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诛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特别白
    小孟这脑子发昏,还不是被付宇教唆的,现在倒好,他躲在后面了彼此知根知底都太熟了,这些关节大伙都了解。

    只是现在的付宇表现得很奇怪,也不在意大家的冷嘲热讽,就在那里神不守舍的发呆发愣,看着就好像反思自己做错了事发慌一样,大家也都懒得理会了。

    等到鞭子都收拾好,盐水也搅拌好,有庄户男丁过来收拾锅灶重新起火,眼尖的差人看到有粮食和别的被搬运进来,心说这是开始做饭,折腾到现在,不少人肚子都有些空荡,只是对在田庄上吃的没什么期待,朱达和常凯他们吃得好是一回事,自家估计能比难民强点有限。

    来到围场之后,难民们都是站在那边,最前面的则是垂头丧气的孟田,不时用求助的目光看向常凯,常凯理都不理,甚至还笑着摇头,看起来就和耻笑一般。

    用力打,让人知道疼,谁要是在这上面偷懒,以后想勤快都难。朱达平淡的叮嘱了句,可大家谁也不敢不听。

    从孟田到那中年人蔡家四兄弟再到后面的难民,都被喝令着脱下上衣跪在地上,自孟田开始一个个的抽下去。

    皮鞭在开水里滚过,又在盐水里泡过,都是浸饱了水的,这一鞭子抽下去比平常还要疼痛加倍,何况又有盐,一鞭子下去就皮开肉绽,加上盐水洗涤,当真是刀割般的疼痛,孟田居然咬牙忍了两鞭子,第三鞭子的时候忍不住惨嚎出来,接下来的两鞭子让他疼得嘶喊,吓得后面没挨鞭子的难民个个脸色惨白。

    始终在围观的庄户男丁和家眷们还好,难民家眷们则是被吓坏了,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大哭,老人和妇人则是隔着远远的不停磕头求告。

    谁在闹腾,一块抓出来抽鞭子。朱达只回了一句,语调淡然,那边的求告戛然而止,连孩子们都被捂住嘴的架势,朱达在这个时候谈不上心软心硬,但他知道难民们的男女老少也在试探底限,用各种方式。

    鞭子在开水滚过,又用盐水浸泡,抽打几人后还要涮洗,这其实是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鞭刑的后续伤害,不会让伤口溃烂发炎,这在这个时代可是不可收拾的致命伤,朱达做好了各种预防措施,这就是最大的慈悲。

    这么一鞭子一鞭子的抽下去,谁挨上都是惨嚎乱叫,常凯到这个时候却是全神贯注的盯着,他身边跟着付宇,因为能写会算,再不待见也得用得上,而且相对于懵懂办事的其他差役,付宇在这里收容难民,现在绝大部分难民都叫得出名字,这个时候更用得上。

    每次挨鞭子的只有十人,一个人挨了一鞭子不叫,常凯就会和付宇说一句,那边就把名字记上,倒是那个像是背后主谋的中年人被抽了几鞭子居然没有喊,满脸的庄重肃穆神色,就那么咬牙受了,连蔡家四兄弟看着有些样子的,也才忍了一鞭子。

    倒是有几个一点不能忍,喊的格外大声,被朱达笑着招呼记上,让周围的人很糊涂。

    被抽完鞭子之后,不能立刻穿上衣服,不管是几鞭子还是一鞭子,被抽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出血和红肿,要在冷风里停一会,还要用盐水干净布擦拭,这更是火辣辣的疼,大伙倒吸凉气的,疼哭了的都有,大伙也不敢言语,只觉得这位年纪小的老爷折磨人的法子太多,花样防不胜防。

    从开始抽鞭子到现在的很多事都颇为琐碎,等到后排挨一鞭子的也穿上衣服之后,这些算是做完了,朱达的注意力已经从蔡家四兄弟转到了那个中年人身上,这人从头到尾都表现的很奇怪,挨鞭子的时候脸上疼得扭曲,却不发一言,这份坚忍很是了得。

    按照常理,这位先前挑唆难民骚动的人物接下来更该渲染朱达的残暴,藏在人群中窃窃私语,或者互相使个眼色少不了,可挨了鞭子却低头念念叨叨,周围有人过来打望甚至询问,这位都一概不理。

    朱达也想到这位太过警惕的话,可能会防着自己和身边人盯着,但从挨完鞭子到现在,这人就一直低头,这行为严格来说很不正常,甚至都可以说是疯傻之类了,不过这让朱达更感兴趣,大家的表现都是意料之中,就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实在有趣。

    等所有都收拾完,朱达又站在了人群前面,百多人的队伍看起来也是一片,朱达踮了踮脚,示意弄张桌子过来,朱达站在桌子上之后,扫视下面的难民还有年轻差人,众人都是敬畏的低头,鸦雀无声的安静。

    接下来咱们还要练,大家不要怕挨打,练错了我会纠正,无非是加强练习,不听号令才会挨打。朱达简单的说道。

    说完之后,将院子里的杂物收拾干净,就是开始简单的队列练习,在朱达的概念里很简单,但做起来当真不易,当时能被朱达招揽的家丁青壮算是心思活泛有点胆量的,学习能力也不差,可难民们就是相对封闭保守的一群人,如果朱达不收容恐怕他们会有很凄惨的结局,只不过在收容前的时候,他们好像没头苍蝇一般不知活路,如此浑噩糊涂的人自然说不上什么机灵。

    开始朱达让难民们学着家丁们站队排列,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就放弃队列基础,先从分清左右练起,将近一半的人是分不清的,在向左向右的口令响起的时候,还有更多的人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原因或许有很多,比如说日常用不太上,很多人终生离不开出生地三十里,在这个狭小封闭的环境下,人的愚昧封闭都是免不了的,还有是平时本身用不太多,在口令这种需要紧急反应的状态下,来不及反应。

    常理中孩童能做的成人却做不到,实在让人错愕,但朱达不怎么在意,在河边新村和白堡村的时候,护村队在开始训练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那时候他年纪更小,下面的人认同起来更难,还是动用了盐栈护卫才能推行下去。

    这种补习常识的手段也很简单,无非是把右手的袖子挽起,右腿的裤子挽起,这个不会是个太大的麻烦,只要人熟悉了之后就会顺利。

    朱达也没准备循序渐进,各项操典都一股脑的灌输了下去,接下来就是在不断的练习惩罚中让他们熟练,做这个倒是让朱达很有新鲜感和成就感,能指挥这么多人,这么多人诚惶诚恐的听令,总是让他很愉快,能深刻的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做人上人,当然,朱达知道自己想要生存,想要生存的更好,可每次面临这样的场面,他就想要的更多。

    老爷,到开饭的时间了。常申过来禀报说道。

    难民们本就没有吃饱,挨打操练之后,都是饥肠辘辘,那边饭菜的香气已经飘了过来,大家都觉得格外诱人。




第二百三十章 早知不如此
    饿的时候吃饭香,知道这个道理的比分清左右的更多,不说饥肠辘辘的难民们,就连差役们都看向入口。

    常申得了朱达的允许后,带着送饭的庄户进了院子,送饭的队伍声势不小,十几个人抬着木桶和箩筐,还有一辆装满物资的大车,看得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说这位年轻老爷真不知柴米贵,这么几步路,居然舍得用大牲口,喊人过去搬不是更好?

    大家是真饿了,朱达站在场中,能清楚的听到吞咽口水和腹中咕噜的动静,因为不止一个人发出这样的声音。

    不管是木桶还是笸箩都放在了地上,掀开了蒙布,最前面的箩筐中堆着的是陶碗和木碗还有筷子。

    排队过来领,就按照你们刚才学得队列,乱哄哄的要受罚!有家丁大吼道。

    或许是惯性,或许是队列训练还不过两个时辰,或许是被饥饿驱使,家丁的吆喝居然没有控制住秩序,难民们还是闹哄哄的拥挤过来,其实年轻差人们也是乱糟糟的,只不过多少还能端得住。

    朱达事先也没指望吆喝能保证秩序,乱糟糟的难民距离箩筐还有十步左右,就被家丁们的皮鞭和木棍打得停住了脚步,然后乖乖的排队。

    碗筷人手一份,拿了就不用还了,但每顿饭得洗干净了才能领饭食,不然的话,受罚!

    这次的规矩大伙都听得认真,受罚可就是鞭子和棍棒,这个最让人记忆深刻,队列并不整齐,家丁们时不时还得用皮鞭和棍棒威胁下才能维持,朱达眯着眼睛观察每一个难民,表现最不正常的还是那个中年人,以他在难民中的身份和威望,怎么也能站在最前面领惨剧,可这位却站在了最后面,甚至排在了妇人和小孩之后。

    瘦削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粗手大脚的外观,看着就是平常农户,相貌也是大同本地土著的样子,可不管是先前的挑动难民闹事,还是接下来的挨鞭子不发一言,还是现在的落在最后,都太古怪了,朱达更是注意到这人的表情很平静,贫苦农民和难民们更多的则是麻木和漠然,仔细观察,这中年人或许还有些悲恸,但这几种复杂的情绪都不该出现在这样的人身上。

    那人叫什么名字?朱达直接指着那人问道,付宇已经站在了他身后,尽管差役们在嘀咕鄙视,可也不得不认,这头脑好聪明的谁都用得着。

    报的是孙五,数字那个五,三十三岁,估摸着是个假名,但小的也没细问。付宇冷静的回答说道。

    说出假名这桩事倒不是为了卖弄,身在衙门用心学习和琢磨,会比平民百姓敏锐许多,能看穿很多东西。

    朱达笑着点点头,这些东西袁标也教授过他,一般来说这样的常见姓氏加个三四五凑成名字的,十有**都是假名,因为这是人能最快想起来的,那几年中袁标当真传授了很多很多,朱达比周青云接受的多很多。

    年轻差人们也上前领了餐具,他们的队形比起难民们争气不了多少,可看到家丁们虎视眈眈毫不通融的样子,差人们也捏着鼻子照做排队。

    等所有人都领了餐具,木桶上的盖子被掀开,顿时热气腾腾,家丁们又吆喝着让大伙上前排队领饭,第一个人上前后,家丁们掀开蒙布用筷子夹出一块拳头大小的杂面饽饽,也是冒着热气,虽说平常庄户也能吃得起,但这是纯粮食的干粮了,难民人群有些骚动,差人们都是撇撇嘴。

    不管男女老少,每人都有一个,不要省着给家人,过来盛汤。家丁吆喝说道,这样大小的饽饽是实在干粮,可大伙肚子里都没有油水,这一块干粮根本不顶饱,可难民们没什么怨言,能给就不错了,何况老人孩子的饭量小,也有同样大小的一块,这真是恩德。

    木桶后的家丁用大木杓在木桶里深搅了下,然后给最前面的难民舀了满满一碗,中气十足的大喊道:下一个!

    并排几个木桶,这么此起彼伏的喊出来倒是颇有气势,可吆喝出来之后,端着碗的难民却没有动,后面的人忍不住催促,更后面的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有人探头张望,场面乱了起来,还是家丁和差人们一起吆喝才维持住秩序。

    这这真是给我们的最前面那难民颤抖着声音问道。

    都装到你碗里的,还不是你的,别抖,砸了可浪费。家丁很不耐烦的回答说道。

    难民一时间说不出话来,重重点头,小心翼翼的捧着碗向后走,这位年纪看着比较大,是奔着后面的棚户去了,去干什么大家都能猜到,这是想把碗里的汤给家人分享。

    家里人一人一碗,自己喝了吧!身后有人吆喝说道。

    每个难民拿到汤的时候都呆滞片刻,可整个围场却越来越安静,弄得排在后面的差人们颇为疑惑,可又不好打听什么。

    所有挨过鞭子的青壮难民领过汤之后,有家人的又为他们家人领了干粮和汤过去,很快就能听到孩童们带着惊喜的欢呼,总算轮到年轻差人们打饭了。

    对这些差人们来说,给的饽饽就是两块,而且声明不够再添,可年轻人们都是好奇,他们关注的是那碗汤,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注意到难民们是被那碗汤震撼了,可碍于规矩又不好上去瞧,现在有机会了。

    让大家比较奇怪的是,挨过五鞭子的孟田居然没被赶出去,而且还龇牙咧嘴的过来领饭领汤,大家心下同情,可也不敢表露,都让他排在了前面,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孟田接过盛满的汤碗后也惊呼了一声,这才去一边蹲着吃饭。

    孟田后面就是付宇,大家再瞧不上这人,他刚才也是巴结上朱达的人物了,还聊了几句,怎么也得站在前面,大伙没想到的是,付宇居然毫无羞耻的端着饭走到了孟田那边,也不怕自己兄弟打人骂人。

    付宇走到孟田跟前的时候,孟田正盯着汤碗看,边看边拿筷子搅和汤碗。

    这汤的油水可真足,应该是用了羊骨头和肥膘,是糊糊的做法,应该加了杂面进去,这白菜丝和萝卜丝也不不少,你喝一口,盐也是足的。孟田絮叨着说道。

    说话间又咬了口饽饽,不知道是不是牵动了背上被抽的伤痕,孟田咧了咧嘴,把干粮咽下去后说道:实打实的粮食,里面没有搀沙子,连麸子也没有。

    付宇也注意到这碗汤的成色了,先看见的是汤面上漂浮着厚厚的油花,还有这浓稠的程度,喝了口的确咸味很足,这还真舍得下料,不管是油脂还是这盐都得花钱,付宇家境算是不错,他们家也就是喝这样的汤,至于那两块饽饽就不用说了,县里能天天吃细粮的人家就是那几位老爷和大爷,其他人家大多数时候都得掺着杂粮,无非是杂粮和细粮的多少,这饽饽杂粮多些,但用料很足。

    这朱老爷还真舍得下本钱付宇忍不住感慨说道。

    你说能给百姓吃这个的,怎么也不算坏心人,我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当时要听你的劝就好了,这怎么回去见我爹娘,给我弄这个差事,都耽误我堂弟说亲了。孟田在那边满脸懊恼的说道。

    说起这个,付宇没好气的说道:你当时血都冲头了,拽都拽不住你,不过

    孟田在那边只是摇头,边摇头边大口的吃着干粮喝着汤,听付宇不说话了,抬头含糊着问道:不过什么?

    此时的付宇脸上却挂着微妙的笑容,盯着他说道:我说多了招怪罪,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这边正在对谈,差人们也纷纷惊讶朱达如此下本,看之前朱达对待难民的态度,都觉得招募来的这些青壮连牛马牲口都不如,要知道谁家养了大牲口都是得好好伺候的,难民们的地位远远不如,都能推测他们以后肯定是活得凄惨,谁也想不到这顿饭居然这么实诚,说不上怎么丰盛,但真是让人吃饱吃好的饭菜了,城内城外的平民小户,每天都未必能吃得上这些。

    现在的围场比方才要生动了许多,因为难民的儿女们一直欢笑尖叫,吃到了难得的好吃的,差人们也是颇为诧异的议论,可没过多一会,就听到了有人在哭,耳朵尖的能听出来是棚屋里的妇人在哭,慢慢的,围场上的男丁也有红了眼圈捂着脸的。

    佛祖保佑,咱们又能活下去了有老人的声音响起。

    胡说,是朱老爷让你们活下去,吃了这么好的东西。有年轻人怒声驳斥说道。

    不知道是谁先带头,有人朝着朱达跪了下来,跪下来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吃饭的时候,他们才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朱达是真心要收留他们。

    有人在感激涕零,可那个假名叫孙五的中年人却跪向另一边,口中还是念念有词。



第二百三十一章 又是老一套?
    下跪谢恩这类的事折腾完之后,朱达周青云和常凯他们也开始吃饭,按照年轻差人和难民青壮的想法,这几位是老爷一等,肯定要去屋里摆下酒席吃个舒服,实际上也是这般,常凯早就让常申预备了些酒肉在庄户家中,那边还特意生炉子取暖。

    但朱达拒绝了这番好意,而是拿着木碗去盛满汤拿了干粮,就和所有人一样风云残云的大吃起来,周青云也闷不做声的照做,常凯苦笑着摇头跟上,当然,这样的饭食说不上好,可也到不了难以下咽的地步,过得去了,只不过朱达这样的老爷应该吃的更好些。

    看着他的这套做派,难民们彼此看看,小声议论,紧张感比方才却又去了很多,倒是年轻差人里面有小声嗤笑的,可也是极少数。

    吃完这顿饭短暂休息,又开始进行队列训练,练过一个时辰之后,又是带着人去了田庄外面平整土地,田庄内有现成的工具,他们又从城内带过来一些,难民做到两人有一件。

    百余号人沿着田庄周围的平整出一丈宽的大路来,这劳作让看热闹的庄户们很糊涂,心说要是修通往城内的大路还好说。围庄子绕圈算是怎么回事,这不是白费劳力吗?

    不过训练和劳作之后,难民们又是腹中空空,那碗汤和拳头大小的饽饽支撑不了这样的运动量,朱达给了他们很明确的答复,晚上饿着,明早会有一份杂粮糊糊粥,有过白日里的揉搓,难民们已经不敢有任何的抵抗和反驳,当然,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指望,对很多难民来说,一天有这么一顿油盐十足的汤水和干粮,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何况老人妇人和儿童是有晚饭的,小碗汤和一块干粮。
1...119120121122123...166
猜你喜欢