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张氏听得有些哭笑不得:“你当太后娘娘不知道么?王爷是久在深宫,世子是年纪还小。他们不清楚民间的习俗,太后娘娘却多半是经历过的。她在京城住得久,有些事兴许比我还要清楚,我要说就只能说南边的习俗,说京城的。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了。”

    赵琇笑了:“那就说南边的习俗好了,聊天而已,您从前做着建南侯夫人时,又不是没有跟宫里的贵人聊过天。”

    张氏叹了口气:“虽然从前也进过宫,但我心里知道,外头有你们祖父在,谁也不会为难我,因此我在宫里。只要依礼而行,贵人问话,我老实回答就好。没什么难的。象跟旁人——比如曹太夫人那样——聊家常说笑取乐,是万万没有过的。我心里实在是没底。”她点了点孙女的额头:“亏你这丫头还想着赏赐,咱们家难道还缺那点东西?”

    赵琇抿抿嘴,摸了摸额头上被点中的地方。她哪里是想要赏赐呢?不过是说笑罢了。况且赏赐的意义并不在于东西,而在于它所代表的荣耀。以赵家如今的状况,还需要这种荣耀来维持自家的体面。使赵家不受外界轻视忽略。

    她有些不能理解祖母的畏惧。自家跟皇家的关系只有好没有坏的,就冲他们救了今上和高桢。挫败了颖王的阴谋,太后对他们只会和颜悦色。就算祖母在宫里说错了什么话,她也不会怪罪,祖母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赵琇隐约




分卷阅读418
    感觉得到,祖母对于社交这回事,似乎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了畏惧的情绪。从前在奉贤时,亲友家,或是其他乡绅家,熟悉的不熟悉的,有亲的没亲的,有人上门来向她问好时,她还挺高兴的,并没有排斥的感觉。可进京城后,除了偶尔去过一两回广平王府,也就是熟悉的柱国将军曹家,她还愿意常来常往,其他人家几乎都保持在礼尚往来的阶段——意思是只相互送礼,但主人彼此不见面。上别人家里做客更少,就别说主动递帖子进宫请安了。

    张氏未到京时,赵玮还时常跟别的人家常来常往,她来了以后,赵玮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读书,这种社交就少了。幸好他是男子,大朝会结束后还有跟人接触交谈的机会,平日偶尔也会跟曹冉等人见面,基本的社交活动还是有的。但比起之前,就少了一些。赵琇虽然不好说祖母什么,但心里下意识地感觉到,这对建南侯府恐怕没什么好处。

    赵玮也隐隐有所察觉,不过他不会说祖母什么,只会心中愧疚:“都是孙儿无用,若孙儿能象祖父一样,令祖母进宫也安安心心的,不必担忧会被人为难,祖母又何须忧虑呢?”

    张氏哪里舍得孙子自责?忙道:“这与你何干?不过是我年纪大了,又多年不曾进宫,心里担忧礼仪生疏,会唐突了贵人罢了。其实从前你们祖父还在时,我进宫晋见先帝元后,蒋娘娘在旁陪伴,一向十分和气,想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你们把卢妈叫来吧,我让她陪着,好好温习一下晋见的礼仪,也省得明儿进宫会出差错。玮哥儿再顺道帮我写个帖子递上去,明日陪我进宫谢恩。”

    赵玮微笑着答应了,去了小书房那边写帖子。赵琇出去叫卢妈,走到门边,想了想,又折返祖母身边,挨着她耳旁小声说:“祖母,您多进宫去陪太后说说话也是好的,去得多了,习惯了,就不会害怕了。”见张氏要说话,她又压住前者的手:“您想想,咱们家里就祖孙三人,哥哥年纪还小呢,您又要他考中了举人再出仕,那要等上多少年?时间长了,咱们家没有露脸的人,说不定宫里就把哥哥给忘了。将来就算考中了举人。皇上又怎知哥哥有什么能耐?能给他安排什么好差事?但如果您常进宫去陪太后说话,拉拉家常,让她知道您的孙子有多好,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太后心里高兴了,兴许还会向皇上说起。咱们不求皇上会格外重用哥哥,好歹别让皇上忘了他呀!”

    张氏脸色微微变了,双目旋即射出坚定的光芒,轻轻点了点头:“祖母明白了,你放心。”

    赵琇微笑着转身出了房门。她就知道。事关孙子,祖母一定会勇敢起来的。

    赵玮写完了帖子,拿给祖母过目。他见屋里只有他们祖孙俩,便凑近了张氏身边小声道:“祖母,您进宫之后。若是见着太后高兴,时机又合适,就多为妹妹说些好话吧。咱们家若真有意跟广平王府结亲,到时候少不得还得看太后娘娘的意思。早些让她知道妹妹的好处,日后说亲时,也能顺利些。”

    张氏一怔,诧异地看向孙子:“什么?这……”她明白孙子的意思,可她对这门亲事。本来就不是非常执着,若广平王府有意,自然会想办法让太后点头的。怎的还要她在太后面前说孙女的好话?那样实在是……太让人难为情了!她低声向孙子抱怨:“我可从来没做过这种事。这要怎么说呢?王婆卖瓜,只会叫人瞧不起。还是让广平王跟太后提这件事吧。他们怎么也是亲母子,比咱们外人说话要方便多了。”

    赵玮忙道:“祖母别担心,孙儿不是让您王婆卖瓜,只是在闲谈时偶尔提上几句。您可以穿戴上妹妹的针线,又或是聊家常时无意提起。妹妹待您孝顺。平日又懂事稳重,把家里上上下下都料理得妥妥当当的。不让您操一点心,每日还勤练书画。这些难道不是优点么?您提上一两句就得了。无须明着夸她如何好。那样反倒落了下乘。”他握住张氏的手,诚恳地道:“祖母,孙儿真的觉得这门亲事挺好,妹妹若能嫁过去,日后也不担心会受委屈。若换了是别家,能有这样好么?您只当是为了妹妹的终身着想吧。”

    张氏沉默片刻,问:“你只想着我常进宫陪太后说话,对你妹妹有好处,有没有想过自己?你妹妹若能沾我的光,不过是嫁进广平王府罢了。但若是太后看重了你,皇上是孝子,怎会不提拔你呢?你有了前程,你妹妹日后说亲也有底气,即使嫁不了广平王府,也未必就差了。“

    赵玮笑了笑,眉宇间带着一股自傲:“大丈夫存于世,自当靠自身之力,建功立业,支撑家门,若要依靠祖母和妹妹为我求来富贵安荣,我还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只怕祖父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要气孙儿无用!”

    张氏看着孙子,眼中满是骄傲:“说得好!你有这样的志气,也不枉祖母对你多年的教导!”

    她低头想了想,不由得失笑,轻拍了拍孙子的脸颊:“你们两兄妹,心里都知道为对方着想,一心友爱。我这个祖母,心里对孙儿孙女的爱护难道还能输给你们这些小辈?”

    赵玮露出了疑惑的神色:“祖母此话何意?”

    张氏没有回答,她拿过他写好的帖子看了看,合上了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你准备一下,明儿随我进宫去吧。”

    第二日,赵玮陪同张氏进了宫,赵琇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离家多日,幸亏有卢妈与汪福来照看,家中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只有几个仆人因为主人不在家,产生了懈怠,闹出点不大不小的纠纷。赵琇该罚的罚,该撵的撵,干净利落地把事情解决了,曹家又打发人来问候张氏。

    曹家昨日就听说赵家祖孙回来了。曹太夫人知道张氏去小汤山之前一直身体不太好,想知道她这大半个月养得如何,若是好,她也寻个有温泉的地方调养上十天半月好了。上了年纪,她那把老骨头也是越发不得劲。

    来的正好是曹大力家的。赵琇知道她是曹太夫人心腹,便细细将祖母的身体情况说了,又讲了些温泉疗养的注意事项,利弊之处。曹大力家的一一记清楚了,笑着谢过赵琇,留下礼物离开了。

    赵琇让管家清点礼物,正巧前些时候赵玮回城时,她托他送去装裱的一幅腊梅图送了回来。这是她近期作品中画得最好的一幅腊梅,本来是预备送曹萝的,今日却只能改送方五姑娘了。难为方五特地把上次诗会的题目送了过来,对她好象很看重的样子,赵琇就打算送她一幅画作为谢礼。

    这幅腊梅画得很不错,装裱得也很好。赵琇仔细检查过一次,就连同回信以及昨日连夜作完的那首诗,命人送去了方少卿家。

    方五姑娘方云珠正好在家,闲暇无事,听说赵琇送了东



分卷阅读419
    西过来,便让人拿来看了看。她先扫了画几眼,就丢开了,专心拣了信来看,又去看赵琇的诗。

    赵琇这一次的诗自然比不得上回,但平仄韵脚对仗都很工整,用典无错误,整体中规中矩的,让人挑不出大毛病来,还有两句对仗颇有新意,其中一个字用得极妙。方仁珠放下诗稿,闭上双眼细想了下,发现再没有第二个字比那个字更合适了,心里才觉得满意了些,然后又重新拿起那幅腊梅来瞧。

    方大姑娘方慧珠这时从门外走了进来,笑吟吟地说:“妹妹在看什么呢?”走过去瞧见了画:“哟,好俊的梅花,这是谁画的?”

    方仁珠回答:“是赵大姑娘的亲笔。昨儿她从温泉庄子上回来,看见了我给她写的信,把诗写了,又附上这幅画,说是谢我告知。”

    方慧珠笑着摇头:“也就是你,才这样巴巴儿地把题目告诉了她。其实她不过是只参加了一次诗会,再也不来也是常事。”又问:“她的诗如何?”

    “灵气还是有的,我却觉得她心思不在诗上。”方仁珠有些惋惜地道,“我看她在书画上的天赋更高些,这幅腊梅就画得极好。以她的年纪,也算是难得了。”她叫来丫头:“把这幅画挂在西边小窗右手边的墙上,将那幅《金菊傲霜图》换下来。秋天早就过去了,眼下还是梅花更应景些。”

    方慧珠默默地等待丫头拿着画走开了,才压低声音问妹妹:“你可知道——赵家老夫人今日进宫去了?”

    方仁珠顿了一顿,疑惑地看向长姐,不明白她这话的意思。赵家老夫人进宫,这有什么稀奇的么?

    方慧珠看着她这副懵然的模样,忍不住叹气了:“你对自己的事也上点儿心吧!赵大姑娘年纪与你相仿,都只比皇长子略大一两岁。明年就要改元了,改元过后,就是立储。今上膝下两子俱是皇后所出,不用说,定是皇长子为储的。家里早就想要让你成为皇长子妃。这时候赵家老夫人进宫,焉知不是冲着同一件事去的?你还有闲情理会赵大姑娘作的诗,画的画?!”

    第二百七十四章 方家姐妹

    方家这一代的女儿,除了年纪实在太小的,又或是旁枝末系里出身太低的,就数方少卿家的这两个女儿最出色了,难得的又都是嫡出。她们的父亲方少卿官居正四品,离小九卿只有一步之遥,也算得上是高官了,足够体面,却还没到会让皇家或朝臣忌惮的程度。本朝皇家联姻,皇室与近支宗室里,选择这个品阶的官宦人家女儿的情况是最多的。

    方少卿长女方慧珠,长貌俱佳,端庄稳重,本是要进宫的,只是一直没成事,以后怕是希望不大了。

    次女方仁珠,无论品貌才艺都让人无可挑剔。虽说身子瞧着有些弱,但高门大户的女儿,身子弱些的也多,这并不算什么。方家没能成功送方慧珠进宫,就开始打起了方仁珠的主意。新皇与皇后膝下二子,都是身康体健、自幼聪慧,若没有意外,皇长子就是未来的储君了。这位皇长子只比方仁珠小一岁。皇家娶媳,挑个年长稳重些的也是常有的事。方家便一直想要促成方仁珠成为皇长子妃。只是皇长子年岁还小,要定下正妃人选,也得是几年以后了,当然在那之前,让宫中贵人看中方仁珠,来个内定,也不是不可能的。

    方仁珠之父的亲姑妈所生的儿子尚秋伯,就是新皇从前做皇子时的老师,如今已经跃居为帝师了,很是受新皇尊敬。有他帮着推荐,方仁珠本身条件也很给力,加上京中同龄的名门少女中,没几个人比她更出色,她的赢面还是非常大的。先前因为她堂姐方三姑娘被指婚给了山阴侯。变相让她成为了山阴侯的小姨子,从辈份上就成了皇长子的长辈,失去了候选皇长子妃的资格。可如今方三姑娘未嫁而殇,婚约自然就不作数了,她又再次有了希望。

    不过如今久别京城的建南侯府重归。建南侯府的女眷也再次成为宫中贵人的座上宾,事情就出现变数了。

    方家不知道建南侯府的盘算,只是单纯觉得,一位侯府千金,论家世无疑要强过一位太常寺少卿之女。赵家大姑娘论长相才学,肯定是比不上方仁珠的。奈何人家有救驾之功,赵家还是两代从龙功臣,这份量可不比帝师的内姪女轻啊。兴许宫里的贵人光是看她头上的这些光环,就完全置个人品貌才学家世教养于不顾,直接将人册立为皇长子妃了呢?

    方少卿太太一得了消息。就跟妯娌们开始为自家女儿的婚事忧心,同时打发心腹家人去太常寺衙门与其他官衙,给自家男人们报信。方慧珠年纪稍长,跟在母亲身边,听着长辈们的议论,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便寻了个空来瞧妹妹,见她竟然不能体会长辈们的心意。还跟赵家大姑娘私下有书信往来,就忍不住说了她几句。

    方仁珠听了长姐的话,怔怔地看着她。好象有些反应不过来:“姐姐此话何意?”

    方慧珠见她还是一脸懵懂的模样,不由得叹了口气:“家里的打算,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会子装什么傻?父亲与母亲时常私下感叹,说咱们方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今不过是靠着祖辈们的荣光支撑着。又有姻亲关照罢了,若是自身再不想法子振作。过得二三十年,就会泯灭于众人。兄弟们读书都只是平平。想来日后功名路也难走,咱们家还能做什么,才能保住方氏百年世家的荣光?除了你我姐妹舍身,还有他法么?只因你年纪合适,父亲与叔叔伯伯们才起意促成你与皇长子的婚事。这原是你的福气。你怎的就不知道惜福呢?整日捧着这些诗呀词的,于庶务一概不理。这些不过是玩意儿罢了,既不能为家族添光彩,也不能振兴家业,即便你学得再好,又有什么益处?!”

    方仁珠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她看向长姐的目光不再是先前的柔和,而是带上了几分冷厉:“姐姐与我说这些话,是指望我去做什么?我的婚事自然是父母做主,难不成我还能说什么话?况且,无论家中的盘算能否成事,我都看不出这对方家有何用处。姐姐方才也说了,咱们方家如今是一代不如一代,只是靠祖辈余荫,又有姻亲关照罢了。真想振兴家业,还要看父亲、叔叔伯伯们与众位堂兄弟、侄儿们。即便你我姐妹舍身,终究不过是裙带罢了,难道还真能支撑起一个百年世家?姐姐与我说这番话,实在是可笑!”

    方慧珠脸色大变,咬咬唇,道:“父亲与叔伯们都是长辈,他们要做什么,我做晚辈的没有说话的余地。只是兄弟们想要考取功名,得授官职,还需要时间,侄儿们年纪更小,暂时也指望不了他们。方家却已经等不了了。我们姐妹舍身,只是为家中的子弟赢取更多的时间,哪里就是依靠裙带支撑起家业了?妹妹觉得可笑,实



分卷阅读420
    在是误会了我的意思。”

    方仁珠冷笑:“只要家中子弟愿意苦读,日后能考中功名,振兴家业,即便是沉寂一时,又有何妨?二三十年的功夫,也足够两代子弟长成了。依我看,不是方家只能依靠我们姐妹出头,而是姐姐想要出头吧?”

    方慧珠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她进宫的事是家里早几年就定下了的。当时入主东宫的还是广平王,只因他只有一位太子妃,并无姬妾,太子妃膝下又只有一子,称得上是子嗣单薄。有传闻说,太子妃钟氏生产时伤了身子,可能无法再生育了。那广平王日后登基,肯定要广纳妃嫔,充盈后宫,为皇室繁衍子嗣的。方家用心栽培方慧珠,就为了她日后能被选入宫中,不敢说跟钟氏抢夺正室之位,只需要成为贵妃或是妃,生下一儿半女,哪怕做不了皇储。也足以保证方家未来数十年的富贵。钟氏的品性,方家早已研究过了,知道她就算善妒也不是心狠手辣的人,自家女儿在她手下,可保平安无虞。

    后来东宫换了人。方家的目标自然也跟着换了。正巧,新太子乐安王也是只有一妻,并无姬妾,膝下虽然有两名嫡子,但人数也不算多。新太子妃谢氏虽然传闻要比钟氏厉害些,但也不是心狠手辣之辈。在她手下想来也不会太难过。

    谁知道,方慧珠满了十五岁及笄,可以嫁人了,方家想法子打通了宫中的门路,有可能说服蒋淑妃给小儿子做主。纳个侧妃,却正值朱丽嫔盛宠,有风声说先帝有意换皇储,要改封六皇子做太子。方家生怕押错了宝,风险太大,便暂时停止了动作,想等这场争斗有了结果再说。没想到这一按,就按了两年。方慧珠已经十七岁了。一直不曾说旁的亲事,再不嫁人,就成老姑娘了。

    然而新皇登基后。面对方家以及其他有意送女入宫的人家明里暗里的试探,都只有一个回答:不纳妃。

    新皇并不是以帝后和睦、无意纳妃这种理由回绝的。若是他这么说了,方家也有法子可以对付——后宫专宠容易造成外戚独大,朝堂不稳,谢皇后娘家已是伯府,又是勋贵。若是再掌实权,朝中还有文官们站的地儿么?到时候文官们定会群情汹涌的。只需要新皇顶不住压力开了口。哪怕他不光纳方氏女一人,方家也对自家女儿的品貌有足够的信心。认为她定能脱颖而出。

    然而,新皇回绝的理由只有一条:父丧,子当服孝三年。有孝在身,当然就不可以纳妾了。

    也许三年孝满后,朝臣们还会想法子劝说新皇纳妃,但对方慧珠而言,那已经没有意义了。她不可能等到那时候。如今,就连她的父母都已经死心,改而将注意力放到她妹妹方仁珠身上,要促成方仁珠成为皇长子妃,对她,只想着尽快找一门差不多的亲事,把她嫁出去,免得影响了方家女的好名声,就行了。

    方慧珠怎么可能甘心?可她自幼所受的教养又让她无法对家族的决定生出怨言。她还要继续做一个温柔体贴、懂事稳重的好女儿。只是方才,面对着她眼中幸运之极却不知道珍惜的妹妹,忍不住露出了怨怼之意。
1...158159160161162...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