特么还是以前那个方书安
怎得如此好说话了
事实上,只能怪阮马二人依旧是中二性格,尚未经历过生死之事。
若是让他们在战场上呆些时日,他们也就知道,眼前这些嘴炮,是人世间最为无聊的东西。
孙传庭倒是看不下去了,虽然方书安不打算反击,但是他们可都是过命的交情,不想让方书安落下乘。
方书安做了多少事情,没有人比他二人更清楚。
一个为大明做出巨大贡献之人,如今被两个宵小所为
一则小通知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好。
不知不觉,老浪这本书写到35万字了,按照网站的一贯要求,其实超过了上架字数。
此前老浪感觉一直写的节奏不是特别理想,加上一直出差和忙着工作上的中期验收以及新项目申报,所以耽误了上架时间。
此前的几万存稿都消耗殆尽,一方面是担心写的仓促难看,另一方面是害怕没时间写,上架之后断更的话,是对各位读者的不负责。
现在,工作稍微告一段落,可以多些时间写书,便准备上架。
明日也就是周五中午,会开启正式上架章节。
写作之余能有些回报,老浪也好更有动力的为各位写故事。
说到上架,不得不说一段辛酸史,哈哈。
老浪第一次想写书是2013年,那时候看到一个关于辛弃疾的传记,再想到自己看过的历史小说,便觉得,辛稼轩若是有其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
于是便打开文档就是干,啥都不懂的写了起来。
当时纯粹是萌新,不懂的如何组织语言,写出来的东西是真的……一言难尽。
后来忙着个人生活和工作,便搁置下来。
再动笔,就是2016年了,那时候觉得历史太过厚重,便想写一本轻松些的书,便头铁的奔着仙侠去了。
好在,老浪过去也写过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第一本书被编辑赏识签了约,并按部就班的上架。
不过么,那时候不懂的写作技巧,也不熟悉网文写作规矩,所以么,光荣的扑街了,订阅只有个位数。
但是,老浪有一个优点,就是坚持,个位订阅怎样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一个追订,我还是把它写到80万字完本了。
有那一层经验,老浪便觉得自己不再是萌新,是个老司机,可以上车啦!
然而,现实还是狠狠的来了一棒槌,将13年的那个故事重新写了开头,稍微增强戏
167 这怎么能是作弊?
题目赫然就是那日史继偕与他交谈的内容!
难怪,难怪那日老先生叮嘱他莫要向任何人说起,原来就是变相透题啊!
这算是,作弊么
似乎……也不算吧,两人就是正常交流下治国理念什么的,怎么能算是作弊呢
而且,多数时候都是方书安将后世各种先进经验理念向史继偕透露,那可是天大一份礼物,若此事也能算的上透题,太不合理了!
方书安安慰自己以后,便开始心安理得的说服自己开始构思,一边想还一边寻思着背后的原因。
但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爷爷关照过
才有这个念头,稍微深思,便将其打消掉。
若是别人,说不得会有此种情形,毕竟现在方书安对于方家,对于大明,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若是方从哲从大义出发,说服对方,倒也不是不可能。
方书安又不是一问三不知的废物,好歹是有两首诗作流传,并且还有瓷砖和国债这样的神来之笔,怎么看都不是亏本的买卖。
但是当目标是史继偕以后,那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史继偕的官声他是听过的,按理说可以归类到清流一边,不结党不徇私。那是个宁折不弯的清官,绝对不会因为爷爷的施压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若是给的压力大了,说不得还会反弹。
既然不是方从哲主使,那么便只有一种可能!
他忽然想起史老先生说过的话:后生可畏,要好生为大明百姓谋福祉!
那不就是他做出决定之后给出来的关照么
或许,老爷子是真的看上了方书安的为人做事的能力。
单纯的瓷砖或许只是谋私利,但是国债这样的手笔,前无古人,绝非是一般的读书人能想出来。
再加上辽东战场上的神奇表现,一切都值得保守一辈子的史继偕赌一把。
他虽然是清流,但绝非是海瑞那种犟,只要是能对大明有利的事情,史继偕要赌上一把。
大明积弊已深,需要再出一个张居正般的人物了!
况且,他老人家可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考官。
有明一朝,不是没有主考笼络学生之事,大名鼎鼎的唐寅唐伯虎便是深受此害。
据闻,唐伯虎被黜落便是因为考官泄题,最后到手的功名没了,只能去摘桃花换酒钱。
当然,这件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唐伯虎只不过是瓜田李下之嫌,有人说是内部斗争的结果,也有人说是当事另一主角只不过是在闲谈之中说了些相关的话。
但是既然真的是被沾上,又是风来雨去,最后唐寅也只能悲惨结局。
但反过头来再说方书安,事情就不是那样了。
虽然有着可能造成的后果,但是只要他不胡咧咧,有谁会知道里边发生了什么
经过一番思考,总算是得出结论。
怎么说呢……
这一次见面,还……真香啊。
此前如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年唐伯虎遇到的事情能落到自己头上,不过他当然不会像唐大官人案件中涉事人一样,泄露口风。
考官见到才华横溢的学生,起了爱才之心的话,心里有拉拢之意,极有可能以某种形式将考题泄露。
并且,会试只是决定能上榜,但不会决定成绩。
所以并不是那么太显眼,除了自己说出去作死外,很难发现。
至于像史继偕这样的老实人、大清官,也会学如此一手。
怕是真的被方书安为国为民的行为感动到了,都说读书人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史继偕或许一直有这样那样的梦想,但是却没有方书安这等手段。
能让一个清流去如此做,说明方书安的作为已经得到传统士大夫们的认同。
很好啊,他的第一个目的总算是达到,以后的路还漫长,很有可能要被那些现在看好他的读书人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