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赵玮含笑喝下一口温酒,心情愉快。而在他斜对面的座位上,高桢留意着席上的一切,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第四百四十八章 移居

    船队次日抵达了济宁。济宁府的官员早早得到消息,在知府方崇山的带领下,一大早就赶到码头相迎。天寒地冻的,他们提前到了,在船队出现之前,他们居然在寒风中等候了整整两个时辰,个个都冻得面色青中发紫,浑身僵直,差点儿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方崇山硬挺着身体,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用比平时慢两倍的语速,说完了欢迎语。

    广平王素来温和恤下,听到属下描述,又听出方崇山的声音有异,便简洁快速地结束了仪式,让当地官员先行散了,若有需要,他会传召相关官员来见的,又慰问了众人几句,再叫王府仆从将王府独家御寒姜汤分送给诸人喝。众人每人喝了半碗汤,听着广平王关心的话,只觉得有一股暖意渗入四肢百骸,让人舒有得不得了,也很快就听命退下了。

    知府方崇山多留了一阵子,与三位钦差交谈。他已在城中准备好温暖舒适的房舍,想请广平王与两位副使移驾城中,逗留济宁期间要见哪位官员,也更加方便。

    广平王在船上过得还算舒适,倒不怎么想换地方。他本就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继续在船上住算了。正好全城目光都集中在船队上,他留守于此,也好掩护船队中其他人行事。当然,这话他不会当着方崇山的面说,只解释自己在船上住得更方便,不想费事。其他人中,除了世子高桢需要留下来侍奉父亲外,其他人都可以上岸去住,但最好是住在驿站里。别惊扰了本地百姓。

    方崇山当然不会反对。他对广平王的行事风格也有些了解,因此提前准备房间时,就把驿站给算上了。如今驿站里的房间,不说比得上豪门望族的规格,但温暖舒




分卷阅读696
    适还是能做到的。而副使赵玮入住驿站,若能带上家眷,也能满足他家儿女访友的意愿。

    在整个欢迎仪式期间。赵琇一直待在第二层楼舱中。那种官方场合。她与祖母赵琇都是不好参与的。张氏也不想出风头,还下令丫头婆子们将第二层的窗户都关了,无论是走廊里的还是房间里的。最多只留一条透风的缝,免得叫外人看见楼舱里的情形。因此赵琇只能坐在张氏房间的小厅里,做些小件针线,等待众人散去。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就索性到楼梯拐角处听一听下头的动静。

    等她第三次来到楼梯处时,正遇上高桢往上走。她吃了一惊。随即又有些气恼地说:“你又偷偷跑上来了?”

    高桢笑了笑:“我哪儿有偷偷的?真有正事找你。你哥哥在前头跟方知府说话,因此我奉父王之命前来告诉你祖母一件事。”

    赵琇半信半疑:“真的?什么事?你先说来听听,别拿事情是要跟我祖母说的来搪塞我,我就不信。我祖母有什么事是不能让我知道的。”

    高桢自然不会搪塞她,便笑道:“其实也没别的,就是方知府在驿站备好了房间。请我们上岸去住。我父王觉得他在船上住惯了,上岸住两日再回来。未免太费事,就婉拒了,却让曾侍郎与你哥哥带着其他人搬去驿站。你哥哥若去,留下你祖母和你在这里也不大好,遇到什么事想找个人商量都难,不如一并搬去?听方知府说,驿站的房子里有火墙,比在船上暖和。想出门访友或四处闲逛一下,也都方便。就是不知道你祖母愿不愿意搬去驿站?”

    原来真的有正经事。赵琇有些窘迫地红了脸,低头说:“那我去问问祖母。”转头要跑,才迈出两步,又回头嗔道:“你就在这里等着,别跟过来!”然后才跑了。

    高桢嘴角含笑,也不在意。

    张氏听完赵琇的话,颇为意动。船上固然还算舒适,但没法跟家里比,地方狭小、做事不便尚在其次,没有火炕、火墙,连炭盆都不许烧,只能用手炉和汤婆子,这让她最难以忍受。再三考虑过后,她对赵琇说:“我们搬去驿站也好,你哥哥奉了广平王之命要搬过去,我们随行,遇事也能有个照应。只是王爷那边却少了陪伴,需得让你哥哥向王爷赔个不是才好。”

    赵琇便将张氏的话转述给高桢知道,高桢笑了:“这有什么?话是我父王提出来的,他又怎会怪罪你哥哥把家眷也一并带进驿站了呢?驿站的用处,本来就是为过路官员及其家属提供食宿的所在。”他还对赵琇说:“你只管放心和老夫人搬去驿站吧。我每日都会过去瞧你的。”

    赵琇又脸红了:“你……能不能收敛些?你是怕别人看不出来你的不轨心思吗?”

    高桢故意装傻:“什么不轨心思?我又需要收敛什么?我每日去驿站,是瞧你哥哥去的。我父王是正使,两位副使都在驿站,总要有人把我父王的指令传到他们耳边去。”

    赵琇窘迫极了,憋红着脸,半晌才没好气地说:“就算我真的误会了你话里的意思,你能打趣回来,可见你知道我误会了什么,却不加解释,反而要进一步陷我于窘境中,到底是存了什么心?!”

    眼看着她似乎真的恼了,高桢连忙收起笑容,正色道:“是我不对,我不该故意逗你。”然后老老实实地跟她交了底:“我需要个理由来往船上与驿站,与诸位随员说话,却不想让济宁本地的人注意到。你们若住到驿站去,无论公或私,我都有了日日过去的理由,别人想必不会起疑。”

    赵琇的神色略缓和了些,好奇地问:“你有什么事,需要悄悄儿跟随行的人说?”

    高桢默了一默:“这事儿我本不该瞒你,我也没什么事不能让你知道的。可就怕旁人知道了会多心,反给你惹了麻烦。”

    赵琇懂了:“那我还是不问了。我只想确认一点,你们要做的事危险吗?合法吗?不会陷你父子二人于险地吧?我哥哥是否参与了进去?”

    高桢苦笑了:“你这哪里是一点?分明就是四个疑问!”接着又答道:“事情其实是皇上吩咐的,不算危险。反正又不是父王与我去办事。你哥哥并不知内情,但可以做些辅助之事,不过他未必知道。”

    赵琇隐隐猜到了这事儿大约是什么秘密工作,也不多言了,抿嘴一笑,转身而去:“那我就听王爷的,和祖母搬到岸上住。想见方家五姑娘时。也比留在船上方便。”

    他们只是到岸上小住两三日,就没有带太多行李。留了两个小丫头、两个婆子守门,张氏便带着赵琇去向广平王辞别。

    广平王笑道:“老夫人去驿站住几日也好。那里比船上暖和些。楼上舱房的风比底层要大,我一直担心老夫人受不住寒风。且好生歇息两日,有什么想见的亲友,就叫来见见。若是有不待见的人找上门来。老夫人只管叫人去撵。好好的出行,别叫人坏了兴致。”

    张氏上岸登车时。还有些纳闷:“王爷怎的忽然说起了这样的话?莫非是在暗示什么?我们在济宁除了方家还有什么亲友?难不成他是在说蒋家?”

    张氏这里所指的蒋家,并不是蒋雯的家族,而是当年赵玦元配正妻蒋氏的娘家。当年蒋氏指使恶人害了赵焯夫妻与建南侯府一众仆从、船主与船工等人性命,事败被关入大牢。蒋家为了救她,曾一度依附于颖王。先帝虽糊涂,将蒋氏只囚不杀。但也明确地给案子定了性,蒋氏是绝不可能无罪释放的。蒋家付出极大的代价。也未能达到目的,此后对颖王一方就疏远了些,并不曾涉入谋逆太深。颖王失败后,蒋家只经历了抄家革职,一家人性命无碍,举家返乡,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蒋家正是济宁望族,而小长房被革出族的赵湘,也听说投奔舅家去了。他们若听闻张氏祖孙来了济宁,兴许会想办法求见。但在赵琇心里,他们早就不是赵家的亲戚。凭他来的是谁,她都可以直接把人赶出去。广平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那他话里所提的人,就有些难猜了。

    赵琇想了想:“大概王爷是担心舅舅会赶来与我们相见?”

    赵玮打算劳师动众一些,等搬去了驿站,再向济宁本地的官员打听去平度州的道路,然后当着其他随行官员的面派出家人前去打探消息。那么等那家人从平度州回来,他就可以着手大义灭亲了。赵琇觉得兄长的计划挺好,十分赞成,但眼下他们还没行动呢。广平王这时候担心,未免太早。

    张氏与赵琇祖孙二人说着话,马车已穿过济宁城的街道,向驿站的方向驶去。济宁城虽繁华,但诰命能强过张氏的还真



分卷阅读697
    没几个,她坐的马车也引来许多人的关注。就在人们窃窃私语之际,一个瘦削的少女遥遥站在街角,巴着砖墙看着马车拐到了一条岔道上,彻底消失在她的视野中,她方才依依不舍地叹了口气。

    她在巷子另一边的杂货铺里买了些针和线,转身回家。她是走后门出来的,蒋家祖宅颇大,人员出入的门也多。她费了不少功夫,才哄得守门的婆子愿意放她出入,但时间却不能太久。太久了叫人知道,那婆子也是要担干系的。

    少女进后门时就察觉有异,守门的婆子脸色不对,但她没说什么,少女就没放在心上。后者穿过花园,回到自己的房间,立刻就吓了一跳。

    蒋家长房的现任女主人蒋大太太,正端坐在上,端着一碗茶,皮笑肉不笑地等着她呢:“赵湘,你方才到底去哪儿了?该不会是听说钦差到了济宁,赶过去偷看了吧?这又有什么好偷看的?人家又不会认你。你若得空,不如早些把嫁衣绣好了是正经。你的婚期,可没几个月了。”

    一直低头听训的少女面色忽然变得煞白。

    ☆、第四百四十九章 不甘

    赵湘惨白着脸,颤声对蒋大太太道:“大舅母,我……我不想嫁到林家去。”

    蒋大太太将茶碗重重地放在桌面上,冷声道:“你不想嫁?凭什么?!蒋家为你娘落得今日的田地。你又进一步将我们蒋家的名声败尽。如今你吃我的住我的,还险些坏了我闺女的婚事,竟然还有脸违抗我的意思?真不想嫁?可以,你给我立刻滚出蒋家,从今往后休要再叫我们舅舅舅母,在外人面前也别说是我蒋家的亲戚!”

    赵湘被骂得哭了,眼泪象断线的珍珠一般不停往下掉:“大舅母误会了,我只是……我只是觉得大表姐的婚事还未定,二表姐也没说亲,我身为姐妹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却越过姐姐们先定了亲事,不太合规矩,因此才……”

    “你还有脸提你大表姐的婚事?!”蒋大太太一提这个,脸色就瞬间变得铁青。

    若不是蒋七舅非要把赵湘送回济宁老家,蒋大太太真不乐意接纳这个丈夫的外甥女。她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从小娇养长大,嫁给蒋大舅时,真个门当户对,十全十美。可自从小姑子蒋氏昏了头,指使人杀了夫家二叔老爷夫妻,还没好好善后,被人查了出来,叫官府投入大狱,蒋家的名声就一落千丈了。蒋家子弟世代都有进大理寺和刑部的,是有名的刑律世家,出了个杀人重犯,几辈子的清誉都丢尽了。偏偏那时当家的蒋老太爷因为年轻时忙于公务,疏忽了几个儿女的教养,心怀愧疚下,对儿女们极尽宠溺。即使对蒋氏所为再深感痛心,他也依然决定要不惜一切救她出狱。无奈先帝将罪名定了。蒋家除了打点狱卒,让蒋氏在狱中过得好一点,什么都做不了,还要时不时忍受他人的讽刺。

    最可怕的是,蒋老太爷为了救女,竟然跟颖王扯上了关系,这真是要了命了!颖王叛乱失败。蒋家受牵连丢官。日后能否东山再起还是未知之数。在济宁老家,原为世代望族的蒋家地位早已一落千丈。如今有点体面的人家摆宴请客,都不给他们送帖子了。象今天这样钦差降临的大事。城中士绅都出城迎接去了,晚上还要参加接风宴,可他们蒋家却完全被排除在外。虽然蒋大太太心里也清楚,钦差是广平王。世子随行,同行的还有副使赵玮。这三位都是苦主,与蒋家算是有间接旧怨的,绝不会高兴看到蒋家人出现。即使通知真的下到了蒋家,他们夫妻也不可能出席。可是人家问都不问一声。就剥夺了蒋家的权利,把那些远不如蒋家的暴发户给安排去了码头,这口气叫她如何咽得下去?

    这一切都是拜赵湘之母所赐。蒋大太太对赵湘自然是满腹怨气。这还不止,她长女元瑶年纪已经不小了。再不出嫁就要成老姑娘了。从前她舍不得女儿出嫁,又想要为女儿挑个样样合意的女婿,就迟迟没给女儿定亲,没想到家道中落后,女儿就难出嫁了。前些时候好不容易遇上个不错的年轻人,姓钟,对方跟颖王的案子也有些关联,却是族中有人入了罪,他自个儿家里是无事的。旁人心有忌讳,不敢轻易结亲,她却看中那年轻人即将参加科举,学问也不错,长相端正,性情温和,一心要说给女儿。没想到她才约了那少年与他母亲去佛寺参拜,想趁机提婚事,赵湘就先一步在寺中杏子林与人家“巧遇”了。也不知赵湘都做了些什么唐突的事,人家忽然借口说家里有事,不等她带着女儿到达就先走了一步。过后她查出是女儿身边的丫头泄密,把人打了个半死撵出去,再想去约人家。那年轻人竟然说自己急着离开,婉拒了她的邀请。事实上他带着母亲、姐妹在城中,过了好几日也不见有动身的动静,可见那只是借口。

    蒋大太太心中恨极,不希望女儿们的婚事再次受挫,就下定了决心,要先把赵湘这个祸头子给嫁出去,省得后者再闹出点妖蛾子来。当初若不是她丈夫有用得着赵湘的地方,也不会把这丫头留在家里住了这么久,却不提出家修行的话。如今正是用上她的时候,无论如何,蒋大太太也不可能让赵湘逃过去的。

    她冷笑着警告赵湘:“老实些吧,你年纪虽小,反正用不着圆房,嫁过去又有什么关系?吉日已经定了,你赶紧乖乖听话,过门后要嘴巴甜一点,侍候病人勤快一点。只要讨得婆家欢心,就算你夫婿死了,林家也会养活你一辈子。他家有银子有地,在济宁很有些体面,虽说你公爹只是个吏员,但一般的九品芝麻官还不如他说话管用呢!你不是一心想要嫁个高门大户的,有钱有势有体面,如今能嫁了,还啰嗦什么?若不是你曾是官家女,装模作样起来也能哄哄人,他家就喜欢你这模样,也不可能选中你。外头有的是良家子,哪一个不比你强?惹恼了他家,他们大不了一脚踢开你另挑一个,你的日子却要难过了。别指望我们家会替你撑腰,你不识相,我们还懒得白养活一个人呢!”说完她就站起身,也不理地赵湘会有什么反应,径自去了。

    赵湘紧紧咬紧了下唇,眼里满是泪珠儿,眼神里透出的却是不甘至极。当初她选择抛下祖母,独自投奔舅家,可不是为了这种结果。钟家后生之事,只是她好奇舅母给表姐寻了个什么样的亲事,若对方真个样样都好,又不挑剔蒋家是罪臣,兴许也不会在乎她是罪臣之女罢了。她想要寻个好亲事真的很难,相比之下,大表姐就容易多了,至少还有父母兄弟族人依靠。她不觉得自己争上一回,就会毁了大表姐的终生。哪里想到那后生一听说她的身世来历,就脸色大变离开了。她难不成是洪水猛兽?一样都是逆党



分卷阅读698
    家眷,谁还比谁高贵些?想当初,她赵湘也是差一点就嫁进一等公侯府第的人,若不是如今落魄了。他以为她会看得上他?!

    钟家的亲事她已不稀罕了,但林家的婚事她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全济宁的人都知道他家儿子得了痨病,快要死了,娶妻不过是为了冲喜罢了。她若真个嫁了过去,用不了几日就要守寡,说不定还要被他家逼得殉葬,替他家得个贞烈好名声。她今年才十四岁。还有大好人生。不想这么快就死。

    也许……她应该再厚脸皮一些,找上那位便宜曾祖母张氏了。林家在济宁虽然有点势力,却是胥吏人家。不入流。舅舅舅母家是有求于人,却不想自家担上与胥吏通婚的名声,才把她嫁过去罢了。但她好歹也是建南郡公的亲曾孙女,以张氏的为人。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她嫁到那种人家去,败坏了曾祖父的名声。若是她运气好。说不定还能让张氏替她定一门好亲事。郡公夫人做的媒,可比旁人都要靠谱多了。

    赵湘打定了主意,要再找机会接近张氏。如今他们住在驿站里,倒是省了她的麻烦。那地方可比王爷坐的船要容易接近多了。不过她找过去时。最好是避开堂姑姑赵琇,那丫头刻薄着呢,绝不会轻易放过她!

    想到这里。她便在自己房间卧室里的衣柜中翻找半日,寻出几支银簪子。还有两块半新不旧的丝帕,打算拿去贿赂守后门的婆子。没想到当她寻到机会找上去时,后门看守的已经换了人。如今新来的这位婆子,根本就不为那点小钱心动,还皮笑肉不笑地说:“太太吩咐过了,表姑娘眼看着就要出嫁,还是别再出门乱逛的好,省得亲家知道了,疑心姑娘的闺誉。哪个好人家的女儿成天在外面抛头露面呢?”

    赵湘气得发抖,但心中更担心蒋大太太对自己严防死守,若是在婚期之前,她没办法说服张氏为她撑腰,那可怎么办?

    赵琇并不知道赵湘此刻满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撇开自己,说服张氏为其婚事出力。她陪着祖母张氏搬进了驿站,就开始忙着安顿行李。

    正如方崇山所介绍的那样,驿站的房子确实不错,暖和又宽敞,里头的家具说不上名贵,却都清雅而舒适。花瓶里插的花也是张氏喜欢的品种。赵琇又去自己住的房间看了看,发现驿站方面给她准备的茶水竟是赵家茶园里出的辉白茶。这绝不是一个驿站能拿得出来的,一定是清楚赵家祖孙喜好的人特地放在这里。赵琇心中立刻猜到了一个人选。

    说曹操,曹操到。她正猜着,驿吏就使婆子送了封帖子来,是方五姑娘方仁珠亲笔所写,说她明日会与母亲方大太太一道来给张氏请安问好。赵琇高兴地回了帖,又命人去准备好茶点。可惜她如今是在客中,房间里的物事都是朋友方仁珠预备的,用来招待对方,未免太可笑。她便特地命人回船去取东西。
1...262263264265266...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